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松古灌区不同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构筑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组织”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也见证了古堰、古塘、古井的传承发展。这里有堰、塘、渠、井多种工程遗产类型,从拦水、引水、蓄水、补水,到排水、灌溉,功能完备且连贯,因此被誉为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
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青山环抱,松阴溪蜿蜒向前。坐落于此的松古灌区始建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松阳先民因地治水,在松阴溪流域修建了数量庞大、纵横交错的堰、塘、井、圳、渠等,逐渐形成了工程体系完整、建管机制完善的松古灌区。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地,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地形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所谓“八山”,是指分布在四周的山地,群峦叠嶂,连绵起伏,峡谷纵深。“一水”,即松阴溪,是松阳人的母亲河。“一分田”指主要集中在县境中部的松古灌区,良田万顷,物产丰饶,素有“金瓯玉盘”之称,是丽水市最大的山间平原,面积近180平方千米。
松阳县整个地势以中部的松古盆地为中轴,呈两边高中间低、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地貌层次明显,类型多样,有盆地、谷地、丘陵和山地,山地又有低山、中山之别。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农田成片,土层较厚。同时,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热、水条件优越。
松阳县(局部)地貌 图/中科天启
松阳县水系以松阴溪、小港为主干河道,均属瓯江流域。松阴溪是瓯江上游主要支流、松阳县境内最大河流;小港是松阴溪最大支流、瓯江二级支流。这里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1700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约13.85亿立方米。每逢雨季,大溪小河水量充足;遇枯水期,松阴溪干流和主要支流亦不断流。松阳县境内的松阴溪流域面积为1302.5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2.64%。此外,源于三都、四都、板桥畲族三乡的部分山间小溪注入宣平溪,大东坝镇和枫坪乡的部分山间小溪注入龙泉溪,这些溪流的流域面积共103.4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36%。
松古灌区主要水源——松阴溪 图/中科天启
松古灌区地处松阴溪两岸,涉及西屏街道、望松街道、古市镇、新兴镇、赤寿乡、斋坛乡、叶村乡、樟溪乡、竹源乡9个乡、镇、街道。灌区水系以松阴溪为主干河道,沿线有数百座堰坝对松阴溪进行引配水,从而实现对整个灌区耕地与园地的灌溉,形成以松阴溪为水源,堰坝密布,圳渠交错的水系网络。松阴溪如同一条长藤,干支毛渠相互交织;串联起的一座座河塘好比是藤上结出的瓜,通渠引水,筑堰蓄水。这种“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既可充分利用水源,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蓄作用。松阴溪上的堰坝主要以青龙堰、金梁堰、白龙堰、午羊堰、芳溪一堰、芳溪二堰、神坛堰为主,堰坝分别建造于松阴溪沿线的干、支流处,可充分利用河道地势高的深潭,实施有坝或无坝取水,从而达到旱涝控制、取水灌溉的目的,并以堰坝管理制度为准则对堰坝的放水、分水进行合理分配。
坐落于斋坛乡小石村的金梁堰是松古灌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古堰之一,也是松阳县境内较早采用无坝引水的灌溉工程。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京梁圳碑》记载:“溯圳之所,始在元,则由七象鼻潭入水。至明洪武年间,改而下之,则由轭儿洞潭入水。”说明取水口随河势变迁而调整。科学管理堰坝的引配水,能够有效地提供灌溉用水,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位于寺岭下村的青龙堰 图/VCG
位于小石村的金梁堰 图/VCG
与青龙堰相距不远的白龙堰 图/VCG
位于石门圩村的午羊堰 图/VCG
位于下源口村的芳溪一堰 图/松阳县水利局
阡陌纵横、密如网织的松阴溪水系覆盖着广袤的松古盆地,历经各个朝代的开凿延伸,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建历史与其所形成的文化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公元前138年,东瓯国北迁,走水路经松阴溪畔的“旧市”(今古市镇)并驻扎于此。因这里灌溉条件优越,部分军民便留下开垦耕作,成为东瓯国北迁的重要补给基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理背景使水利成为中华文明在这里发展的基础,近2100年的松阳农业灌溉历史也由此开始,松古灌区即起源于此。
在古市镇卯山的东南方向,有一口古山塘,为山下东角垄村的灌溉水源。据《卯峰叶氏广远宗谱》记载,东汉建安二年(197年)光禄大夫叶望迁居至卯山,治水开田。建安四年(199年),松阳建县,设治于旧市。此后该地的农业灌溉在几百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
松阳人民精于农耕,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稳定,重视修水利、除水害,在松阴溪干流及各支流中依势筑堰建渠,分片开圳引水。宋元时期,松阳灌溉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至明末清初,已基本形成以松阴溪为水源的水系网络,用以农业灌溉、防御洪水,当时松阳县境内有古堰116处,居瓯江流域内各县之首。实际上,整个松古灌区有名、无名的古堰坝有上千处,现存灌溉面积千亩以上者就有14处。古堰坝数量之多、工程密度之大,实属罕见。这些古堰坝成为松阳先民最重要的灌溉水源工程,并绵延造福于后代,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等多方面的作用。
元代,松阳县的古堰工程主要采用简便易行的传统技术,即利用本地的毛竹、松木、河卵石作为工程的建筑材料。其制作工艺简单、便捷,即将毛竹分瓤剖成几缕,根部或末梢相连,编成空笼,再将溪中卵石填入笼中,构成完整的筑坝构件。明嘉靖之后,松阳先民逐渐摸索出块石干砌法,取代了传统的竹笼卵石和木围堰坝,工程的坚固程度大幅提升。松古灌区千年来不同时期修建的引水、蓄水、补水等水利工程到如今依旧气象万千,活力四射,像一座拥有强劲生命力的“活态博物馆”陈列在江南大地上。现存有据可考的用于农业灌溉的古堰,仅松阴溪干流松古盆地段就有北宋的青龙堰,元代的金梁堰、白龙堰,清代的午羊堰、观口堰、响石堰等。松阴溪支流十三都源上有北宋的芳溪堰(分为一堰和二堰),竹溪源上有清代的济众堰、龙石堰,十二都源上有清代的新兴堰,东坞源上有清代的神坛堰,四都源上有明代的梓溪堰、朴子堰等。部分古堰坝及其输水渠道至今仍在灌溉千亩良田,惠泽芸芸众生。
松古灌区主要古堰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松阳县水利局 地图/吴倩
松古灌区内分布有许多河塘,主要分为天然湖泊类、堰渠蓄水塘类、人工陂塘类三种。天然湖泊类河塘主要位于村外田野中,它们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只是与堰渠相连通。在田野的低洼处依地貌而人工开挖的堰渠蓄水塘,为堰渠蓄水塘类。这两类河塘平时作为堰渠水量的缓冲区域,在旱季补充渠系水量,即“为隔岗民田而打,以助堰水所不及灌者”,同时,也能在洪涝时吸收渠中的多余水量。人工陂塘类河塘主要位于近村边,被人为地改造成较深的方塘,方便人们生活用水。
在灌区不仅有许多用于调蓄的堰渠、概闸,各村落还有古井1180多眼,再加上各式桥梁及其他水利工程,这些数量巨大的灌溉节点,与渠系有机组合,配合轮灌制、有序组织引蓄灌排的管理,形成了符合现代水利工程理论的多级灌溉系统。
松阳县酉田村中的人工陂塘类河塘 图/VCG
松古灌区不仅建立了因地制宜、完备的灌溉工程体系,还出现了众多创造性的治水实践。从“七三法”选址、“民办官助”到“借地建圳”,从“牛背调水”到“汴石分水”“分片轮灌”,从组织机构设立、经费来源到水权的确立和处置,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管理办法,具备科学的现代工程管理特征,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其悠久的古堰建筑历史,丰富的古堰水文化遗产(物),真实地反映了松阳先民兴修古堰的技术发展历程、建设管理机制和科学的治水理念。此外,现存大批松阴溪古堰的榜文、碑刻(志)、摩崖石刻、文选等资料也记录了松阳先民高超的治水智慧、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治水实践。
优厚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灌溉系统,使松古灌区成为瓯江流域最大的产粮区,自古便有“处州粮仓”“松阳熟、处州足”之说。数千年来,一代代松阳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不辍耕作,生生不息,他们耕耘着“浙南桃花源”的悠闲与宁静,也耕耘着松阳县的憧憬与希望。松古之耕,创造了浙南灿烂辉煌的历史。
农业的发展使得这里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灌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并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个村落,目前松阳县域内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78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农耕文明形态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最后的江南秘境”。这些古村落的灌溉用水体系至今运作良好。每个古村落都具有地域性、独特性,是绚烂民俗文化的载体。板龙、山边马灯、竹溪摆祭、迎神赛会等绵延千百年的水事民俗,至今还在诉说着松阳特有的水文化。松阳之美的显著特点就是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依然能够看到富有生机的古村老宅、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百工非遗。
松古灌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山丘陵之中,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了松阳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它将森林、灌区、古村落结合,让古老的灌溉工程遗产在这里持续焕发生机。
地处浙江“大花园建设”核心区的松阳县,自古就有“浙南桃花源”的美誉。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维持在99%以上,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80.13%,拥有华东地区较大的原始森林——箬寮原始林景区。同时,松阳县坚持“增加绿量”,以“山上森林”为基础,打造绿色屏障,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着力形成较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省前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森林使得松阳县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县、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箬寮原始林景区一隅 图/VCG
近些年,松阳县大力挖掘松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的品牌价值,以拓展多元路径、培育灌区特色、推动全域旅游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创建松阴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便是其举措之一。松阴溪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河道开阔,两岸良田万顷,沿岸绿树成荫,山峦叠翠,是松阳县最具特色和价值的观光河段。沿岸村庄集聚分布,江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秀美,民俗风情浓郁。这里的文化瑰宝如繁星闪烁:曲调优美的松阳高腔传承至今,重檐飞栋的延庆寺塔屹立千年,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此外,溪岸两侧奇峰怪石嶙峋,田野平川密集,风景资源种类齐全,包括水文景观、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景观、工程景观、人文景观6种,如此丰富的景观资源可观、可游、可赏。由此,松阳县整合灌区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让古堰坝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松阳溪岸边的大片良田 图/VCG
松阴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植物景观资源丰富,主要有林地、丛树、独树、林间花卉等。松阴溪水生态环境保护状态良好,各类水生生物共同组成一个和谐有机的生物景观体系。
这里的生物景观多样性不仅在动物资源丰富性上有所体现,还表现在其珍稀程度上。这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其中,中华秋沙鸭被誉为鸟类中的“活化石”,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和潮湿的森林里,主要以小鱼虾和浅水中的甲壳动物为食,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检测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近年来,大批白鹭回归松阳,与人们近距离和睦相处,这主要得益于松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白鹭回归松阳 图/VCG
此外,松阳还围绕古村、老屋等精巧发力,实现古村传统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重焕生机。松阳县传统村落保护遵循“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在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与路径中不断探索,现已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松阳县正以当好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探路者和模范生的站位,全面落实“固本、培元、强基、赋能、聚力”要求,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名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以此将松阳县打造成为农耕文明的传承地、乡愁乡情的寄托地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地。如今,这些保留完整的村落充满了古韵盎然的村落美学,彰显了生机蓬勃的当代魅力。
在松阳县,山、水、林、田、湖、草多种自然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以原始森林、松古灌区和传统村落为核心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构建了完美的生态共同体。如今,在松古灌区的青山绿水间,数百座古代水利工程孜孜不倦地发挥效益,滋润着松阳大地的每个角落,书写着山区水利的辉煌。
以原始森林、松古灌区和传统村落为核心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构建完美的生态共同体 图/VCG
※审图号:GS(2023)1234号
※文/王义加 朱海东
电话:010—83543926
更多地图文化创意产品:微信小程序搜索“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