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课程组赵田园副教授与徐秀玲博士带领20余名选课学生,赴心目影院,参与了一场难忘的视障观影体验与交流活动。
此次活动作为“翻译能力研究前沿”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深刻践行了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连结的教学理念,推动课堂知识在服务社会中焕发光彩。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作为“心目影院”项目系列活动的一环,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免费为视障人士提供电影讲述服务,使他们能够借助心灵的慧眼,感受并领略电影艺术所带来的魅力,从而在心中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本次无障碍观看影片为刘德华、白宇和莫文蔚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焚城》,由拜耳志愿者协会电影讲述人宋怡晨讲述。
活动伊始,同学们便体验了一次“蒙眼挑战”。
在红丹丹视障中心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师生以小组为单位,前后有序,蒙上红丝带,从影院门口出发,迈过台阶,搭乘电动扶梯,直至在影厅内摸索着找到座位。
蒙眼行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却也正是在这份“黑暗”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视障人士日常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蒙眼观影环节,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接收并解析着电影讲述人精准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述,每一幕剧情的细腻描绘、每一次角色情感的微妙变化,均通过声音这一媒介被精确传达。
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同学们在认知与情感层面与影片内容产生了深度互动,展现了电影讲述在构建共同情感体验方面的独特价值。
此过程不仅深化了大家对《焚城》这部电影的艺术鉴赏,而且从学术角度强化了对于视觉讲述作为文化无障碍交流和一种特殊口译形式重要性及实操过程的认知。
观影结束后,红丹丹视障碍中心的负责人与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同学们纷纷就讲述电影时的技巧、困惑(如颜色和度量单位等是否要讲解)、视障人士对此服务的感受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推广这一志愿服务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得到了详尽的解答。
此次活动与对话,让同学们对翻译的社会角色与价值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他们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转换,更是连接不同群体、促进文化共享与社会包容的重要纽带。
特别是在为视障群体等提供信息服务时,翻译显现出了其打破信息障碍、促进无障碍交流的独特价值。
这一认知促使同学们思考如何拓宽翻译的实践领域,通过专业技能的多领域实践,为促进社会无障碍流通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与包容的社会环境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
★ ★ ★
★
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感想吧:
铁书宁:
本次活动中,蒙上丝巾,我瞬间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行走变得异常艰难。而在影院里,志愿者的生动讲述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仅凭声音和台词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电影的画面。这次体验不仅增强了我对视障朋友的理解和同情,更让我体会到了翻译实践与研究的意义。跨越视觉的障碍,传达情感,描绘世界。口述影像是一种跨模态的翻译形式,要求讲述者精准捕捉电影中的视觉元素,再用语言将其转化为听众可以理解的画面。我深切感受到,翻译和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连接不同的人群和世界。而这,正是我们作为翻译学青年学生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冯玉祺:
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口述影像,老师亲自带领我们前往心目影院进行体验。在观影的过程中,讲述志愿者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视障朋友们描绘电影中的场景,如熊熊燃烧的火光、人物的样貌衣着、细腻的表情以及丰富的情绪等。当剧情发展到营救的危急关头,讲述志愿者的声音也随之变得急促而紧张。我们蒙上双眼,仅凭志愿者的描述,开始尽情想象电影中的画面。这次观影经历不仅让我深刻理解了口述影像行业的具体内容、大致标准,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带盲人看世界”,我深受触动,今后也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投身于此类公益事业,为视障朋友的生活增添一抹光亮与温暖。
邢书绮:
这次心目影院的体验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视障人士对颜色的感知。在遮住视线无法通过视觉看到电影的黑暗中,我听到了讲述者细腻入微的描述,从镜头语言到环境氛围,从人物神态到肢体动作,其中不乏许多对颜色的描述,这不禁让我疑惑明眼人对颜色的理解尚各有不同,视障朋友对颜色又是如何感知的呢?与视障朋友的交流,让我对颜色的理解超越了视觉的范畴,红色不仅是红色,或是代表喜庆或是代表危险,白色不仅是白色,或是代表纯洁或是代表萧瑟,颜色的社会属性是视障朋友融入社会大家庭一个重要的路径,它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交汇。这次活动让我对之前只听说过的口述影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通过翻译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廖智捷:
此次视障观影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作为视觉媒介,电影的魅力通常来自于其画面,但通过口述影像的加入,我意识到视觉内容的描述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在前一周,我们有幸请到鄢秀老师为我们讲述口述影像,我格外关注了口述影像时的关键要素。在此次观影中,我也格外关注了讲解员的讲述重点和思路,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特别感受到,口述影像不仅仅是对画面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精确且富有节奏的语言,让观众在听觉中“看到”了更多的层次与细节。总的来说,这次观影让我对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段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口述影像在提升视障人士文化体验中的重要性。
闫峰:
今天,我有幸在“红丹丹”文化服务中心参与了一场特别的口述影像活动。随着讲述人那优美动听的声音在电影对白中穿插,我的脑海中自然地勾勒出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让我深刻体会到盲人朋友是如何看电影的。活动结束后,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红丹丹”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公益之路,其宗旨是“和盲人朋友一起看世界”。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希望以后也能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好。
张爱敏:
在课堂上听香港城市大学的鄢秀教授线上介绍口述影像,线下参与此次视障体验观影活动,这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过程。我感受到了学界和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心与关注,也在思考自己如何利用专业所学为这份爱心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正如在交流中提到的那样“盲人不是生活在一个盲人的世界里”,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力量汇入,去推动社会融合,让视障人士和健视人士一同享受这个美好纷繁的世界。
欧阳永杰:
我自己本身方向感很差,所以当我短暂的失去视觉,手握盲杖带队,就会不自觉走偏。很难想象视障人士需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做到平稳地迈开步调,跨越人生一个又一个阶梯,感知这个世界。红丹丹视障观影活动带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让我对于视障群体的距离更进一步。蒙上眼罩,仅凭电影原声带和志愿者的口述,要完全想象整个电影画面还是比较困难,到了后面思绪也开始涣散。但我的心中仍持有一扇小小的天窗,凭借着星光点点,构筑对外面世界的全部想象,我想这就是口述影像的意义所在。
杨亚婷:
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体验,在活动中通过蒙住眼睛,我深刻体会到了视障人士的感受。从前期行走至影院,到后期通过用耳朵去聆听电影画面解说,我认识到视障人士的不易及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这次活动也让我对口述影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电影讲述人在电影播放的同时,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讲述电影场景,帮助视障人士完整地欣赏电影,得到身心的愉悦,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电影文化和社会生活常态。我认为帮助盲人讲述电影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机会做电影讲述人!
丁润滋:
参与“红丹丹口述影像志愿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视障群体的生活挑战与坚韧精神。在盲人行走体验中,我紧闭双眼,仅凭听觉和触觉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与恐惧。而盲人观影环节,通过志愿者生动的口述,电影画面仿佛在我心中重新构建,让我感受到了视障人士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 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我对无障碍环境的理解,还激发了我对翻译专业在社会公益方面的新思考。我意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沟通。未来,我希望能将这份体验融入翻译实践中,为更多视障人士搭建起理解世界的桥梁,让爱与温暖在无声的世界里流淌。
王菲雨:
这是我第一次实际接触到视障群体。本次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以前对视障群体关注的不足,加深了我对视障朋友们的了解。从上午九点刚到达集合地点时,我便陆续注意到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前来观影的视障朋友们。从拄着导盲杖的奶奶,到在大人帮扶下摸索前行的可爱小女孩,视障群体的数量和年龄跨度竟如此之大。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对视障群体的了解有多匮乏。当我真正蒙上眼罩,体验视障朋友的世界时,光在走去影厅的路上就一波三折,上下电梯被吓得哇哇直叫。即使遇到平路,也不敢轻易下脚。一段几分钟的路程,给我的感觉像是走了半个钟头。很难想象视障朋友们每天出行会遇到多少困难。在观影过程中,电影讲述人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讲述人语言精炼,寥寥几语,便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具体的电影画面,并且还会随着情节起伏变化语速语调,使讲述人的声音和电影情节完美配合。每一个视障朋友都是鲜明的个体,视障语言服务让视障朋友们也能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有更多的服务,更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视障朋友们以及其他残障人士感受世界的缤纷多彩,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我也愿意加入其中。
总体而言,高级翻译学院学子在此次视障观影体验中,不仅看到了视障群体的特殊语言服务需求,感受到了助盲公益的温情与力量,更激发了他们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与口述影像等技能,为视障群体朋友打开一扇窗,帮助他们更多领略这个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红丹丹月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