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鸣油画背后的故事
作者:呼鸣
100-101
100.记忆中的老电影
黑白反特故事影片《国庆十点钟》
我是1955年出生的《红孩子》。我们这一代小孩是新中国的《锦上添花》。父母们用《战火中的青春》继续谱写着新的《青春之歌》。我们虽说当时不算是《年青一代》,但是祖国的《花儿朵朵》呀!我们一睁眼,满眼的都是《翠岗红旗》和《51号兵站》,到处都是《我们村里的年青人》他们中间有《李双双》《刘巧儿》《阿诗玛》《摩雅傣》、除了《达吉和她的父亲》,还有翻了身的《农奴》。在《五彩路》上,"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为工作忙⋯⋯“
"口号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
黑白故事影片《英雄小八路》
我们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跳皮筋:"《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开》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来到幼儿园悄悄地对我说:"《今天我休息》!"我真是高兴极了,拉着妈妈的手就回《家》了,心想也许今天妈妈能带我去动物园啦……快到家时,突然碰到了我的俩个《小伙伴》《兰兰和冬冬》,要我和他们去玩,我告别了妈妈,妈妈叮嘱道:"《千万不要忘记》早点回家啊!"
我们上路了,白天我们哼着《东进序曲》,晚上唱着《夜半歌声》,我们仨人一点也不觉得累。后来冬冬告诉我《永不消失的电波》指示我们,要尽快通过《地下航线》,趁着《花好月圆》时,进驻《槐树庄》。找一个叫《聂耳》的同志,给他送封上级领导的《鸡毛信》。我们用了《七天七夜》跨过了《万水千山》,《突破乌江》后,又登上了《风雪大别山》。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林海雪原》,我们在《草原雄鹰》的指引下,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观看黑白影片时,颜色并不重要,也觉得并不缺少颜色。
《丰收之后》槐树庄真是喜气洋洋啊!我们采了一大捆《天山上的红花》给了小三黑,因为他哥哥《小二黑结婚》了。大爷夸我们就象当年的《英雄小八路》,大娘笑咪咪地给我讲着《柳堡的故事》,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为了赶路我们不顾《五更寒》踏着《岸边激浪》迎来了《旭日东升》我们就象《八千里路云和月》日夜兼程着,糟糕!突然我想起来了,我藏在鞋里的鸡毛信忘记送给聂耳同志了……
我们又接到了《党的女儿》布置的新任务:要等到《国庆十点钟》时《跟踪追击》一个女特务。她化名为《冰山上的来客》特征是:右手拿《桃花扇》不动,而左手不时地摇着《小铃铛》。我们在一个《不夜城》中终于追上了她。一直跟到《朝阳沟》的《箭杆河边》突然失踪了⋯⋯我们很沮丧,准备接受批评。就在这时,《铁道卫士》找到了我们,鼓励我们是《老兵新传》,要接受新的《风暴》,去参加《铁道游击队》。
由于我年纪太小了,终于等到《早春二月》时,上级委托《林家铺子》的交通员把我送到了《红色娘子军》。当上了一名象《白求恩大夫》那样的卫生兵。在队伍上我认识了《大李老李和小李》《蚕花姑娘》《青年鲁班》《舞台姐妹》和《霓虹灯下的哨兵》。当时,我的老班长《赵一曼》为了让我一专多能,我还兼职队伍上的《女理发师》不管我理得好不好,总是微笑地问:"同志,你《满意不满意》啊?"一般战友们都是摇摇头说:"不太满意。"
彩色故事影片《红色娘子军》
指导员常常教育我:《军队的女儿》就要在战争中做《英雄儿女》,随时准备打到台湾去,解放祖国宝岛!就是在这《激战前夜》的关键时刻,来了一个《神秘的旅伴》送来了一份藏在《武训传》书中的 《秘密图纸》传达了《羊城暗哨》重要的《特殊任务》:
1,要在《古刹钟声》敲响后,《三进山城》。再配合《平原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结束后要跟随《洪湖赤卫队》,登上《红珊瑚》小岛。
2,在《红旗谱》中查找一个代号叫《海魂》的同志。如果找不到,《自有后来人》来完成。我们则要当机立断地乘上《第一列快车》化妆成《鬼魂西行》。
3,革命正是《枯木逢春》的好形势,《列宁在十月》介绍我们认识了新领导《乡村女教师》,她安排了三个新同志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们是:《好兵帅克》《牧鹅少年马季》和《勇敢的胡安娜》⋯⋯
彩色故事影片《年轻的一代》
在《红日》破晓的《長空比翼》上,我们《逆风千里》。在《女飞行队员》的《祝福》和掩护下,我们跳伞降落在《昆仑山上一颗草》的附近。临时成立了新的《独立大队》和《回民支队》,两位队长分别是《雷锋》和《林则徐》。
领导布置的新任务是《虎穴追踪》。我扮装成《白毛女》,可是在虎穴里没有碰到一只老虎,却碰到了《画中人》的《女篮5号》,我们《奇袭》了一只老虎,可是另一只老虎紧追不舍,就在这时,埋伏在山洞中的《狼牙山五壮士》把我们救出了虎口,在《上甘岭》的医院里,院长《李时珍》爷爷。他从背篓中拿出了一颗大人参,问我象不象《人参娃娃》?又把《五朵金花》戴在了我的头上,我高兴得:哈哈哈……
哈哈哈地大声笑着。等我睁开眼晴,才知道是场梦啊!妈妈微笑地对我说:"再多睡一会儿吧,你们小学停课闹革命了……"
101.再见了,我心爱的黑白老电影
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从记事起,电影在我的少年儿童时代绝对是无形的启蒙老师。首先教我看: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很小的我和妈妈一起看电影的时候,对我的好人坏人的提问,刚开始妈妈还是耐心地解答。后来只是说:"自己看,自己学着看!"慢慢地我真的看出名堂了。
50年代和60年代初,坏人和好人在银幕上的形象,是比较简单明晰的。特别是国产电影扮演坏人的那几位演员,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是熟脸熟面儿。只要他们一出场,就明白了这个一准儿就是坏人,后来我连落后分子也能看出来了。所谓视觉上程式化就从那时候在我正发育中的大脑开始固化了。
在战争片中,坏人一般都在好人牺牲后,他们才被我军一举歼灭。坏人死得很痛快,基本上一个镜头搞定。如果是好人,我们的艺术创作是绝对不能吝惜胶片的。演员要把戏拉长做足的。比如从甲地到达乙地,好人已经身负重伤奄奄一息了,但,爬也要爬到乙地。往往是眼看就要到了目的地,好人一定是牺牲了……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自觉地以他们为榜样
如果是共产党员的话,牺牲前通常是这样表现的:用一只抖动的手,颤颤巍巍地先在渗透鲜血的上衣兜里,摸出一个沾满血迹的布包,布包里左一层右一层用纸包着,周围的人在这漫长的打包儿过程中没有任何想抢救的举动。大家都静静地看着,抖动的手终于从纸包里拿出几个银元(或一卷纸币),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说:"这⋯这是⋯我⋯⋯我的党⋯党费……请转……转给组织上⋯⋯"这时音乐起(一般不用民乐),党员同志牺牲了,同时周围的人一片喊叫声和哭声。镜头缓慢地摇向蓝天白云,或用360度的镜头旋转上升青松翠柏指向蓝天,或一只飞翔着的雄鹰,或崇山峻岭,瀑布激流。如果是南方可能是狂风暴雨中的椰子树或如注的雨水打着笆蕉叶子什么的……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阶级斗争也不断升级。特别是文革前夕,随着社教四清等政治运动的深入,电影中也常有地主形象的表现。地主一定要够老,留着山羊胡子,穿戴着民国时的行头,黑衣黑帽,一般来说要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从屋中夹壁墙中抽出一块砖来,或者从枯树底下大石头下面,拿出一个油布包。里面藏着一本线装版的变天账,向孙儿唸着:"民国x年x月,村西张三欠租子(伴着一阵猛烈的咳嗽声)⋯⋯欠多少多少担粮食,⋯⋯李四家牵走咱们家几匹大牲口……"我一看到这个形象往往有些害怕,没有理由地总是联想到在岗怀里村,穿着黑長袍的我老爷。
五十年代描写爱情的影片
战争片中的我军各级形象的塑造也是基本固定的。风风火火的连排级干部,一般是脚下生风,一溜儿小跑满头大汗,抄起水瓢,舀上一瓢水,咕咚咕咚,边喝边洒,用袖子一抹嘴,嘿嘿傻笑几声。一律是头脑简单又常常是急躁地请战:"首长!为什么我们还不出击?我们还等什么?"师军级首长的形象是这样的:满口的方言,但是你能听懂,简称方普吧。什么湖南话,江西话,苏北话,四川话,都可以。绝对没有操着天津话,老北京话的首长,一是太贫嘴呱舌,二是如果不带点口音,似乎就减弱了威严的形象。
老电影中,我还是最爱看反特影片的,那会儿社会上的特务是真够多的,说实在的银幕上的特务形象相对其它的形象丰满许多。比如《羊城暗哨》中的梅姨谦卑的微笑,《秘密图纸》中古仲儒学究式的眼神,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走在八一厂的大院里,常常会有来晚了一步的感觉,因为八一厂黑白电影时代已经结束了,已经变成了彩色电影了,大部分影片开始使用由河北保定胶片厂生产的彩色胶片了,后来证明我的感觉是对的。就是自从片头的那枚五角星变成了红色在蓝色星空中放着光芒后,八一厂拍的好电影也就少多了……
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知道什么是变色的分量和失落的含义。
*呼鸣油画作品欣赏*
《油画背后的故事》之锐评
1:没料到将电影名如此的一“串烧”,会产生出奇崛的效果,有些影片,我曾经看过,有些,听说过,这正如呼鸣写这部文学作品一样,留点印象给后代,这是那个身穿65式军装,永远都是一个兵的责任与使命。
答:就让这些黑白的印象,成为我一生金贵的东西吧,它们长在我背光的世界里,安静得如一株没法抹去的苍桑。
2:当然,有些表演,有点程序化,这非常正常,呼鸣既没拔高,更为虚美,特别是“老汤底子”,我非常的认同。这种操作模式,世代在变,有些套路,其实,一点也没变,不是吗?不管是资本的介入,还是政治的管控,其实,影子一直都在,有一只手,在牢牢地掌控着这一切。
答:如果莫高窟没有了“飞天”,那一场人与灵魂的相会,就没底了。所以,有些捕风捉影,并非是贬义词,对于所有的艺术工作者而言,老实地去捕风,去捉影,那一份痴迷,别提有多对得起艺术这两个字。
编者按
一部部老电影,就是一枚枚打开时代的钥匙,正因为有这些钥匙在,历史的背影,才能或多或少地留存了下来。从一滴水中看见大海,这需要你有一双慧眼和勇敢的心,你看,"再多睡一会儿吧,你们小学停课闹革命了……"多妙的一笔,如此的猛一转弯,又把黑白的世界,拉回到了冷冷的现实中,真是神来的“蒙太奇”啊。当然,对于艺术而言,也包括电影这门用镜头说话的艺术而言,有些金子般的东西,是可以一脉相传的。比如说百年老店的“老汤”,百年技艺的“绝活”,它们的存在,真能保障原汁原味的名声。你想,电影已有了百年的历史,它走过的历程,我觉得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有自身的成长,有时代的卡脖子,但,不可否认的是,为什么我们一旦打开那些黑白的画面,为何还有“旧书重读胜春潮”的欣喜和感伤呢?推荐阅读。
——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作者简介
呼鸣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陆军总院。1970-1989年 在部队服役,曾历任: 广播员、图书管理员、外科护士、俱乐部主任、文化干事、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特技美术设计师。
1976年国画《试讲》入选北京军区战士业余美术作品展(中国北京)
1978 年创作年画《春夏秋冬》入选北京市业余美术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79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
1981年国画《天池借月》入选“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1982年国画《天池借月》入选“天津市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被天津博物馆收藏。
1989年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复员。移居新西兰自费留学。
1990年2月至1992年1月年就职于新西兰奥克兰市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任中间动态造型设计,并取得了新西兰的居留许可。
1991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市建立开放式画室并开始油画创作。
1995年“东方太平洋艺术联展”东方太平(新西兰奥克兰)
1999年定居澳大利亚悉尼市至今在悉尼工作室和北京工作室从事油画创作。
2001年“呼鸣个人油画展”249画廊 (澳大利亚 悉尼)
2002年“新加坡当代亚洲博览会油画展”(新加坡)
2003年“性感中国”Soho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2004年呼鸣个人油画展MariaPerides画廊 (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2006年“本色”Catherine Asquith画廊 (澳大利亚墨尔本)
2006年“中国俄罗斯女画家联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7年“呼鸣个人油画展”798仁画廊 (中国北京)
2008年“南方的天空-中国的艺术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
2009年“中国时刻”99画廊(德国爱莎芬堡)2010年“中国时刻”可创画廊(中国 北京)
2010年“没有一句人话”二月书坊画廊 (中国北京)2011年
“呼鸣个人油画展”国际艺苑画廊(中国北京)
2012年“呼鸣向大师致敬个展”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2年“呼鸣个人油画展”墨尔本国际画廊(澳大利亚墨尔本)
2014年“满园春色关不住--呼鸣油画展” (中国济南市美术馆)
2016年呼鸣“2016持续向前”个展在雍和大厦画廊(中国北京)
2019年呼鸣油画展在WENTWORTH画廊(澳洲悉尼)。
编辑简介
有酒修仙,无酒学佛.本是俗生,何必糊涂.在穿越的路途,我没看见光,更没有看见救世的耶和,阿,六天的折磨,我在安息日复活。
-未完待续-
向上滑动↑
图文编辑 | 初见
银河悦读
文若银河
悦读无限
银河悦读中文网前身为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2017年4月29日在上海创立该网站已7年,现管理团队近60人。
网站汇集来自全国各级作协会员,退役军人、退休人员和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界网络文学写手,是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的原创文学艺术网站。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40家分站。
网站以“书写你我光芒”为宣言,以“网聚正能量,抒写真善美”为宗旨,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志愿奉献”为精神坐标,以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奋斗目标,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浩瀚文学星空的璀璨星座。
2019年中国妇女报称誉: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
2020年志愿军研究会称誉:红色文化传承方队
责编:浅浅眉 初见
即刻点击原文,发现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