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盲童阅读援助计划”2024-2025阅读直播课第一课已顺利开展。
本次直播课,我们特别邀请了知名美食博主潘晴老师莅临红丹丹直播现场,就主题“苏轼,古今吃货第一人”与全国的盲生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共同挖掘苏轼在美食领域的独特魅力。
图为主持人梁江波老师(左)与分享嘉宾潘晴老师(右)在红丹丹直播间的合影画面
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线上直播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们精彩又真诚的感受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
跟随林语堂先生的笔触,我撞进了苏东坡的世界。
那一刻的穿越令我震撼,也让我疑惑:有宋代的科举文化,有文人墨客的诗酒文化,也有古人对神佛的依赖和对长生的向往。
“三苏”父子抢占“唐宋八大家”三把交椅,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令人惊叹。
大儿子苏轼做了大官,小儿子苏辙也不逊色,但父亲苏洵却未曾涉足官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苏洵年近五十才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做官资格。在朝廷征召时,他以年迈婉拒。
以现代眼光来看,他并不算老,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苏洵通过科举考试的时候确实算老了。
我佩服老苏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同时也疑惑:宋代的科举考试为什么没有年龄限制?
“李白斗酒诗百篇”,如果他能穿越至宋代,与欧阳修、张方平多喝几场酒,或许我们今天要背诵李白的诗篇会更多!
林语堂在介绍张方平的时候写道:张方平的酒量是一百杯。因为他开始喝酒时,从不向客人说他们要喝多少杯,而是喝多少天。
这是我们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要不是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奇怪事件,我都要怀疑林语堂先生著书的真实性了。
例如:苏东坡率随从赶路的途中,随从中邪,苏东坡怒骂山神,为手下驱邪。儿媳中邪,苏东坡向女鬼讲述佛教对阴魂的道理。待儿媳苏醒后,他写了一篇祷文给菩萨,并烧香备酒肉,把鬼魅请走。王安石也一向信佛,儿子背上生出恶疮,他请来和尚诵经祈福。
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在大文豪、政治家身上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或许就像语文课本中讲到的:“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人们只能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一样。
在现代医学还未诞生的古代,这些大文豪、政治家也只能求神佛鬼魅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初次阅读,我只触到书中一些有趣的皮毛,好多诗词都还没来得及理解和品味。有喜欢宋代诗词文化的朋友,一定要好好品读这本书哦!
文 | 徐椿明 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
我心中的苏东坡
提起苏东坡,我不由得想起了读过的那些诗句。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诗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画家;
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里,我窥见了一个清醒的哲学家。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我心中的苏轼更丰满、更立体。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上享有崇高地位,他还是一位心系百姓安危的好官,是一位治水名人。
他在徐州上任期间,黄河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的地方决口,苏东坡奋不顾身地冲在前线,抢救城池。
他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十多天未曾回家过夜,终于把洪水引入旧河道,流入大海。
洪水过后,他又主持在城东南建了一条木坝,老百姓都非常爱戴他。或许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太过耀眼,以至于后人忽视了他在从政上的功绩。
苏东坡坚持自我,遇到不同的政治立场,他手中之笔就如矛如戟,向权势发起挑战。
他的诗里写百姓在保甲制度下所受的痛苦,写百姓在鞭挞之下的哭叫,写壮丁的妻儿也关进了监狱……
他用诗词为民呐喊,为民请命,即便多次被革新派污蔑也毫不在意。
正如他说的:“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一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换来的却是一次次被贬。然而,这个过程中,苏东坡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
他心里装着百姓,他热爱大自然,他倾心美食,他广交天下友。
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他甚至希望通过炼丹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留给我们的是博大的胸怀、快乐的思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图为宜宾特校学生认真观看第一节阅读直播课时的画面
今天,我们迎来了秋季第一场盲童阅读直播课。很高兴再一次见到了江波老师,也认识了知名美食博主——潘晴老师。
这次分享的主题是,“苏东坡,古今吃货第一人”。
潘晴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吃”这个字。她说,在中国,“吃”这个字表达了很多含义。
比如:跟朋友聊一些八卦的事叫做吃瓜;跟情侣发生一些小矛盾叫做吃醋;有工作就是有吃饭碗;打人的时候会说一句“你吃我一拳”;跟别人吵架吵不过叫吃亏……
接着,潘晴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各种吃食,特别是各种面食,像包子、面条、馒头都是宋代出现的。
以前,齐威王喜好奢华的饮食,如钟鸣鼎食,但用鼎煮肉也只是在特别隆重的场合才会享用,如祭祀。
在丝绸之路没有开通以前,古人的餐桌上是没有这些食物的,味道也不好。
后来到了宋代,开拓了海上贸易,经济更发达了,人们有钱了,对吃有了更高的要求,宋朝人就开发出各种面食,如馒头、包子、拉条子、烩面等。
再到后来,又有了宵夜,不仅富人能吃,平民百姓也能吃。宋代也出现了铁锅,也就出现有了炒菜,不过没有现在的好吃。
再接着,潘晴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特别是他作为古今第一吃货,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开发出一些美食。
其中,潘老师还详细介绍了“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听完,我们都饿了。
可以说,这节课是我听得最认真的一节课,也是最有趣的一节课。
当然,这次的直播课也让我认识到:在阅读的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知识要学。
我会更加努力,向江波老师和潘晴老师学习,用一颗热爱阅读的心去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在阅读中“吃喝玩乐”。
笑对生活 仰望东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只因这句词,我对苏东坡倾慕有加。
爱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爱他才情四溢的人生,更爱他笑对生活风云变幻的姿态。
这句词仿若一扇神奇之门,将身处不同时空的我与他紧密相连,使我们得以在精神世界中畅聊诗词歌赋。我爱这句词,然更钟情于苏东坡其人。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邂逅了这句词。从最初对它的单纯喜爱,到后来用心去了解其作者。
从探究他的生平岁月,逐步深入品味他的诗词,再到阅览他人对他的评价,或是观看有关他的节目。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我愈发了解到那个鲜活的苏东坡。
一道耀眼白光将我包裹,瞬间把我传送至北宋。
那日,阳光绚烂。漫步于古街之上,感受到的是车水马龙的繁华,是人声鼎沸的喧闹。
此刻,我置身北宋京城,正是此地,苏东坡开启了他的辉煌人生之旅。
在其为官期间,遭遇了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而后因种种原因,一贬再贬。
我与他在黄州相逢,这里正是他创作《定风波》之地。于此,他挥毫泼墨,成就诸多名篇佳作。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天空中闪电如银蛇狂舞,雷声阵阵轰鸣。我缓缓走向一座破旧的房屋。此处环境恶劣,生活艰苦。
我轻轻伸出手,叩响木门,“请问东坡先生可在?”屋内传出爽朗笑声,并回应道:“哈哈,是哪位?如此深夜来访,所为何事?”
我说:“我乃从现代穿越而来,您是我的偶像。”“哦,原来如此,进来吧。”我缓缓推开木门,传来嘎吱声响。
入目之处,一张简陋小床,一把古朴椅子,外加一张书桌。桌上一盏油灯,散发着微弱光芒。那微光映照在东坡先生脸上,一张随和的面容跃入眼帘。
两条乌黑浓密的眉毛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眸,目光交汇之际,只觉深邃如海。深邃眼眸之下,是一张英俊帅气的脸庞。高挺鼻梁下,有着一张红润的唇。
桌上摆放着稿纸,先生正创作着《定风波》,右手握笔,悬于半空,似在沉思。
我略带歉意地说:“先生,对不起,我并非有意打扰您。”东坡先生豪迈一笑:“无妨无妨,你倒也给了我不少灵感,我还应谢你呢。”
我们在这个孕育无数传奇的地方,交谈许久,聊他的悲惨遭遇,谈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等。
苏轼,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苏轼的诗、词、画、文等各个领域皆展现出卓越非凡的才华,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世人传颂赞叹。
苏轼的一生,充满曲折坎坷,然而他始终坚守内心信念,勇敢直面生活的重重挑战。他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着实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苏轼的人生历程,不仅是一位文化奇才的诞生与成长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生动映照。
他的才情与智慧,跨越了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此句,以极具哲理的方式,深刻揭示了当局者迷的道理。
他历经诸多坎坷,却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以豁达宽广的胸怀,书写壮丽人生篇章。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这句词,道尽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此词,展现出他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深深敬仰。
我爱历史,更爱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的一生,才情满溢,笑对生活的风云变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图为成都特校学生日常阅读时的画面
文 | 张佳欣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品味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然而,他却在每一处荒芜之地都能找寻到生活的乐趣,尤其是通过美食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羊蝎子,这本是常被人忽视的食材,在苏东坡的巧思之下,却摇身一变成为一道独特的美味。
想象他在简陋的环境中,精心烹制羊脊骨,将其烤至微焦,品尝着那似蟹螯般的滋味,这体现出一种对生活不放弃的态度。
即使身处逆境,他也能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双手去创造惊喜。这种乐观与坚韧,着实令人敬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苏东坡对待羊蝎子的态度提醒着我们,不要抱怨环境的恶劣,要善于从平凡中挖掘价值,以积极的心态去直面困境。
荔枝,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至今仍在人们口中流传。
苏东坡对荔枝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更是对岭南这片土地的一种接纳与热爱。
他以一颗豁达的心,去拥抱新的环境,发现当地的特色美食,享受生活的馈赠。
荔枝的鲜美,象征着生活中的甜蜜与美好,即使在艰难的时刻,也不要忘记去寻觅那些能让我们心生喜悦的事物,用乐观的心态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生蚝,在当时或许也是不被人重视的海鲜,却成为了苏东坡在困境中的又一惊喜发现。
他对生蚝的喜爱,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无限好奇与探索精神。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新的事物,从中找到乐趣。
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开拓自己的视野,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去发现更多的精彩。
苏东坡的美食之旅,是他人生的一个生动缩影。
他用美食书写着自己的坚韧、乐观与豁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伟大灵魂。
从羊蝎子到荔枝,再到生蚝,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它们告诉我们,生活或许会有不如意,但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善于发现美好,勇于探索未知,就能在任何地方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成都特校学生认真观看直播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记述,更是对其一生智慧、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深刻诠释。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苏东坡一同经历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
他的诗词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至今仍广为传颂,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林语堂在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苏东坡的多才多艺和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坚韧不拔。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尤为引人注目。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即使在遭受贬谪和政治打压时,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
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林语堂在书中不仅展示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还深入探讨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苏东坡对佛教和道教的涉猎,使他的人生观更加开阔和超脱,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禅宗的意境和道家的自然观。
读完《苏东坡传》,我深受启发。苏东坡的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守原则,以及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诗意。
他的一生是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典范,激励着我在现代社会中也要保持一颗纯净和善良的心。
林语堂的这部传记作品,不仅是对苏东坡个人的致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通过苏东坡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东坡传》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触动了我的心灵。
图为重庆特校组织学生认真观看阅读直播第一课时的画面
东坡与美食的千古传奇
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苏轼如同一颗耀眼夺目的星,大放异彩。
他的才情令人赞叹,他的豁达令人敬仰,他与美食之间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极有韵味的传奇。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多次被贬,却从未被这些艰难困苦所打倒,反而以美食为慰藉,在这烟火气中找到了一份独属于他的乐趣。
东坡肉这道闻名遐迩的美味佳肴,则是他的杰作。
他在被贬黄州时,发现当地盛产的猪肉,因为做法不当,富人不屑于吃,穷人做不好也不爱吃,苏轼岂能让这价格低廉,又能填饱肚子的食物白白浪费。
于是他灵机一动,用小火慢炖自创出了东坡肉的做法,做出来的东坡肉色泽红亮,酥烂而形不碎,香浓而不腻口,让不爱吃猪肉的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道美味菜品。
他曾在《猪肉颂》中这样写到,“见喜当少注水,台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不仅是他对猪肉做法的总结,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到的深刻道理。
除了东坡肉,他对荔枝也是十分的喜欢。他又一次贬到了岭南,尝到了荔枝的美味,被那美妙的滋味深深吸引,即使吃到了上火,也停不下口。
“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生动地表达出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在这炎热的南国,只需一枚小小的清甜荔枝,就能给他贫瘠的生活添上绚丽的色彩。
如果,要问苏轼最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那当然要非生蚝莫属了。
当他被贬到儋州时,遇到了他此生最爱的食物,到底有多喜欢呢,他曾给自己儿子的书信上写道,“没见过子圣物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慈眉也。”跟我护食时没啥两样,也想把好吃的藏起来,自己慢慢品尝。
原来才华横溢芳名流传的大诗人,也有如此幽默风趣的一面。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在困境中以美食为依托,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他有一颗敏锐的心,善于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下的美好,坦然豁达地接受着生活赠与他的酸甜苦辣,让美食与人生融为一体。
这才造就出这位才华横溢,芳名流传至今,人人都敬佩喜欢的食神苏轼啊!
盲童阅读援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