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三朝重臣邹元标的安远(赣南)情结

文摘   2024-05-13 15:07   浙江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据清同治版《安远县志·寓贤》记载:邹元标寓安,使一邑山川草木增辉。而安远老一辈则常以一代宗师,三朝重臣的邹元标到安远讲学为荣,每当讲起邹元标在安远讲学,八个学生却考中了九个时手舞足蹈,将邹元标到安远讲学引以为傲的心情溢于言表。

邹元标是什么人,为安远做了什么事,使得安远百姓如此崇拜邹元标?

安远百姓崇拜的邹元标是明朝期间的江西吉水人。据清张廷玉等人所撰《明史·列传》,1989年版《吉水县志》等介绍,他九岁能作诗词赋,十七岁中举,中举后他随嘉靖进士胡直游遍祖国山水,拜名师,求真知,以体察民生疾苦,了解天下大势,拖到二十六岁才参加会试,但一试就考取了进士,并博得当朝首辅,实际掌权者张居正“此子可堪大用”的高度评价。他在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中担任朝廷高官,终官至左都御史,故有“三朝重臣”之称。

又因其学问高,热心办学,在家乡办学传经,在京城兴建首善书院集同志切磋心得,外出四处布道推广自身学说,其学生门徒遍布,刑部郎中李廷谏、兵部尚书李邦华、吏部尚书李日宣,郡丞周日旦、崇祯状元刘同升等皆出其门,名高天下。历史上将其与顾宪成(明末思想家,官至光禄寺少卿,以创建东林书院,形成东林党名世)、赵南星(明末思想家、政治家,官至吏部尚书)三人并称为“东林党三君”。他在明代后期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应该有“良能”,“良能”就是效国效民的能力,“良能”是“致良知”的“核心”,是创建江右阳明心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时人以其“言为世则,行为士范”,是公认的文人领袖。

邹元标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敢讲敢做,不怕贬谪,三起三落,勇敢坚持自身观点。《明史·列传》记载,邹元标刚为官就冒生命危险,上疏反对“夺情”的朝廷实际掌权者,首辅张居正,因此脚被打折;流放刚被召回,又大举进行改革,直指皇帝缺点;泰昌年间重新获得启用后,大胆推荐启用了涂宗浚、李邦华、叶茂才、赵南星等几十位能人,推动为章家祯、丁元荐等几十名大臣平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批人都是一时能臣。

因政绩突出,不仅其本人官位显赫,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号忠介。据清道光版《吉水县志》记载, 其祖邹璇,父邹潮皆因元标故被赠为左都御史,儿邹燧荫南京刑部员外郎,孙邹文鼎荫为中书。真可谓是光宗耀祖,荫及子孙。

那么,这一显赫人物又与安远有什么关系呢?

(图片截于光绪版《江西通志》)

据重印同治版《安远县志·寓贤》记载,邹元标“其父传经修田杜氏家。公少从父游,旅安邑六载,与同学相得甚欢。父卒后,复来游安邑,旧交多受其切劘。”又说这些寓贤“鸳谱相裁,金针暗度”,不但把样板裁给人,还把秘诀传于安远书生。据光绪版《江西通志·学校》所载邹元标撰写的《改修安远儒学记》,文中他也简单回顾了自己在安远的一些事情。

但安远老辈更加津津乐道的则是邹元标在安远所做的一些具体事情,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生动地印证了志书的记录:

区大枢到安远任知县那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位于县南郊九龙嶂的山学山长杜宏遇因学员家长所托,请来时已遭贬谪在家办学的大哥哥,也是老师的邹元标到山学传经。杜宏遇之所以能请到这位显赫名师到安远这么一个偏僻山区来讲学,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邹元标父亲邹潮曾在杜宏遇家的族垫中当过老师,其时尚年幼的邹元标在安远,继续跟着他父亲深造学习,在安远跟了六年。但事实上此时邹元标的学问已是很高了,也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杜氏族人都因为有这个小老师带着学而倍感高兴,当时年小的杜宏遇也跟着这位大哥哥学习,而且常常睡在一起,有着深厚的友谊,正如邹元标自己在《改修安远儒学记》中所说“予每见安邑人士,如见先大人焉”,把安远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还时常与杜宏遇等幼时小伙伴书信往来切磋学问,更多情况下是安远同学向邹元标请教,故安远县志说“旧交多受其切劘”,有着这层关系,所以邹元标才爽快地跨越千里到偏僻的安远讲学传经。

邹元标讲学中给安远士子留下最深的记忆是强调了学习贵在明理,要关注百姓民生,知晓天下大势的学习方法。据1989年版的《吉水县志》所记载的一件小事也反映出他对读书学习的见解,该志记邹元标小时候寓寄一庙读书,常要自己做饭,为此每次都须到山下借火种,有次一个老婆婆看他远来借火,就问他,菩萨面前的长明灯不是火吗?邹元标恍然大悟笑言: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老婆婆说:你们这些读书人啊,只知闭门死读书,将来怎么懂得老百姓的需求呢。邹元标因此深受启发,读书中更加注重与民生、与实际的联系。他在给安远写的《改修安远儒学记》也以父亲教诲的形式再次向安远士子强调了这种观点,文中说“学校之设,仿古党庠术序微意,而重在明伦。今以科名词章为轩轾,古称三德、六德、九德者非欤?予习与诸士人游,惇迪典常,追古名德,比肩接迹。夫道之所重,在此不在彼。”,强调了学习贵在明伦理而非科名词章的道理。只有明了伦常,知晓天下,心有百姓,写出的文章才入目,提出的对策才有作用,以这种人才去治国驭民才能强国乐民。安远学子据此不仅深悟书本,还将目光触及现实,作文时将先贤教诲与国是民生相结合横辩纵论,指陈现实中的弊政恶俗,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法,作出文章言之有物,成果更有价值,更获好评。

邹元标在九龙嶂讲学期间,还应知县,教谕、训导,山长等人之邀,到县学、濂溪书院等宣讲自己的治学主张,游览了安远名胜无为塔及附近的西霞山庵,在山庵留下一副:“树大根深不宿无毛小鸟;河狭水浅难藏有角蛟龙。”的对联,告诫安远学人,要走出安远,多看世界,增长见识,否则坐井观天,难以成才的道理。

邹元标到安讲学期间,适逢士人要求将破旧的县儒学学宫进行重修的讨论,倡修者请邹元标发表修改学宫的看法,以动员更多的绅士参与,邹元标认为读书是陶冶思想,教化民众的最好路径,而学宫作为一县最高学府必须具有相应的规模与庄重,因而积极支持安远重修学宫,并决定将此次应邀到安远讲学所获束脩全部捐出用于修改安远学宫,邹元标的言行有力地促进了安远修改学宫的进展。

作为极能识人的邹元标,他还在这次讲学中发现濂溪书院山长赖中醒“品则志洁行芳,学则淹通贯串”。因此,他在天启年间回到朝廷得到皇帝重用后也推荐了赖中醒,赖中醒于天启元年被授为内阁中书,成为安远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个可直接与皇帝见面交流的中央官员,使得安远“朝中有人”。

邹元标这次到安远讲学固然强调了读书学习的宗旨,但也讲了一些科举应试中的注意事项与秘诀,所谓的“鸳谱相裁,金针暗度”,因此他讲学的九龙山学共有八个学生,当年的县试中八个学生连带老师杜宏遇均得通过,所以有教了八个学生却中了九人的美谈,九龙山学名享一时(后来安远县城重点小学被命名为九龙小学或与此有关),山长杜宏遇在邹元标讲学后不久即被县学聘为都讲,并在崇祯壬申年选为岁贡,后出任新淦县训导,历任广东保昌县教谕、吉安府教授、王府审理等职。

由于邹元标大力支持安远重修儒学,安远儒学修改竣工后,区大枢授意县教谕请邹元标写篇文章以记重修儒学一事,县教谕就请杜宏遇奉书到吉水向邹元标汇报了修建县儒学的经过,得知区大枢自己捐俸一半,动员绅士捐款一半,“役不烦民”最终改好了学宫,确认区大枢真正热心安远教育,关注百姓疾苦,尽量不增加民众负担,就爽快地答应了安远的请求,热情地讴歌了安远官员绅士热心教育事业的好气象,并相信只要安远持续这种风气,文教“其兴有日”,甚至可以像他的家乡,人文甲于海内的吉州一样成为人才辈出的名邦。

由于邹元标的传经和鼓励,安远自此尊师重教风气更加浓厚,相继涌现出赖中醒、杜宏遇、陈嘉谟、尹维寰(后二人均为崇祯九年丙子科举人)等一批人才。

邹元标还对赣南百姓的疾苦,士子的前途非常关心。

邹元标因长期寓寄安远,把安远视为第二故乡,因而对安远格外关心。事实上他对安远外赣州的其他县区也有事迹反映:

据同治十二年版《赣州府志》记载:“邹元标为诸生时,游赣见郡邑胥役多奸猾,虐民辄发指,语赣人曰,吾得志急为尔除若辈,后官修撰疏救吴中行,受廷杖谪戍时犹移书虔抚王廷膽,檄郡邑奸猾胥役八人,按以法。”

另据会昌史志研究室主办的会昌文史档案公众号所载“会昌记忆‖饮水思源的明代进士邹元标”一文,邹元标也推荐起用过会昌羊角水营的周尚方,使周尚方任职一方,实施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业。
(作者:孙家雨,安远县地方志专家库成员)
END

编辑:黎海庭

编校:温祖波

编审:肖孟春

联系电话:0797-8991220

联系邮箱:sl8391220@126.com

往 期 推 荐

征稿:“赣州社科”全平台征稿启事


内附投稿方式丨“赣州社科”新媒体平台稿酬(奖励)管理办法(试行)


推荐收藏!赣州社科一年历史文化好文合集,在这里深入了解赣州

扫码关注
赣州社科公众号

扫码关注
赣州社科抖音号

邹氏文化传媒
关注宗亲动态,凝聚家族力量,记载世系支派,弘扬邹氏文化。宣传家族新闻、优秀事迹、宗亲风采,传递正能量;维护和促进宗亲的情谊,把家族成员团结在一起;完善宗亲沟通交流平台,助力各行各业努力打拼的宗亲,促进宗亲间资源共享相互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