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宗亲动态 凝聚家族力量
记载世系支派 弘扬邹氏文化
访吾祖由闽入粤隐居百年的
琴江流域
文/邹锦清
吾祖德宏公于宋末元初年间,与众兄弟举家从闽西长汀四堡顺汀江南迁入粤,初居粤东闽粤交界处的大埔青溪蕉坑,居数年后,辞别兄长德宠公,率弟德俊、德彰等,继续沿汀江过梅江,再溯琴江而择乐土。在琴江流域躲过宋元之交乱世和元朝统治黑暗时期,休养生息,韬光养晦,而成今天的德宏邹公支系名门大族。
这个能让祖上几代人隐居上百年的琴江流域究竟是怎样的地方?在当地还留存有什么祖先的遗迹?带着对祖先的尊崇与怀念心情,也带有几分好奇之心,在2017年2月上旬,趁假期回家乡探亲之便,约上晓军和庆仁两位宗贤,一起从莲花山脉东南麓的潮汕龙江河畔起程,跨越莲花山脉走进西北侧梅江上游的琴江流域,去访寻当年吾祖德宏公由闽入粤后最初几代人隐居的那片地方,实地感受祖先曾经生活过的环境,去凭吊和拜祭长眠于斯的先祖。
一
访寻之旅首地是五华龙村镇与华阳镇。此行主要目的地龙村镇,位于五华县南端,莲花山脉西北面琴江上游的南琴江流域,毗邻陆河、紫金、揭西三县,距县城65公里,人口近9万人,是梅州第一大镇。古称惠府长乐县龙玉湖,是当年德宏公由闽入粤后的前几代先祖主要聚居地之一,今当地有邹姓宗亲一万多人,主要是德宏公一脉后裔,亦有小部分是德宏公兄长德宠公后裔。
华阳地处北琴江流域,也是德宏公入粤后较早期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此行仓促未及前往,之前曾到访过,也一并在此作简要介绍。华阳镇位于五华县城西南62公里,毗邻龙村镇与紫金县,古称惠府长乐县下洋。全镇人口将近5万人,有邹姓宗亲2万多人,是当地的第一大姓,主要聚居在华阳圩镇及周边,大都是德宏公一脉的后裔。华阳盆地地面平坦而开阔,北琴江从镇的南到东南面绕抱流过。这里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有关邹姓聚居地的名胜古迹众多,古代就评有华阳八景,著名的古迹主要是在圩镇里的应龙邹公祠及昂天狮纪念公园。应龙邹公祠前身为下洋邹公庙,又称鉴兴镇灵祠,在原鉴兴镇老圩街头,建于北琴江河中一块大磐石上,始建于明代,七十年代兴修水利迁到华阳圩镇现址;昂天狮是华阳盆地中部耸起一列延伸到圩镇里的丘陵低山,以风水喝形命名,狮背上开辟为先祖名贤纪念公园,建有德宏邹公祠、德宏公纪念馆,以及十多座邹氏名贤纪念亭等。纪念亭是为纪念抗日名将邹洪上将、邹震岳中将,以及潜斋公、邹涤新等古今多位祖籍当地的邹氏名贤而建,是彰显褒扬当地邹氏优秀人物以激励后人的人文教育基地。
邹公应龙纪念词位于紫金中坝卧龙岗下
我们一行先来到龙村镇玉磨村的龙村邹氏宗亲会达招会长家里,与五华龙村、华阳同宗宗亲于祖先故地相聚一堂,追念先祖大德,讨论交流家族历史文化,共叙宗情族谊,洋溢着欢乐友好气氛。还在达招会长及邹成、邹宏扬、邹运涛等几位宗贤朋友陪同引领下,一起拜谒龙村镇里的祖先遗迹,一起察看了南琴江沿岸山川形胜。
琴江是流经广东紫金县、五华县的一条河流。古名右别溪,是粤东潮汕最大河流韩江正源的上游段,起自韩江源头的广东紫金县七星岽[一说是武顿山(又名乌岽山)坪洋子],止于五华县水寨镇河段。长117公里(一说136.5公里),流域面积287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琴江(又名华阳河)、白泥河(又名优河)、周江河、洑溪河(又名平安河)、大都河、蕉州河、小都河等。
在紫金县境内为琴江源头,称洋头河,古称南琴江,位于县境东南部。发源于南岭武顿山(七星崠)。自东南向东北流经南岭、苏区、龙窝(洋头)等3个镇,县内干流长43公里,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流至龙窝(洋头)与五华县交界的七娘滩,再流入五华县。在五华县境,琴江从登畲镇吉祥村入境,自西南流向东北,经龙村、梅林、安流、文葵、锡坑、横陂、水寨镇。此以上属于琴江,过此琴江继续东流,经河东,在大坝镇大湖村与五华河汇合,流经油田新利出境至兴宁县水口,注入梅江河段。梅江河往西流出到大埔三河坝,与来自北边闽西的汀江汇合后称作韩江,韩江水南流经丰顺、潮安、潮州后,从澄海和汕头流入大海。
当年宋元之交,汀州府长汀四堡乡八郎公之子德宠公带领德宏、德俊、德彰众弟,举家从闽西沿汀江南下迁徙入粤,首先进入粤东大埔青溪蕉坑,短暂居留后,吾祖德宏公辞别兄长德宠公,与弟德俊、德彰一道,继续前行,从青溪的汀江顺流而下到三河坝,转梅江上行过梅州、兴宁,再上溯琴江而择乐土,来到琴江上游南琴江流域的长乐县南岭一带,于此莲花山脉延伸余脉上,连片丘陵茂林的山谷河滩地方,几代人一百年间辗转几处居所,直到发生江西匪寇攻劫鉴兴镇事件后,才陆续开始走出这片山林。当年陆上是无大路更无车辆通行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水上航运,进入南岭一带所走的路线,就是眼前的这条弯弯流淌着的南琴江。
只见南琴江九曲十八弯,穿梭于连片的丘陵山林与田园村落间,不少村寨就散落分布于山间小盆地和山谷河流冲积带上,当年邹氏聚居的宫前村、玉磨村等村落就建在南琴江畔,祖先遗迹主要有宫前村的勅封公祠(即南宋状元应龙邹公祠)、德宏公祠、玉磨村的羡中公祠、羡中公墓,还有著名的潜斋公“寿相第”和“寿相佳城”等。
宫前的勑封公词即应龙邹公祠
敕封公祠内景
吾祖德宏五世羡广公,是德宏四世邠州刺史南卿公的长子,明朝洪武年间江西流寇攻劫长乐鉴兴镇,羡广公携子孙四口避难并开基于莲花山脉东南面的揭阳岐山,从而开启诞生了邹氏名门旺族的潮汕岐山邹氏家族。而南卿公次子羡中公,鉴兴镇遭匪劫时在外幸免于难,其后人初期主要在龙村当地与邻近的华阳、横陂、小都等地繁衍,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后人亦有不少外迁省内紫金、东源、汕尾、海丰等地,省外四川、重庆、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港澳与海外多个国家等,外迁人口比本地要多出好几倍。还有德宏三世克明公后裔居于华阳大拔,后人不少外迁省内外。有人约略统计过,出于琴江流域的德宏公一脉后裔总人口超过三十多万,是邹氏的一支名副其实的泱泱名门大族。
羡中公祠堂位于龙村镇玉磨村
羡中公墓就在龙村玉磨村后山上
二
琴江流域龙村访行,还专程谒拜了在宫前村沿乡道进去不远的羡中公6世孙潜斋公“寿相第”和“寿相佳城”,这是琴江流域里邹氏先祖创建的规模最宏大的著名建筑遗迹,又是梅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斋邹公,是古长乐县(即今五华县)以至梅州地区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在周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特在此作简要介绍。
德宏10世潜斋公,辈字彝叙,别号天叙,鼐公的长子,生于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公居于南琴早禾塘(今龙村镇宫前)之白州,自号白州潜斋居士,后人便称潜斋公。
在潜斋公祠前合照
考其祖上从南卿公任刺史以来世代有人为官,家道繁昌美誉乡里,潜斋公早年立志从仕未取功名。到胞弟天伦公读书时,恍然大悟说:“人各有志,吾家自刺史公后,世承宦阀,名岂让人,唯昌后鸿图,宜务实耳”,即认为要想子孙后代昌盛,必须办实业才能巩固。于是,潜斋公去掉为官从政念头,务农经商,经十多年艰苦创业,逐步成为长乐县首富。
潜斋公是以乐善好施流芳后世。他有了财富后,仗义疏财接济困苦危难,恤孤济贫饥荒年赈灾济民收养孤儿,乐献军饷助官府剿匪,重教育特设学租田、资助科举考试及独资增建县学宫建筑两幢等,有关他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因慷概行义乐善好施几十年,州官感动而上奏朝廷,赐官而潜公不受,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赐封他为“义寿相”并冠带一品以示褒奖。
潜斋公祠“先德堂”潜斋公像
潜斋公祠中厅天井
潜斋公祠前厅墙上写着“忠孝廉洁”
潜斋公在原住地附近建了一座生祠“寿相第”,去世后就成为“潜斋邹公祠”,原生祠九幢相连,世人称为九天十八井,后因有违皇纲所禁,拆去前面六幢,只保留三幢加一斗墀。现仍有建筑面积894.96平方米、占地8380平方米,整座祠宇富丽堂皇,可说是方园百里内各姓祠堂中的佼佼者,今被列为梅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潜公墓“寿相佳城”在祠左上角不远处半山坡上,占地360平方米,墓门高2.7米,宽3.05米,分三级建造,左右排坊,风格独特,其规模之宏大在梅州市是无以伦比的。
潜斋邹公祠外观全景
潜斋公“寿相佳城”
潜斋公“寿相佳城”墓碑
潜斋邹公是德宏支系早期的一个著名人物,又是一个勤劳、正道致富而又乐善好施的正气典范,对世人如何正确看待致富,回馈社会、扶贫济弱、行善积德等都是具有很好的榜样和激励作用。
三
访寻之旅的又一目的地是北琴江流域,中坝河支流上的紫金县中坝镇。中坝镇,位于广东省紫金县东北部的三县交界处,东邻五华县,北毗东源县,距县城22公里,四面环山,中间一方盆地。其北有鹿子岭、燕子岭作屏障,东南有狮象把水口的地理形胜。
中坝古称上镇,属惠府长乐县地,后归属新设立的永安县,今是河源市紫金县的重镇,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祖籍故居地。这里又是邹氏应龙宗系德俊公及德宏公后裔天伦公开基之地,吾祖德宏二世穆公及穆太祖婆的墓地也都是在中坝。
邹应龙纪念祠又叫红祠堂
邹成哲老宗长在红祠堂里作讲解
据紫金县志记载,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紫金县。永安设县不过四百多年,而我邹姓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已在此定居了。按照各地邹氏老谱记载,邹氏德俊公在宋德佑二年(1276年)由大埔迁入长乐县上镇中心坝(即今紫金县中坝镇),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德宏公之十世孙天伦公又由五华华阳移居中坝,至今也已有五百多年了。即使最迟入籍永安县的㵯四郎派帷先公后裔皎公,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迁入古竹魁溪立籍,比永安设县也还早二年。也即是说,永安县邹氏各支派,都早于永安县设县的时间,所以当地有“未有永安,先有邹氏”的讲法。
红祠堂里与中坝及华阳宗贤合影之二
我们此行首先是前往紫金中坝镇邹成哲宗长家中,拜访德高望重,年已88岁高龄的邹应龙文化广东研究会荣誉会长邹成哲宗长。经过五华华阳时,又顺道拜访了年近80岁的华阳邹氏宗亲联谊会原副会长邹志和宗长,并一道前往紫金中坝。在两位老宗长引领陪同下,拜谒了著名的紫金中坝红祠堂邹公应龙纪念祠,以及天伦公祠堂。
邹公应龙纪念祠堂坐落在中坝镇邹屋排卧龙岗下,原是德宏公同胞兄弟德俊公后裔所建的邹氏总祠。祠堂气势庄严,装修华丽,整座外墙批荡红壁,当地人称作“红祠堂”。里面除放有南方邹氏太祖应龙公牌位之外,还分别尊卑放有各县市220多个分支祖牌。据传,四十年代以前每年都有大批外县族人前来晋香谒祖,祠内香火常年旺盛。
祠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由于贼寇攻劫等原因,德俊公家族中道衰落,子孙全都外迁散居异乡,在中坝的邹氏总祠一度被外姓侵占;后来德宏公后裔天伦公,从五华华阳迁徙到此处开基,并想方设法收回被别姓霸占的邹家祠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广东10多个县邹氏为纪念应龙公功绩,将旧祠堂进行重新修建,并批荡成红色外墙。1949年5月中坝解放后,祠产被政府没收,数十年间先后五易其主,作为乡公所、粮仓、卫生院、知青场、外姓生产队解困房等,改革开放后才由历代在此看守祠堂的族人邹天林买回产权,祠宇才得以保全下来。
本世纪初,由家乡本地的邹成哲宗长牵头,召集紫金、五华、揭西、河源、惠东等县各地应龙公后裔代表到现场察看了年久失修的邹氏总祠,一致认为重修这座总祠意义重大,决定重建并开展筹集资金,于2008年8月重修竣工;重建后的祠堂改作邹公应龙纪念祠堂,里面张贴及收藏陈列有大量与吾祖南宋状元宰辅邹应龙有关的文史宣传资料,是具有极高文化含量的祖先纪念祠堂,又是在紫金中坝与国父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相媲美的两大红墙特色文物建筑。
中坝卧龙岗下,历来被看作风水宝地,是镇区的文化中心地带,中山中学、中心小学、及基督教福音堂均在邹家红祠堂邻近。与红祠堂相邻不远处,有德宏公后裔天伦公的开基祠堂,还有孙中山祖籍故乡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孙中山祖籍纪念碑等。孙中山入粤始祖的孙氏宗祠,就在前面不远处镇上发昌村皇冠山下,后改建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整座建筑外观红墙绿瓦,正面高悬着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天下为公”大字横匾,粗看彷似缩小版的广州中山纪念堂。
随后,又前往中坝北坑村拜谒长乐开基祖德宏二世穆公与祖妣曾孺人合葬墓(风水喝形“燕子伏梁”),以及穆公原配与继室甘、韦两位孺人的合葬墓(风水喝形“孩儿坐栏”)。这两穴墓地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去年又是由邹成哲老宗长牵头发动族人筹款修复,于去年底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拜祭仪式。
四
当年德宏公以及最早期的几代人,为何选择这边远偏僻的南、北琴江流域,作为定居繁衍生息之地,并且于此地隐居数代人达一百多年?考究当年元朝统治制度社会背景、德宏公家世渊源背景关系,以及客家族群所具有的民系特性等,或许就可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首先,元朝等级制度社会背景下的无奈选择
蒙古统治者灭掉南宋建立元朝帝国后,为维护其统治,防范其他民族的人,实行“等”、“级”制度,把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分为四等10级。
采取人为的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中的第一等当然是蒙古人,他们是天之骄子,充任各级政府的首脑;第二等是色目人,指原西夏人、畏兀儿、回回等西域各族人的统称,他们最早被征服,较能得到蒙古人的信任;第三等是“汉人”,一般指的是淮河以北即原金国统治下的汉族、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以及较早被元朝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的人;第四等是“南人”,地位最为低下,一般是指淮河以南较晚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这四等人的界限是森严的,重要的官职、军职均由蒙古人充任,不足时则用色目人,并据其所处等级在为官、刑罚、禁令、赋役等方面作出了与之相应的政策或规定。
同时,元朝依照不同职业的性质,又把帝国人民分为10级:1、官(政府官员)2、吏(吏佐,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3、僧(佛教僧侣)4、道(道教道士)5、医(医生)6、工(高级技术人员)7、匠(低级技术人员)8、妓(娼妓)9、儒(儒家、道学家)10、丐(乞丐) 。一向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受尊敬的儒家、道学家知识分子士大夫,在蒙古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虫,被儒家所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稍胜过乞丐。
南宋赣南与闽粤边界的客家人,是蒙元大军南下所遇到的最大阻力。有诗道:“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带天来再破荒。”(清·黄遵宪 己亥杂诗 其二十五)。元朝军队受到客家人为主的勤王将士奋力抵抗,因此“南人”被划入最低等级,尤其是客家人更加是受到元朝统治者的压迫、蹂躏。
这里的勤王是什么意思?所谓勤王,意思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出自《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红祠堂里邹氏家族文化宣传栏之一
红祠堂里邹氏家族文化宣传栏之二
南宋末的勤王,是指南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蒙元南下入侵南宋,长江防守危在旦夕,朝廷诏令天下勤王,江西赣州知州文天祥发动郡中豪杰响应,仓促之间集合上万人,入卫都城临安。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及邹㵯等将臣,拥立小皇帝赵昺抵抗元军,途经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得到南方客家人的大力拥护,纷纷加入勤王队伍。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宋兵节节败退,最后抵达大海边的新会崖山。1279年,蒙元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率领大军,对张世杰、陆秀夫率领的最后一支南宋抗元军队发动进攻,宋军全线溃败,最后在崖山海战中,随着宋帝昺和陆秀夫,以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宋朝忠臣也选择追随其后,十万军民全部壮烈殉国,至此南宋政权彻底灭亡。
相传宋帝昺及其勤王队伍曾途经潮汕,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许多传说,在揭西五经富就有“张陆渡”、“石印寨”、“营盘寨”、“大寮寨”、“厉泉”石碑等与宋帝昺有关的地名故事。这是题外话了。
言归正传,吾祖正是来自闽粤交界处的客家人,而且德宏公乃南宋进士出身的“儒”者。在元朝的等级制度背景下,作为元朝最低第四等“南人”中的第9级“儒”学文化人,绝对是被压制无出头机会的,哪怕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跳出这个等级框框,倒不如遁入山林的逍遥自由。大丈夫处天地间,能屈能伸,待时而起,在此远离战乱中心和远离元朝统治权力能及的边远山区地方,耕读传家,积蓄能量,韬光养晦,等待天机时运,以图日后家族的勃兴。
其次,家庭背景关系为免被追杀寻求安全环境
德宏公是南宋朝状元宰辅邹应龙嫡孙,乃南宋朝廷重臣的后人;而“四伯祖㵯公以兵勤王”。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元朝统治者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公承勋阀,惧为名累”,为免被追杀南迁入粤,求生存躲避于此偏僻边远山野里,当是最安全的地方。
其三,南宋遗民忠君爱国不屈外族的民族气节
蒙古民族入主华夏,中国历史开始第一次整个落于非传统异族政权的统治。然而,在战乱中誓死抵抗拥护王室南下的勤王队伍与宋人遗民南迁移植入粤,此皆代表民族之元气,岿然独存于凶丧耗散之余。吾祖德宏公原为宋朝进士,曾为官南宋朝,南迁后不事外族元朝,且延续几代人。面对受到外族统治的至暗时刻,选择隐迹山林间,不忘耕读传家,却不求功名利禄。这虽是形势所迫,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年汉族文化人不屈外族统治的一种民族气节吧。虽然从历史发展长河的大视野下来看待,蒙元也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无内外族之别,但在当年有着大汉族正统思想的南宋遗民来看,不仕外族统治政权,乃被视为忠君爱国高风亮节表现。
其四,传统客家人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精神的体现
客家人普遍多择居山区地方。与潮汕人多选择海边和江河平洋地带不同,客家人长期迁徙,平洋肥沃地方早已被先到的其他族群所占据,只得选择靠近山区地带开荒造田,在荒野贫瘠山区地方开辟出一片闹市和宜居家园。东南亚数百年来就有“客人开埠”这么一句话,是说客家人勇于开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总能在荆天棘地、丛莽激流中,开拓出一片家园、一个新天地。客家人千年迁徙,万里长旋的历史,锻造出万难不屈,百折不挠的勇气、毅力和顽强意志,这种开拓精神早已凝结在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历史遗传的基因。
五
吾祖隐居琴江流域百年后,到了元末朝廷实行汉化政策时期,第四代先祖才逐步开始走出这片山林。虽然南卿公入仕为官暂离开琴江流域数十年,但家眷都在原乡,晚年落叶归根仍回到故乡长乐县南岭樟田,去世后安息在琴江流域的这片土地上。
德宏四世懋公,号南卿,平生忠直,博览史书,孝行声名达于邦国。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以孝行荐授梅州通判,后升迁为陕西邠州刺史。见时局不宁,致仕归故里,殁葬于樟田埔。邠州刺史,即邠州刺史部的行政长官,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豳州置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郴县),属关内道,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明废新平县入州。
遥想当年,宋末元初之际,吾祖德宏公从闽西长汀四堡沿汀江南迁入粤后,在大埔青溪作过短暂逗留,最初五代先祖百年里,都是在此远离乱世兵灾和元朝统治势力相对薄弱的琴江流域山野间繁衍生息。直到第六代祖肇松公(羡广公次子),因鉴兴镇遭匪劫避难并开基落籍于榕江流域的揭阳岐山,才真正地离开琴江流域的故乡。
根据邹氏族谱记载,德宏公迁徙入粤后,第一代祖德宏公曾居今紫金南岭中洞,殁后安葬在南岭中洞葸茅坪山顶上。第二代祖穆公迁居紫金中坝,第三代祖哲明公和第四代祖南卿公又返回南岭樟田,这几代先祖殁后都墓葬于居住地邻近。而第五代祖羡广公,少时应在父祖居地南岭樟田生活过,族谱上没有记载在那次鉴兴镇发生的劫难前是否已迁居他方。对于明朝洪武年间长乐鉴兴镇遭匪寇劫杀这件事,族谱上也只是笼统地记载江西匪寇攻劫鉴兴镇,而没有详细记载当时遭匪劫是发生在哪个具体地方的那个乡村,因此我们也就无从知晓吾祖避难岐山前的确切祖居地。
在成哲宗长中坝老家里做客
据考证,古代鉴兴镇范围较广,包括今五华华阳、龙村及紫金中坝、南岭等地,都归属长乐县鉴兴镇。从族谱上记述的明朝洪武以前这几代人居住和墓葬地点,按照事件发生时间,我们可以大至推知当年邹家遭受的那次浩劫,极可能就发生在南岭樟田一带。也就是说,羡广公携儿带孙避难岐山前,很可能是居住在长乐县南岭樟田。
为此曾详询过五华宗亲,他们说南岭樟田这地方今已无邹家人居住,但祖先的坟墓仍在那个地方,早几年还集资重修过南卿公、婆的坟墓,多次举行拜祭活动,那里还有一些祖田,出租给别人耕种,以前每年都派人去收取租金。这也印证了祖上曾在樟田居住过,为当地官贵富户人家,也许只是经过那次惨烈的劫杀事件后,幸存者不想长期于此地目睹伤心,都纷纷搬离此是非之地另择安居家园。
紫金中坝的孙中山祖籍纪念馆
当年,羡广公携儿孙避劫难揭阳岐山,乱平后吾祖肇松公曾与父羡广公一道回到故乡,看到劫后的一片惨象,一声叹息后“家乡有何可恋?”,便径直回到岐山开基创业,建立新家园开始新生活。
吾祖肇松公开基岐山后,父羡广公本人又从岐山回长乐棉洋罗经坝径下寨开基创业,殁葬棉洋约七畲径大塘肚。而羡广公胞弟羡中公“遭变后卜宅玉磨,今龙村玉磨邹家祠是其故址,殁后葬于玉磨”。
由此可以看到,当年德宏公由闽入粤后,最初的五代先祖,都是隐居生活在紫金中坝、岭南中洞、樟田,以及五华龙村、华阳、棉洋罗经坝等地方,考察这连片地方,在地理上都属于琴江流域范围。
这个位于莲花山脉西北侧古惠府长乐县境内,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的琴江流域,其山川壮丽,毓秀钟灵,是应龙系德宏公家族由闽入粤后,最早期几代人隐居百年的地方。这里曾留下祖先的足迹,一些遗迹尚在,还有好几代的太祖公、太祖婆之英灵长眠安息在这片灵秀之境。这片沃土就是分布于世界各地几十万德宏公后裔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所在地。(文、图/邹锦清)
更多精彩请点击
0. 江苏盐城邹氏族史略考
1. 家族秘史:华督之乱
8. 江苏常州邹氏概况
10.宗祖文化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