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上海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
二、银河海外助力2024年泰国最大规模次级混合债券项目发行—PTTGC次级永续债券发行顺利完成
三、中国银河证券助力完成印尼上市公司BINO集团跨境收购项目
四、撬动融资33亿元!中国信保支持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的最大光伏项目落实承保
五、中国贸促会将持续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六、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拓展对外投资合作
七、大中拉经贸合作为拉美经济增添动力
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上海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资金融通作为“一带一路”五通之一,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的融资保障和多元化金融服务。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之一,以资金融通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切入点,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据上海市发改委最新数据,上海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从2013年到2023年6月,上海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投资达294.68亿美元。
上海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主体之一,响应政策号召,通过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等方式,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提供金融支持。
创新金融工具,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巴什和赞克尔迪吉瓦风电项目中,针对该项目融资期限长达20年、融资总金额达9亿美元的情况,充分发挥集团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联动哈萨克子行进行深度研判,最终设计了上海市分行以A/B LOAN的结构参与项目的方案,既满足了对投资方无追索的诉求,又可以借力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优先债权人地位从而获得一定的风险缓释,助力客户完成项目的银团筹组。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经贸合作,作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南洋商业银行(中国)结合我国与RCEP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特点,在大宗商品贸易、先进制造出海、海外工程等重要领域,向境内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计价结算、贸易融资、境外贷款等跨境金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也为沿线贸易投资及消费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出境消费越来越大众化,招商银行也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场景,如发行的“万事达”人民币银行卡,能够解决EMV和PBOC3.0两种不同芯片标准兼容的问题,既能绑定国内移动支付,还能在境外一挥“拍卡”,无缝打通境内境外两个支付网络。
然而,深化经贸合作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挑战。如企业在跨境合作中会存在金融及业务风险。中信银行上海分行针对这一状况,推出了涉外预付款保函金融服务。其中,分行为上海凯盛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立预付款保函,不仅确保项目资金顺利流转,还为企业海外扩张提供了金融保障。
此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稠州银行上海分行结合“走出去”的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据悉,稠州银行现阶段已与全球760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网络遍布93个国家和地区,从而为全球客户提供便捷的国际金融服务。除原有的美元、欧元、港币、英镑、日元、港币等通用币种清算通道外,银行还逐步推出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清算服务方案,支持新加坡元、泰铢、韩元等币种。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稠州银行还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方式,如利用e-Bay、Amazon、Walmart和Aliexpress等国际主流平台,为国内跨境电商卖家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
除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外。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模式,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金融支持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创新赋能方面,信也科技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融入金融领域。信也科技开发的多语种对话机器人SaaS产品“BLU AI”,目前已服务跨越亚洲、拉美、非洲的近40家金融科技平台,提供中文、英文、西班牙语、印尼语、菲律宾语等语言服务。据悉,该产品依托AI和大数据技术,有效交互意图识别准确率超98%,从而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流畅的智能语音服务。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渣打银行一直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作为重点战略之一。2018年,渣打银行设立专门的“可持续金融部”。2023年9月,渣打银行协助中国银行迪拜分行成功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2023年10月,协助工商银行迪拜分行发行“一带一路”绿色主题离岸人民币债券。除此之外,2023年,渣打银行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可持续金融支持,助力该公司在坦桑尼亚锡米尤(Simiyu)供水项目二标段的建设。
下一阶段,上海金融机构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持续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引领服务模式创新,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体系化服务,多措并举,为共推“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活力。
(2024-12-27 来源:新浪财经)
二、银河海外助力2024年泰国最大规模次级混合债券项目发行—PTTGC次级永续债券发行顺利完成
近日,中国银河证券东南亚全资子公司银河海外(CGSI)于泰国成功完成了PTT Global Chemical(简称“PTTGC”)的次级永续债券发行项目,银河海外在本次发行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本次发行规模约170亿泰铢,约合35.8亿人民币。该项目是泰国截至目前最大的次级混合债券发行项目,获得了Alpha Southeast Asia “2024年度最佳永续债券发行项目”奖项。
银河海外凭借深耕东南亚资本市场的丰富经验与专业金融服务能力,成功助力完成本次发行,进一步巩固了银河海外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领先地位与竞争实力。
(2024-12-25 来源:中国银河大投行)
三、中国银河证券助力完成印尼上市公司BINO集团跨境收购项目
近期,中国银河证券全资子公司银河海外作为买方财务顾问以及要约收购(MTO)财务顾问,助力收购方完成对印尼上市公司PT Perma Plasindo Tbk(股票代码:BINO,以下简称“BINO集团”)的跨境要约收购。本次收购分为两步完成,2024年6月,收购方与上市公司原主要股东完成控股权收购交割;鉴于触发要约收购(MTO)程序,收购方于近期完成要约收购流程。本次收购交易金额近2800亿印尼盾。
本项目交易结构复杂,方案设计新颖,产业意义重大,是东南亚跨境并购的经典案例,也为境外产业方进入东南亚市场树立了崭新的标杆。同时,本项目是中国银河证券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项目,展现了中国领先投行的实力与担当。
项目过程中,中国银河证券总部投行团队、银河国际及银河海外团队积极践行“境内外一体化”战略,发挥境内外多地投行能力和本地团队优势,协助客户在半年时间内高效完成了从收购方案制定、尽职调查、交易谈判、要约收购到股权交割的全部工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体现了中国银河证券在复杂跨境并购项目上的执行能力,为跨境投行业务开展及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2024-12-20 来源:中国银河大投行)
四、撬动融资33亿元!中国信保支持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的最大光伏项目落实承保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是连接亚欧文化的桥梁。布哈拉州和卡什卡达里亚州,曾是见证东西文化交汇的古老驿站,如今迎来了一批绿色清洁的新能源光伏电站。
2024年12月25日,中国信保支持的中国能建集团投资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1吉瓦)实现承保,撬动融资约33亿元人民币(融资来自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银行组成的银团),贷款协议已签署,贷款期限15年。该项目投资人未向银行提供全额全程担保,采用项目融资模式。除了常规的项目资产、股权的抵质押安排之外,中国信保向融资银行出具中长期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赔付比例均达到95%,是推动项目获得银行批贷的关键性增信措施。该项目是首个中国信保全额承保、中资银行全额承贷、融资币种为人民币的境外新能源项目融资类项目。
两个项目选址分别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光照资源丰富的布哈拉州和卡什卡达里亚州,每个项目装机规模500兆瓦,共计1吉瓦,是中资企业迄今在中亚地区投资建成的最大光伏项目。项目年发电量预计超过20亿千瓦时,可满足4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有效解决当地电力短缺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项目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约200万吨,对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信保在充分调研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对融资和风险控制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探索构建了更加贴近新能源业务特点的支持体系,在中长期险赔付比例、保险期限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推出新能源产业链支持措施,以回应客户需求、解决市场痛点。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着力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双碳”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之举。 中国信保将继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2024-12-26 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五、中国贸促会将持续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贸促会于12月27日(星期五)上午举行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孙晓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有记者提问,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01.7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各国工商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请问中国贸促会在促进各国工商界更好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有哪些考虑?
孙晓表示,全球工商企业是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主力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贸促会将持续强化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畅通供需功能,广泛调动各国工商界力量,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孙晓介绍,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链博会已经成为全球工商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来自4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和机构参展第二届链博会满载而归,更多国家的新朋友向我们表达了参加第三届链博会的积极意愿;我们精心组织举办“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中日韩工商峰会、中非企业家大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中国—葡语国家企业家大会等众多品牌活动,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落地开花提供丰沃土壤;我们推动成立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联合陆海新通道沿线17个国家工商机构共同发起成立陆海新通道国际工商会联盟,推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有效衔接。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这些平台和机制做好做精,为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发挥更大作用。
孙晓表示,2024年,中国贸促会组织中国企业赴泰国、斐济、洪都拉斯、印尼、南非、阿联酋等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办展,参办展面积近万平米。经中国贸促会审批,全国各组展单位赴4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国展览项目616项,实际展出面积3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7101家,项目数、展出面积、企业数分别同比增长25.2%、17.9%和23.4%。截至11月,全国贸促系统签发往共建国家商事证明书54.39万份,占总签发量90.4%;签发往共建国家原产地证书415.99万份,占总签发量70.74%。以会展为“链”,有越来越多的共建国家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走向“一带一路”。
(2024-12-27 来源:湖北发布)
六、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拓展对外投资合作
从强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强调绿色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正在发生变化。在近日举行的“《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这一新趋势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点,“能源转型涵盖光伏(发电)、储能、电网、风能等,(在)这些方面中国都有特长”。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投资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走出去”的重要路径,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支撑。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在五个“必须统筹”中提到“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对外投资对于解决中国当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培育能源转型等新动能有很大的潜能。”周小川分析,利用我国在绿色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方面的优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们只提供设备和安装,由外方给项目、找融资,另一种是由国内机构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包括股权、债权融资”。
他进一步解释,如果是外方融资买中方的设备,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光伏、储能等行业提高产能利用率,同时设备销售和投资能即时回款,工人可以发工资,整个生产供应链都能有收入,“这样它就变成了内需的一部分,因此内需和对外投资有一定的转换关系。”他还强调,对外投资和扩大内需并不矛盾。他结合我国总储蓄率较高的情况说,从数量上估计,45%左右的总储蓄率里可能有3-5个百分点会用于对外投资。
实际上,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我国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合作力度,深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贸易合作。截至目前,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能源投资已超过传统能源投资。
在今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建成了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全产业链体系,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在过去10年间,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中国风电光伏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能源绿色转型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作出突出贡献。”章建华说。
“过去很多机构比较重视在欧美投资,包括投资它们的高科技行业等,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对外投资必然要更多地选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周小川看来,优化对外投资包括七方面重点,即优化国别方向、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对外投资主体结构、优化融资结构、优化债权融资的类别、优化“走出去”机构的结构、优化对外投资的币种。“提升投资的优化程度也就是提高投资效率,这有助于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今年也是我国提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开局之年。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重点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位列其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魏建国认为,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未来需要持续推进海外智慧物流平台、物流快递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支付、退货、商品检验等综合服务体系建立。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1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电商合作机制,“丝路电商”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引擎。
对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周小川认为综合服务体系包括系统集成应用服务,“这方面的优化有很大潜能,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平衡、总供给总需求的解决方案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他注意到,目前我国在光电、风电、电网、储能、水电(包括抽水蓄能)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能力,在新能源、能源转型领域里的绝大多数项目上,我国都有产能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但是观察海外的这类项目,多数情况下我们参与承担的不是整体性的配套工程,每个行业企业在单独卖自己的产品,没有成为绿色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大项目、大体系的总包或系统集成角色。”周小川说,如果能在大项目范围内成为总设计,进行国际配套,必然会带动中国各种优势产品的系统集成应用,也就是所谓的综合服务能力。
(2024-12-24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七、大中拉经贸合作为拉美经济增添动力
2024年,尽管高通胀、极端天气和美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带来不小挑战,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在动荡中展现出韧性。与此同时,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发挥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契合等特点,为拉美经济发展增添重要动力。
拉美主要经济体趋势不一
根据世界银行10月报告,预计202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1.9%,2025年增速达2.6%。报告指出,该地区经济增长主要由消费驱动,但外部投资不足制约生产力提升,增速仍低于全球及历史水平。
虽然整体增速较缓,但拉美第一大经济体巴西表现相对亮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12月发布报告预测,2024年巴西经济将增长3.2%。尽管年初大豆等农产品因极端天气减产拖累经济,但内需和宽松财政政策推动第二、三季度强劲复苏。为抑制通胀,巴西央行从今年9月起三次加息,将基准利率升至12.25%。
墨西哥作为拉美地区新兴经济体代表,2024年经济经历“高开低走”。经合组织12月将墨西哥202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4%,相比2月预测的2.5%显著下降。上半年,墨西哥延续了“超级比索”势头。但6月初至11月末,墨西哥货币比索持续走软,对美元贬值超15%。
阿根廷经济2024年呈现“触底反弹”。经合组织预测,尽管阿根廷经济2024年预计萎缩3.8%,但2025年和2026年将分别增长3.6%和3.8%,显示出复苏的潜力。阿根廷总统米莱2023年12月就职后推行“休克疗法”改革措施,在经历一段“阵痛期”后,11月通胀率下降至2.4%,创4年来新低。经合组织认为,未来随着阿根廷国内需求上升和进口管制解除,进口将复苏,通胀预计将继续缓和。
外部不确定性增多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或将为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在特朗普上一任期,以“美国优先”为特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移民政策等对拉美经济造成冲击。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说,他上任后将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25%关税,引发墨西哥不满。
2026年美墨加协定将迎来续签审议。经贸界人士推测,美墨加三方可能重新谈判协定条款来决定是否续签或修订。特朗普在竞选期间称对从墨西哥过境的汽车征收100%甚至更高关税,或成为审议焦点之一。此外,美国与智利、哥伦比亚、巴拿马、秘鲁等国签署的贸易协定也可能受到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者毛里西奥·卡德纳斯认为,美国新一届政府可能推动减税和增加支出,意味着美国财政赤字增加,将导致高通胀率、高利率时间持续更久以及美元走强。这将减少拉美地区的资本流入,导致货币贬值和利率上升,让拉美经济增长前景更加严峻。
2024年12月,持续20余年的南共市—欧盟自贸协定谈判结束。如果该协定顺利签署实施,将产生一个覆盖7亿多人口的自由贸易区,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国家之间大部分商品贸易的关税将减免。分析人士认为,这或将给南共市国家带来重要机遇,而面对拥有规模经济和先进技术优势的欧洲工业产品,南共市国家的制造业也将面临挑战。
中拉经贸合作稳步推进
中拉经贸合作稳步推进,为拉美经济发展增添助力。拉加经委会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拉货物贸易额达到427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全年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也是巴西、智利、秘鲁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4年,中国与拉美多国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5月,中国-厄瓜多尔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此外,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了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同秘鲁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谈判。目前,中国在拉美已有5个自贸伙伴。
中拉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4年11月,秘鲁钱凯港举行开港仪式。墨西哥经济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纳托·巴尔德拉马说,该项目是体现中国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生动案例,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助力秘鲁现代化。这些基础设施将为秘鲁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互联互通。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也为拉美绿色发展转型提供更加普惠可及的解决方案。中国积极参与拉美国家光伏电站建设,助力能源转型。2024年6月,国家电投海外大规模光伏项目群在巴西建成,帕纳蒂和马兰加图两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738兆瓦,每年能为数以十万计当地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比亚迪、长城汽车、宇通等中国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在拉美地区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智利交通电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在首都圣地亚哥近7000辆公交车中,2480辆为纯电动车型,均为中国制造。智利首都公共交通局局长葆拉·塔皮亚表示,交通电动化不是能轻松实现的目标,但是智利与中国的合作正使它变为现实。
(2024-12-26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