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外的变迁

文摘   科学   2024-03-01 11:17   北京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调整了南北城墙的位置,并重新命名被保留下来的城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大规模修葺各城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后,东侧的齐化门改称朝阳门,有“迎宾日出”之意。朝阳门是一座沿南北向城墙向东凸出的瓮城,其主体建筑是城门楼和箭楼。箭楼外面是护城河,护城河上有一座石桥,俗称西大桥,从西大桥向东约1.5千米有一座东大桥。我曾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一个公益课题的研究,研究地段就在两桥之间。课题组希望组内具有地理知识背景的成员从城市空间格局的角度解释这一带的变迁。

城内外各功能区之间的交通格局有助于理解朝阳门外的变迁。今朝阳门内大街与朝阳门外大街一线是明清两代东向出城的重要道路。明嘉靖十年(1531年)启用新建的朝日坛(今日坛公园)后,明清皇帝均在此祭日。皇帝出城到日坛,走的就是这条道路。我们采访当地一位张姓老人,他说小时候常到“坛口”听说书和唱戏。“坛口”就是今日坛公园北侧的路口。清光绪年间绘制的《坛庙图之朝日坛图》清晰展示了朝日坛坛区西北方向所设的大门,皇帝便由此处进入朝日坛。历史上,朝阳门外大街也是漕粮入京的运输路线。清代从南方运来的漕粮自今通州转为陆路运输,抵达朝阳门后,存放在禄米仓、海运仓、南新仓、旧太仓、富新仓等处。为便于皇帝出行和漕粮运输,这条进出城的道路以石板铺就。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朝阳门外大街依然是去往东郊的重要交通干线,当时此线有公交车运营。据张姓老人说,他的父亲当时为公交车提供作为发动机燃料的木柴,他的母亲则在车站负责帮助乘车人在车票上填写目的地的站名,乘客持票上车再付费。

由于朝阳门外大街交通条件良好,明清时期朝阳门外的关厢非常繁华。早在明代,朝阳门外已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建于元代的东岳庙吸引了众多香客。清宣统三年(1911年)皇家禁卫军刷印所绘印的北京地图显示,在沿城墙的各个关厢中,朝阳门外关厢的面积较大。清代《守意龛诗集》中有一首诗,记录了诗人和友人同游朝阳门外的感受,诗中提到一处酒肆,名为芳草地。清代《文靖公遗集》里也有一首诗,名为《上巳新霁偶作》,其中有一句诗为“地迷芳草笙歌歇”,该句旁边有注释 :“朝阳门桥东南界芳草地,向有歌楼,今已无矣。”芳草地在关厢之东,推测当时朝阳门外的商业已经扩展到接近东大桥的位置。朝阳门外东南方向还有一处景点,是“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据说是古代君王招贤的黄金台所在地。今从东大桥向东到呼家楼为北京商务中心区的西北区域。今日北京中心城区与通州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促进了朝阳门外的发展。


※图/理池

审:仙贝儿
复审:suzie
审:顺宇
※原文选自《地图》杂志2023年第4期转载及杂志订阅、购买,均请联系后台。

《地图》杂志 2023年第4期,长按识别可直接购买商品
分享多彩世界
传播地图文化
理念
地图杂志
微信号:dituzazhi
合作or投稿邮箱:dituzazhi@sinomaps.com

电话:010—83543926

更多地图文化创意产品:微信小程序搜索“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

地图杂志
传播地图文化,分享多彩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