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内蒙古”专栏 | 以生态环境制度改革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政务   2025-01-04 11:07   内蒙古  

编者按

近日,《中国环境监察》杂志社开设“美丽内蒙古”专栏,集中报道我区美丽内蒙古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内蒙古生态环境”双微公众平台会对该系列报道进行持续转载,敬请关注!


以生态环境制度改革开创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聚焦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改革,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的政治责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答好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生态答卷”,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构建制度立屏障——释放巴彦淖尔新活力 ·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法治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保护巴彦淖尔的生态环境构筑起坚实政策制度屏障。 

加快生态治理保护地方立法进程,先后出台有关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大气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农药污染防治、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意见方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有序进行;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印发了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和环境执法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地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空间;发布了《巴彦淖尔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0-2030年)》,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从建立制度到完善制度,从构建体系到健全体系,巴彦淖尔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乌梁素海湖区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已达到四类标准,乌梁素海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分别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乌梁素海于2023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乌兰布和沙漠荒漠化综合治理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出“磴口模式”,内蒙古乌兰布和综合治理工程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在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路子上,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五原县先后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杭锦后旗双庙镇被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命名为第一批自治区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 督察问题严整改——践行绿色发展新路子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曝光乌拉特前旗典型案例以来,巴彦淖尔市坚决扛牢整改政治责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问题和重大转型契机,算好政治账、大局账、生态账、长远账,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组织领导上做“加法”,切实加强整改力度。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的典型案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深入一线,督导检查整改工作,组织开展“以案促改”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学习大讨论动员部署会,有关分管领导同志周密安排,选派精干业务力量组成派驻工作组,帮助分析问题、调集资源、制定措施、推动整改,举全市之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典型案例整改工作。乌拉特前旗剖析问题根源,理清思路举措,转变发展理念,建立片区包联机制,组织28名处级领导、99个旗直驻旗单位400余名工作人员分组包联、下沉一线。对有主破坏区域,依法依规督促企业履行治理主体责任,全力以赴开展修复治理;对无主破坏区域,不等不靠,通过争取项目和财政投入推进治理。
在问题数量上做“减法”,切实提升整治成效。市旗两级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主动对接专业机构,邀请专家深入矿区实地踏查,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一矿一策”治理方案,逐条逐项推进整改。截至目前,累计投入4.8亿元,完成40座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累计恢复植被2万余亩。68个矿山违法占用林草项目中,5个关闭退出,2个全部恢复植被,其余61个需办理草原征占用审批手续(34个项目已取得草原征占用手续,18个项目已经自治区林草局局长会议审议,剩余9个正在推进)。13座问题尾矿库已全部完成闭库销号。
在高质量发展上做“乘法”,切实加快产业升级。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矿山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实际,切实推动矿山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转变矿山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关停取缔一批、有序退出一批、整合提升一批”的发展思路,综合评估45家露天矿山出让期限、资源保有量、矿石品位及违法违规情形等情况,公告关闭12个矿山,整合压减6个矿业权。同时,严格执行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引导有实力企业整合矿山,促进矿山开采由“点状散布型”向“带状规模型”转变。另一方面,转变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探索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利用尾矿库、排土场等闲置土地,投资10亿元,实施1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1亿度、产值7500万元、利税22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25.8万吨,节约标煤10.1万吨,治理面积共计4924.3亩。


· 污染防治精管控——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
天蓝、山青、水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期盼。巴彦淖尔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乌拉特中旗作为关键力量,勇挑重担,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事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绘就北疆边陲“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新画卷,让民众的期盼逐步落地为现实美景。 

蓝天澄澈“气质”升。近年来,乌拉特中旗累计淘汰取缔17家“散乱污”企业、5家黏土砖窑和海流图镇建成区9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完成神华巴能公司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同时,积极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工作,建立涉气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项目清单,针对53家企业分别制定不同预警阶段,依据生产线采取不同减排措施,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工作奠定基础。此外,督促企业环保设施提标升级,完成大公热力公司封闭煤棚建设、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建设以及神华巴能公司装煤地面站联网验收工作。积极治理移动源污染,累计完成569台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尾气检测工作、备案1877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加强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内蒙古太平矿业、甲胜盘铅锌硫铁矿两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口岸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24年度新建环保煤棚15万平方米。2024年,乌拉特中旗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居民尽享清新空气。
碧水长清“颜值”靓。水是城市的血脉,滋养着民生福祉。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坚守水生态安全底线,紧扣“精准治污、科学监管”的理念,聚焦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紧锣密鼓开展“划、立、治”工作。全旗20处城镇、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均完成了保护区划分及标识牌设立工作。在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监管力度。目前,3家城镇、园区、口岸污水处理厂均达标运行,8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均稳定运行。完成全旗10处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和42家加油站155个油罐的防渗改造任务。如今,海流图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7)Ⅲ类,辖区内无黑臭水体。
沃土肥沃“肥力”足。土壤健康关乎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品质。乌拉特中旗严守土壤生态防线,构建严密的“环境雷达”监测体系,未雨绸缪,紧盯土地动态,强化源头管控,将污染扼杀在萌芽;秉持“从严监管、精细考评”的原则,加强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评估;聚焦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压实责任链条,确保企业知责、明责、尽责。全旗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无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均安全利用,“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


· 固沙造林壮经济——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 ·
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考察时提出,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巴彦淖尔市在总结提升“磴口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应用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方式,乌拉特后旗党委、政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和河套平原西部建设的西补隆林场和新红林场,通过恢复植被阻断风沙,保障河套平原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从手挖肩扛到机械化造林,誓将沙地披绿衣。西补隆林场的第一次造林始于1974年,由于条件简陋,缺乏经验,没有留下一棵成活的树苗。林场人总结经验教训,以水井为圆心划定了200亩造林范围,铺设压沙障,在压沙障上栽植梭梭、柠条等沙生灌木,探索出“压沙障+沙生灌木”的造林法,为西补隆造林打开了局面。此后,西补隆林场人坚守绿色理念,一代接着一代干,50年来持续扩大造林面积,积极承担国家公益林建设项目,科学开展林木种苗规划编制、林木种苗生产供应等工作,为乌拉特后旗林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引进蒙草固沙机、网式沙障铺设机、专业打坑机等设施设备,推进防沙治沙机械化,取代了过去手挖肩抗,提高了造林效率。截至目前,西补隆林场辖区总面积11.7万亩,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萌发勃勃生机。
“工程固沙+造封飞+农民利益联结”,打造系统治理新模式。为了探索完善适合乌拉特后旗的防沙治沙技术与模式,在西补隆林场实施“工程固沙+造封飞”系统治理试验。工程固沙选用麦秆、稻草、芦草、蒲帘子、石头、合成纤维阻沙袋、聚乙烯阻纱网等14种不同材料进行沙障固沙试验,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选出最适合的沙障。在完成工程固沙的区域内,通过种植白刺、柠条、沙拐枣、酸枣等适合沙地种植的灌木和无人机飞播草种,提高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目前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区域面积达55万亩。与此同时,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规模化种植沙生植物,主要以梭梭接种肉苁蓉和白刺接种锁阳为主,已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7万亩。板上发电、板下修复,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带动防沙治沙与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参与苗木种植养护、工程固沙的工人全部雇用周边农牧民,每人平均年增收近万元,实现与农民利益相联结,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深入西补隆林场,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植树,强调要根据当地科学防沙治沙,久久为功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经济林+中药材”模式,壮大林产经济。新红林场针对无法开发利用的零星沙丘,通过土地平整,施加有机肥进行改造,建设了816亩的高标准经济林示范园区。园区已经栽培适宜生长的小杂果、早酥梨和枣树等各类苗木66000 株。同时,在林下种植甘草、荆芥、知母、板蓝根等中药材800亩。林场将建成的经济林基地以每亩100元的承包费承包给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在种植中药材的同时负责经济林管护,种植中药材的收入归企业所得,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出售果品的收入新红林业管护中心和企业对半分成。植树种药、养护管理的工人全部雇佣周边村民,引导农牧民深度参与,可年增收1万元以上。做活了“林”经济,提升了“林”效益,实现企业增效林农增收,新红林场已入列“三北”地区种苗基地试点林场。

过往的斐然成绩,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坚实注脚;凝练的典型经验,更是破题未来挑战的“金钥匙”。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将牢记总书记“国之大者”的嘱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态文化品牌更加靓丽响亮,让美丽巴彦淖尔在北疆绿色长城上变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环境监察》发布内容
来源:中国环境监察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长按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内蒙古生态环境
发布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公布全区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制度;公开全区环境执法监管、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减排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环保资金安排、环境科技宣教、数据统计和生态文明等其他需公开的环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