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营养周丨奶豆滋补添营养,健康生活不“油”你

文摘   2024-05-24 17:06   四川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2019 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 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 80.7%,我国居民面临突出的营养问题主要为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2024年5月12-18日

是第十届全民营养周

今年的主题为

“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


旨在通过科普宣传,

提高公众对营养健康的认识,

引导大家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逐渐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奶类和豆类这两种日常餐桌上平平无奇的食物,但是它们营养价值超高!



奶类



奶类及其制品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它们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有助于骨骼健康、牙齿发育和免疫力提升。那大家经常喝的奶真的是“奶”吗?


生活中,大家都能发现各种各样的奶类饮品:纯牛奶、酸奶、含乳饮料、果味奶等等。


奶类饮品根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纯牛奶和含乳饮料。


新国标要求每100g(约97.2ml)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应≥2.9g


也就是说,目前市面上很多蛋白质含量为每1g/100ml左右的奶制品只属于含乳饮料,不是真正的牛奶!


大家之后在购买牛奶的时要注意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是否满足了这个条件,小心被花花绿绿的外包装欺骗了。

 

现在肯定有人想问了:

“我不能牛奶,一喝就拉肚子,这种咋办喃?”

不少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胀气、腹痛、腹泻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乳糖不耐受”,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体小肠缺乏乳糖酶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乳糖经结肠中的细菌发酵生成大量气体和醋酸等物质导致的。


但不能因为牛奶中的乳糖,

就对牛奶拒而远之。


“乳糖不耐受人群”如何选择奶制品:

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过的奶制品

少量多次饮用牛奶,不要空腹饮用

选择舒化奶、羊奶粉等低乳糖乳制品

口服乳糖酶

口服益生菌




豆类



豆类食品,如黄豆、黑豆、绿豆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对于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豆类中的植物蛋白,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优质蛋白质来源,让我们的饮食更加多样化。


这时候肯定也有人要问了:“我有痛风,不能吃豆类,咋办嘛?”


现在就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这个多年以来的饮食误区

 

首先肯定的说:在痛风缓解期可以适当摄入豆制品。


与其他植物性食物相比,豆类的嘌呤含量确实较高,但将豆类加工处理做成豆腐、豆干、豆浆等,嘌呤含量会明显降低。所以在痛风缓解期,可以适当进食豆制品,但需要注意每日嘌呤含量控制在300mg以内,差不多就是每日豆腐≤300g,或者豆浆≤1000ml;当处于痛风急性期,则不建议吃豆类或豆制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大豆类25~30g。



油脂类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烹调油的问题。说到油,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香喷喷的炸鸡、炸薯条等美食。确实,适量的油脂能让我们的菜肴更加美味可口。但是,过量摄入油脂却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负担。


长期过量油脂摄入不仅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且,过多的油脂还会影响我们的消化系统。油腻的食物在胃里久久不能消化,让我们感到腹胀、恶心。长期如此,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更大的负担。


那么,

如何在日常饮食中

合理控制烹调油的摄入量呢?


首先,是烹饪方式。建议多选择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式,替代油炸、煎炒等高油方法。比如,在烹饪时可以使用一些香料和调味料,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层次感;或者尝试一些新的烹饪方法,如凉拌、蒸菜等,让食物更加清爽可口。这样不仅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还能有效减少油脂的摄入。


其次,可以适当选择低脂的食品。在购买食物时,可以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表,选择那些脂肪含量较低的产品。比如,①选择脱脂牛奶、低脂酸奶等替代全脂奶制品;②选择瘦肉、鱼虾等低脂肉类替代肥肉。


三是,适当选择工具搭配。可以使用不粘锅,借助限油壶,帮助在烹饪过程中适当减少油的用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烹饪油摄入25~30g。

 

要身体棒棒,除了增加奶豆类的摄入、合理控制烹调油的摄入量外,日常饮食应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均衡合理搭配。

 

《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2022)》提出8条平衡膳食准则: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适量吃鱼、禽、肉、蛋、瘦肉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规律进程,足量饮水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  丁钢强,马爱国,孙长颢,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06):521.

[4] 葛可佑总.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 上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73-480.

[5]  GB 1930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6]  张宸,郑中文,布小玲,等.乳糖酶缺乏与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02,177-181

成都三医院临床营养科
科普专业营养知识,传播健康生活方式。 “食”刻相伴,立竿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