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瞒瞒,官官相护,官逼民反,扯出一起惊天大案!

文摘   2024-09-28 10:58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史海钩沉

 清朝冒赈案反思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1.“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甘肃冒赈案,又称“甘肃米案”,是清朝乾隆年间发生的一桩震惊朝野的窝案。当时甘肃官场上下勾结、官官相护,贪污粮食转手换钱,乾隆皇帝误以为甘肃旱灾需要救济,实际上这些赈灾款尽被甘肃官员私吞。该案牵涉先后在甘肃任职的各级官员,从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明面上统计有110多人犯案。以其贪污数量之巨、延续时间之久、牵涉官员之多、后续惩处之严,号称“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岁月悠悠。此案已过去243年,但其带给官场的震撼以及蕴含的诸多启迪,今天来看仍具有重要意义。
2.风起于青萍之末
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无一例外都有其导火索。
这一次,把甘肃省密不透风的官场捅了个大漏子的,是一个名叫苏四十三的撒拉族、回族领袖,由他主导的反清起义,史称“苏四十三事件”。
起义军势如破竹,布政使王廷赞麾下的地方军毫无战斗力,无奈只得向朝廷求援。
朝廷命阿桂率京师精兵及川兵紧急驰援。
起义军被镇压了,甘肃官场充满恶臭的骇人腐败案也随之浮出水面。
原来甘肃并不是一年365天天天干旱,240年前的甘肃植被远不像今天满目黄土,那儿也青山绿水,照样刮风下雨,当地的粮价也算不上贵。
七年间甘肃人捐了那么多钱粮,满世界却看不见一粒米,就连平时国库应当存储的正项存粮也亏空殆尽。
一查,粮仓就失火——这一点倒是与240年后的今天很像。
官员不停地查,各地粮库不停地着火;检查完成了,所有的粮库也烧光了。
完全可以想象:就这种腐败的官场能维持多久呢?
就算是没有苏四十三,也会有郭四十四啊(百家姓“苏”后是“郭”)!

中间这位面带笑容的公务员,你有点同情心没?

3.官官相护是最大的祸患

甘肃官场贪污腐败的盖子长久无法揭开,一个重要原因是“二王”(王亶望、王廷赞)秉承合作共赢的原则,把甘肃省上下级官员全部拉进来参与贪腐,上下勾结,串通一气,官官相护,形成铁板一块。
乾隆四十六年(1781)案发后,乾隆对贪腐长达七年之久、数额如此巨大却无一名官员举报的现象大为不解,气得发抖大叫道:“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
从那以后,朝廷官员的异地调任愈加频繁。
4.头脑清醒的老板很难糊弄
苏四十三率领的起义军锐不可当。
官军不能速胜,乾隆帝大为震怒,下令将陕甘总督勒尔谨撤职。
一时间风声鹤唳,甘肃地方大员们惶惶不可终日。
病急乱投医。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摆脱困境,听信和珅的馊主意,竟主动向乾隆帝上奏,声称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
一个任职不满5年的布政使竟然能一次性拿出四万两现银“以资兵饷”,嗅觉敏锐的乾隆帝立即觉察出不寻常。
阿桂到达甘肃,从前线发回朝廷的战报中说:因连日大雨,清剿十分困难,皇上稍安勿躁。
一个“雨”字,且是“大雨”,令乾隆皇帝从龙座上蹦起来足有三尺高,头顶有开裂的感觉!
皇帝几下江南,唯独不曾陇上行。
没有去过甘肃,只以为甘肃天生就是个不下雨年年干旱、年年需要救济、需要“焚人求雨”的交胫国。
甘肃每年打到朝廷的报告不都是这么写的吗?
却原来甘肃也下雨,而且还下大雨啊!
如此一来,年年打着抗旱抽水向朝廷要柴油钱的状子不就太假了吗?
王廷赞有问题,可甘肃捐监赈灾的发明者是王亶望啊!
那王亶望必然也有问题。
想当年,王亶望刚调到浙江的时候,曾经向自己进贡过玉瓶儿、玉山子之类的珍贵器物,虽然碍于祖宗成法,无奈将这些东西退还——那些玩意儿,应该也值不少银子吧?
问题是,王亶望又是从哪儿搞来如此贵重的珍玩呢?
乾隆一边调拨重兵于兰州镇压苏四十三起义,一边派干员拉开了追查甘肃二王冒赈侵贫的帷幕。
看官啊,读到这里,您不能不佩服乾隆帝的精明。这要是出来个问青蛙打鸣是为公还是为私、问百姓何不食肉糜的大老板,那甘肃官员贪腐的大幕还不得继续捂着?盼星星盼月亮的甘肃苦难百姓还盼个球啊!

乾隆帝可不是那么好胡弄的。

5.权力失去监督必然走向腐败

一般而言,手握大权、缺乏监督的官员很难经受得住利益的诱惑。
王亶望的继任者王廷赞曾经也是个清官,初涉官场时为人谨慎,在任上多次受到朝廷和基层群众的点赞。(在定西地区,至今还残留着一座“王公桥”,据称是当时老百姓对架桥修路、造福一方王县官的肯定。)
到了甘肃布政使任上,发现捐监的公开秘密后,王廷赞面临着两难选择:沉默则相安无事;如实上报则将面对整个甘肃利益集团,即使保住名声,小命也绝对会丢。
王廷赞去找总督试探风口,请示是否停捐。勒尔瑾讳莫如深地一笑,转身离去。
王廷赞顿时明白了。
既然在这片土地上已能一手遮天,那还犹豫什么呢,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省悟过来的王廷赞非但没据实向朝廷陈奏,反而将私收折色一事由各州县办改为兰州知府总办,从而变本加厉,深陷泥潭。
6.知人知面不知心
画虎难画骨,知人不知心。
起初,乾隆帝派大学士阿桂和户部右侍郎福长安前往浙江查处王亶望一案时,特别安排陈辉祖参与此案审理。
陈辉祖是两广总督陈大受的儿子,乾隆帝对他印象极好,给予充分信任,曾当着阿桂等人的面说:“陈辉祖深受朕恩,必不肯同流合污。”
然而,随着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令阿桂掩口失笑、令乾隆大感诧异的是,陈辉祖竟然是一个不亚于“二王”的巨贪!
撩开蒙在陈辉祖脸上面纱的,竟然是当年王亶望进贡给乾隆帝的那几份宝器。
虽然当时没收,但这些珍贵器物他可是一刻也没有忘记啊。
怎么收缴的王亶望的全部赃物里,那些高级货一样也没有呢?
却原来,中途被不知来龙去脉的陈辉祖给截流了。
7.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案情很快查清。乾隆帝先后下谕:封疆大臣、甘肃总督勒尔谨被赐自尽,藩台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斩首示众;接任藩台王廷赞处以绞刑;陈辉祖被赐“令其自尽”;……
据不完全统计,因甘肃冒赈一案,前后共处死大小官员56人,陆续免死流放、被革职下狱的82人,11名赃犯之子被解送新疆伊犁做苦工。
当是时,甘肃省官府衙门几乎“为之一空”!
甚而一个名叫闵鹗元的外省官员,也因为其弟闵鵷元私藏赃银三两被连降三级,停发三个月的“养廉”。
唯一逃脱法办的只有按察使福宁一人。
得知案情即将败露,机灵的福宁立即赶赴纪委坦白交待。
因为福宁的积极检举揭发,案件的侦破十分顺利,他也因此获得“从宽留任”。 

到了买官卖官这一步,离覆灭已经不远。

8.羊毛出在羊身上

当汉灵帝开始把买官卖官当作生财之道时,汉王朝离寿终正寝已经不远。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官员按等级标价出售的前提下,指望上任的官员能清廉奉公,大概率就是奢望。
王亶望本来是举人出身,花钱捐监才当上县官。尝到甜头的他以银子开路,一路绿灯爬到了布政使的高位。
花这么多银子买官,自然要加倍地捞回来。自己就是靠买官上位,自然轻车熟路。经查七年间他总共接受监生27万人,收钱1000多万两,占到当时朝廷税收的20%。
怎样把这些钱洗白?毕竟上报皇帝的是收粮食啊。
这点困难哪里难得倒王亶望?
于是他每年不间断地给皇帝写折子,说甘肃旱灾需要救济。
就这样,以赈灾骗来的钱源源不断地进到他私人腰包,账面上却是赈灾。
看官可能会感到纳闷:朝廷那么多官员,来自五湖四海,就没有任何一个熟知甘肃实情、提出置疑吗?
答案很简单:人家老王敢跟皇帝送玉瓶儿玉山儿,那还不能跟其他人送金瓶子银瓶子铜山儿铁山儿吗?
譬如他调到浙江当巡抚,不就是军机大臣于敏中笑纳了巨额贿赂后极力推荐的吗?
9.人性复杂,很难一言以蔽之
“朕一生最恨为官者贪!”
这是乾隆向和珅表明心迹的话。
号为天下第一贪官的和珅微微一笑,不予回应。他对眼前的皇帝太了解了。
终其乾隆一朝,皇帝对贪污腐败官员的惩治力度极为严苛,贪腐之风却愈加猖獗。
为何如此?
嘉庆接任后将其根源归结为“进贡”二字,似对非对。
乾隆在位60年,在他手上,所谓“康乾盛世”达至巅峰。
随着朝廷实力的增强,皇帝个人的爱好和欲望也在不断膨胀。
乾隆帝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既有雄才大略,却又奢靡无度;
一方面大力反腐,一方面却纵容谄媚奉承;
表面上理性克制,却难掩内心深处的贪婪和欲望。
还是郑子说得好:“人性是极为复杂的,有些人,有些事,很难一言以蔽之。”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10.老百姓不是那么好胡弄的
因为各种原因,官场需要遮盖;
有些人有些事,朝廷必须掩盖。
然而编造一个谣言,就需要用无数个谎言去掩饰。
老百姓并不是那么好胡弄的。
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历史证明,那些明显不合常理的谎言,还是尽量少撒为好。
千万不要拿什么“反正你不信我信”之类的话去侮辱老百姓的智商。
滔滔海水退去,钱塘江畔自会露出本来的样子。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岂能只记有今朝?

欢迎关注“楚楚动人网”微信公众号,共同分享国学经典和美女故事。本微信平台所用图片部分取自网络,由于技术原因未标明出处,谨向原创作者致敬。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ccdrnet

楚楚动人网
袅袅如天籁之音,姗姗如仙人来迟,汨汨如终北神泉。最经典的国学故事、最绮丽的美女传说,我们娓娓道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