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内蒙古”专栏 | 推进美丽“暖城”建设 打造美丽内蒙古先行区样板

政务   2025-01-03 11:04   内蒙古  

编者按

近日,《中国环境监察》杂志社开设“美丽内蒙古”专栏,集中报道我区美丽内蒙古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内蒙古生态环境”双微公众平台会对该系列报道进行持续转载,敬请关注!


推进美丽“暖城”建设   
打造美丽内蒙古先行区样板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
党组书记、局长  苏雅拉图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黄河“几字弯”腹地,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2万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50亿元,位列全国地级市第4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普通地级市第3位,人均GDP多年保持全国首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排头兵。“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让这座城市以“暖”闻名,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身份,赋予了鄂尔多斯“暖城”更深层次的含义。鄂尔多斯煤炭、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6和1/3,每天产煤200多万吨,每天发电3.7亿度,每天输出6300多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为全国28个省区市保障能源供应,以一市之力温暖了大半个中国。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聚力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努力在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的新征程上打造美丽“暖城”样板,交出了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秀“成绩单”。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

一、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夯实美丽“暖城”建设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鄂尔多斯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全力推动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一是坚决扛牢政治责任。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以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建设四个国家典范、打造四个全国一流的“三个四”工作任务为抓手,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其中建设四个国家典范第一位就是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充分体现了市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市委、政府每年高规格组织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会,先后印发《鄂尔多斯市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的实施方案》《鄂尔多斯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美丽“暖城”建设实施方案》等,细化各行业、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任务,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扎实推进法治建设。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先后制定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绿色矿山建设管理条例、天然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6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切实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青山。创新开展“雷霆斩污”生态环境专项执法行动,持续保持打击环境污染犯罪高压态势。行动自2018年开展以来,累计发现生态环境问题7360个,立案查处1042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连续四年获评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表现突出集体,2023年获评全国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
三是建立多元治理体系。与央企共同设立生态治理专项基金,培育壮大本地企业和合作社,促进要素向生态建设集中集聚,进一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和农牧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在生态治理中,全面推行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1万元增加至2.7万元。拓宽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途径,印发实施《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公开实施方案(试行)》,每月通过全市主流媒体,对9个旗区和14个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状况、21个黄河干支流国控断面和26个重点湖库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公开,方便人民群众随时了解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二、深入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美丽“暖城”建设支柱

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以来,我市率先建立起以实施方案为总纲、以任务清单抓落实、以量化考核明奖惩,以雷霆斩污强震慑、以科技手段作支撑、以制度条例兜底线的“六项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累计实施攻坚任务8900余项,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美丽“暖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鄂尔多斯拥有300多座煤矿、8个工业园区和600多户规上工业企业。我们紧盯矿区、园区两大污染防治“主战场”,率先在全国在煤化工领域达成生产生活废水高盐水“零排放”目标、率先推行天然气开采“泥浆不落地”处理工艺、率先落实粉状物料堆场全封闭管理、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回用实现零排放,有效消除了一批生态环境风险隐患。
二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在全市232家重点排污单位和88家非重点排污单位的排口安装1300余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实时监控企业污染排放情况。对全市723家露天煤矿、洗煤厂、电厂、各重点排污单位和1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8个自然保护区安装了高清视频探头,共设置监控点2024个,实现可视化监控,为非现场执法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棋盘井试点引进“五基”协同大气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天基、空基、无人机、走航、地面基站的“五基”协同监测手段)和环保管家服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取得根本性治理成果。
三是打造生态环境治理新样板。全面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和国家试点、示范,不断在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创新,取得更优成效。入选国家“无废城市”,推动80个固废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达产,完成投资112.84亿元,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由2020年的37.45%提高到目前的71.21%。入选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等地煤矿已全面实施高盐水深度处理工程,初步形成煤化工高盐水、矿井水循环利用模式。入选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探索形成一系列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技术、工程模式,我市在2023年度试验区建设考核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入选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探索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监测设备,融合开展多源数据分析同化反演模型。入选国家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完成康巴什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及面积统计,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提升环境噪声管理水平。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立足“煤炭+”资源禀赋和能源化工产业等特点,聚焦能源、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此外,达拉特旗入选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名单,推动“环境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各类示范试点形成联动创建模式,全方位丰富了建设内容,有效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国污染防治的各个领域贡献了“鄂尔多斯方案”。
通过多年攻坚,目前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20ug/m3。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一直保持在100%。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受到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无定河(鄂尔多斯段)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乌兰木伦河(鄂尔多斯段)已通过第三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审。

三、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绘就美丽“暖城”崭新画卷

鄂尔多斯这片土地上,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盘踞,“十大孔兑”纵横,硬梁平原相间,丘陵沟壑交错,草原广阔无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俱全,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在市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人民共同描绘着美丽“暖城”的美好图景。
沙漠现绿洲,沙海变“蓝海”。曾经的鄂尔多斯沙漠、沙地占到全市总面积的48%。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几代人不懈努力,与荒漠化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近年来,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库布其沙漠崛起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采取“光伏+治沙”模式推进荒漠化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160亿元,完成林草生态建设7000多万亩、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库布其沙漠治理率由14.8%提高至4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由65%提高至80%,推动绿色版图较20年前向西推进了300公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向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充分肯定鄂尔多斯的生态治理成效。
筑牢“拦沙坝”,守护“母亲河”。鄂尔多斯地处黄土高原,曾经每到汛期,雨水便会冲刷出大量泥沙携进黄河,逐渐产生了十条黄河一级支流,被人们称作“十大孔兑”,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约2700万吨。为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安澜,采取自然恢复+人工治理等模式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今,“十大孔兑”流域综合治理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标杆,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71159平方公里降至目前的33818平方公里,减少了52.5%。入黄泥沙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1.5亿吨减少到目前3000万吨以下,削减近80%,对保障黄河安澜和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矿区变景区,旧貌换新颜。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原则,督促矿山企业科学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并抓好组织落实,“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智能”多种业态融合充分挖掘绿色矿山发展的“含金量”。因地制宜统一治理标准和模式,开展集中连片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出台实施《鄂尔多斯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规模达到280.89亿元,被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列入“十三五”典型经验案例。目前,全市已建成绿色矿山156座,其中国家级20座。
生态环境的好与坏,栖息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感知最明显。目前,我市范围内有野生动物385种、野生植物1195种,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持续增长。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市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可持续发展地区组织(Regions4)公布的全球第二批“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与法国巴黎、美国西雅图、德国柏林等国际知名城市共同被评选为“自然城市”。

四、全力推动绿色转型,赋予美丽“暖城”深刻内涵

有人说,“家里有矿”是一把“双刃剑”,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的“资源诅咒”,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兴于煤但不困于煤,在坚决扛牢能源保供责任的同时,探索走出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一是全力构建低碳体系。严格落实能耗“双控”要求,以绿电消纳替代为主要抓手,全面建设低碳、零碳园区。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建成投产项目9个。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3个、绿色园区4个。累计退出铁合金、电石、焦炭等限制类产能602.8万吨,“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8.6%和9%,实现节能降碳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加速发展低碳产业。加快构筑世界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建成内蒙古首条光伏全产业链和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新能源乘用车生产线,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绿氢耦合煤制烯烃等示范项目,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预计到“十四五”末,现代煤化工产能达到3000万吨,年消纳绿电百亿度、减少碳排放1亿吨,“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
三是积极探索低碳科技。全面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推出并迭代升级科技、人才新政,设立“5个100”新质生产力基金,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赋能生态治理。建设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攻克绿色低碳新技术,提升生态治理成效。举办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首发零碳机场、二氧化碳加氢一步法制芳烃等12项重磅成果。
新征程上,鄂尔多斯市将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暖城贡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环境监察》发布内容

来源:中国环境监察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长按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内蒙古生态环境
发布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公布全区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制度;公开全区环境执法监管、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减排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环保资金安排、环境科技宣教、数据统计和生态文明等其他需公开的环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