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普惠金融是指金融服务之于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可获得性和可用性,包括银行和储蓄账户、转账和支付服务、保险服务以及融资和信贷服务(世界银行,2011年)。如果无法获得此类金融服务或服务不足,一些人可能会被迫诉诸于非正规渠道,而非正规渠道往往不可信、缺乏监管且存在较高风险。而狭义的普惠金融则是指穷人和弱势群体能够获得金融服务。本文将使用广义的普惠金融定义,即人人都能获得金融服务。然而,通常情况下,穷人和弱势群体是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主要群体,因此最需要普惠金融政策。
非正规储蓄渠道的广泛使用意味着银行业错失了向无银行账户群体提供安全经济的金融产品的机会。例如,不使用银行或其他传统金融机构的成年人往往会通过其他方法来管理财务,例如循环储蓄和信贷协会(ROSCA)。因此,普惠金融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可持续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一旦人们能够获得信贷服务,新的机会也会随之涌现。
在宏观层面上,这一优势则更为明显。普惠金融侧重于以可负担成本将无银行账户的储蓄转移到金融系统中。压箱底的钱进入金融机构后,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还有利于信贷分配和投资等经济活动(Hamdi,2011)。银行活动将更加活跃,获得贷款将更加容易,经济活动也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对普惠金融的兴趣与日俱增。这种兴趣源于普惠金融在促进获得金融服务、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边缘群体和偏远地区的人们将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还将拓宽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从而通过提供理财工具来为个人赋能。因此,普惠金融有助于通过缩小金融准入和机会方面的差距来促进公平。
2013年世界银行普惠金融数据库显示,全球有25亿成年人无法获得受监管的金融服务。发展中国家的账户持有人占成年人口的41%,而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89%,全球为51%(世界银行,2013年)。更新后的报告(2022年)显示,在过去十年中,无账户的成年人数量从2011年的25亿稳步下降到2021年的14亿,情况大有好转。截至2021年,全球有76%的成年人口拥有账户,这意味着数百万曾被排除在外和服务不足的贫困客户正在从完全基于现金的交易转向使用手机或其他数字技术访问的正规金融服务(世界银行,2022年)。
这些普惠金融数据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不容乐观,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基础设施,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这种金融服务的缺失意味着,偏远地区的人们将无法从金融部门优势中受益,而需依赖高利率平行放贷机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概述普惠金融及其好处,并揭示中东和北非地区关于普惠金融程度的相关讨论现状。
二、为什么普惠金融很重要?
普惠金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创造就业、提高收入和减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普惠金融利好个人和家庭,包括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储蓄场所、建立养老金,并允许他们贷款和支付保险金,以支付医疗和教育费用。另一方面,家庭也能提升在冲击方面的承受能力,家人患病时有健康保险的情况下尤为如此。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解决社会中的健康不平等问题。有了储蓄的存在,家庭对收入冲击的抵御能力也会更强。家人去世时,人寿保险至关重要,而失业时,失业保险则至关重要。最后,普惠金融通过促进投资和创新,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市场机会并降低风险,从而使企业受益。
(一)普惠金融的优势
普惠金融通常有三大衡量因素,即:
• 银行业渗透率:最常见的普惠金融指标,通过存贷款账户数量来衡量。
• 银行服务的可得性:通过每10万名成年人的银行分行数量、每10万名成年人的自动柜员机(ATM)数量以及每10万名成年人的销售点(POS)设备数量来衡量。成年人口是指年满15岁的人口。
• 银行系统的使用情况:通过私营部门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衡量。本文还探讨了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以预测手机银行是否可以成为提高普惠金融水平的成功
途径。
普惠金融至关重要的原因有若干个,涵盖经济、社会和个人层面。金融服务的获取将增加贷款和储蓄活动,从而带动消费(Collins等人,2009年)。通过将更多人纳入金融体系,将为经济活动创造更广泛的基础。有了银行和金融服务,个人和企业将能够更有效地储蓄、投资和管理资源,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创新。这意味着,一个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体系可以将金融风险更广泛地分散到全民中,从而促进经济稳定。获得储蓄和信贷的人越多,经济承受冲击的韧性便越强。
通过获得金融服务,家庭可以享受利率优惠的信贷服务、将钱存入安全的地方,甚至将储蓄用于不同的投资计划。他们还可以投资于教育或医疗保健等项目,从而大幅提升生活质量。这些金融服务将改善家庭的福祉,并有助于减少社会贫困。金融服务的获取有助于人们管理金融风险、投资于教育或小企业,并从总体上提高他们的经济稳定性,增加他们的经济机会。
普惠金融的另一优势在于给边缘群体赋能,包括妇女、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的人。有了普惠金融,这些群体能够控制自己的财务生活、积累资产,并形成应对经济冲击的缓冲。因此,普惠金融可以促进性别平等、加速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祉,并提升社会的稳健性与包容性。从而塑造一个愈发公平的社会,让人人都有公平机会来提升自己的经济
地位。
(二)普惠金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普惠金融和金融发展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金融系统的包容性越强,金融部门就越发达。此外,金融部门越发达,经济增长就越快。
总体而言,普惠金融促进了投资、消费和经济活动,也增加了经济体的交易量。然而,普惠金融的扩大可能会使金融机构的客户风险增加。如向低收入阶层,或信用较差的个人和公司提供的高风险、无抵押贷款,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信贷风险,并在某些情况下,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将低平均收入人群纳入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相比平均收入高的人群,低平均收入人群更容易拖欠贷款。从本质上讲,违约会增加不良贷款的比例,恶化金融体系内的资产质量。此外,在金融体系一体化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利润率往往很低,导致银行向信用评分低的客户提供信贷。回顾历史,2008年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便是一个例子,该例子说明扩大普惠金融,特别是将信用评分低的人群纳入其中,会如何损害金融稳定。
普惠金融的扩大也可能带来额外的监管负担;央行将需要调配更多资源来监控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的扩大导致金融机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非银行机构等)的情形更加多样化,从而对复杂而先进的监管技术提出要求。央行需要开发这些技术,如预警系统、计量模型、微观和宏观压力测试等,以识别和评估影响金融稳定的潜在
威胁。
另外,低收入阶层的人群可以向金融系统提供稳定的存款。平均而言,与高收入阶层相比,他们的交易额和交易量都较少。交易成本、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其他阻碍因素抑制了他们的消费和支出水平。因此,它们的存款总额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的缓和因素,抵御金融系统中存款被突然撤走的风险。
总而言之,普惠金融侧重于确保人人都能获得金融服务,而金融发展则关乎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两者都是稳健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彼此在发展中相辅相成。
三、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普惠金融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普惠金融的水平因国家而异,甚至因区域而异。例如,与埃及、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阿拉伯-非洲国家相比,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曼、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普惠金融水平
较高。
(一)海湾合作委员会和非海湾合作委员会中东和北非国家之间的比较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非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如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更为先进。以每10万人拥有的银行分行数量和ATM机数量作为指标,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比其他国家群体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每10万人中,埃及有6.8家银行分行,而科威特有13家银行分行。每10万人中,科威特拥有81台ATM机,埃及和摩洛哥拥有29台,突尼斯拥有32台。平均而言,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开立和维持银行账户的成本低于其他国家。
就在正规金融机构拥有账户的成年人比例而言,巴林为205%,突尼斯为35.7%,埃及为26%(表1)。在农村地区,这些指标要低得多。农村地区的居民更难使用金融服务、ATM机和银行分行,从而导致更大的金融排斥。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成本也是巴林普惠程度高于突尼斯和埃及的主要因素。
表1 2021年中东和北非国家普惠金融的部分指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22年金融准入报告》。
*2017年数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信用卡和借记卡所有者以及金融账户所有者方面,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和非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自许多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金融因素,最终导致的金融普惠或金融排斥。
社会经济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识字率和失业水平)直接影响金融因素(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金融服务成本、拥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百分比)。
例如,通过将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与其他中东和北非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前者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优于后者。事实上,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识字率要高得多,失业率也较低。如表2所示,2022年巴林的识字率为97.8%,而埃及为72.4%,摩洛哥为77.3%。识字,即意味着拥有更高金融素养,有助于人们了解与金融相关的好处,因而鼓励人们把钱存在银行和金融机构。至于人力资本指数,即衡量今天出生的孩子,在考虑到其所生活国家普遍存在健康状况不佳和教育水平低下的风险的情况下,年满18岁时有望获得的人力资本,其结果也显示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与其他中东和北非国家之间存在差距。事实上,虽然阿联酋的人力资本指数为0.67,但埃及仅为0.49,摩洛哥为0.5。
表2 社会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22年。
以上分析的因素表明,在普惠金融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我们通常预期收入会增加,因为社会底层更易从事小型商业,从而提高经济体的福利效应。
(二)中东和北非地区与全球
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将中东和北非国家整体与全球进行比较发现,中东和北非(MENA)是全球拥有金融账户的成年人比例最低的地区。
世界银行《2022年金融包容性指数报告》的最新数据揭示了以下情况:
除高收入经济体外,该地区只有48%的成年人拥有账户,比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低 23 个百分点。失业使得成年人更难拥有账户(图1)。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只有39%的未就业成年人拥有账户,这一比例在世界所有地区中最低。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未就业成年人拥有账户的可能性降低了约16个百分点。
2021年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显示,没有账户的人口中有70%属于未就业人口。
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相比,该地区尚未广泛采用数字支付。
据悉,只有40%的成年人曾在过去一年中进行或接受过数字支付,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为57%。
资料来源:2022年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数据库。
*不包括高收入国家。
图1 2021年中东和北非的账户拥有率*
资料来源: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数据库。
注:区域数据不包括高收入经济体。
图2 年满15岁以上成年人的百分比
四、政策建议
20国集团已制定创新普惠金融的九项原则,并于2010年6月在多伦多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得到认可。这些原则概述了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支持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以及将普惠金融与金融稳定和审慎监管一起列为目标的必要性。其中一项原则指出,应通过公私部门合作来促进普惠金融,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可以带头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但需要通过金融监管来实施。
普惠金融是中东和北非国家的一项政策,但其优先程度看起来不及货币和金融稳定。根据世界银行的普惠金融报告(2011年和2022年),中东和北非地区被评为促进金融普惠力度第二低的地区。排名最低的是高收入国家,但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普遍已实现普惠金融,因此没有必要大力促进普惠金融。建议中东和北非国家,特别是非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将普惠金融列入经济和金融优先事项,设立实际的战略和工作组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央行可以实施监管,推动金融部门促进普惠金融。可订立一项规定,即要求银行为低收入客户开设一定数量的账户,这些账户可以用来存款,部分情况下还可以发放借记卡。
中东和北非国家还需要发展更多的小额信贷机构,因为这些机构的数量非常少。另一项建议是像法国那样成立邮政银行,以便为更多人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埃及等农村地区人口较多的国家(表3)。这样可以减少获得金融服务的地理障碍,同时对低收入者来说,相比银行分行或总部,去邮政银行没有那么可怕。
技术和数字化在促进普惠金融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中东和北非国家尤为如此(表3)。
表3 移动电话普及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使用2021年数据。
手机银行可以改变银行业务,因为它比传统银行业务便宜50%(McKay和Pickens,2010年)。根据表3,所有中东和北非国家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都相对较多。尽管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农村人口相对较少,但手机银行在覆盖无银行账户人群和促进普惠金融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此外,稳健的监管制度也有助于手机银行的成功。
五、结论
金融普惠或金融排斥是社会经济和金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高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鼓励人们多储蓄,并将储蓄存入正规金融机构。教育程度和金融意识对于向公众宣传开设银行账户和将储蓄存入金融机构非常重要。而稳健的社会经济因素最终将促进更高水平的普惠金融。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储蓄率往往也很高,人们会将收入存入银行账户。银行扮演着将储户资金调配到借款人手中的角色,从而刺激投资、消费和经济活动。然而,在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较低,因此储蓄率也低,从而导致投资、消费和经济活动减少。以往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缓慢往往与高失业率有关,因为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经济无法充分运转。经济增长缓慢和高失业率抑制了对银行账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令金融排斥问题雪上加霜。因此,低收入国家的央行和政策制定者应通过降低银行进入壁垒,促进竞争并降低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以鼓励普惠金融。
【本文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2024年第30期(总第267期)】
【作者简介】
Helmi Hamdi,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员,目前在巴林央行担任高级经济学家,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Aix-Marseille University)担任高级研究员。他也是伦敦经济学院(LSE International Programs)的经济学兼职教授。
Helmi Hamdi曾担任经合组织-中东和北非投资中心项目主任、开发计划署顾问和欧洲货币国家风险(伦敦)国家风险专家。曾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Visa等多个国际组织的专业认证,并获得哈佛商学院、帝国理工商学院、香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学的认证。Helmi Hamdi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Aix-Marseille University)获得指导研究(HDR)资格。
他的专业领域是:银行和金融经济学、支付系统经济学、货币理论和政策、宏观计量经济学、能源政策和建模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著有专著2部,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大部分论文发表于知名期刊如:《国际经济学评论》、《应用经济学》、《经济学公报》、《经济建模》、《生态指标》、《非洲发展评论》、《国际贸易杂志》、《应用商业研究杂志》、《数量经济学杂志》、《国际经济杂志》、《国际商业与金融研究杂志》等。
【委员会简介】
2024年第1期(总第238期) Hubertus Väth:亚洲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4年第2期(总第239期) Alicia Garcia Herrero:2024年亚洲经济前瞻
2024年第3期(总第240期) Janos Müller:国际金融组织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2024年第4期(总第241期) Jochen Biedermann:亚洲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现状及评估
2024年第5期(总第242期) Hubertus Väth:亚洲绿色经济的转型及影响分析
2024年第6期(总第243期) Janos Müller:多极体系下的央行数字货币
2024年第7期(总第244期) Jochen Biedermann:金融科技如何引起经济增长
2024年第8期(总第245期) Janos Müller:逆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2024年第9期(总第246期) Andrew Tilton:全球宏观政策收紧影响逐渐减弱
2024年第10期(总第247期) 沙银华:金融产品销售适当性监管的日本经验
2024年第11期(总第248期) Mohd Sedek Jantan:数字金融环境下金融网红的销售适当性分析
2024年第12期(总第249期)管涛:2023-2024年亚洲外汇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3期(总第250期)余湄、韩宇、边江泽、徐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资金融通:现状、挑战及路径
2024年第14期(总第251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亚洲保险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5期(总第252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亚地区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6期(总第253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盟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7期(总第254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南亚、中亚及西亚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8期(总第255期) 冯源:2023-2024年中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与展望
2024年第19期(总第256期)刘晓曙:2023-2024年中亚洲货币市场现状、特征及未来展望
2024年第20期(总第257期)徐仕达:2023-2024年中亚洲证券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2024年第21期(总第258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回顾
2024年第22期(总第259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经济发展动力分析
2024年第23期(总第260期)陈卫东等: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2024年第24期(总第261期)陈卫东等:亚洲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2024年第25期(总第262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26期(总第263期)张宣传等:2023-2024年中亚洲基金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27期(总第264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货币政策回顾
2024年第28期(总第265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财政政策回顾
2024年第29期(总第266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监管政策发展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