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04-105)

文化   2024-09-17 19:01   河北  



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

作者:呼鸣



104-105








104:拍摄电影《血战台儿庄》的日日夜夜(一)


电影《血战台儿庄》海报和杨光远导演。


1986年的秋天,我参加了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制片厂合拍的《血战台儿庄》。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片,再现了抗日战争史中重要的一页,记录了国民党爱国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塑造了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形象。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部大型宽银幕电影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杨光远、翟俊杰导演,编剧:田军利、费林军,电影公司:广西电影制片厂。


我在影片中第一次上名字。当我读完剧本后感觉这是一部战争场面十分惨烈,有大量的战争场面需要我们美工造气氛,工作量异常的大是我最初料想不及的。导摄美在电影创作中算是主创人员。美工主管道具,服装和化妆的造型设计。


左起为呼鸣、雷晓兰、杨光远。


我们八一厂的大队人马开拨到外景地的第一站:徐州。八一厂电影厂和广西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都住在徐州市体育学院。我和广西厂的美工雷晓兰很投缘,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一开始,我和雷晓兰就象个打杂工,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不得美工的要领。另外两个男美工吴朝华和小陈显然比我俩从容得多。后来,才分工我负责镜头前的现场的最后把关,杨导演和我说:"你就在摄影机旁,用你的肉眼挑毛病。什么穿尼龙袜子的,穿白塑料㡳鞋的,戴手表的,留长头发的,你都要在最后一刻把他们挑出来,消灭一切和历史背景不符合的造型!你要记住只管镜头中的,特别是镜头横移时"⋯⋯杨光远导演曾是八一电影厂的资深摄影。摄影代表作品有:《地道战》《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曾经导演过电影:《琵琶魂》《老板哥和电妹子》 《再生之地》等。摄影出身的杨导特别注重镜头的画面效果,要求非常严格。


我在拍摄现场,为镜头前的一个群众演员做特写造型。


有一次在拍一场激战后的死屍遍地的场面,杨导在镜头中发现了问题,用现场用的手提话筒大声喊到:"呼鸣!到镜头前来!"我快步上前,他说:"你来看看这镜头中有什么问题?"我在镜头中看到了许多的反光点。我说:"是国军服装上的金属领章的反光。"杨导:"你要想办法消灭它!"我急中生智,从裤兜里摸出一盒清凉油涂在一个群众演员的领章上,随手从地上抓了把土,叫那个演员闭上眼睛我张开攥着土的手,用嘴往领章上一吹,顿时金属领章蒙上了一层灰土,变乌了也自然没有了反光。杨导大喊:"好!呼鸣这个方法好!"


我们用水加白糖加土红颜色(食品色)加少量的面粉再加大量的水在一起熬制血浆。这种血浆虽然费点事,但是效果超好,有粘稠感。军装的做旧起初用高猛酸钾加水往衣服上喷,后来考虑到它的腐蚀性,就直接用酱油掺水往衣服喷了,效果也不错,拍内景时满屋都是酱油味,酱油可是真没少用啊!


有一次杨导要临时给李宗仁换匹白马,到了傍晚,负责道具的小张跑来说马准备好了要我找导演去看。夕阳西下,不远处马夫牵着白马慢慢地走过,小张问:"杨导您看行吗?"杨点了点头,我在一旁插话道:"这马怎么不太白呀?"小张赶紧说:"那,那是天色己晚了呗……"一夜大雨,第二天清晨的初升的太阳照在徐州老火站,逆光中特别有历史感。在一片废墟前,烟火组已经开始放烟了,营造着战斗间隙的余烟和战场的狼藉。场记打板开机了,这时远处李宗仁牵马入画面⋯⋯只听杨导大喊一声:"停机!呼鸣过来!你告诉我李宗仁牵得什么色的马?"其实我也发现了,那匹马不是不怎么白了,干脆是一匹棕色马,我赶紧找到了小张问他是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地说:"我们找不到白马呀!时间也来不及了就用白广告色把马涂白了,可是谁也想不到昨晚下了这场雨啊!早知道就把马牵到楼道了……


我记得这是《中国电影》杂志的摄影记者金以云为我们拍的合影。左起:呼鸣、陈耀功、剧照摄影、杨光远、孙立新、吴昭华、苏铁、鞠峰、摄影助理。


105:拍摄电影《血战台儿庄》的日日夜夜(二)


这个血肉长城的场面基本是按我在速写本上的铅笔小稿实现的。


战争片子的大场面不仅是导演的想象,也是美工用手和眼睛完成的过程。


在枣庄有一场城门楼激战的场面,双方都伤亡惨重。为了表现好这一场面,杨导曾经问过我的想法,我说:"我画了个铅笔的画面设想草图,不知道和您的设想是否一致"?杨导演翻看着我的速写本,我在一边解释到:"屍体从城门楼上围墙被炸开的口子上开始摆,从上到下一直摆排到城门下。在把那个干枯的护城河里灌满水,屍体一直摆排到河边,甚至水里也有,这样那条河水就可以用人造血染红。您想,血洒在地上效果不明显,要是把河水染红,那气氛就足了"。杨导演把我的那张小图拿在手中说:"你的想法很大胆!这张图先放在我这"⋯⋯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写到这段时,才知道当年孙立新也提过把护城河水染红的建议,只能说明一点,一个好影片的诞生是凝集着毎个人的智慧和行动的。


吴朝华他们的枣庄城门楼和部分的城墙搭建好了,看起来很有历史感。这是影片中的重场戏,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都就绪了,我们主创都称这场戏为血肉长城。孙立新他们也为同期拍摄的特技镜头做好了准备。


特技设计孙立新(左一),遥控飞机的操作吕新民(左二)在同样的场景中完成了特技镜头的拍摄。


当时枣庄的条件比较艰苦,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补助10元人民币。由于开食堂有困难,所以大家都是自由结合,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伙食团。租用群众演员也是要花钱的。只有使用部队战士不用花钱,所以所有的大场面必须都有部队参与才能完成。往往是拍摄大场面之前,服装组开着卡车到战士们中间发服装。战士们分两队,一队领国军的军装,一队领日军的军装。我们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也都穿着国军和日军的服装,名曰:做旧。


这些配合我们拍摄的战士们都很年轻,非常朴实可爱,由于工作的需要,组里给我配备了一个小战士,我记得他姓史,现场上他总是给我背着水壺,两只手总是:一手拿着一小桶酱油水儿,一手拿着一小袋子草木灰,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有一次为了做旧服装我和管服装的争吵了起来。本来我是来帮他们解决服装做旧的问题,对方动不动就说,大学毕业生有什么了不起啊!片子得了奖和我们没关系,我们不在乎,你刚来几天呀?告诉你,观众知道你是谁呀!我把手中的衣服一扔,打算和他们大吵。


有时战士不够了,我(左一)和服装组的人,也临时找些当地的老百姓当群众演员,记得我和他们说,领完服装,去化妆组那里剪去长头发。


小史用手拉了拉我衣服说:"呼老师,您喝点水吧,别和他们争了。其实他们总在下面说您是书呆子⋯⋯


我望着他那清澈无比眼睛竟然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小史低下头接着说:"呼老师,我明天就走了"。我问:"为什么?"小史低着头回答说:"我要复员了,火车票都买好了。其实,其实上学那会儿我也爱美术"……我又问:"那你现在呢?还爱画吗?"他摇摇头说:"不,不爱了,连里当初派我帮您工作,就是因为我爱好美术。可后来我跟着您天天都工作很累,也没有看见您的工作和美术有多少关系,也没见过您的画"⋯⋯平时小史的话非常少,今天说的这些话却一下子把我噎住了。


血肉长城开拍前,我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现场工作照。


晚上下雨了,我躺在床上,要在平时我早睡着了。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满心都是莫名的烦躁。往常感受到的世俗喧嚣和疲惫,都可以在此时被雨水浇灭,可是为何今夜身在雨声,那一份寂寥,还有那一份淡淡惆怅中失掉的自我和睡意,竟怎么也隔不开呢!


雨后的清晨,铺天盖地奔泻着秋日阳光,让我几乎把昨夜忘却,我找出了一本新的速写本和一盒12色的水粉颜料,打算送给小史。上午仍然是紧张地准备血肉长城的拍摄,所有的主创人员都集中在吴朝华他们搭的城门楼前,道具组的也全体出动,背着喷农药的喷雾器,在城墙上喷着淡墨(做旧),努力使新墙溶入战火消烟中。


我回头儿下意识地喊了声:"小史!","报告!呼老师,我姓沈。"我定睛看是个生脸就问:"小史呢?""他走了,连里让我接替他的工作。"他举了举手中我的军用水壺说。我认真地看了看他提的拿的那点傢伙什都是我的。我急忙问:"那你还能见到他吗?"他只是摇了摇头。


*呼鸣油画作品欣赏*





《油画背后的故事》之锐评

1:来听听关于透明军装的画外音,当然,无疑,更是弦外之音。

这慢慢成为一种习惯,她轻松而错落地玩味着时代和自己的蒙太奇,常常把真实的事物放在原本不属于它的位置中——比如焦土上横陈玲珑的女兵,而枪身冷血,巨大的蚂蚁的触角在肉体上酥痒地掠过,这是军旅中最平凡不过的场景,却在画面将现实封存在那一瞬间,转换成为让人惊异的视觉幻境。

呼鸣的描画从不欲擒故纵、欲拒还迎。她的画面血肉丰沛、直指心怀——仿佛历经千年的性感都在瞬间吹弹得破、一触即发;大地干涸、天空晴烈、连女兵的肌肉都那么坚硬,而她的军装却是轻软而透明的,那颗超越一切时代和意识形态的柔韧臀部,是每个少女的浑圆梦境,令人着迷而心碎的回忆和未来……

答:我一直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句话,不感冒,拜托,把“越是”两个字删了,否则,怎么听,都有一股奴才味。记得电影《神鞭》结尾有一句话,神鞭没了,哼,咱玩枪,照样是老祖宗呢!所以,文化的自信很重要,因为你就是你,是能上天入地的王者。










编者按



依我看啊,电影的美工,简直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如此的打一草图,如此的弄一番“做旧”,一个时代的面目,就生生地浮现了出来,不是艺术的魔术,又是什么呢?太神奇了。《血战台儿庄》,我看过,那宏大而开阔的战争场面,接近于现实的血腥残酷,除了令我震撼外,还是震撼。但,原谅我实话实说,最令我震撼的,是小战士的那一句话,“可后来我跟着您天天都工作很累,也没有看见您的工作和美术有多少关系,也没见过您的画……”,真是一问值千金啊,难怪,大大咧咧如“迷糊”,也会一夜无睡意,也会失落好一阵子。说者有意,听者有心,这是不是打开另一窗子的契机呢?推荐阅读。


——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作者简介



呼鸣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陆军总院。1970-1989年 在部队服役,曾历任: 广播员、图书管理员、外科护士、俱乐部主任、文化干事、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特技美术设计师。


1976年国画《试讲》入选北京军区战士业余美术作品展(中国北京)


1978 年创作年画《春夏秋冬》入选北京市业余美术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79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


1981年国画《天池借月》入选“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1982年国画《天池借月》入选“天津市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被天津博物馆收藏。


1989年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复员。移居新西兰自费留学。


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年就职于新西兰奥克兰市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任中间动态造型设计,并取得了新西兰的居留许可。


1991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市建立开放式画室并开始油画创作。


1995年“东方太平洋艺术联展”东方太平(新西兰奥克兰)


1999年定居澳大利亚悉尼市至今在悉尼工作室和北京工作室从事油画创作。


2001年“呼鸣个人油画展”249画廊 (澳大利亚 悉尼)


2002年“新加坡当代亚洲博览会油画展”(新加坡)


2003年“性感中国”Soho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2004年呼鸣个人油画展MariaPerides画廊 (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2006年“本色”Catherine Asquith画廊 (澳大利亚墨尔本)


2006年“中国俄罗斯女画家联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呼鸣个人油画展”798仁画廊 (中国北京)


2008年“南方的天空-中国的艺术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


2009年“中国时刻”99画廊(德国爱莎芬堡)2010年“中国时刻”可创画廊(中国 北京)


2010年“没有一句人话”二月书坊画廊 (中国北京)2011年


“呼鸣个人油画展”国际艺苑画廊(中国北京)


2012年“呼鸣向大师致敬个展”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2年“呼鸣个人油画展”墨尔本国际画廊(澳大利亚墨尔本)


2014年“满园春色关不住--呼鸣油画展” (中国济南市美术馆)


2016年呼鸣“2016持续向前”个展在雍和大厦画廊(中国北京)


2019年呼鸣油画展在WENTWORTH画廊(澳洲悉尼)。





编辑简

有酒修仙,无酒学佛.本是俗生,何必糊涂.在穿越的路途,我没看见光,更没有看见救世的耶和,阿,六天的折磨,我在安息日复活。




-未完待续-






长篇推荐丨油画女神的传奇人生——《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4)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5-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0-12)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3-1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6-18)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9-2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22-24)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25-2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28-2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30-3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32-33)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34-3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36-3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38-3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40-4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42-43)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44-4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46-4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48-4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50-5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52-53)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54-5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56-5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58-5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60-6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62-63)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64-6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66-6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68-6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70-7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72-73)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74-7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76-7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78-7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80-8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82-83)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84-8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86-8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88-8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90-9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92-93)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94-95)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96-97)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98-99)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00-101)

长篇连载丨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102-103)

向上滑动↑


图文编辑 | 初见


YINHEYUEDU

欢迎搜索加入我们

欢迎到网站投稿,找到知音

银河悦读网网址:

www.yinheyuedu.com

银河悦读


文若银河  

悦读无限    

银河悦读中文网前身为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2017年4月29日在上海创立该网站已7年,现管理团队近60人。

网站汇集来自全国各级作协会员,退役军人、退休人员和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界网络文学写手,是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的原创文学艺术网站。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40家分站。

网站以“书写你我光芒”为宣言,以“网聚正能量,抒写真善美”为宗旨,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志愿奉献”为精神坐标,以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奋斗目标,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浩瀚文学星空的璀璨星座。

2019年中国妇女报称誉: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

2020年志愿军研究会称誉:红色文化传承方队


责编:浅浅眉  初见




即刻点击原文,发现世界的美好

喜欢本文请点赞分享一下吧!

银河悦读
文若银河,悦读无限,被誉为“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的文艺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