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RNA药物递送平台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mRNA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疫苗开发、肿瘤治疗和遗传性疾病干预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mRNA药物发挥作用离不开递送载体。优化递送技术需要考虑如何提升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与效能。mRNA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涉及四个问题:(1) mRNA作为一种带负电荷的大分子,难以直接穿过阴离子细胞膜或者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内化;(2) mRNA的细胞内半衰期短,且对RNA酶敏感,但在细胞中RNA酶几乎无处不在;(3) mRNA在内化进细胞后,也可能因无法内体逃逸至细胞质进行翻译;(4) mRNA结构具有免疫原性,在体内可诱导一定毒性的免疫反应
裸mRNA的递送已被用于许多体内研究,特别是作为编码特定抗原的疫苗。配合着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辅助治疗,编码肿瘤的mRNA疫苗被节点树突状细胞吸收,有效诱导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反应,显著提高晚期黑色素瘤小鼠的治愈率和存活率
天然带正电的蛋白质可以与带负电的mRNA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形成蛋白质-mRNA复合物。带正电的表面进一步增强细胞摄取,从而提高转染效率。Fotin-Mleczek等
包括脂质纳米颗粒(lipid-nanoparticles,LNPs)和脂质体在内的脂类纳米颗粒已广泛应用于核酸递送。FDA批准的第一款基于RNA的寡核苷酸药物patisiran[一段短的干扰RNA,用于治疗前白蛋白介导的遗传性淀粉样沉淀神经病(transthyretin-mediated amyloidosis,TTR)]使用的就是LNPs剂型
近年来,多聚体纳米颗粒凭借多用途结构和易于修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迅速发展。基于聚合物的核酸载体通常由单一聚合物构成,却能同时包含多种官能团。目前广泛用于mRNA递送的聚合物材料有: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
含有脂质和聚合物的杂化载体表现出两者的优点,用脂质修饰的聚合物载体,可以逃避网状内皮系统的摄取,延长药物静脉注射后的循环时间,进一步增强其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
2 LNPs组成成分和发展历史
LNPs由四种成分组成:可电离的阳离子脂质、磷脂、胆固醇和聚乙二醇脂质(polyethylene glycol,PEG)
1965年,Bangham等制造出首个脂质体。1978年,首次将脂质体包裹的mRNA递送至细胞。1989年,将合成mRNA包裹在阳离子脂质中递送到人体细胞、青蛙胚胎。1993年,测试首个mRNA疫苗,用于预防小鼠流感。1995年,首个采用LNPs剂型的药物被FDA批准,它包裹小分子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严重的真菌感染。接着,1996年包裹道诺霉素(抗肿瘤化学药物)的LNPs药物,2000年包裹维替波芬(治疗中心浆液性视网膜病变),2012年包裹长春新碱(抗肿瘤药)陆续获得FDA批准。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LNPs-mRNA制剂的临床试验(NCT02316457)于2014年开展,作为流感疫苗的LNPs-mRNA制剂的临床试验(NCT03076385)则于2017年开展,同年也开展了用于蛋白质替代疗法的LNPs-mRNA制剂的临床试验(NCT03375047),为遗传疾病提供基因编辑成分的LNPs制剂的临床试验(NCT04601051)则在2020年开展。在此期间,两款包裹抗肿瘤药物的LNPs(2015年伊立替康,2017年阿糖孢苷)也均得到FDA批准。2018年首个siRNA药物Onpattro(封装siRNA)得到FDA和EMA的批准。2020年两款COVID-19 mRNA疫苗(mRNA-1273和BNT162b)在疫情期间获得多个国家监管机构的授权,mRNA-LNPs也正式在生命科学领域掀起热潮。
3 LNPs优化策略
LNPs优化的主要策略,包括设计和筛选新型脂质分子、调整LNPs的内部脂质比例、LNPs的表面修饰。
(1)可电离阳离子脂质是LNPs组分中的关键成分,在酸性条件下有效包封核酸,并降低在生理条件下循环过程中的毒性。进入内体和溶酶体(环境pH低于表面pKa),LNPs可以再次带正电,从而促进内体逃逸,将mRNA释放到细胞质中。研究人员通常专注于调整脂质尾部结构,通过改变尾部数量、设计线性或分支结构以及引入不饱和或可生物降解的键来赋予增强的效力或特定功能。目前采用高通量筛选可电离脂质,已建立起大容量的新脂质库并评估其体内效果
(2)选择组分和比率对于LNPs介导的mRNA输送也很关键。传统的LNPs为四组分,目前的研究有通过引入混合可电离脂质来提高mRNA的传递效率
(3)表面修饰也是LNPs优化策略中的一环,特别是将抗体或其他分子偶联到LNPs上,可以大大提高其靶向能力。例如将PECAM-1抗体与LNPs偶联制备肺靶向LNPs
4 LNPs递送的靶向性
传统LNPs静脉注射主要在肝脏中积累,原因在于血液中的大量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被吸附到LNPs表面,进而通过ApoE-LDL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促进肝细胞摄入
LNPs因其生物可接受性和可降解性使其毒性较低,适合用于针对脑疾病靶向治疗。但血脑屏障的存在阻碍了绝大多数治疗药物到达脑部靶点,目前主要通过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给药途径来克服这个难点。侵入式的颅内给药是脑内、皮质内或脑室内注射直接将LNPs输送到大脑。随着打开血脑屏障新兴技术——微泡辅助聚焦超声(瞬间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以静脉输送mRNA-LNPs不仅可以到大脑表达蛋白,而且无出血和水肿等不良反应
5 mRNA-LNPs的生物应用和发展前景
LNPs递送mRNA药物的应用聚焦于传染病的预防性mRNA疫苗、癌症的治疗性mRNA疫苗、mRNA编码的蛋白疗法。
mRNA作为药物具有特异抗原序列的快速优化,可编码多种蛋白和/或蛋白亚基,免疫原性的可调节等优势,联合LNPs递送的细胞特异性和免疫原性的调节,使得这个组合在预防传染病中发挥重要应用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崛起,也促使着人们开始将mRNA-LNPs推向肿瘤治疗方向应用。不同于预防性疫苗通过引起体液免疫实现疗效,治疗性肿瘤疫苗必须令CD8+ T细胞对肿瘤发挥杀伤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将mRNA-LNPs输送到特定免疫细胞就成为关键。113-O12B的淋巴结靶向LNPs,它可以有效地将OVA mRNA或TRP-2肽(TRP2 180-188)递送到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中,在那里产生肿瘤相关抗原,后通过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递呈TAA来活化T淋巴细胞,使其杀死肿瘤细胞。这种纳米疫苗在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选择合适的以产生肿瘤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是另一大挑战。肿瘤细胞不仅高表达TAA,而且在癌变过程中,恶性细胞会表达一些正常细胞不存在的蛋白,这些新抗原通常是病人特异的,称为肿瘤特异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对于前者,各个公司开展的在研药物中,都采用编码多种抗原,以充分向人体免疫系统提供特定肿瘤的相关抗原,如来自BioNTech公司的BNT111包含四种黑色素瘤相关抗原:NY-ESO-1、酪氨酸酶、MAGEA3、TPTE;Moderna公司研发的mRNA-5671包含四种最常见的KRAS替代物:G12D、G12V、G13D、G12C。后者临床上则采用将手术切除后的肿瘤通过二代测序鉴定出病人特异的新抗原,接着制备编码这些新抗原的mRNA-LNPs,后将注射回该病人体内,诱导免疫反应攻击病人肿瘤。目前这类疫苗大多是多肽疫苗,但是介于mRNA不仅可以同时表达多种抗原,用多条mRNA链或集中在同一条链上,而且可以编码整个抗原蛋白,递呈多种表位,且无需受限于多肽疫苗中特定的HLA表位等优势
癌症疫苗的应用中,最后的挑战来自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它将阻止T细胞浸润肿瘤并导致T细胞耗竭。目前研究希望激活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同时,也能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为LNPs递送编码肿瘤抗原的mRNA,或者利用mRNA产生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其他功能蛋白,以重塑肿瘤微环境或者提高免疫监视功能。mRNA-2416就是此类产品,其mRNA编码免疫检查点调节子OX40L,活化T细胞的增殖和并提供存活的共刺激信号
最近,mRNA-LNPs的应用研究激发了对蛋白或免疫调节蛋白(如抗体或细胞因子)疗法的兴趣。与传染病和癌症疫苗相比,这类应用场景要求的蛋白表达量更高,甚至需要终生治疗,因此需要实现更低的免疫原性。而LNPs所拥有的生物可接受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其引发的免疫原性较低,并且它可以根据生物应用场景的不同,调整免疫原性。吸入式mRNA疗法MRT5005(FDA授予治疗囊性纤维化)采用LNPs制剂,连续五周给药,安全性并未随着注射次数增加而变严重
总体来说,mRNA-LNPs作为药物拥有以下几个优势:(1)灵活和高性价比,不管是包封的mRNA还是外壳LNPs,均可以在体外通过化学方式快速制备和扩大生产;(2)药物在体时间上的可控,目前研究通过对外壳或者mRNA结构上的调整,使其可以根据不同生物场景调整在体生物降解时间;(3)免疫原性的可调整,这一点在传染病疫苗中最为突出,我们发现不仅是mRNA所表达的蛋白具有引起免疫反应的作用,就单纯的mRNA本身结构和LNPs不同配方组合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固有免疫反应;(4)特定脏器和组织的靶向,LNPs可以通过不同的优化策略和给药方式来提升对不同脏器和组织的选择递送。
但是根据mRNA-LNPs药物的临床研究以及各个研发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mRNA-LNPs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挑战。Moderna公司的mRNA-1944(编码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单克隆中和抗体)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最高剂量时,4位受试者中的3位出现注射处反应,其中一位患者出现三级心动过速和白细胞升高,二级恶心、呕吐、发热和动态心电图T波倒置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XDB05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