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2023-2024年中亚洲基金业回顾与展望

学术   财经   2024-12-16 16:23   北京  


张宣传,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研究部总监

师潭、范文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2023年,亚洲开放式基金规模呈上升趋势,但私募股权投资管理资产交易额及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日本基金总规模较2022年增长9.8%,新加坡资产管理总规模较2022年增长10%,可变资本公司(VCC)模式快速发展,韩国公募、私募基金规模同比分别增长23%9.5%2023年,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ETF规模大幅增长,整体规模超1.1万亿美元,但私募市场略显低迷,部分经济体ESG呈上升趋势。未来,亚洲区域资产管理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科技等相关产业或将成为未来投资的焦点。

一、2023年亚洲基金业发展概况

(一)总体情况

截至2023年末,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约120万亿美元。亚洲资产管理规模约为3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28%。

图1 2023年亚洲主要经济体资产管理规模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ICI及各经济体金融部门官网)

1.开放式基金

亚洲地区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支持性政策,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了资金流入市场。虽然全球金融波动加剧,但亚洲开放式基金管理规模与2022年相比略有上升。

(1)亚洲开放式基金规模呈上升趋势

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数据[1],截至2023年末,亚洲开放式基金总规模约为7万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7.92%。中国内地开放式基金(共同基金)资产规模排在全球第4位,占全球总规模的比重为5.48%。亚洲大部分经济体管理规模均有所增长,中国内地、日本、韩国分别增长约6.02%、9.04%、10.02%,中国台湾和印度涨幅最高,分别增长39.37%和26.87%。

图2 2023年亚洲部分经济体开放式基金规模(不含FOF)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ICI)

(2)开放式基金净销售额增长

受监管的长期基金需求增加。根据ICI数据,2023年全球受监管的长期基金净申购7,810亿美元,逆转2022年净赎回态势。亚洲地区近两年保持资金净流入,2023年长期基金净申购3,86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50.84%,主要由中国(内地)市场和日本市场推动。[2]

(3)开放式基金数量增加

根据ICI数据,截至2023年末,亚洲开放式基金总数量约40,906只(不含FOF),较2022年增加1,382只,增长3.50%。

(4)ETF市场快速发展

根据独立研究和咨询机构ETFGI和ICI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球ETF资产超过11.5万亿美元,亚洲地区ETF资产规模大幅增长,达到1.12万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26.03%。中国内地ETF规模增长548亿美元,约占亚洲地区ETF增量的24%。

2.私募股权创投基金

受地缘政治持续紧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抬头等因素影响,私募股权投资不确定性增加。IPO市场不振,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渠道受阻,限制了资本回收的流动性。部分投资者在2023年选择暂时停止投资交易,亚洲地区多数市场交易低迷。

(1)市场整体表现不佳,部分地区仍有亮点

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亚太地区整体私募股权投资管理资产(AUM)占全球的比例下降至27%,交易额跌至1,470亿美元,较2022年降低29%;项目退出数量大幅下降,交易数量减少至1,300笔以下,较前五年平均值相比下降30%;资金募集总量仅1,000亿美元,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日本市场较为活跃,投资交易额相较于前五年的均值增长了183%。中国内地私募股权基金存续数量和规模保持稳定,创业投资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创新高。部分投资者认为印度及东南亚是私募股权投资的两个新兴市场,可以进一步的关注其市场动态。

图3 2023 年亚太PE/VC募资量、交易额、退出额均大幅下降

(注:不包括房地产;数据来源:AVCJ,贝恩分析,Preqin)

(2)募资困难,活跃机构数量下降

亚太地区活跃的投资机构数量下降至2,535家,与2022年相比下降25%。很多机构表示不仅募资困难,在项目投资方面也很难找到较好的标的公司,这也导致很多中小规模的基金在市场上表现不佳。

图4  亚太地区活跃机构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AVCJ)

(3)投资策略调整,科技创新项目交易份额占比降低

近年来,虽然私募股权市场交易一直主要围绕着科技创新企业,但是由于市场整体环境的消极,投资者的策略开始逐步从高风险的资产转向防御性资产,这也使各行业交易组合更加均衡。根据贝恩公司数据,2023年私募股权科技创新项目交易份额占比为27%,低于前五年的平均水平。

(4)项目退出困难,并购交易数量下降

与2022年相比,私募股权项目的退出更加困难,市场退出金额减少至1,010亿美元,较2022年下降24%。部分基金管理人认为项目难以退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严峻的宏观经济现状,另一方面是因为IPO(首次公开募股)市场表现不佳。根据永安(EY)公司统计,2023年亚太地区共有732家公司上市,较2022年下降18%。

根据贝恩数据显示,2023年亚洲收购交易规模较2022年增长了14%,但是平均交易规模较前5年的均值减少了7%,同时交易数量上也有所下降。大中华区域共计达成4笔大型交易,其中金额最大的两笔交易分别是贝恩资本以32亿美元收购中国数据中心运营商秦淮数据集团股份,以及红杉资本、泛大西洋资本、阿联酋和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中国时尚跨境电商品牌(Shein)20亿美元。日本完成三笔大型交易,交易规模达251亿美元。韩国完成了三笔大型交易,交易规模达54亿美元。印度完成三笔大型交易,交易规模达42亿美元。

(二)主要经济体基金业发展情况

1.中国(内地)[3]

公募基金、养老基金、私募基金[4]是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以来,公募基金规模以年均23.50%的速度快速增长;私募基金规模近9年年均增速达33.64%。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规模基数的扩大,公、私募基金规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23年公、私募基金规模增速分别降至6.02%、0.17%。

(1)公募基金

总体情况。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共计11,528只,资产规模27.60万亿元[5],非货币基金规模为16.32万亿元,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流动性使公募基金成为企业、个人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持续11年保持资金净流入,平均每年净流入金额超万亿。2023年新成立基金募集份额为1.15万亿份,平均单只9.02亿份。

图5  公募基金数量与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开放式公募基金产品结构基本稳定。截至2023年末,权益类基金(股票基金与混合基金)受基础市场影响,净值占比较2022年略有回落,为24.6%;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占比较2022年略有增长,为40.9%;债券基金净值占比增长至19.3%;QDII基金净值占比提高至1.5%。

图6  2023年末各类型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公募基金场外有效账户[6]以个人账户为主。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场外有效账户共16.86亿户,大部分为个人账户,涉及个人投资者7.95亿人,全部账户中仅71.61万户为机构账户,近10余年来一直保持这一结构特点。从持有基金资产情况看,机构投资者持有资产比例在2019年达到高点后回落,从2012年末的29%增至2019年末的51%,2023年末降至46%,个人投资者持有资产比例变化则与之相反。

公募基金产品线不断丰富。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在产品和政策方面延续创新并不断丰富产品线,分别与规模、业绩、持有期挂钩的三类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新能源基础设施公募REITs、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创新产品,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2)养老基金

中国(内地)养老金[7]总规模约14.8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2.28%[8]。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行业(主要是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各类养老金资产合计4.90万亿元[9],较2022年末增加6,299亿元,增幅14.76%。

(3)私募基金

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存量私募基金共15.30万只,规模20.32万亿元,较2022年末小幅增长。私募基金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创新资本形成方面作用突出,2023年私募基金股权投资本金新增1.08万亿元;注册制实施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私募基金支持率分别达到92%、70%、94%。

(i)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总体情况。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稳定,呈现“基金数量多,平均规模小;小型基金数量占比高,大型基金数量占比低”的现象。截至2023年末,自主发行且正在运作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3,204只,规模合计为5.01万亿元,平均单只基金规模为5,374.76万元。当年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6,008只,新备案基金初始规模2,325.96亿元人。从产品类型来看,股票类基金和混合类基金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含FOF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占36.51%和53.63%。从基金组织形式分布情况来看,契约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上皆占绝对多数。

出资情况。截至2023年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各类型投资者中,居民数量占比达82.65%,相关资金占比为44.97%;各类资管计划数量占比为14.12%,相关资金占比为41.87%;企业数量占比3.17%,相关资金占比为12.25%。完全由居民出资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约占49.67%,完全由机构投资者出资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约占24.28%。

(ii)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总体情况。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31,255只,基金规模11.07万亿元,基金组织形式以合伙型为主,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达到85.35%和81.30%。2023年新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598只、2,166.52亿元,规模主要集中于2,000万元至5,000万元和1亿元至5亿元。

出资情况。截至2023年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各类投资者合计出资10.62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2,109.95 亿元,同比增长2.03%。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各类投资者中,居民投资者数量占比为71.83%,相关资金占比为7.47%;企业投资者数量占比22.63%,相关资金占比为63.14%;各类资管计划投资者数量占比为5.33%,相关资金占比为26.19%。

投资与退出情况。截至2023年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投项目68,992个[10],在投本金6.94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新增投资项目数量9,655个,投资本金7,689.70亿元。从数量看,新增投资项目地域集中于北上广浙苏等省(市),行业主要集中于资本品、半导体、计算机运用、医药卫生、原材料等。从投资金额看,新增投资集中地域相同,行业略有差异,交通运输行业较医药卫生行业获得更多新增资金。

2023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新增退出项目7,153个,发生退出行为10,093次,退出本金5,061.34亿元人民币。以“协议转让”和“企业回购”的方式发生的退出行业较多,占所有退出数量的57.90%,退出本金占比为64.56%。

(iii)创业投资基金

总体情况。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创业投资基金达23,389只,同比增长20.85%;基金规模为3.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69%,平均每只基金的规模约为1.39亿元。从创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来看,合伙型的基金数量和规模均最多,分别为22,517只和3.01万亿元,占比分别为96.27%和92.75%。2023年新备案创业投资基金4,834只,备案规模1,698.69亿元。当年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规模普遍较小,单只基金规模主要集中于1,000万元至2,000万元(不含)和2,000万元至5,000万元(不含)。

出资情况。截至2023年末,创业投资基金各类投资者合计出资2.77万亿元,较2022末增加3,711.22亿元,同比增长15.48%。创业投资基金的各类投资者中,居民投资者数量占比为66.87%,相关资金占比为21.46%;企业投资者数量占比26.49%,相关资金占比为48.65%;各类资管计划投资者数量占比6.42%,相关资金占比为26.96%。从数量上看,27.93%的创业投资基金由机构投资者100%出资,此类基金规模占比达56.09%,平均单只规模为2.78亿元。

投资与退出情况。截至 2023 年末,创业投资基金在投项目数量73,945个,在投本金18,079.51亿元。2023年,创业投资基金新增投资项目数量14,033个,投资本金3,197.95亿元。创业投资基金新增投资地域、投资行业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类似,经济发达、营商环境更好的北上广及苏浙地区获得更多投资,半导体、资本品、计算机运用、原材料、医药生物等行业更受创投资金青睐。

2023年创业投资基金新增退出项目5,286个,发生退出行为7,081次,退出本金741.66亿元人民币。协议转让、企业回购、被投企业分红的退出次数合计占74.00%,协议转让、企业回购、境内IPO的退出本金合计占89.04%。

2.日本

总体情况。根据日本投资信托协会的统计,截至2023年末,日本基金总规模达2.24万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9.80%,基金总规模位居全球第八位,占居民资产的4.8%,与欧美发达国家比仍不充分。其中,公募基金规模约1.44万亿美元,占其总规模的64.29%,私募基金规模约0.8万亿美元,占比为35.71%。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根据日本投资信托协会的统计,截至2023年末,日本公募基金数量5,976只,基金管理规模约1.44万亿美元[11],分别增长0.35%、23.82%。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股票投资信托规模的增长。2023年末,日经225指数上涨至33464.17点,全年上涨7369.67点,涨幅为28.24%。日本央行虽然减少了对ETF的持有规模,但其他投资者却依就看好。2023年末,日本ETF资产管理规模达到5,153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26.67%。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略有增长,私募股权市场交易量增加。根据日本投资信托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末,日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约0.8万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6%。根据贝恩公司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亚洲私募股权市场交易量较为低迷,但是日本市场交易量是其2018年至2022年年均水平的三倍。日本地区存在着大量具有上升潜力的目标公司,并且这一阶段日本的金融监管环境相对稳定,利率一直处于低点,这些因素吸引并利于海外投资者交易。

日本政府在资管制度企业治理等领域进行改革,吸引海外投资和投资管理机构进入日本。2023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资产运用立国”计划,通过以下三方面,提升日本在资产管理领域的竞争力。(1)提高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领域的参与率;(2)提升金融机构和资产所有者的运营能力;(3)养老金改革。此外,日本还推出“新兴经理人计划”,进一步促进新兴资产管理公司进入市场。

3.新加坡

总体情况。根据新加坡金管局(MAS)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达4.09万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0%,其中77%的资金来自境外,89%的资金再投资于境外,共有1,250家资产管理公司注册登记在新加坡,较2022年增长12.82%,注册在新加坡的私募股权创投机构达到470家。

私募股权市场融资低迷。根据PitchBook发布报告,2023年新加坡受市场环境影响,共记录了522笔股权融资,融资额约61亿美元,分别较2022年
下降19.8%和44.7%。

图7  2023年东南亚地区市场交易情况

(数据来源:PitchBook)

新加坡的深度科技股权交易量增加,交易额下降。根据DealStreetAsia 报告显示,2023 年,新加坡的深度科技交易量达到 159笔,同比增长31.4%;交易额为15.3亿美元,较2022年下降18.4% 。其中,Silicon Box公司和InterContinental Energy公司获得的融资最多,分别筹集了1.39亿美元和1.15亿美元。

新加坡VCC模式快速发展。新加坡提供着不同的基金载体,来满足不同资产管理者及投资人的要求和偏好。可变资本公司(VCC)模式既可用于流动性策略的开放式基金,也可用于封闭式私人基金。作为一种公司结构,VCC可受益于新加坡广泛的双重征税协定(DTA)网络,用于在该地区的投资。根据新加坡金管局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在新加坡注册的VCC公司共有1,029家(其中18家是从海外迁移到新加坡),子基金一共有2,158只,分别由565个不同的新加坡基金管理公司管理。

4.中国香港

总体情况。2023年,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3.9万亿美元以上,增长约2.1%。根据香港证监会统计,截至2023年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100亿美元,约650家私募基金公司在香港运作。2023年全年,香港共登记备案170只基金产品,注册172家开放式基金管理人,较2022年增长149%,存量基金共2,951只,较2022年增长12只。截至2024年3月31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开放式基金管理人共302家,较2022年增长130%;基金926只,较2022年增长13只;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录得115亿美元资金净流入,较2022年增长46%,存量管理资产约1,783亿美元。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数据,截至2024年5月,离岸人民币存款资金总数为11,340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35.65%。

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存款资金池。具备跨境资金流动的优势,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利于香港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中国内地市场,增强投资灵活性。作为首要的离岸人民币结算枢纽,香港处理全球约80%的人民币支付,充足的流动性为香港提供了更多发行人民币计价基金和金融产品的机会。在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务证券按年18.2%的增速,于2023年增长至7,858亿元人民币。[12]

图8  离岸人民币存款资金数额

(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中国香港是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内地与全球金融体系沟通的桥梁,非中国内地投资者资产已经超过50%。根据香港证监会统计,截至2023年末,源自非中国内地及相关的投资者的资产达2.1万亿美元,占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54%。自2019年起,在香港从事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内地相关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的数目增加了33%,其从业人员数目亦于同期增加38%。截至2023年末,内地相关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共计149家,从业人员数量3,904人,其管理的资产增长至3,439.78亿美元,净资金流入196.33亿美元的,较2022年增长16%。

图9  2023年内地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情况

(数据来源:香港证监会)

5.越南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增速较快的经济体之一。根据越南统计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增长5.05%。伴随经济增长,越南资本市场也在逐步扩容。据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统计,2023年VN指数达到1,129.93点,同比增长了12.2%,股市资本总额达到约2,470亿美元,同比增长9.5%。根据Grant Thornton统计,2023年越南新证券交易账户数量增加35 万多个,总数达到 740万,约占越南国家人口总数的7.5%。截至2023 年末,外国证券交易账户数量共计42,711个,较2022年增加253 个。

越南私募股权重点关注方向为医疗保健和制药、教育市场和金融科技。新冠疫情后,政府推动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大众医疗保健意识增强,这些因素都为医药行业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机会。根据数据统计,越南家庭将可支配收入的20%用于儿童教育,在全球名列前茅。2023年,越南在线教育市场的收入价值约为30亿美元,近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0.20%。预计到2028年,越南金融科技市场规模(按交易价值计算)将增长至6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3.11%。[13]政府积极推动无现金支付和数字金融普惠政策,支付、接待、保险科技和区块链等领域的持续创新,都在推动着越南金融科技市场的快速发展。

6.韩国

总体情况。2023年,韩国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16万亿美元。根据KOFIA数据,2023年韩国基金市场净资本流入约516亿美元,总规模达7,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

持续13年基金规模呈上升趋势。2023年,韩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分别同比增长23.0%、9.5%。近十年,私募基金规模复合年均增长(CAGR)率达到13.6%;公募基金虽然在2022年出现负增长,但是整体来看,CAGR为9.5%。[14]

债券基金规模增长最多。根据KOFIA数据,持续的高利率使债券产品更受欢迎,债券基金总规模增加至1,045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163亿美元。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加强市场监管。韩国政府出台、修订多项法规,例如《资本市场与金融投资业法》、《投资管理和顾问业条例》、ESG领域税收政策支持等,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同时促进市场的多元化及创新发
展。

图10  2023年韩国基金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KOFIA)

二、2023年亚洲基金业发展特点

(一)ETF蓬勃发展

2023年,根据独立研究公司(ETFGI)报道,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全球资产超过11.5万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了24%。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ETF行业均出现大幅增长,整体资产规模超过1.1万亿美元。随着投资者对低成本和高透明度投资产品的需求增加,ETF成为亚洲投资者重要的选择之一。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得ETF市场交易更加便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动ETF市场的发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在2023年放宽了对ETF的监管限制,促进了市场的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市场发行的ETF共有903只,期末资产净值超过2万亿人民币。[15]

(二)私募市场低迷

亚洲私募市场除个别地区外,延续2022年状况。由于市场的变化充满不确定因素,部分投资者选择暂停投资,这也导致大多数市场的交易量、退出数量急剧下降,融资额也降至十年最低水平。

投资人更倾向选择具有稳定收益的传统投资工具,而非风险相对较高的私募基金。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亚洲的高净值人群不断增加,但投资者对于投资私募基金依旧保持谨慎态度。

亚洲市场的退出机制相对不完善,是制约私募基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IPO是私募基金常用的退出方式,但亚洲市场的IPO路径相对狭窄,导致基金在实现资本回报时时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并购是另一条常见的退出路径,但亚洲本地并购基金发展尚不健全且缺乏足够的资金,跨境并购的复杂性、监管障碍以及发展的成熟度都增加了私募基金的退出难度。

(三)部分经济体ESG呈上升趋势

ESG在亚洲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各不相同,根据晨星研究团队分析,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已经成为推动ESG发展的主要市场。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绿色、可持续、ESG等投资方向[16]的公私募基金1,511只,规模合计约9,159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募基金349只,管理规模逾3,200亿元人民币;私募基金1,162只,管理规模5,958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创投基金规模占比超过90%。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公布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3月末,共有224只ESG基金获得香港证监会认可,资产管理规模1,736亿美元。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KEX)和新加坡交易所(SGX)等多个金融市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绩效,促使亚洲企业的ESG报告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三、前景与展望

区域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亚太地区仍是未来一年最受欢迎的投资地区。根据BCG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亚洲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占比也将逐步增加。除了中国、日本等市场外,东南亚的新兴市场也将成为推动亚洲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印尼、越南、菲利宾等国家的经济增长及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在未来几年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亚洲投资者寻求多元化投资。根据福莱国际亚洲资产管理报告分析,大多数投资者最担心的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下滑,其次是通货膨胀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计划将投资转向风险较低的选择,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在全球经济不稳定时期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

ESG投资的兴起。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亚洲投资者对ESG投资的兴趣日益增加。亚洲各国政府的支持,实践的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了监管政策的完善和市场发展。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ESG投资数据和信息披露也将更加透明、高效。

人工智能(AI)、互联网与科技相关产业将成为未来的焦点。AI正在逐步改变各行业的运营方式和业务模式,AI技术的发展将继续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创新的加速。投资者对AI技术相关公司也更加关注,尤其是专注于AI算法开发、数据分析和智能自动化的企业。伴随5G技术的普及,互联网连接速度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推动着物联网(IOT)、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亚洲地区互联网用户和数字经济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本文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2024年第26期(总第263期)】


[1]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统计的亚洲地区开放式基金数据不含FOF,覆盖地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印度、日本、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

[2] 受监管的开放式基金包括共同基金、ETF和机构基金。长期基金包括股票基金、平衡/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和其他基金(保本/保护型、房地产和其他基金),但不包括货币市场基金。

[3]  中国(内地)部分涉及的“元”,如无特别标明均指人民币。

[4]  私募基金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文中相关数据均指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通过的私募基金。

[5] 如无特别标明,“元”指人民币。

[6] 指截至统计时点持有基金份额的账户。

[7] 包括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

[8] 此处均为截至2022年末数据。

[9]  包括境外养老金。

[10] 在投项目指已投资且暂未完全退出的境内未上市、未挂牌公司股权投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投资、股票协议转让、股票大宗交易、新三板投资、境内债权类投资以及境外股权、债权投资的投资项目。以下同。

[11] 数据包括基金中基金的双重核算。数据并未经过调整以消除因基金投资于其他基金而产生的重复计算。

[12] 资料来源:香港金管局

[13] 资料来源: Grant Thornton Vietnam, M&A Forum Vietnam 2023, Source of Asia, Bain & Company。

[14] 资料来源:《2024KOFIA年度回顾报告》

[15] 资料来源: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Wind资讯。

[16] 基金名称中含有ESG、社会责任、碳中和、气候变化、新能源、治理、生态、低碳、环保等关键词的基金。

【作者简介】

张宣传,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研究部总监。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在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工作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师潭、刘天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师潭、范文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委员会简介】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成立于2017年5月,为首家由中国倡议发起设立的金融类国际性社会组织,其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境内外专家共同组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面向市场、问题导向、深度观察、智慧方案”为定位,已形成《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研究动态》《亚洲金融观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等中英文产品,举办季度论坛、年会等高端金融论坛,不断在国际金融舞台发出亚洲声音。
【往期回顾】(2024年)

2024年第1期(总第238期) Hubertus Väth:亚洲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4年第2期(总第239期) Alicia Garcia Herrero:2024年亚洲经济前瞻

2024年第3期(总第240期) Janos Müller:国际金融组织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2024年第4期(总第241期) Jochen Biedermann:亚洲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现状及评估

2024年第5期(总第242期) Hubertus Väth:亚洲绿色经济的转型及影响分析

2024年第6期(总第243期) Janos Müller:多极体系下的央行数字货币

2024年第7期(总第244期) Jochen Biedermann:金融科技如何引起经济增长

2024年第8期(总第245期) Janos Müller:逆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

2024年第9期(总第246期) Andrew Tilton:全球宏观政策收紧影响逐渐减弱

2024年第10期(总第247期) 沙银华:金融产品销售适当性监管的日本经验

2024年第11期(总第248期) Mohd Sedek Jantan:数字金融环境下金融网红的销售适当性分析

2024年第12期(总第249期)管涛:2023-2024年亚洲外汇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3期(总第250期)余湄、韩宇、边江泽、徐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资金融通:现状、挑战及路径

2024年第14期(总第251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亚洲保险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4年第15期(总第252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亚地区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6期(总第253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东盟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7期(总第254期) 郑永强:2023-2024年中南亚、中亚及西亚保险业发展状况

2024年第18期(总第255期) 冯源:2023-2024年中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与展望

2024年第19期(总第256期)刘晓曙:2023-2024年中亚洲货币市场现状、特征及未来展望

2024年第20期(总第257期)徐仕达:2023-2024年中亚洲证券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2024年第21期(总第258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回顾

2024年第22期(总第259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经济发展动力分析

2024年第23期(总第260期)陈卫东等: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2024年第24期(总第261期)陈卫东等:亚洲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2024年第25期(总第262期)陈卫东等:2023-2024年中亚洲银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
发布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有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