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宗亲动态 凝聚家族力量
记载世系支派 弘扬邹氏文化
一个出自齐鲁的圣人后裔文化世家望族
【编者按】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
殷商王族的宋国圣人正考父后裔中,产生有两个姓氏的文化世家。中华传统文化主流齐鲁文化的两个主要创建者,都是出于这两个世家,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其中一个是儒家文化创建者孔子的孔氏文化世家,相信大家都十分熟识;而另一个则是潜伏千年鲜为人知。
这里是史上首次揭密正考父后裔中的另一个文化世家。信息量很大,篇幅较长,但每节都有干货。劝君放眼寻将去,更有蓬莱在此间!
目 录:
(一)源出殷商王族 (二)鲁国大夫预言
(三)创建中华文化 (四)赓续齐鲁文脉
(五)齐鲁文化担当 (六)两大文化世家
(七)传承圣人家风
•峄山,又叫邹峄山,邹鲁文化核心地名山。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在神州大地上,产生过很多优秀文化,然而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莫过于发轫于泰山之阳洙泗流域的邹鲁文化。
而有一个姓氏与邹鲁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其姓氏发源及发祥地就是邹鲁文化孕育发展的核心地,是邹鲁文化形成发展及建立“鲁学”(儒学)的重要参与者,而邹鲁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七世上祖也就是这个家族的一世始祖;此后又在齐文化的核心地齐国临淄,使稷下学宫振兴并于此创建了齐鲁文化中与“鲁学”并驾齐驱的“齐学”,是齐鲁文化以至后来中华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缔造者之一。纵观历史,能够直接并非常重要地参与齐鲁文化最具代表的两大文化体系创建的,目前所发现也就仅仅只有这么一个姓氏。这个姓氏就是邹氏!
•邹峄山之“鳌”
(一)源出殷商王族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发祥齐鲁”“东鲁衍庆”和“东鲁邹氏”“齐鲁邹氏”等有关邹氏的表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与齐鲁很有渊源的姓氏。所谓“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邹氏早期就是诞生、繁衍并发祥于这个文教昌盛、礼仪之邦的中华文明最重要诞生地之一的齐鲁大地。
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邹氏赫赫有名,可谓是英贤辈出、功勋卓著、星光灿烂、世人瞩目,正所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历代里更不乏王侯将相、忠臣豪杰、圣贤显达,流芳青史的杰出人物不绝于世,乃中华姓氏中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具有灿烂辉煌历史文化的名门望族!
邹姓源远流长,是中国最古老姓氏之一。大约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主体为汉族,在少数民族中亦存在。按照源流,最早是源于舜帝之后姚姓后裔的邹氏,约有3500年历史;而考证各地族谱最普遍的是,源于殷商王族子姓后裔的以邑为氏,和源于颛顼后裔曹挟所建立邾国(后改为邹国)的以国为氏;此外还有蚩尤后裔、姒姓越王勾践后裔及源于满族女真邹佳部汉化为氏等。从古到今,邹氏一直在百家姓中处于显著地位,也都在百家大姓系列之内,北宋《百家姓》排于第35位;清康熙《御制百家姓》排名第13位;在当今最新百家姓氏排名第66位。而从源流看,绝大部分都出自齐鲁大地!
•邹鲁秀灵,孕育齐鲁文化与圣人正考父后裔的邹氏与孔氏两大文化世家。
邹氏主体源出于殷商朝王族后裔。据《邹氏族谱》、《史记·殷本纪》及《史记·宋微子世家》载,以邑为氏邹姓源于轩辕黄帝,出自殷商子姓,是全国邹氏几个来源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和最深远的一支,据统计占了邹氏总人口70%以上。从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商王朝延续了600年。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约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东南),以奉殷商祀。微子启去世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八世孙正考父食邑于邹,后人以其封邑为氏,并尊正考父为本支邹氏的一世始祖。此为子姓邹氏,又称以邑为氏邹姓。
又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其祖居地及多个先祖坟均在商丘夏邑县城北七公里王公楼村。公元前680年宋国宫廷发生内乱,孔子的曾祖,正考父5世孙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年后曾多次回宋国考察殷礼,时常回祖籍夏邑祭祖省墓,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宋国故城在河南商丘,是邹氏正考父以上先祖的故国都城。
又有古碑记载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共五代,墓在邑西南龙凡县,今在永城市龙岗镇田中间有坟冢小丘,考证为真墓并重立墓碑。这两个地方相距不远,且邻近宋国都城商丘,很有可能是,孔父嘉之前几代居住在今永城龙岗一带,后迁夏邑北面王公楼村,孔子还乡祠前的墓碑疑为后来立的衣冠冢,待考。
孔子祖上也是出于宋国上卿正考父,故有“邹孔同源”之说。所以,孔子的正考父及以上历代先祖,也就是邹氏的先祖。邹氏在宋国的先祖居住地与祖坟所在地,很大可能就在今河南商丘永城市龙岗镇与夏邑王公楼村一带的地方。
•孔氏上祖家园,河南商丘夏邑县王公楼村。
•夏邑王公楼村的孔子还乡祠。
•还乡祠内立有多座宋国邹、孔氏上祖墓碑。
•又有古碑记载,孔子先代墓在邑西南龙凡县。
•根据古碑考证,邹氏正考父以上几代先祖墓在今永城市龙岗镇(亦是孔氏上祖墓)。邹氏上祖也可能是居于这里附近。
可见,邹氏的以邑为氏一脉,发源于宋国都商丘,从邹氏一世祖正考父以上超过800年的历代先祖,均是在河南省境内,包括宋诸侯国时期与殷商王朝时期。直到正考父的子孙代以后才移居鲁国,与因宋国宫廷华督之乱而逃奔鲁的共祖孔子家族,共同生活在鲁国陬邑尼山、昌平、鲁源村一带。叔梁纥去世后,孔子回娘家曲阜阙里居住,曼父公继续居住在叔梁纥的封邑陬邑,成为在鲁的发祥祖。居若干代后,又移居齐国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也就是说在得姓为邹氏并从宋国迁鲁后,主要是聚居繁衍生息在齐鲁大地的鲁国陬邑与齐国章丘、临淄这几处地方。
这一族邹氏自得姓之后,初时几代人主要聚居在邹鲁文化发源核心地鲁国陬邑,后迁徙于齐国达十数代。经历过河南宋国都商丘到齐鲁大地邹鲁文化核心地的孕育、繁衍后,在齐国都临淄文人贤达辈出,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化世家望族。按照《邹氏族谱》,从一世始祖正考父起,传11世为邹忌,往下依次为邹倬、邹衍、邹奭、邹癸、邹攸、邹崇、邹阳……由此可见,在齐国临淄“三邹子”及邹阳等哪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是正考父后裔这个邹氏家族祖孙一家子。
•曲阜及周边陬邑昌平尼山鲁源村等地,是圣人正考父后裔孔氏与邹氏两大家族,最初迁鲁地方。
此后,这一族人逐步辗转迁徙周边其他地方。唐朝初期,正考父第四十四代裔孙邹全哲(字可言,小字阿蛮)官拜幽州统制,因军功显赫封为范阳侯,食邑范阳郡(今北京南部涿州与保定定兴县一带),子孙世代居范阳,设立“范阳堂”为族祠、堂号,并在祠内开学馆,延师教育子弟以培养人才,杰出人才之多盛极于当时,邹氏成为当地显贵世族,范阳也因此成为邹氏著名的望郡。
范阳堂邹氏子孙陆续由范阳郡分迁全国各地,特别是安史之乱,更使范阳堂子弟大批地被迫南迁,裔孙遍布海内外。“范阳堂”则成为邹氏最著名的堂号,后又推为邹氏的总堂号。
唐宋以后圣人正考父的邹氏一脉文化世家后裔,主体大都南下了。
(二)鲁国大夫预言
被尊为以邑为氏的邹氏一世始祖正考父,为春秋时(前770-前476)宋国大夫,微仲七世孙,宋湣公(子共)的玄孙。他德高望重,深受宋国几代国君倚重,官拜上卿;博学多才,曾整理核定《商颂》十二篇。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曾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国君治理国家,使宋国日益强大;恭俭从政,且地位愈高行为愈检点。正考父的美名和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后《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均引用记载。
•邹氏一世始祖正考父像。
鲁国大夫孟釐子赞美正考父有明德(至德),预言其后人必有贤达者。《史记·孔子世家》引用了这么一段话: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戒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悔。饘于是,鬻于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这段话大意是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败。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个先祖正考父时,曾先后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个国君,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谨,为了惕厉自儆,教训子孙,他特意在家庙铸鼎铭文:“我曾经三次被国君任命为上卿,每一次都是诚惶诚恐。‘第一次我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我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我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是顺着墙根儿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尽管是这样自甘人下,但也没有人看不起我或胆敢欺侮我。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熬稀粥,我都是在这一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满足了。’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由此可见,他的恭谦节俭竟然到了如此之地步。
孟釐子所说的圣人,就是正考父。先秦学界的所谓圣人,是泛指品德学问修养都极高的人,这与秦汉以降的独尊孔子一人有所不同。
•正考父铸鼎铭文。鲁国大夫孟釐子赞美正考父有明德(至德),预言其后人必有贤达者。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中引用了司马迁笔下的这个典故:“正考父饘粥餬口,孟僖(釐)子知其后必有达人。”(饘、粥:稀粥、稠粥。孟僖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貗。其后,指正考父的后代。达,显达。)
正考父位高权重,却是个谦谦君子,其为人、为政、为子孙家人的做法,不仅在当朝传为佳话,也被后世尊为楷模。鼎铭训及其人品德行,亦为古代多个君王所赞誉。其中汉高祖刘邦皇帝就有御封正考父的《考父赞》曰:“德盛礼恭,义精仁熟;孔邹皆仰,以似以续;万世朝宗,光锡庆笃。”
在当代,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铸鼎铭文“三命而俯”的故事,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正考父在当朝传为佳话,也被后世尊为楷模。
正考父鼎铭被后人广为传颂,是为官从政者效法的箴言。
作为几朝元老,正考父不但没有居功自傲,玩弄权术,借机攫财,淫奢糜费,反而越来越谦恭节俭了,可谓是终身守节不逾,官品、人品均堪称高洁!难怪历朝历代对他都是赞赏有加,是一个值得后人效法的圣人。
(三)创建中华文化
鲁国大夫孟釐子赞美正考父有明德(至德),后人必有贤达者的预言,在后世中得到了验证。正考父后人不但有孔子创立儒学,成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而另一系的邹姓后裔,不仅有邹衍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大九州地理学说,且更是以贤达人物众多而闻名于世。
•战国七雄形势图。
从战国到西汉时期迁居于齐国的这一脉邹氏,就是正考父的后人。在这个齐文化的核心地,涌现了许多位学问与道德高深、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贡献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从中华文明发展上看,邹姓是一个对创建和发展中华文化卓有建树,是具有辉煌历史文化的姓氏。邹氏自从冠上邹字出现于神州东方齐鲁大地上,就以冲天而起的气势闪亮地走进中国历史视野里。从周朝春秋战国到西汉的短短几百年里,诞生了不少圣贤显达与文韬武略卓有建树人物,是一个文武兼备人才辈出的世家大族。
在文化贡献上,齐鲁邹氏文儒贤达对中国文化有创建之功。先是在邹鲁之地形成的邹鲁文化,邹氏是重要的参与者;后有齐国的“三邹子”又是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创建者;还有以文辩闻名的文学家邹阳等许多著名历史文化名人,都是出于齐鲁之地的邹氏。
•邹忌是齐国齐威王时的相国,封于下邳,称为成侯。
•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实行变法,使齐国逐步走向强大。
在武功韬略上,齐鲁邹氏也产生不少安邦定国将才。如镇守边关屡建奇功,因上谷之役破敌有功,被汉武帝封为“东鲁侯”的邹仲俊,是汉代邹阳的玄孙;还有西汉时期的邹牟,在横跨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西北部,建立了古代最初的“高句丽”政权,是西汉到隋唐时期我国东北部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政权,有许多学者考证,邹牟是汉代邹阳的五世孙仲俊公与二妃(河伯女郎)所传生,还演化出邹(本姓)、高(以国为氏)等几个姓氏。
•西汉时著名文学家邹阳像。
•汉邹阳故里在齐国都临淄辛店(今辛店街道办)。
特别是出于殷商王族后裔的这支邹姓,在得姓前后最初生活在宋国都商丘和鲁国陬邑,数代后再迁徙到齐国章丘县及齐国都城临淄,在这些地方生息繁衍数十代,并以中华文化创建者姿态出现在这个古代文化昌盛的齐鲁大地,所诞生的伟大人物之多、影响之大,是其他地方或支派不可比拟的。
战国到秦汉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诞生了邹氏远古代最辉煌和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三邹子”、邹阳等,在司马迁《史记》与《战国策》、《别录》等古代著名史书文献中,都有多处文字介绍并高度评价。这个时期的邹氏先祖真是太亮眼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和发展所发挥的如此巨大作用,让我倍感到震惊和无比尊崇!
何为“三邹子”?这要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峰。其一是春秋时期在邹鲁之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二是以战国时期齐国成立的稷下学宫为代表,形成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齐国稷下学宫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学府,开创中国文化百家争鸣时代。
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关的,先后有三位邹姓著名学者,即邹忌、邹衍和邹奭,史称“三邹子”。《史记·孟荀列传》:“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其次邹衍、邹奭。”邹忌在齐威王时封为齐国相,推行变法使齐国走向强大称霸列国,也使齐国稷下学宫走向兴盛;而邹衍和邹奭都是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称为稷下先生。《集解》引《别录》曰:“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邹奭修衍之文,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
•西汉时东鲁侯邹仲俊像。
•邹牟王在中国东北边境建立高句丽政权。
•高句丽地图。
•好大王碑记述西汉高句丽国建立者邹牟王事迹。
•好大王碑(局部):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扶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
何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齐国田氏贵族所立的高等学府,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因为是建立在齐国都城稷门(西门)附近而人称为稷下学宫,也有人称“稷下之学”,其学者们称为稷下学士。
据说这座学宫是桓公田午时就已存在了(前370年左右)。到了齐威王时(前357年即位),任邹忌为相,辅助齐威王变法,稷下学宫开始走向兴旺,成为巩固田氏政权统治的一项重大举措。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即位后,稷下学宫达到全盛时期。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在当时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和兵家等等各有其代表人物在这里活动,成为齐国自由议论政事的基地和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稷下学宫的设立使得齐国几乎一直引导着文化的潮流,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官学为黄老之学。而汉初的黄老之学,实际就是邹衍学术与道家学术的结合。
在齐国稷下学宫,形成了与“鲁学”(儒家)并驾齐驱的“齐学”,而邹衍正是“齐学”的创建者,被尊为邹子。他在阴阳五行学说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在那个时代的声誉和影响,是凌驾于其他诸子百家之上,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邹衍列于稷下诸子之首,认为“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
•邹衍创建阴阳学揭示自然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司马迁惜墨如金,但写邹衍,却不惜笔墨。司马迁写道:“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人物,创立了“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地理学说”等。
邹衍最大成就是创立了阴阳五行的五德终始说。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并将五行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也为秦始皇代周提供了理论依据。
•阴阳五行生克图。
•邹衍以阴阳五行的“五德终始说”,去推断历代王朝更替规律。
•中国传统中医学,就是依据邹衍阴阳学原理建立起来的。
所谓五德者,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五种德性;终始者,是指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永不停止。邹衍常以此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之依据。就学术而言,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启了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并成为支持“君权神授”学说的理论框架。就政治而言,五德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了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代哲学,医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建筑、声律等领域影响很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存在于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王朝兴替下至普通百姓生活,都无不与阴阳五行有关。他的学说还为中国哲学思维奠基,所以邹衍又被誉为“中国的亚里士多德”。由此足见邹衍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演化中的重要性。
•阴阳学创建人,中国第一位历史哲学家邹衍。
邹衍的另一个重要学说就是“大九州”说,是一种地理学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邹衍认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解释一下邹衍所说:儒家的所谓中国,其实是整个天下九九八十一的“一分”,且这“一分”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从中国内部看,就是大禹勘定的九州,而中国的九州之外,“有裨海环之”;“裨海”之外,还有“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外,还有“大瀛海环其外”。而这些地方,与中国之间“人民禽兽莫能相通”。由于“九”在古书中常常泛指多数,并非今人所说的实数。而邹衍的大九州说,本来出于想象,大可不必认真计较其实有州数。
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理论,但无疑也是前无古人的宇宙观、海洋观!他提出的中国是海洋中一块陆地,是第一位挑战儒者“中国”概念的海洋学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海洋理论家。邹衍在距今2300多年前就预言了大洲和大洋的存在,这比欧洲学者对地球做出相似的预测早了18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中心学说的理论化阐述模式。而今天我们习惯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也都是出自邹衍的大九州学说。邹衍的理论智慧,确实值得炎黄子孙千秋万代地自豪,骄傲!
•邹衍的大九州地理学说,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中国只是小九州,之外还有大九州。多么非凡的想象预知力。
邹衍到过赵、魏、燕等诸侯国,为各诸侯王公所礼遇和追捧,与先秦其它诸子形成鲜明对比,大有当时“明星”之势。在邹衍出访游历过的古燕国,即今北京顺义、密云、怀柔区等地,至今还留存有不少与邹衍有关的名胜古迹,民间还流传着许多邹衍的传奇故事。
据《汉书·艺文志》,邹衍著《邹子》49篇和《邹子终始》56篇,共105篇之多。《史记·卷074·孟子荀卿列传》则说他著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还有一本《主运》。地理学方面重要学著有《大九州》。另传说邹衍还是多才多艺,制作有《邹子乐》,其中有四章(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在汉代尚保留于《郊祀歌》中而演唱;又据《汉书刘向传》记述,邹衍还善于养生之学,著有《重道延命方》,曾为汉代淮南王所宝藏,此书在晋代犹存,名为《邹生延命经》。邹衍的事迹还见诸各种史书、札记、实录等史料中。在独尊儒术后,邹衍的大多数理论被董仲舒吸纳进了儒家,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儒学中的五行思想,他的著作多已轶失。目前邹衍学说的内容还是通过《史记》、《吕氏春秋》等其它古籍的一些只言片语而得知的,其观点、术语却继续在现今的一些学科和行业中使用。邹衍仅凭自己的学说而给后世留下了神秘而光辉的背影,想要探究其理论已无迹可寻,这无疑是华夏文明发展中的重大损失。
•临淄在齐鲁大地上的地理位置,在泰沂山脉东北部,黄河出海附近。
•临淄在渤海湾的山海大格局的中心位置。
邹衍是先秦思想界一位重要人物,却又是先秦学术史上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言其重要,是因为“他是齐国一位有名学者,是一个伟大的探索宇宙问题的思想家,一手组织了历史和地理的两个大系统,奠定了后世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顾颉刚)。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除了儒、道、释三家思想之外,影响最大的思想即属阴阳五行观念。而邹衍正是此一派的宗祖。言其神秘,不仅因为关于邹衍的生平与学术渊源,史籍中材料甚少(《史记》不为其立传,仅在《孟荀列传》中附及之);邹衍的著作虽有百多篇之多,但大都已轶失,存于世的并不多,我们现在只能从残存的零星资料中了解他的思想学说。这是否由于他的学术在当时没有影响呢?恰恰相反,邹衍当时是一位受到诸侯尊礼的人物,他的学说对当时及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
邹衍是一位具有综合能力和丰富想象力的思想家,他的阴阳五德(行)学说,不仅影响和改造了汉代的儒家,而且影响了当时的道家(这在《庄子》外杂篇中极为明显)。邹衍的学说对当时及后世中国文化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影响着华夏古今两千多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出自齐国临淄的文学之士,令司马迁《史记》有专篇《鲁仲连邹阳列传》为其立传,这就是正考父18世邹阳。司马迁赞邹阳“抗直不挠”;班固评邹阳“有智略,慷慨不苟合”。据《汉书·艺文志》录,邹阳文章七篇,现仅存《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两篇,他所作散文,辞句精炼流畅,申论深刻透辟,善引典故以正其理,有战国游士纵横家善辩之风。有诗曰:“大汉文坛称领袖,顶天立地笔如椽。廖廊志士惟一统,魄护刘皇数百率。”
•齐国相邹忌讽齐王纳谏,收进初中三年级课文。
在齐鲁之地的这个邹氏家族事迹,早就融入了我们日常文化生活中,只要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如我们在中小学读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孔子世家》、《鲁仲连邹阳列传》等多篇古文,以及中国人熟悉的“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门庭若市”、“邹衍谈天”、“邹衍吹律”、“六月飞霜”、“明珠暗投”等汉语成语,都是出于这个时期邹姓先祖人物正考父、邹忌、邹衍、邹阳等的事迹或典故。
(四)赓续齐鲁文脉
邹氏家族秉承邹鲁遗风,历代英贤不绝。尤其是圣人正考父后人,战国到秦汉时期在齐鲁形成的那种家族文化文脉从未间断,一世始祖公的谦恭节俭的高尚品德,在各地子孙后裔中传承发扬光大。
随着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发生,中原士族饱受战祸之苦不断外迁。特别是唐宋之后,邹氏家族纷纷南迁江南各地。齐鲁文脉也随着族人迁徙在不断南移。
其中就有这么一族人,考其远祖,正是出于圣人正考父之后,发祥于齐国临淄,中兴于范阳郡,安史之乱被迫南下的“范阳堂”后裔。
•邹氏齐鲁文脉南下江西驾山松垣公的唐皇帝御赐清隐公祠堂。
唐朝时,在江西南昌府新吴驾山,松垣公与唐宣宗李忱的传奇故事传颂至今成为千古佳话。相传唐代南迁江西新吴芰山(今称驾山)邹氏家族的松垣公,在唐太子李忱避宫廷迫害云游天下,微行游江西百丈山时,与李忱一见如故。李忱从邹松垣满腹经纶谈吐中知为高士,遂结为方外友,流连数日。李忱后还京即位,为宣宗皇帝,三徵七聘,邹松垣以年迈不乐仕进;帝嘉其行,封朝议大夫,镇国大将军,亦不受;因改封为桂里状元,敕赐清隐居士,御翰宝扇以示宠锡,更名芰山为驾幸山。并在驾山御赐建清隐公祠,传说出于驾山的邹氏人口数将近200万,占全国邹氏的近一半。驾山成为邹氏一个重要的姓氏文化地标和家族中兴圣地。
驾山邹氏后裔勇夫公入闽开基泰宁,两宋以后泰宁邹氏人文鹊起,甲第蝉联,世代簪缨,尤其是邹应龙大魁天下,邹氏家族又涌现出“一巷九举人,一门5进士”的科举盛事。历史上泰宁邹姓有状元1名(邹应龙),进士9名,占了泰宁县进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当地各姓氏中首屈一指。有不少成为远近闻名的儒学、理学、养生学等名家学者。泰宁邹氏成为齐鲁邹氏文化世家南迁后,兴起的一支文化世家望族。
•邹氏齐鲁文脉南下的福建泰宁南谷堂,是宋状元宰辅应龙宗系祖堂。
•南谷堂祭祖:春秋宋国上卿 、邹氏得姓一世始祖正考父(右);南宋状元宰辅,南谷发祥先祖邹应龙(中);五代入闽镇将,泰宁开基太祖邹勇夫(左)。
南宋中后期,状元宰辅邹应龙的李氏太婆之子毅六郎、殷七郎、殿八郎公,因避战乱迁居于闽西长汀四堡(今属连城)鳌峰山下,开宗立族并尊其父邹应龙为一世祖,于是诞生了一个以邹应龙为始祖的南方邹氏宋应龙宗系。四堡邹氏是另一类文化型世家望族,明清时期四堡邹氏的雕版印刷业,与北京、武汉及江西许湾并称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为传播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宋末年元兵侵宋大举南下,为避元兵杀戮,长汀四堡八郎公之子德宠率德俊、德宏、德彰等众兄弟举家沿汀江南迁入粤。这八郎公一脉明清以后群雄并起,文武人物群星璀璨闪耀于南天。较著名的主要有:
•邹氏齐鲁文脉南下的岐山邹氏“一门三将军”的清朝诰封从一品骁骑将军府邹家围。
(一)明朝到清朝时期,粤东潮州府的岐山邹氏,名将辈出。较著名的有明朝时梅县南口镇,朝廷封为太尉招讨大将军的邹赫祖;清初时丰顺丰良邹家围,朝廷诰封“一门三将军”的从一品骁骑大将军邹瑞父祖三代将军;清末时祖籍揭邑大洋乡外迁江西兴国,朝廷诰封正一品建威大将军的爱国将领邹复胜、胡氏婆诰封一品夫人等。
(二)清朝到民国时期粤东潮州府大埔邹氏,文武兼备、显赫一时。较著名的有清朝四川提督、诰封振威大将军邹鸾章、唐氏婆诰封一品夫人;民国时国民党元老、中央常委、国立中山大学创建者及首任校长邹鲁;民国时中央财政部次长、中国银行董事长邹琳;共和国时祖籍大埔外迁广西博白的司法部长邹瑜等。
(三)民国时祖籍粤东长乐邹氏,有抗日名将邹洪上将和邹震岳中将等。
•邹氏齐鲁文脉南下的宋应龙后裔的现代教育家邹鲁先生。
这里所列举的文武贤达人物只是国内的一部分,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流芳青史人物,其层次之高,人数之多冠于邹氏各大宗系。由闽入粤的八郎公一脉后裔,是圣人正考父的齐鲁邹氏文化世家后裔中,又一个外迁的文武双全名门世家望族。
齐鲁文脉还延伸传承到海外。圣人正考父的这一脉邹氏后裔,南迁后大多聚居于华南与东南沿海,外迁海外的华人华侨及港澳台胞等众多。这一脉邹氏后裔,在海外虽远离故土,但仍坚守着祖先的传统文化,传承着故乡尊祖崇宗美德,仍保持着不间断的祠堂祭祀祖先等传统文化习俗。而且,他们之中也出有不少贤达人物,甚至成为所在国家的精英核心人物,如潮汕揭邑岐山邹氏在泰国华侨,就有担任上议会议员、全国立法议会副议长等高级职务族人。海外这方面人物还有不少,因未作全面考证,就不一一列举了。
•邹氏齐鲁文脉传承到海外东南亚多国,上为潮汕岐山邹氏赠送给泰国邹氏宗亲总会的匾。
•邹氏齐鲁文脉传承到海外台湾已几百年,仍保持着传统文化礼仪。
(五)齐鲁文化担当
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齐鲁文化形成发展并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所走过的路程,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诸子百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规定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体精神,共同作用于民族的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形成中国特定的传统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凝成传统理想人格。
•邹鲁是齐鲁文化发源地,成为文教兴盛的代名词。
正考父之后的这一脉邹氏家族,早期主要生活在邹鲁核心地域的鲁国陬邑,也即是“鲁学”的核心地;后迁于齐国章丘与都城临淄,也即是齐文化核心地,邹衍成为“齐学”创建者。可见,邹衍的文化思想是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脉邹氏世家也被深深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烙印,影响着后代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在这个邹氏家族历代人物中,可显而易见地找到齐鲁文化中哪些最本质的民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齐鲁之地曲阜杏坛。
•曲阜孔庙大成殿。
•齐鲁文化之儒学创立者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
•齐鲁文化儒学的诗书礼乐。
•齐鲁文化之“鲁学”(儒学)的诞生地山东曲阜。
其一是有自强不息的刚健家族精神。历代贤达不断涌现,尤其在近现代,更是群雄并起之势活跃在国内外社会各界。
其二是有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不论是古代文化人还是近现代的军政人物,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在抗击外敌入侵与维护国家主权上,都表现出不屈外侮的爱国行为。这方面事例比比皆是,古代邹阳、邹仲俊、邹应龙等,近现代邹复胜、邹洪、邹震岳等抗法、抗日爱国将领,他们在大事大非面前,始终站在爱国正义一方。
其三是有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和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邹衍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代表,通过一系列的五行假设,再加上八卦九宫之数来排列成九州,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观念。
其四是有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和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不论是古代邹衍的学说还是近代邹鲁的为救国救民族创办学校与后来的创建国立中山大学等,都抱有一种救国救民的博大胸怀。中国传统文化行善积德观念在这个传统文化世家中也有深远影响,从古代邹衍吹律大地回春福泽苍生传说,到近代岐山邹氏的邹瑞将军在饶邑救万民出生天的故事,无不是这种厚德仁民人道精神的体现。
•齐鲁文化之“齐学”的诞生地山东临淄稷下学宫。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
•这个墓的主人就是齐鲁文化的“齐学”创建者。
•邹衍墓在山东济南章丘的长白山下相公庄,距离齐国都临淄不远。
外迁南方的圣人正考父后裔的邹氏一脉,自古以来始终有着齐鲁文化的担当。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正是与邹氏发源(祥)地及中国文化重要发源(祥)地同名,出生于南方广东大埔的南宋状元宰辅邹应龙后裔邹鲁先生。
邹鲁(1885—1954年),原名澄生,字海滨,号澄庐主人,广东大埔人,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国民党元老。
邹鲁早年为寻求救国救民族之路,追随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参加过兴中会等,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为了更好地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决定创办一武一文两所学校,就是后来著名的黄埔军校和国立中山大学。武的由将介石任校长,文的由邹鲁先生筹备并为首任校长。
邹鲁第二次重掌国立中山大学时,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广州石牌五山校园,邹鲁校长将它定位在“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根据世界一流标准作宏伟规划并实施建设。经过六年的艰苦不懈努力,迅速完成了一所现代大学的创建,成为一所现代学科体系齐全,在国内科系、设备最完备的学府。1935年5月间,教育部核准首批三所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成立研究院,中山大学一跃成为全国三所研究型的大学之一,这是居于全国一流名牌大学前沿的标志。经过邹鲁校长积极推行其教育理念,及与前几任校长的极力扶持建设前沿学科的努力,使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全国一流名牌大学,见重于国际。
学者杨东平曾写道:“事实上,每一所(中国现代)大学的成长都与教育家相连,如蔡元培、蒋梦麟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潘光旦之于清华大学……邹鲁、许崇清之于中山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教育家正是现代大学的人格化象征。邹鲁校长救国救民族的博大胸怀,体现在由他创建的国立中山大学,乃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邹鲁校长题写校名的中山大学南校区北门牌坊。
抗日战争时期,他还多次以校长的身份发表抗日演讲,告诫学生:“创办本校的主旨在养成革命人才,负起救国的使命。应奋起同仇敌忾的勇气,本着孙先生的救国主义,读书、救国、抗日。”
在《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中,邹鲁校长交代了他遵循中山先生嘱托,建设石牌永久校园的艰难过程,在文末更是提出了“树一最高学府,以救中国救民族”的大学使命。见证了邹鲁校长时刻铭记中山先生宏愿,立志救国救民族的雄心大志与爱国精神。
当年邹鲁校长创建的国立中山大学,经过1952年的院校调整,今已成为广东本土三所最著名的双一流大学和一所211大学。在广州石牌五山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园仍有不少邹鲁校长创建的建筑遗迹及题字石刻等。今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和东校区(大学城)两座新建牌坊及上面的刻字,均依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老正门牌坊为蓝本按比例复制重立,上面题刻的,就是邹鲁校长当年亲笔题写的校名等内容。校长题字意境高远,体现了其育人理念;书法功底深厚、字体刚健端正,此正是邹鲁校长正直刚毅、不畏强权的优秀品德写照,具有惕励后人的深远意义。
•国立中山大学正门老牌坊正背面额板上邹鲁笔迹。
今天,我们无不被邹鲁校长为中大创办和崛起作出的呕心沥血努力,以及当年历经艰辛万难,矢志不移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与宏大气魄所感动。他的壮举震撼世人,他是一位为国为民族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杰出爱国先贤,其当可为吾族之楷模以励后人!
邹鲁校长是有着齐鲁文化担当的杰出代表。他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气概,有救国救民族坚定信念,有经世致用救世精神与勤谨睿智的非凡魄力,更传承有齐鲁远祖哪种邹鲁文化的刚毅不屈民族气节基因。这是一个中国杰出文化人的优秀品德与家国情怀。
这样的爱国文化名人事例还有许多。如明代左都御史江西吉水的邹元标,万历五年进士,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其“名高天下,从学者众”,有多部著作均收入《四库全书》,其为官刚正不阿,忠言进谏,不畏刑杖,有“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谚语在民间流传至今。又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著名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也都是这个出自齐鲁的圣人后裔文化世家之后人。
邹鲁核心之地成长起来的圣人后裔邹氏家族,自古至今始终有着齐鲁文化那种国家民族大义与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有一种舍我还有谁的大无畏气度与担当意识。在这个家族哪些文臣武将人物中,爱国爱民与抵抗外敌维护国家主权的事迹就比比皆是。而这支邹氏家族祠堂的堂号,有“碣石堂”、“黍谷堂”、“黍春堂”“回春堂”、“讽谏堂”以及“东鲁堂”等,就是来源于这个齐鲁之地的先祖衍公、忌公与仲俊公的历史典故和封号,由此也看到这个家族后人骨子里是有一种齐鲁文化的担当,及其高洁、自警的血脉。
(六)两大文化世家
孔子(孔丘)是在邹鲁之地将邹鲁文化集大成,是齐鲁文化重要体系“鲁学”(儒学)创建者,是孔氏文化世家的代表人物;而齐鲁文化另一重要体系“齐学”则是由邹子(邹衍)在齐国稷下学宫所创建,邹衍是邹氏文化世家的代表人物。以这两大地域文化为基础所建立的齐鲁文化,在秦汉时期开始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对于中国文化的创建,孔氏和邹氏两大文化世家都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曲阜孔庙大成殿里大成至圣孔子,斯文在兹。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创建者的学说等作对比,发现这两大文化世家主要代表人物所创立的学说具有互补关系。
其一是研究对象各不同。孔子主要是建立在对人类自身思想意识、社会礼仪与人类行为规范等作研究对象并集大成的学说;而邹子则更多是建立在事物自然属性变化规律,去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地理海洋空间关系的研究,并将其抽象化所形成的思想学说。
其二是对社会上下两个阶层的影响程度各有轻重。纵观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结构,中华传统文化似乎可分为两个主要层面:上层以儒家为主独尊儒术,孔子(孔丘)创立的儒家学说影响主要是在文化高的文士阶层中持续存在,并成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理论体系;下层则以阴阳家为主广泛存在于民间,邹子(邹衍)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主要是在文化低的武人和民间继续流传。
其三是各有其思想主张又互为补充。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居中制衡作用,齐学的诸子各家思想(邹衍阴阳学说为主)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由这样的基本格局,形成了齐鲁文化的基本形态。
•齐鲁文化之“鲁学”建立者,儒家文化代表孔子。
•齐鲁文化之”齐学“建立者,阴阳学派代表邹衍。
而通过深入考察齐鲁文化两文化体系学说创建者的家族渊源背景关系,及其这两个家族代表人物在后世的状况,又可发现孔氏和邹氏这两个文化世家之间,还有两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
一是邹孔两个文化世家是同根同源。齐鲁文化的两大构成学说“鲁学”和“齐学”的创建者,其所在的邹孔两大家族,都是出自宋国都商丘,迁鲁后初期都是一起生活在邹鲁之地的鲁国曲阜与陬邑昌平的尼山、鲁源村一带,祖源上也都是出于同一个祖先宋国上卿正考父,可谓是同根同源。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上下两个阶层的两大文化体系学说的主要创建者孔丘与邹衍,都是出于同一门的宋国圣人正考父后人。
二是两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如同阴阳两太极。正考父后裔中的孔子和邹子,身后的境况完全不一样。齐鲁文化的儒学创建者孔子,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孔子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等极尽荣耀,受到历代朝廷的极力尊崇。而齐鲁文化的齐学创建者邹子,在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后,把邹衍的大多数理论吸纳进了儒家,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儒学中的五行思想,邹衍的许多著作多已散失,在许多人心中毫无地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两个代表人物各自生前与死后的命运也截然不同。一个生前备受冷落身后万世尊荣;一个生前风光身后藉藉无名;一个高调被抬升为万世师表;一个低调受冷落到无人知晓。成为一明一暗的两个不同面,如同邹子阴阳学的阴阳两太极,这又是另一个有趣的现象。
然而,邹子阴阳学的太极阴阳两面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黍谷先春“是北京密云外八景,出自古燕国邹衍吹律,大地回春的典故。
•邹衍于此吹律,大地回春的京城黍谷山。
邹子学说与行为是建立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基础上,是为苍生而非为统治者,所以后世难以得到封建皇朝统治者的尊崇。他“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于是乃深观阴阳消息而创立阴阳五德学说,以警醒统治者要尚德,顾及子民;在渔阳寒谷吹律大地回春万物生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创建大九州海洋地理学说为后世探索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与海洋宇宙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当今放眼“赤县九州”,“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政方针上,也无不渗透着邹衍学说的智慧。
•邹衍阴阳学的太极两仪。
时势在变化,尊卑会轮回。生前心里总是装着人民,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人,即使在皇权时代一时没得到应有的尊崇,但不会永远被湮没,在人们心中自会耸立起一座万世尊荣的历史丰碑!
(七)传承圣贤家风
出自圣人正考父后裔的这一支邹氏家族,尽管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但始终仍保留着一世始祖正考父以及齐鲁贤达远祖的哪些优秀品质。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一是内心深处藴含着正义品性。重大义,能洞察明辨正义与邪恶,不屑于做哪些违背民族大义的行为。家族历代显要人物中,没有大奸大恶之人,有的都是正气感满满,为国为民族,懂民族大义的精忠爱国人士。古代的邹衍创建五德终始说,以劝导不尚德之列国诸侯君主,希其能按儒家道德规范治民,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之施,及于黎庶;西汉以文辩著名于世的文学家邹阳,识重大义上书谏止吴王叛乱,维护国家统一。近现代不少南迁后裔文武贤达,也都有着先祖爱国为民情怀,尤其是在遭到列强入侵时,都是大义凛然地站在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一边。
二是保持着始祖的谦恭低调品性。唐代驾山松垣公不受唐宣宗皇帝的入朝为官享受高官厚禄,视富贵功名如粪土,颇有圣人正考父那种谦恭高洁品德。在当代,尽管其齐鲁远祖在中华文化创建和发展中作出过如此巨大贡献,却是哪样的谦恭低调,从不张扬,甚至低调到世上没多少人知道圣人正考父后裔中,除了有儒家创建者孔子的孔氏文化世家之外,还有这样一个邹氏文化世家的存在。
齐鲁文化的创建者孔子的孔氏家族,在西汉独尊儒术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到至高无上地位,儒家发源地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被修建得气派堂皇。孔子墓庄重地挺立在曲阜孔林森森古柏下,迎接万方朝拜。
•齐鲁文化创建者孔子墓,庄重地挺立在在曲阜孔林森森古柏下迎接万方朝拜。
•齐鲁文化创建者邹衍墓,在荒野里,仅有一块重点文物保护碑还标示着其存在。
与此相反,同为齐鲁文化创建者邹衍墓,在荒野里遭到肆意糟蹋,原墓碑及附属设施已经不复存在,原墓葬穴位也挪移作建厂房等用途,今仅剩有一块重点文物保护碑,还标示着这里曾经是原邹衍墓葬的地方。前几年,经过当地相关部门的努力,将邹衍墓重点文物保护碑用砖砌围栏以作保护,但这毕竟不是正式墓碑,原墓碑墓穴已荡然无存,前来拜祭者也只能把重点文物保护碑权作墓碑。当然也更没有孔庙孔林那样宏伟庄严的庙堂建筑与古柏葱茏的肃穆安静墓园环境了,甚至连普通人家的祖墓祠堂都不如。
邹氏作为圣人后裔出于邹鲁儒学文化之乡的传统文化世家望族,也应该在尊祖崇宗,纪念和拜祭先祖的传统文化礼仪中做出表率。可目前竟然没有一处专门用来纪念祭祀圣人始祖与齐鲁著名贤达远祖的祖墓、祠堂等建筑设施。虽然,这是邹氏谦恭低调的表现,但也应该顺应时势发展潮流,从尊祖崇宗慎终追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更高觉悟去看待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这些为齐鲁文化以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创建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远祖,他们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人文先祖,特别是成为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宝贵财富,已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某一个姓氏自家祖先了。期待山东省或章丘与临淄的有关部门,从创建齐鲁文化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对圣人正考父邹氏一脉后裔中的哪些齐鲁本土贤达,得到应有的尊崇和重视,早日规划场地重修邹子(衍)陵园或“三邹子”文化纪念园等,亦可与邹氏家族一起联合重建这些纪念设施。让中国人有地方去拜祭和缅怀创建中国文化的先贤,也是为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打造一处有重大而深远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先贤文旅项目设施。既可助力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也让邹氏贤达先祖在天之灵得以安息,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圣人正考父铸鼎铭在其邹氏后裔一脉家风中传承。
•正考父品德学问修养都极高,被誉为圣人,不仅在当朝传为佳话,也被后世尊为楷模。
圣贤先祖哪些优秀家族文化和好家风,经过数千年时光洗礼仍在不断地激励着后人。昔日鲁国大夫孟釐子赞美正考父有明德(至德),并预言后人必有贤达者,经历过历史岁月都得到了实证,益觉信而有征。我们可从这个邹氏一脉的历代贤达人物中,看到这一族后人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圣人正考父与齐鲁贤达先祖的哪些优秀特质基因,还有着齐鲁文化的自信、自律与担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请点击
0. 【族人必读】雪泥鸿爪话心声——《中华邹氏族谱》副总编分享编撰历程,辨析邹氏家族各支系争议祖源
4. 从族谱看邹氏家族文化
8. 邹氏族谱序及后人点评系列之三:邹氏家谱原序(南宋应龙公 题序)
13. 【精彩文章】邹氏赋
15. 【央视报道】特警大队长邹路遥夫妻
17. 家族秘史:华督之乱
20. 赣南寻根访祖记事
21. 邹家百岁老部长——邹瑜
22. 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
23. 邹牟王朝:一个消失了1300多年的文明古国“高句丽”
24. 气象界牛人邹竞蒙(邹家华之弟)
26. 邹家华题【星辰璀璨 抗疫百英谱】
27. 探访温州市龙城区【邹氏宗祠】纪实
29. 龙川孟敬公祠楹联赏析
30. 【邹氏先祖先贤】系列之湛公传
35. 湖南衡阳曲兰邹氏宗祠
36. 江西省万载县邹氏宗祠竣工庆典
37. 从族谱看邹氏家族文化
38. 视频:遂川邹氏宗亲助学基金会成立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42. 【授权发布】广东韶关邹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庆典(海量图片)
43. 【家族电影】《㵯公传奇》诗组
49. 【八一特辑】震撼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兵种宣传视频(上篇)
50. 【八一特辑】震撼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兵种宣传视频(下篇)
51. 【精彩视频】广西北流勾漏北斗村158名邹姓出嫁女同回娘家过国庆
69. 中泰恳亲活动图片展之参观泰国皇宫
71. 【广东粤西、北邹氏联席会】恳亲团赣湘行之南康、上犹、崇义
72. 粤东闽南恳亲行【海量图片】
73. 【邹氏先祖先贤】系列之湛公传
77. 【赣东邹氏宗亲联谊会】【邹氏渢公文化研究会】成立庆典(海量图片)
83. 编修《中华邹氏族谱》的历程
84. 邹氏支流播衍简录之一(琐公系)
85. 邹氏支流播衍简录之二(慎公系)
86. 邹氏支流播衍简录之三(植公系一)
98. 植公世系历代迁徙录---天经公长房顺昌、幼三房百昌公支
108. 植公世系历代迁徙录---天经公幼三房百昌公支、天纬公支
109. 植公世系历代迁徙录---天纬公支
110. 植公世系历代迁徙录---天纬公支续
111. 植公世系历代迁徙录---天纬公支续一
113. 【天纬公位下邹姓历史名人简录】系列之一
114. 【天纬公位下邹姓历史名人简录】系列之二
115. 【天纬公位下邹姓历史名人简录】系列之三
116. 【天纬公位下邹姓历史名人简录】系列之四
117. 【天纬公位下邹姓历史名人简录】系列之五
118. 邹家美女歌手——兴兰宗亲歌曲视频(海量图片,看看有没有你的身影)
119. 邹家好儿郎——天安门广场武警战士邹廷旺
120. 浙江丽水邹氏宗亲赴塘厦寻根祭祖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