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化程度逐年加深,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大部分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现骨折,给自身和家庭将带来不小的痛苦与负担。
通常来说,一段时间有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才可以显著降低临床骨折的发生率,因此增强患者信心,加强依从性对于预防/治疗骨质疏松起到重要的作用。
钙剂
钙的摄入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依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50岁以上人群每日10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饮食中获钙约400mg,所以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每日口服1片碳酸钙D3片,相当于摄入元素钙600mg,可满足每日钙质所需。
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降低骨折风险,老年人推荐摄入剂量为400-800IU(10-20μg)/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维生素D剂量是800-1200IU,每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50μg(2000IU)[1]。
维生素D制剂包括维生素D、α-骨化醇、骨化三醇。
α-骨化醇需要在肝脏内经过25羟化酶羟化为骨化三醇后具有活性效应。
骨化三醇
骨化三醇又称为1,25双羟基维生素D3,它是维生素D3的最重要的代谢产物之一,不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羟化酶羟化即有活性效应,更加适用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推荐剂量0.25μg /次,每日1-2次。
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骨化三醇和钙尔奇D(碳酸钙D3)的“套餐”治疗骨质疏松。不少患者会有疑虑,询问药师,二者联合使用会不会存在重复用药呢?
碳酸钙D3片中的维生素D3与骨化三醇并不等同,二者在体内活性差别很大。这就要从维生素D在体内的吸收代谢途径说起。
人体的皮肤经过合适的日光暴露可产生维生素D3,生理性的维生素D3在肝脏内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3,再到肾脏羟化为1,25双羟基维生素D3(骨化三醇),骨化三醇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不是所有补充的维生素D3都最终转化为骨化三醇,由于每个人个体差异,活性的骨化三醇和普通生理性的维生素D是无法进行有效换算的。
我国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指出,除非维生素D剂量非常高,维生素D中毒罕见,国外研究普遍倾向于成年人和11岁以上儿童摄入维生素D上限4000IU/d(100μg/d)是安全的[1],可见常用剂量下,骨化三醇与碳酸钙D3联用一般不会造成维生素D的摄入过量。
骨化三醇生物半衰期较短,很少在体内蓄积,停药或减量数天后升高的血钙即回复正常范围,如果患者长期服用骨化三醇联合碳酸钙D3,建议服药后于第4周、第3个月、第6个月监测血钙、尿钙和血肌酐,肾功能正常时保持适当的水摄入量;并提醒患者,如需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钙剂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2],骨化三醇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一同使用有良好的耐受性,较单药治疗收益更为明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