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阳江】阳江音乐文化

旅行   2023-04-05 15:13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编者按:

2022年8月9日,中共阳江市委书记冯玲对“阳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提出做好阳江历史探源工作,为建设“阳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人文荟萃文化名城”提供丰富历史、人文资源。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此工作,以《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为名,编著一书。在编著中,我们挖掘、整理了阳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增强阳江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外人认识阳江、了解阳江,本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人文阳江”特辑,从9月13日起不定期连载。

民国《阳江志》关于祭孔音乐乐章、工尺谱的记载(阳江市志办 供图)

阳江音乐文化史可溯至晋朝。史载东晋尚书郎罗含携琴到阳江罗琴山漫游,成就阳江八景之一“罗琴雅操”。明汤显祖诗“何得罗琴隐君子,海风吹绝夜弦清”,元琥璐珣诗“三尺桐丝月下弹,一声清响落空山。仙翁自笑知音少,两袖天风跨鹤还”,为阳江音乐史这一达人逸事作下注脚。

阳江八景另一景“西浦渔歌”也与阳江音乐有关。阳江西浦和渔洲是以前附城渔民集中的地方,渔民早出晚归。每当黄昏夕照,皓月当空,渔民舣舟蓼岸,高歌唱和,群众名之曰“西浦渔歌”。清林葆莹诗云:“刚是推蓬看晚霞,扁舟如叶泊鸥沙。偶乘小醉鸣天籁,不觉长歌到月华。罢钓不妨肱作枕,扣舷忘却艇为家。曲终鼓棹飘然去,浅渚萧萧芦荻花。”林洁予诗云:“一轲江天罢钓归,卖鱼沽酒泊渔矶。思量小憩偿今日,要以清讴歌晚晖。醉后不妨歌更放,醒来犹觉兴遄飞。悠然一枕清凉梦,聊与沙鸥共息机。”

阳江音乐内容丰富,包括古代雅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现代新音乐等。古代音乐乐理完备,明清时,用“工尺谱”(以汉字“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为音名)记谱。祭孔音乐延至清代,其属古代雅乐,使用编钟、编磬、琴、瑟等十数种乐器,阳江旧志载有其乐章、工尺谱、舞谱及乐器。

民间音乐方面盛行民歌。民歌和民歌活动很早就已流行。清乾隆年间的跳禾楼就是一种农事中的民歌活动。志载:“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阳江民歌种类繁多,有山歌、牛歌、花笺调、堂梅歌、禾楼歌、儿歌、咸水歌等20多种。

戏曲音乐中,以八音锣鼓班的乡村曲艺最具传统特色。“八音”,通称“八音鼓乐”,古代指匏、土、木、石、金、丝、竹、革八类乐器,俗称吹打弹唱。八音锣鼓为民间喜庆和春节贺年用,民间至今还有专业演奏班子。阳春石望镇鱼龙村八音班,自清雍正年间建村300余年来,世代相传,远近闻名。其由10余名男性艺人组成,行当齐全,既是演唱员,又是音乐伴奏员,能唱霸腔,也能唱旦腔。演奏的曲目多为传统古曲古韵,如《六国封相》《五马巡城》《雁落平沙》《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

鱼龙村八音班(石望镇政府 供图)

现代新音乐从学堂歌曲开始。民国期间,学校始设唱歌课,并传入西方五线谱及风琴、提琴等西洋乐器。不少人报考音乐专科学校,出现一批中、小学音乐教师人材。抗日战争期间,抗战歌声遍及城乡,推动新音乐空前发展。音乐家何士德以音乐为武器,在上海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是新四军军歌的作曲者、国内外著名音乐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入延安和老解放区歌曲。改革开放后,音乐多样性发展,从港台传入时代流行歌曲,近年还出现说唱乐、摇滚乐、爵士乐、乡村音乐等种类。

阳江现代新音乐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高素质音乐人才。如著名音乐家何士德,近年活跃在各级演艺圈和舞台上的音乐人郑源、冯国栋、欢子、冯珊珊、江万泽等,以及一批音乐创作人才。


资料来源:《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


史志阳江
向社会展示阳江丰富、独特的历史、地情、文化风采,帮助人们认识阳江,了解阳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