爆改Squier 单挑Fender?!... 在加拿大第一年的工作报告,兼谈乡镇吉他市场......(上)

文摘   文化   2023-12-08 18:01   加拿大  
这是...... 闲的?!
从十多年前的北京艾德到天津九河,再到现在的加拿大Tapestry店,我自己和不少九河系兄弟都干过爆改破琴的事儿。极少是顾客委托,因为显然工费已经超过琴价了;大部分是课程或者业务需要——给学员破解好琴摸着就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操练拿F家最低端的破琴挑战他们家最贵的Master Built的手感;或者不计工本的把一支低端琴的手感改到极致,放在工作室跟顾客的好琴PK。
但是,总不至于把琴头削成这样吧?真没什么可玩儿的了?
遥望太平洋对岸的九河老巢,马老师正在干这个:

月是故乡圆。没了马老师的CNC和喷漆,我怎么就沦落到这份儿上了?横穿太平洋就为了改Squier?

不扯了,细说从头,事故是这样......


2022年底登陆加拿大之前,其实没太琢磨好下乡后该干点啥。

基本上还是会干Luthier相关的工作,半辈子心血都在这上,而且九河国内有管儿神和马老师坐镇,我的大部分工作远程处理即可;认识很多厂商资源,可以里应外合在这边做进出口,他们鞭长莫及的售后更是我的专长;可以再弄个自己的工作室,买工具材料终于用不着再祭拜大国海关;......看似比下乡之前机会更多了。
举棋不定,那就先逛逛吧。
我在加拿大西边大温地区的南素里/白石区域,距美加边境十分钟车程,周边几个城市一般被统称为Lower Mainland/低陆平原地区。这里的Vancouver、Richmond、Surrey、Langley、Burnaby等等都是单独的城市,不过实际上互相之间基本也就半小时车程,所以随便干点啥都是跨城出行,甚至也有不少人持TN签证每天去美国工作。
整个低陆平原的人口不到300万,面积比北京天津廊坊总和略大,大约总共也就几十家琴行,包括列治文解放区的TomLee、制霸加拿大东西两岸的大型连锁Long&McQuade,以及Tapestry、Rufus、Empire等等地方割据势力,逛了几天算是有了点基本了解。
失望。没什么好琴,Custom Shop级别以上的压根就没看见几把,别说跟Guitar Center比了,就是把相熟的很多国内大佬们的琴行端过来,估计也够乡民们当大观园逛。店里琴的状态也很一般,不仅大部分没调过手感,很多连琴弦都是锈的,这个倒是跟国内差不多,没有九河网点驻店的琴行大多也就这个鸟样。
上面那句是广告
其次,人真多。基本上,在任何时间进任何琴行,在我停留的时间段内,都能碰到几波顾客进店。繁忙程度跟北京的一些琴行差不多,跟天津以及再往下的2345n线乡镇比就真得执手相看泪眼了。
最后,Made in China无可撼动。也许是因为我在国内不太能接触到中低端市场,反而对国产乐器的认知比较滞后。这边的琴行,从两三千刀的中端琴到一两百刀的柴火,中国造仍然是绝对主流,并且很多吸引我拿起来试过的国产琴品质都相当惊艳。
抛开这些表面上的观察,越逛心里越没底。实际站在这儿,举目四顾,才体会到人生地不熟的茫然。干维修,怎么定价?给不给发票?;做培训?学生跟我扯家常我英语接不住咋办?;做进出口,西服革履举着琴去敲门?扎红领带还是黑领带?;工商税务消防城管怎么应付?直接开枪?
拖家带口不容有失,思来想去,还是老老实实回前线吧。既然目的是接触终端顾客+了解市场运作,离家最近的Long&McQuade首先出局,他们总部在东边,去这种琴行得猴年马月才能摸到经管层,短期的日常工作估计就是原地踏步;TomLee的强项是解放区华绅们的钢琴市场,话事人已经不是比较熟悉的那位Lee了,而且Google评分看着也有点瘆得慌。
古今中外,好工作的三要素概莫能外:钱多活儿少离家近。于是由近及远,挨个试吧。知己知彼,缴枪不杀,劣势:我一张亚洲脸,杀到吉他祖师爷后裔的地盘上抢饭吃,再怎么帅(......)也已经是中年欧巴了,而且隔着一门语言,毫无本地工作经验;优势:没人认识我,被轰出来过几天再去估计他们都不一定记得。
第一家Tapestry Music压根就没在招聘,不过地点在白石,我家出门拐俩弯就到,离海边几百米,值得一试。不招聘,那就硬着头皮问客服呗,自我介绍是来自神秘东方的绝...... 反正我是新来的,简历还没写呢,想找份工作。
于是约定一小时后跟父子两位东家面谈。灵机一动,申请移民时候提交的经验证明当简历递了过去。爷儿俩一页一页翻看,面色凝重,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抬头:“赵先生,我们庙小.... 周一能来上班吗?”
据深居温西的学长评价,我的下乡经历算是个传奇。DIY移民申请免面试获批,驾照路试一次通过,一个月内找到高于技工平均时薪的本行工作,除了老婆孩子在身边没得空找个洋妞学英语......
不得瑟了,聊正题。
虽然首要目的是调研吉他分销和售后的运作模式,但是本职工作也得干好。正经点说,作为吉他技师,其实我离一线工作已经有点远了,最近十多年不是在培训员工就是在带学生,还得分一半时间在产品项目上,偶尔能坐下鼓捣会儿琴反倒是种休息。每天八小时高强度的维修工作,邪恶的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真不确定我能不能扛的住。
结果想多了。九点半开门,同事们基本都是最后几分钟突然在咖啡机旁边出现;五点半下班,通常5分钟内老板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到了夏天九十点钟还天光大亮,琴行反而掐头去尾缩短到7小时工作,我憋了好几天才问少东家这是为啥,答:天气这么好,你不去陪儿子玩会儿吗?瀑布汗,我们涩会祖役主人翁在工作日哪来的闲心陪孩子玩儿?!
有次坐公交还差一站地到终点站,司机扭头告诉大家他得去厕所然后买杯咖啡,你们要是着急就自个儿走两步吧,瀑布汗x2。下车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规规矩矩跟老板说明原委,大笑,答:Welcome to Canada!后来这句话我就慢慢习惯了,碰到各种效率低到扯淡的情况,本地人都跟我这么说......
我这别再是进了个国企吧?我当然不知道西人的公司普遍是啥样,但是自己经历的这家Tapestry实在是个挺宽松和谐的环境。当然,宽松不是散漫,和谐更不是敷衍塞责,我的每个同事都不会在正事儿上马虎。Tapestry三家店大约有三十多个员工,跟他们打交道快一年了,当然不是没碰到过错误疏漏,但是别说指责或推卸了,连互相板起脸说话都没见过。我对国内流行的经营管理团队合作那套磕儿没什么概念,就我的观察,干好自己的事儿、不互相为难、不给别人添麻烦、界限清晰、礼貌客气,有这些就足够了;总之,都是特别正常的成年人,没有巨婴!

果然还是得深入敌后,本来以为基本上是下乡支教,没想到周边竟然藏龙卧虎。大温地区曾是Larrivee的老家,这个木琴巨头虽然诞生于多伦多,但是1977年5岁时候就迁到了BC省首府Victoria,随后又在温哥华生产了近20年,虽然最后跟很多生于加拿大的成功生意一样难逃南下美帝的命运,但是却在大温播下了种子,直到今天还有几个老员工在做自己的产品。第一次见到Jean Larrivée是在2005年,宋青阿姨介绍我们认识时候我还不知道眼前这个干巴巴的小老头是位泰山北斗,之后基本每次见面都是在吉他平方的展位或者酒局上,老头的精力充沛总令人肃然起敬。
回想起来,我见过的第一把Larrivee还是张楚的,他拿过来时候兴高采烈,刚买的,然后一周后又回来了,垂头丧气,琴头不小心摔断了......
周边的另一个巨头是位于Coquitlam的Radial,对,就是那个做不锈钢板儿砖的牌子。Radial大概是我唯一从加拿大海淘过的东西,是他们的两块小DI,印象特别深,因为我还没用过就被大卫同学给弄丢了...。
做Tusq的GraphTech也在附近。下乡之前,我一直不太拿Tusq当回事儿,琴枕琴码这玩意儿,自己做不就得了?Tusq音色确实很脆亮,但是虽然号称人造象牙,音色其实比牛骨的泛音更多,反而更不像象牙,价格也不便宜,我一直想不通这玩意儿能有多大销量。在加拿大重回一线之后,我才明白Tusq在欧美称霸的原因——这边儿的人工实在太贵了,手工做一个牛骨琴枕竟然收170多加币/800多人民币!而用Tusq算上工时费也就100刀,实在是太“便宜”了......
说实在的,刚开始下乡修琴的时候,我是真没太拿大温地区的同行们当回事儿,没想到............
待续...

九河吉他
“九河吉他产业观察” 是九河乐器/九河吉他维修团队的自媒体,主要面向吉他及周边产业人士,提供对产业、技术、市场等的前瞻性观点以及吉他品牌历史、文化源流、产品评测等方面的原创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