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视角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文摘   2024-10-12 15:01   北京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所涉片区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向南入侵路径的前沿区,也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不仅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绿染黄河“几字弯”  图/中科天启
浩浩黄河沿贺兰山向北而行,流经几大沙漠,又穿过黄土高原,绘出壮阔的“几字弯”。这一区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从过去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一代代治沙人在这里创造了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在吹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冲锋号后,治沙人纷纷投身于这场与沙“作战”的新战役中,不断增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


黄河“几字弯”的生态本底


在我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上,黄河以其浩荡的气势,勾勒出一个雄浑的“几”字,这便是黄河“几字弯”区域。黄河“几字弯”区域地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是黄河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5个省(自治区)所形成的“几”字形生态区域,具体范围包括延安、榆林、庆阳、白银、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大同、朔州、忻州、吕梁、临汾、乌海、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阿拉善20个市(盟)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黄河“几字弯”区域降水分布极不均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率大。区域内地势较低,起伏不高,黄土连续覆盖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厚度100~200米,是世界著名的黄土分布区,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黄土潜蚀地貌。同时,该区域分布有阴山、太行山、吕梁山、贺兰山、六盘山和秦岭等山脉,以及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等。黄河“几字弯”沿岸及周边区域发育有众多湿地和湖泊。例如,位于黄河“几字弯”北岸的河套平原湿地,是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的黄河河滩芦苇沼泽湿地,也是中温带候鸟迁徙、繁衍的场所,北方重要的防沙生态屏障。河套平原也因湖泊众多,湿地连片,胜似江南,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几字弯”区域主要沙漠、沙地分布示意图 地图/中科天启

黄河流域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都以农业用地为主,山西省未利用地面积占比较高,开发潜力较大。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质量差异大、土地垦殖率高,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灌溉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几字弯”区域的林地和草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甘肃省的林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7%,天然草地分布面积大,草原类型多样、区系复杂、牧草种类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林地覆盖面积较少,但草地资源丰富,其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0.1%;内蒙古自治区的林地面积与森林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陕西省的林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草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主要以天然牧草地为主;山西省的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和中部盆地的边缘地带,以天然草地为主。

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来看,黄河“几字弯”区域是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来看,黄河“几字弯”地处北方防沙带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两大重点区域,是影响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将其一分为二,西侧是陕西省,东侧是山西省 图/VCG

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双河镇至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形成了黄河干流最长的连续嵌入式河曲景观,这一河段主要是山西省与陕西省的界河。


治黄百难 唯沙为首


自1978年以来,黄河“几字弯”区域实施了“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目前已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之一。通过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控制了黄河“几字弯”区域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黄河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已由每平方千米8000~12000吨下降至2000~5000吨,年均入黄泥沙量由16亿吨减至2.42亿吨。通过采取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治沙和林草种植等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措施,黄河“几字弯”区域实现了区域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黄河“几字弯”区域内自然要素类型齐全,但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本底和环境状况极为脆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黄河中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是黄河水患的症结,而泥沙淤积的根源在于水土流失。黄河穿越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含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十大孔兑”流域),沙漠及其下伏砒砂岩向河道输送粒径大于0.08毫米的粗泥沙是黄河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自1986年以来,黄河宁夏—内蒙古段因主槽过流能力减弱,先后发生6次凌汛决口和1次汛期决口,区域防凌防洪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因泥沙淤积形成的黄河宁夏—内蒙古段“新悬河”,严重威胁沿黄1万余平方千米的灌区及周边地区民众的生命安全。

二是黄河“几字弯”区域分布有沙漠、沙地和黄土高原,是影响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泥沙的主要来源地。该区域长期遭受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困扰,防沙治沙任务重,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仅库布齐沙漠周边及毛乌素沙地就有774.39万公顷的沙化土地亟待治理。

三是该区域内的河套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和畜牧产品基地,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套地区的土壤母质含有较高盐分,地下水矿化度高,这些自然条件使得该地区面临严峻的次生盐渍化问题。地下水位较浅,蒸发作用强烈,而地势平坦导致排水不畅。此外,人为因素如灌溉管理的粗放,缺乏有效的排水措施等,进一步加剧了盐渍化的危害。

四是由于环境胁迫(干旱和盐渍化等问题)、树种和结构不合理及林龄老化等综合原因,导致沙区及周边的防风固沙林、河套灌区的农田防护林、黄土高原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林和六盘山的水源涵养林等防护林出现生长退化严重、生态防护功能明显减弱的问题,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仅内蒙古林草植被退化面积就高达123.43万公顷,严重危及区域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

五是阴山北麓草原位于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黄河“几字弯”区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里风蚀、沙化严重。近年来,该区域人口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草原超载过牧造成草场植被、功能与土地退化严重。例如,位于阴山北麓的乌拉特草场有50%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北部的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

六是以乌梁素海为代表的沿黄重要湿地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等重要功能。自1980年以来,由于过度开垦放牧、围湖造田、矿山开采和局部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导致湿地萎缩,加上大量排放污水,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峻,湿地生态屏障功能不断下降,对黄河水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黄河“几字弯”区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挑战。例如,由于过度耕作和密集种植人工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资源大量消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不合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和运营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些问题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相互叠加,严重威胁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确保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场相关的“控制性”攻坚战亟须提上日程。

黄河“几字弯”区域虽然年降水量不多,但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地质和气候条件造成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沿岸泥沙入黄,危及黄河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

黄河宁夏段全长397千米,其中长达267千米的平原河道是防洪治理的重点河段。黄河宁夏段入境处下河沿断面多年平均实测输沙量1.028亿吨,出境处石嘴山断面多年平均实测输沙量1.032亿吨,主要支流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0.32亿吨,泥沙的淤积导致黄河宁夏段正在形成“新悬河”,严重影响宁夏平原的粮食安全。图/VCG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地处黄河“几字弯”区域,境内的库布齐沙漠紧临黄河,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主要泥沙来源之一,受大风影响,黄河岸线上的流沙直接入黄。图/VCG

甘肃省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5%,每年约6000万吨泥沙进入黄河,黄河白银段成为黄河上游含沙量最高、输沙量最大的区段之一。图/VCG


阻沙入黄 打响攻坚战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涉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5个省(自治区)的163个旗(县、市、区),这里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向南入侵路径的前沿区,也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不仅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迈上新征程,党中央深谋远虑,擘画了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作战图”。202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共同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联合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针对黄河“几字弯”区域内的六大生态问题,在阴山北麓(河套平原)、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西麓)、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晋北地区、太行山(山西段)、吕梁山、晋西南汾河谷地、陕北地区、渭北地区、陇东地区、陇中地区、秦岭西段、宁夏南部和贺兰山东麓部署重点项目。

2023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举行的“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为重点,通过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立足解决好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高地。针对沙患问题,以固沙滞尘、阻沙入黄为重点,区分不同沙漠、沙地对症下药。针对水患问题,加强黄河岸线流沙入黄控制,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系统治理。针对盐渍化问题,大力培育、推广耐盐碱的林草种质资源,加强盐碱化土地的综合治理。针对农田防护林问题,总结、推广巴彦淖尔市“渠林路田”建设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配置高质量农田林网。针对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持续加大禁牧力度,把“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作为修复重点,提高草原生态功能。针对河湖湿地保护问题,加强沿黄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确保湿地面积不萎缩,并严格控制黄河沿线新增湿地数量和规模。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内各省(自治区)纷纷响应。2023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打造50个林草花果相结合的村庄绿化示范点。2023年10月,榆林市、庆阳市、石嘴山市、吴忠市、鄂尔多斯市共同签署《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毛乌素沙地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4个省(自治区)交界区域的生态治理工作,形成协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新局面。2024年1月,山西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造林绿化工作有效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高质量推进“三北”工程等建设,久久为功,厚植美丽山西底色。

乌海市库布齐沙漠“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试验示范项目基地,农作物(高粱、玉米、辣椒等)长势喜人 图/VCG

乌海市在库布齐沙漠引入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技术,对未利用沙漠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绿化,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沙土入河、阻止沙漠侵蚀耕地、科学防沙治沙,还能使沙地被一次性改造为良田,可永久使用种植,通过“试验田”的模式,优化种植结构,大大增加耕地面积,打造绿色供应链。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是腾格里沙漠直接入黄的沙头之一,周围环境恶劣,气候干旱,风力强的时候风沙流直接入黄。由于长期的沙化作用,当地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恢复原有生态环境的难度较大。沙坡头的防沙治沙工作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和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方格治沙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在沙漠上布置特制的草方格沙障,利用植物根系固定沙土,有效阻止沙漠扩张。经过不断探索,中卫市对传统草方格治沙方法进行升级,采用刷状网绳式设计,使得沙障能够更好地固定沙土,减少风沙流动。在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铁路两侧有阻沙墙、草方格、防护林,形成针对特定环境的铁路治沙防护体系,有效保护了铁路线路不受风沙侵蚀。在腾格里沙漠的光伏电站,中卫市通过草方格铺设及草籽播种的方式防风固沙,运用“林光互补”“农光互补”技术,采取“林草药结合”模式,不仅通过生产的绿色电力赋予电能新的价值,而且光伏电站还极大程度地促进恢复和增加植被,开辟“绿能开发+治理沙漠”的新路子,探索沙漠生态治理的新方式。此外,中卫市还采用生物土壤结皮、人工生态系统改造等多项技术,其中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利用当地藻类形成覆盖层,可增强土壤结构,减少风蚀作用,让流沙真正停止流动。

2013年、2023年中卫市沙坡头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中卫市治沙始于建设包兰铁路。在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10余千米范围内,这条铁路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图上可见铁路两侧有明显的“边界”,这便是由阻沙墙、草方格、防护林组成的铁路治沙防护体系。2021年乌玛高速(G1816)中卫段正式通车,因采用新型沙障材料、植保无人机飞播技术等治沙手段,图上可见这条沙漠高速公路的防护带比包兰铁路防护带窄近50%,同时公路旁的生态景观林带让防沙屏障成为沿途风景线。此外,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近10年来,中卫市的光伏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如今,中卫市建成了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推广效应的百万千瓦光伏电站,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遮挡一定的阳光照射,减少板下土壤的水分蒸发,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光伏电站极大地保证了中卫市治沙防沙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图为卫星影像图中的①,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铁路两侧有由阻沙墙、草方格、防护林组成的铁路治沙防护体系 图/VCG

图为卫星影像图中的②,是建设中的乌玛高速中卫段,公路两侧设有砾石防火带、生态景观林带、高立式大网格沙障带、前沿阻沙栅栏带的“四带一体”防护体系 图/VCG

图为卫星影像图中的③,在中卫市腾格里沙漠的光伏电站,治沙人员正在扎草方格固沙,为草籽播种做准备 图/VCG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西部的磴口县,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全县一半以上的面积被乌兰布和沙漠覆盖,处于沙漠的东北部和下风口。河套平原以磴口县为源头,乌兰布和沙漠时有越过磴口县向黄河和河套地区侵蚀的风险,磴口县由此成为“守沙要塞”。

多年来,磴口县因地制宜逐步总结出“两带三网”的建设思路,即把流动沙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区块,将流沙固定在区块内,搭配不同树种,形成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等不同功能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其中,“三网”是指原生植被防护网、公路沿线防护网、农田阻沙防护网。原生植被防护网是指根据沙区自然植被盖度,分区重点保护绵刺、沙冬青、蒙古扁桃、梭梭等植物;公路沿线防护网是指通过人工造林,采用外乔内灌复层结构建设防护林;农田阻沙防护网是指借助引黄灌溉水渠,沿渠系走向,采用乔灌复层结构建设防护林。如今,磴口县构建了从外至内、由表及里、覆盖全域的科学治沙体系,不仅让昔日“沙子追着跑”的县城变成了“绿进沙退”的富饶绿洲,也有效阻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区和华北地区侵蚀的通道。

2013年、2023年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刘拐沙头位于磴口县境内黄河上游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流沙直接向黄河输沙段长20余千米,每年向黄河输沙7700余万吨,致使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该段黄河水面高出县城所在地巴彦高勒镇2~3米,是名副其实的“悬河”。2024年,磴口县在刘拐沙头黄河岸线流沙联防联治攻坚区内开展工程固沙、灌木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工作,并与阿拉善盟开展联防联治,全面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在黄河岸线的流沙。目前,磴口县黄河岸线的裸露沙丘和植被稀少缺口处已覆有大片的草方格,随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刘拐沙头作为攻坚战中的“一号高地”将成为磴口县的治沙典型。

磴口县原生植被防护网中的梭梭 图/VCG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有10条黄河一级支流,被称为“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意为“山洪沟”)。20世纪50年代以来,10条支流携带的泥沙曾8次堵塞黄河,约十分之一的黄河泥沙来源于此。这片总面积1.08万平方千米的区域是黄河内蒙古段及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直接制造者之一,凌汛期河水出岸时常发生,严重威胁黄河安澜及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十大孔兑”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004.27平方千米,突发性洪水造成的水土流失、沟道重力侵蚀问题十分突出,是内蒙古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达拉特旗立足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针对各支流上中下游的地形地貌、禀赋条件和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在上游孔兑丘陵沟壑区,采取“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在中游库布齐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模式;在下游黄河冲积平原,采取“稳槽固滩”的治理模式。达拉特旗多种模式齐抓共管,有效控制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盖度分别由2001年的10.2%和64.4%上升至2023年的28.9%和78.8%,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084平方千米,建成堤防167千米,“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度提高至32.79%。

2013年、2023年达拉特旗“十大孔兑”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十大孔兑”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是从南向北直接入黄的10条并行支流,发源于鄂尔多斯台地,流经库布齐沙漠,通过冲积平原汇入黄河,从西到东依次为毛布拉格孔兑、卜尔色太沟、黑赖沟、西柳沟、罕台川、壕庆河、哈什拉川、母花沟、东柳沟和呼斯太河。从卫星影像图来看,近10年来,在实施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项目、砒砂岩生态减沙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后,“十大孔兑”沿岸显著增绿。截至2022年,“十大孔兑”年平均入黄泥沙量从2700万吨降低至18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达拉特旗将对“十大孔兑”继续实施分区治理。

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内,治沙人员正在布设沙障、栽植沙柳 图/VCG

达拉特旗官井村种植的沙柳、柠条林 图/VCG

黄河“几字弯”的顶端是位于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这里有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乌梁素海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及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然而,乌梁素海一度成为河套灌区的“承泄区”。灌溉淋洗出的盐分、化肥、农药等随排水进入乌梁素海,使其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河套灌区常年采用大水漫灌、灌多排少等不合理方式,导致地下水位埋深浅,仅为0.5~1.5米。特别是灌溉后,部分区域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到距地表0.5米处,浅水位加上强蒸发,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河套灌区的盐碱地也因此形成。同时,流域内还出现了草原沙化退化、水环境质量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威胁黄河上游的水生态安全。

2018年,“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该工程根据自然地理单元和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将乌梁素海流域分为乌兰布和沙漠、河套灌区农田、乌拉山、阿拉奔草原、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和乌梁素海水域6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实行一体化保护修复,并推动区域农牧业转型发展。目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正在逐步改善,其在调节黄河水量、净化水质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更加显著的作用。截至2023年9月,试点工程已完成沙漠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70平方千米,种植梭梭树苗等苗木1500万株,修复矿山面积70平方千米,修复周边草原40平方千米,完成堤路修缮123.8千米,有效遏制沙漠东侵,阻挡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河道水动力、水循环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2013年、2023年河套灌区局部和乌梁素海卫星影像图对比 图/中科天启

乌梁素海流域西部是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奔流的黄河,东部是葱郁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连绵的阴山和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中部是河套灌区,这些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从卫星影像图来看,近10年来,通过在乌梁素海湖区实施网格水道疏浚、排干沟净化、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湖体水质显著提升;通过在湖区西部的河套灌区开展控水、控肥、控药、控膜行动,实施以盐碱地改良为重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渠、沟、路等高标准配套纵横灌区,密如织网。

修复后的乌梁素海水质清澈,水草丰茂 图/VCG

自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至2023年底,黄河“几字弯”战区完成重点项目615.31万亩(4102.07平方千米),居三大战区之首,实现良好开局。如今,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仍在进行,紧锣密鼓、快马加鞭,一片片草方格扎下,一条条防沙带竖立,一张张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作战图”正在变成“实景图”,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几字弯”徐徐展开。

※审图号:GS京(2024)1063号
审:卖切糕的小姑凉
复审:suzie
审:顺宇
※原文选自《地图》杂志2024年第3期转载及杂志订阅、购买,均请联系后台。

《地图》杂志 2024年第3期,长按识别可直接购买商
分享多彩世界
传播地图文化
理念
地图杂志
微信号:dituzazhi
合作or投稿邮箱:dituzazhi@sinomaps.com

电话:010—83543926

更多地图文化创意产品:微信小程序搜索“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

地图杂志
传播地图文化,分享多彩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