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这里,键盘噼里啪啦,脑子里的东西,跃过我的手指和键盘,被记录了下来。
再然后,你们通过手机,阅读到这些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文字,而是我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我的所思所想传递给你,再引发你的体验和思考。
5 年间,我写了大概 250 篇文章。如果按照平均每篇 4 万阅读量来计算的话,一共有将近 1000 万。
这也意味着,或多或少,我的所思、所想、所做,透过那些文字,影响了很多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有知有行的第一个版本有一句 Slogan: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投资第一课》最后一节课的标题则是:
投资成功,是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之后自然的结果。
通过这两句话,我们想表达的都是:
如果想在投资上获得更好的收益,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钱上,盯在投资机会上,盯在产品上。
比起这些,更重要的其实是自己。当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了投资,赚钱只是一个副产品。
当然,我深深地知道,投资者教育这件事儿太难了。
我的一个好朋友曾经劝过我,他说:世界上有两件事儿最难,第一个是把别人的钱放到你的口袋里。第二个,也是更难的,是把你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子里。
所以,我对有关学习、认知、智能、意识的问题很好奇,比如说:
读者读完公众号,或是听众听了一期播客,他真的能理解创作者在表达什么吗?
无论是教别人投资,还是打网球,究竟什么是更好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育家都在强调「行」,也就是经历的重要性。我们也经常说,如果没有行的话,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所谓的道理和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怎样存储的?
无论是在投资、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运用这些道理和知识做出决策的?
人是否有自由意识?
……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掉到一个兔子洞里钻研很久。
去年底,我对万物穿过我们所引发的情绪,以及那些情绪和感受对我们未来产生的影响很感兴趣,于是我创作了播客《让万物穿过自己》。
今年上半年,我很好奇人的感受是如何形成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或者说分别之心如何影响自己的游戏心态,于是我创作了播客《张无忌的无限游戏》。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与自己的一次对话。
我把自己对上面那些话题的探索、思考和答案记录下来,一方面是对这段时间思考的一个总结,另外,也许也能给你一些启发。
谢谢你,欢迎你,和我一起踏上这趟旅程。
1
一篇文章,一集播客,最难的也许是开始的那个线头。
不如,这篇文章的线头,就从人类是什么开始吧。
35 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
从一开始,生命的进程就被基因和进化所决定。
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进化的过程没有预先的计划,也没有预设的方向。每一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为后代留下基因复制的能力。
换句话说,生命是由生存竞争力和繁衍所驱动的,其它都不重要。
人类也是一样。
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教授在《洞见》中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说的物竞天择。
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在天择的设计下,去做特定的事情,帮助我们的祖先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这些事情包括,吃喝、繁衍、赢得他人尊敬、打败竞争者,等等。
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这些近似于本能的行为,是由我们的「旧脑」所驱动的。
几百万年后,这些充满动物性的行为,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因为社交网络上没有得到赞而不开心,比如股市暴跌引发恐惧等等。
但是,旧脑并不是今天的主角。
今天的主角,是相对应于旧脑的,新脑。
2
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是美国著名发明家、计算机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他于 2003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的院士,也曾经是 Palm 掌上电脑的创始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霍金斯对脑神经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成立了 Numenta ,致力于发现大脑的秘密。
我最近看了一本他写的书《千脑智能》,这本书里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研究团队对大脑和智能的最新发现。
霍金斯说,如果从体积来看,旧脑只占我们大脑 30% 的空间。
人类大脑最新的部分是新皮质,意思是「新的皮层」,约占我们大脑体积的 70%。假设把新皮质从我们的大脑中揭开并铺平的话,大概有一张桌布那么大。
如果我们打开一个人的大脑去观察的话,有褶皱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新皮质。它们包裹着旧脑。
霍金斯和他的团队认为,新皮质是智能的器官。
几乎我们认为是智能的能力,比如视觉、语言、音乐、科学、工程、投资、产品等等,都是由新皮质创造的。
我的新皮质正在创作这篇文章,你的新皮质正在阅读它。
3
事实上,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新皮质,也只有哺乳动物才进化出了新皮质。
只是,哺乳动物的新皮质要比人类的新皮质小得多。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出的器官,一定是获得了某种生存上的优势。
比如说,旧脑的作用显而易见:
见到老虎会害怕,看到果子就想吃,被异性吸引,这些都增大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概率。
而且,这些都会引发你即时的反应。
但新皮质显然不是这样。
这篇文章可能有一万多字,它们通过你的眼睛最终进入到你的新皮质中,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发任何立即的行动。
也许,将来你会因为看过这篇文章产生不同的行为:
也许,你会去看看我提到的几本书;
也许,你会和别人讨论关于大脑的理论或是人类的未来;
也许,你将来的某些想法会受到这篇文章的微妙影响;
……
但是现在,你只是在看。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你的新皮质获得了大量的输入,它从这些信息中学习。
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也许是几小时后,也许是几年后,它会根据这些学习到的知识,采取不同的行为。
4
为了变得更加智能,大脑必须学习这个世界的许多知识。
我这里说的学习,不只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或是《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这样的东西,还包括很多更基本的知识:
比如日常用品的外观、声音、触感;
比如各种门是如何打开的;
比如我们如何通过密码、指纹甚至面容来给手机解锁;
比如工作中的伙伴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需要记住很多事情:
比如明天是不是上班;
比如银行卡放在哪个角落;
比如今天我的核酸记录是第几天;
比如录播客前要再三检查录音键是否按下;
……
当然,我们还需要学习很多更高层次的概念和知识,比如「经济」、「投资」、「产品」这些词汇的含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其它动物,我们拥有大量对这个世界的知识。
这其中,只有一些基本技能(比如吃饭以及对疼痛的反应)是由基因或是旧脑决定的。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认知,都是后天学到的。
5
新皮质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呢?
我来举个例子。
我们去年换了新的办公室,在确定这个办公室之前,我对这个房子一无所知。
换句话说,我脑海中几乎没有关于这个新办公室的知识。
后来,我的伙伴给我讲述了这个办公室的关键词:
大学校园一样的院子,三层小楼,安静、宽敞……
于是,我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关于它的知识。
装修完毕,当我们搬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我的大脑就开始了它的学习:
走上三楼、向不同的方向看、从一个房间移到另一个房间、打开每一扇门、走到窗边向外看去、打开柜子的抽屉、摸一下墙上黑板的材质……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学习到:
这个办公室有 4 个区域。最大的是我们的主办公区,所有伙伴在那里办公。它被命名为「天畅园」——我们创业的第一个办公室所在小区的名字。
我的座位在靠南的角落,身后有一扇窗户。从这扇窗户向外望去,楼下就是网球场和足球场。
满眼都是网球场的蓝色,足球场的绿色,和秋天树叶的金色。
6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的大脑,特别是大脑新皮质,会始终对它将要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东西做出预测。
每次我移动眼睛,大脑新皮质就对它将要看到的东西进行预测;
每次我拿起东西,大脑新皮质就会对每个手指应该有的感觉进行预测;
就连我的耳朵,也对它应该会听到的东西在进行预测;
……
可以说,预测是大脑的一种内在属性。
更为关键的是,预测本身,在大脑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大脑的预测被验证,就意味着我们大脑中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准确的。
如果这些预测是错的,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告诉我们需要更新这些知识。
除非与输入到大脑的信息不匹配,这些预测中的绝大部分我们都根本不会意识到。
当我第一次来新办公室的时候,我脑海中的知识是伙伴告诉我的。我用这些知识,下意识地做着各种预测。而真的走进办公室,很多预测都是错的。我没有意识到的是,大脑在不断更新着这些知识。
写下这篇文章的现在,我们已经搬到新办公室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当我每天走在办公室里,我还是不会意识到大脑正在预测我眼里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声响,或是触摸咖啡机的感受。
前几天,我下班离开办公室后,伙伴们新增了几组暖气。
第二天我依然带着往常的预期走进办公室,马上我的大脑就发现了变化,或者说预测错误。
这个错误也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最终更新了新皮质中有关这个办公室的知识。
7
科学家认为,大脑学习的是世界的模型。
这也意味着,我们所了解的知识不是以一堆事实的形式存储的,而是以一种能够体现世界和它所包含的一切这种结构组织起来的。
就像我们的新办公室,我的大脑创建了一个办公室的模型,包括不同的房间、如何排列、每个房间都用来做什么、不同天气在办公室里是什么感受、日常工作的时候吵不吵……
为了建立这些模型,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办公室在与我们互动时的表现,以及自己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的其它东西也是如此。
每天,我的新皮质都在学习世界的模型,基于这个模型进行预测。如果预测错误,就更新这个模型。
这一切似乎很简单,我只是不断地走来走去、东张西望、听见各种声音、触摸一些东西……
这些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学到了那些我以前并不具备的知识,把它们储存在了大脑的新皮质中。
8
霍金斯在《千脑智能》中说:
我们是通过运动来学习的。
他说:当我们运动时,大脑会跟踪我们的感官相对于身体以及正在感知的事物的位置,然后把产生的感受以及这些位置相结合,从而学习人、地点、事物的模型。
换句话说,大脑通过观察我们的感觉输入如何随着运动而变化来学习世界的模型。
是不是很神奇?
我们出生时,大脑新皮质几乎一无所知。
它不认识一个字,不知道手机是什么,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更不要说数学、物理、化学、播客、投资,那无数的知识。
新皮质并不知道它将要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获得什么感受、学会哪种语言。
世界不停地变化,我们无时不刻不在移动。
就像我对新办公室的探索一样,在这个一路走来走去、看来看去的探索过程中,新皮质学习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模型。
9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新皮质这样的器官,应该是具备了某些独特的优势,才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保留了下来。
想想可能确实是这样。
除了基本的条件反射和对刺激的反应之外,能记住有个天敌隐藏在岩石后面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
如果一个动物能知道,或者说记住自己所处的位置,能够记住它过去在哪儿找到了食物,以及哪个方向曾经出现过天敌,应该会有很大的优势。
这样,动物的思维不再只被约束于当下,而是能够回忆过去并预测未来。
这些有关方向的、距离的、相互关联的信息,霍金斯把它称作「参考系」。
如果一个动物有一个关于它所在世界的参考系,当它外出探索的时候,就像第一次来办公室的我一样,就可以记下自己在每个地点的发现。
这些信息,存储在新皮质中被称为「皮质柱」的单元。
10
神奇的是,皮质柱并不关心它存储的是什么。
房子、物体、语言、数学,这些对于皮质柱来说是一样的。
参考系,是一种能够组织任何知识的方式。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不同的地点,也在大脑中帮助我们组织各种相关的知识。
如果你对投资有所了解,你可能会知道股票、债券的概念,可能会或多或少理解如何给一个公司估值,进一步可能会学习过 DCF、PE / PB 等估值的方法。
令人震撼的是,就像房间里东西的位置一样,我们的大脑使用参考系来管理所有的这些知识。
参考系为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建模。
对于新皮质中的皮质柱来说,它并不知道输入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它只是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方法,为所有导致它输入发生变化的结构建模。
看到一个房子里有什么、把玩一只新的手机、聆听美妙的音乐,对于新皮质来说,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感叹,宇宙和人类实在太伟大了。
11
继续说说参考系。
当我开始学习脑神经科学的时候,就像我第一次来到新的办公室一样,一无所知。
随着我的阅读、思考,我的大脑新皮质中开始慢慢建立一张有关脑神经科学的地图。
它大概是这样的:
大脑分为旧脑和新脑;
旧脑中包含杏仁核和下丘脑等等;
新脑被称为新皮质,是由神经元所组成的;
和我们身体中的大多数物质一样,神经元也是细胞,但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它具有树突和轴突,树突用来接收信息,轴突用来互相之间通信和连接;
神经元会产生脉冲,也可以称为放电,电信号沿着轴突发送到其它神经元的树突;
……
你可能已经晕了,没关系,你并不用记住我说的这些。
我想表达的是:旧脑、新脑、新皮质、皮质柱、神经元、树突、轴突、放电……这些概念,在我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就像我走进新办公室东看西看一样,慢慢在我脑海中建立了一张有关脑神经科学的地图,或者说参考系。
事实上,要想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你都需要一个好的参考系,一张好的地图。
我和我的伙伴,两个人观察同样的办公室,大概会形成同样的总结。
但是如果让我们思考投资、网球、甚至脑神经科学,我们大概率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参考系,完全不同的地图。
乔布斯和他同一时代的人,都从相同的事件和物体开始探索。
但是他找到了独一无二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那些体验和知识,形成了一个更好的参考系,也支撑着他能做出那些伟大的产品。
这让我想到了乔布斯在著名的斯坦福演讲里说的那句:
Connecting the dots
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体验和事件,最终不同的,可能就是我们怎样把这些事件连点成线,形成怎样的参考系和地图。
而正是每个人脑中不同的地图,最终支撑着我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12
如果人们通过移动来学习有关物体的知识的话,那么很多我们没有直接体验过的事物,甚至一些复杂概念,比如投资、产品,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呢?
霍金斯说了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
思考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句话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如果说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存储在参考系中,为了回忆这些存储的知识,我们必须在适当的参考系中激活适当的位置。
在大脑中,这通常以神经元的放电来完成。
当神经元激活参考系中的一个又一个位置时,思考就会产生,从而让我们想起每个位置所存储的内容。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系列的想法,而这个过程就像我在新办公室行走一样,通常伴随着各种感受。
于是,这些感受变成了新的模型和知识,存储在了新皮质中。
思考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我们通过运动,以及过程中的伴随的感受来对世界建模。
13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参考系、模型是怎样存储的?
每一个模型都存储在一个皮质柱上吗?
并不是这样。
事实上,由于容量的限制,任何单独的皮质柱都不可能学习世界上每个物体的模型。
大脑中的知识是分布式存储的。关于一个物体的知识,会分布存储在成千上万根皮质柱中。
我现在桌上有一只玻璃杯。
我一眼就认出了它,显然,我的大脑中存在这个有关这只杯子的知识。
这些知识存储在大脑的哪里呢?
新皮质中有很多区,比如视觉区、语言区、听觉区、触觉区等等。
视觉区的皮质柱从视网膜接收信息,每根皮质柱都观察杯子的一部分,学习杯子的模型,并尝试识别、记住它;
当我握住这个玻璃杯的时候,新皮质触觉区的数百种模型就会活跃起来;
当我用手敲了敲杯壁,清脆的声音透过耳朵进入到新皮质中的听觉区,又有很多皮质柱接收到了这些信息并存储为相应的模型;
……
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样,并没有单一的玻璃杯模型。
我对这个玻璃杯的了解,存储在我的大脑中,横跨视觉区、触觉区、听觉区、甚至语言区等等成千上万个皮质柱的模型中。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对玻璃杯的整体感觉和认知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案是:投票。
当我们走进一个房子、看到一只杯子、拿起一只笔,眼睛、手、耳朵,会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相关的皮质柱会根据自己存储的模型进行预测。
最终,大脑会通过一种类似投票的方式达成共识,提供一个整体、一致的感觉和认知。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头脑实验:
闭上眼睛,你的手里被塞进一只鼠标。
尽管闭着眼睛看不到,大概你可以随着不断抚摸、把玩,猜到这是什么。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优势显而易见。
想象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头饿的奄奄一息的大象,它能否继续活下去,取决于它能否寻找到下一个水源。
它如果决定前往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寻找水源,一定是最大化地整合、利用了自己可以获得的全部信息:包括大脑中的地图,包括地貌、树木、森林这些视觉的信息,也包括在过去寻找水源的过程中,那些或成功或失败的回忆。
这些存储在新皮质里的智慧,通过动物自身意识不到的投票过程达成了共识。帮助这头大象在炎炎烈日下站起身来,踏上了漫漫长路。
14
做个简单的总结:
我们通过运动来学习;
思考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我们有很多「模型」;
我们利用「参考系」存储知识;
各种模型通过投票达成共识,形成最终的预测和结论;
这也许,就是人类智能的奥秘。
15
我对大脑实在太好奇了,最近半年,我一直在看很多有关脑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进行了大量的思考。
我相信我拥有了一张更好的地图,一个更好的参考系。
这张地图和参考系,可以帮助我重新理解很多东西,我来举几个例子。
先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时候,读书读来的那些道理,似乎并不能真的影响我们的行为。通过读书获取的信息,似乎并不能替代真的亲身经历一次。
就像读过多少遍《投资第一课》,可能都不如真金白银在市场上经历暴跌,获得的感受更为真实和宝贵。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决策,或者说那些预测,是大脑新皮质中成千上万个皮质柱在进行计算和投票。这个过程,甚至我们自己都根本不知情。
1739 年,大卫·休谟曾经写下:
人类的理性只是激情的奴隶。
激情这个词可能并不准确,我更喜欢用直觉。
走进一个房间,拿起一只玻璃杯,股市跌破 3000 点应该离场还是加仓,对手打过来的这只网球用正手还是反手接,下一个重要的公司决策该怎么做……
在所有的这些场景里,其实我们的直觉、身体,或者说大脑里的皮质柱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是,这些模型可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或是听播客来建立的。
视觉、听觉、触觉、感受……
你经历过的暴跌,你在熊市底部颤抖着手加的仓,无数次网球的练习,过往决策的成功和失败,那些痛苦和开心的回忆……
所有的这些,我们和这件事情无数个侧面的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大量的感受,形成了最终的模型。
最终,当需要的时候,这些模型的投票变成了我们的直觉、第一反应和决策。
所谓的理性和逻辑,只是一种自圆其说。
16
我刚才用走进一个新办公室的过程,描述了人类是如何学习知识的。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知识,远比去探索一个拥有 4 个房间的办公室,要难得多:
什么是投顾?
怎样做好一家创业公司?
如何打造一款成功的产品?
怎样持续提高网球水平?
如果还用探索房子来做比喻的话,这些问题,恐怕都拥有成千上万个房间吧?
可笑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敲开一间门进去看了看,就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理。
过去 5 年,我每周写一篇 3000 字左右的公众号文章,一共写了 250 篇。现在翻看,我一共写过四篇有关写作的文章,标题大概是这样的:
《写出你心》
《写作那回事儿》
《重新理解写作》
《写出我心》
如果说写作这栋房子有 1000 个房间的话,恐怕直到现在,我也只推开了其中的 10 间。
但我曾经写下的那些感悟,是如此的斩钉截铁。
我再重复一遍,大部分我们在探索的问题,恐怕都拥有成千上万个房间。
只有走进足够多的房间,进行大量的、各种角度的接触、摩擦,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感受,才有可能让大脑中的模型更加准确,从而对「写作这件事儿」做出更好的预测和决策。
17
我也更理解了一万小时定律。
大多数知识和事情,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像那个拥有 1000 个房间的房子一样。
想要大量的、持续的、多角度的尝试和练习,想要推开更多的门,花费的时间一定不会少。
前一段,网球女皇小威廉姆斯的前教练莫拉托格鲁更新了一条微博,他说:
「
我和很多有天赋的运动员合作过,我告诉他们,忘掉你们的天赋。
很多人认为,天赋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成功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不用特别努力。
我告诉她们,忘掉这些狗屎。
我认为,天赋是一种能够吃苦的能力。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能力。
这才是真正的天赋。
」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所谓的天赋,就是一种能够吃苦的能力。
或者换个角度,总有一些事情,别人觉得苦,但你觉得像玩儿一样。你很容易全神贯注、专注其中。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也不会让你退缩。
不知不觉,大量的时间就过去了。
这足够多沉浸的时间,帮助你比其它人推开了更多的门,更好地摸清了这件事情的规律。
18
2021 年初,我读了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写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还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故意起了一个有些标题党的名字叫做《这篇文章,很贵》。如果你没看过,我建议你也许可以去看一下,相信会有所启发。
我很喜欢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其实,这句话也是霍金斯所说的「思考是运动的一种形式」这句话的另一面,或者说另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还推荐你去看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写的《脑与意识》。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
要想记住一个东西,需要让它在你的意识里停留足够长的时间。
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你还能记得书中的一些话吗?
大概率,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在我们阅读或者听播客的时候,大多数场景下,这些文字和声音,并没有进入到我们的意识。换句话说,没有经过我们的思考。
如果想记住一件事情,你需要让它在你的意识里停留足够长的时间。
就拿做笔记这件事情来说,我现在才慢慢理解,做笔记真正重要的是记录的过程。这个过程引起了你的思考,把这些信息注入了你的意识。
为什么粘贴文字到笔记没有意义?因为那些信息没有进入你的意识。
所以到最后,其实笔记本身并不重要,是否去复习回看很多时候也没关系。
重要的是,它进入了你的意识,停留了足够长的时间,引发了神经元的放电和重新连接。
写文章,录播客这样的输出也是如此。
为了准备这篇文章,我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然后把脑海里的这些东西变成了文字。这个过程,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这些信息反反复复在我的意识里待了很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它们。
记下来、说出来、讲给别人听、写成一篇文字、录成一期播客,都是这样:
这些过程,无一例外地让信息在你的意识中停留了足够长的时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思考是运动的一种形式,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19
了解了我们的大脑如何对世界建模,我想我们应该记住两点:
第一,我们的大脑只认识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大多数事情都有无数的房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第二,我们感知到的是这个世界的模型,并非世界本身。
还记着我们前面说的吗?
大脑的新皮质一直在不断做着各种预测,这些预测可以测试它的建模是不是准确。一个错误的预测说明模型本身可能有错,需要更新。
这告诉我们的是:
比起支撑我们信念的证据,能检测到我们脑海中模型错误的东西要重要得多;
比起不断去寻找支持自己的东西,能找到对自己持有的观点相悖的信息要重要得多。
因为只有找到相反的证据才能提醒我们,自己大脑中的世界模型发生了偏差,需要修复。
这可能是我们接近真相的唯一方法。
20
在语言产生之前,个体生命的世界模型受限于他们所能造访的地方和他们所遇到的事情。
没有人知道山那边的景象,也没人知道跨过大海会遇到什么。
但另一方面,通过个体体验来了解整个世界和建立模型,大体上还是比较可靠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获得了海量的信息。
一方面,它帮助我们获得了很多以前没有办法直接获得的体验;
另一方面,它让我们对很多、我们原本根本不了解的事物,有了「自以为无比正确」的认识。
社交软件、点赞、时间线、算法,这些不断让我们浸泡在支撑自己观点和想法的牢笼里,把我们困在我们已经推开门的那一个房间里,不断强化,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全部。
我想,这也是最近很多年来,网络极化、以及人群越来越分裂的原因之一吧。
21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我引用了很多次,比如「直觉」、「思考」、「意识」等等。
这些词都承载了并不清晰的意义,包含了许多复复杂杂的现象。
在这趟探索之旅的后半程,我想去聊聊它们。
先说「意识」,我们平时会说,这个人还有意识,或者我意识到我该吃饭了,但我今天说的意识,其实讲的是「有一些受到关注的信息会最终进入意识,并且可以向他人表达」的状态。
这有点儿像「思考」,但又并不一样。
思考好像是主动的,但我们的意识中的思维,很多时候并不是主动产生,而是自发冒出来的。
「直觉」呢,则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我们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结论或者做出某种行为。
22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停止高估意识的本质,是深入探索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事实上,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小得多,因为我们根本没法意识到,那些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在《脑与意识》这本书中,迪昂教授介绍了很多最前沿的观测人脑意识和无意识的实验。这些实验都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和行为,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
或者说,是凭直觉做出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内在游戏》,介绍了一本有关网球的书,书名是《The Inner game of Tennis》,中文译名有点神叨叨,叫做《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是提摩西·加尔韦,是一名网球教练,也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第一人。
加尔韦写这本书是在 1974 年,那时候,我们对自己大脑的认识还远没有像现在的程度。
最近我重读了这本书,也更理解了加尔韦在他那个时代所想表达的意思。
加尔韦说,一名好的教练不要总是滔滔不绝,一个好的学员也不能只听教练的指导。
因为一记完美的击球,需要非常多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多到教练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哪些直觉参与了这个过程。
另外,语言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教练很难把完整的体验,通过话语或文字说出来。当球员听到这些话语,再转化为自己的体验,损耗可想而知有多大。
那怎么办呢?
加尔韦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学员去体验、去练习、去感受,这和我们前面说过的其实是一致的。
另外,很多打网球的朋友都会发现,大多数时候,在有记分的比赛里,哪怕就是朋友之间没有任何意义的积分比赛,我们也只能发挥平时训练场上 30% 的能力。
你猜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是因为网球比赛中大量的间隙。
比如分数之间,比如一发和二发之间,比如一个球打过网去等对手打回来的时间(业余比赛可能要 1 秒多)……
这些大量的间隙,给了思考介入的机会:
我不会又双误吧?
上一次反手失误了,这个球不要太用力;
今天要是再输就难为情了
……
正是这些介入的思考,让意识参与了进来,反而干扰了身体本身的直觉反应。
23
无意识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直觉性地做出决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自动工作,帮助我们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其实我在《万物穿过自己》那期播客里聊到了这一点,我说我们应该多给自己一些留白的时间,让潜意识去工作、去寻找答案。
数学家雅克·阿达马认为无意识很重要,他把数学探索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启动
酝酿
启迪
检查
「启动」阶段包括了所有的准备。
比如我在准备这篇文章期间,密集地看过的书、听过的播客、查过的资料,以及大量的思考。这个阶段,是对一个问题有意识地深入探索;
「酝酿」阶段是留白的时间。
这个阶段你往往在做一些其它放松的事情。问题总是若有若无地占据思维,如果不是产生了效果,你不会察觉到这个阶段;
「启迪」阶段是指灵光一闪的那些瞬间。
在这期间,解决方法突然闯入思维意识,让人豁然开朗;
「检查」则是意识介入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思维开始介入,检查、确定细节,并且把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特别有意思的是,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就有一个自证的案例。
参考系的概念很重要,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去讲,包括举什么例子。另一个困扰我的问题是,神经科学里面的术语太多,比如神经元、树突、轴突,这些东西要不要讲。如果讲呢,太多了,不讲呢,这些背景信息的缺失,又会影响其它一些东西的理解。
结果就在某天走路的时候,我突然有了灵感:
我用参考系的概念来讲这些名词,既能补充背景信息,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不是一举两得吗?
24
如果无意识和直觉这么重要,那我们的意识是干嘛的?
意识的作用,我认为有三点:
总结、表达和创造。
先说「总结」。
就像前面说的,在意识之下,存在大量平行运作的模块儿。它们不间断地运行,提取关于周围环境最详细、最完整的解释信息。
这其中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上午,我坐在天畅园,也就是我们的办公室里创作这篇文章。
我回头望向窗外。
我看到湛蓝的天空,看到金黄的树叶,看到网球场上奔跑的身影,我听到树枝上蹦蹦跳跳的喜鹊欢快的叫声,我还闻到还有这个季节独有的、有些难闻的银杏果的味道……
大脑中的无意识处理器,收集者这些信息,试图帮助我们还原并解释外部的世界。
但这么多的信息,谁来做总结呢?
意识。
意识消除了它们的分歧,获得一个最简化的观点,对当前世界做出最好的解释,然后把这个解释,或者说总结,传递给我们的决策系统。
最终的结果是:
北京秋日的窗外,一只鸟在树枝上蹦蹦跳跳。
我描述的这幅画面,是我用来描述所见之物的唯一方式。
我用一句话总结了我所看到的东西,但其实此时此刻,通过我的各个器官进入我身体的刺激要远比这幅画丰富而具体得多。
25
再说「表达」。
正是意识,让我们可以在思维里组织语言,把我们的体验表达出来并分享给他人。
我越来越觉得,语言的发明太伟大了。
他让人类可以分享各自的体验。我没有去过德国,但听别人讲述德国的故事,或者看德国旅行的游记,让我建立了最初的地图。
事实上,讲述也好、游记也罢,都是人们通过他们的意识,用语言的形式,把他们自己的体验记录了下来,分享给我。
所以,表达也是意识很重要的功能。
26
最后说说「创造」。
我曾经写过一篇公众号文章《无题》,在那篇文章里,我更多写的是语言的局限。
人通过亲身经历事情,把我们的体验和感受存储在新皮质里。但是当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时,往往只能传递这份体验的几分之一。
所以佛家说:开口即错。
但另一方面,语言、意识、思考,给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前面我们讨论过,我们的感官(比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等),会将体验传递至大脑的新皮质。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为了总结还是分享表达,如果某些想法进入了意识,也就意味着它将转换为一个独特的内部代码,比如「北京的秋天很美」、「暖气没来之前好冷」等等。
大脑用这些代码,映射着那些感受。
这意味着,这个代码和相应的感受变成了可存储、可回忆的东西,从而能让我们在未来想起这段感受。
事实上,将当下那一刻的记忆浓缩并延长它在脑中保留的时间,是人类意识思维的主要特征。
另外,人类历史上总共产生过 7000 多种语言,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是嵌套的结构: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短语组成,短语由字词组成,凭借这个嵌套属性,我们可以构建几乎无限复杂的句子。
比如说,「我在写文章」这句话,可以拓展为「中午为了打完网球没有吃饭的我,正在写一篇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完的文章」。
别忘了,文字和语言,对应着我们内在的那些不可描述的体验。
在脑海中,这个利用语言的嵌套结构随意、无限构造,同时伴随着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
语言不止可以用来交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产生新的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想象一些无中生有的东西。
27
下一个问题是:
意识,或者说我们脑海中或主动或被动冒出来的那些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洞见》中,罗伯特·赖特教授说过一句神叨叨的话:
「
意识并未创造思绪,而是接收思绪。
思绪是从你面前路过,而非由你发出。
」
这句话过于玄学,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看。
现代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发现表明,意识是神经活动的一场雪崩。
好像更玄幻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脑的无意识,会随机的、或是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神经活动,最终表现为神经元放电。
当这些神经活动超过一定的阈值,有足够多的脑区一致认为刚刚收到的感觉信息很重要时,它们就会同步形成一个大尺度的全脑交流系统。
这样一大片神经网络瞬间被高度激活的瞬间,就是我们的意识。
比如说,你走在马路上,突然想起了刚刚参加的并不愉快的会议。
大脑内部,与这次会议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相应的感受,就形成了一个神经网络高度激活的瞬间。
突然,一声鸣笛惊醒了你,你向左看去,发现旁边有一辆车几乎撞到了自己。
这时你脑海中冒出来很多想法,比如好危险、要是撞到就糟了,我怎么会走神,等等。
鸣笛的刺激,产生了另一个全脑级别的雪崩增强,把这些思维注入到了你的意识。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时候意识比起外界刺激出现的晚。
刺激发生后大概 1 / 3 秒到半秒,意识才会有所反应。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解释了前面说的,打网球时意识会干扰身体无意识的动作。
一记完美的击球对时间的要求往往在毫厘之间,当我们意识介入的时候,很多时候已经晚了。
28
当然,不止外界刺激会引发意识。
即使在黑暗、安静、缺少外界刺激的房间里,哪怕我们不去刻意思考,大脑中也会自然冒出很多想法。
背后的原因是,即使在没有任何刺激输入的条件下,神经元也会因为突触间的随机事件而自发放电。
这些无序的活动会自发组成可识别的模式,超过一定的阈值,也会形成雪崩。
写到这里,我再次折服于宇宙和人类的神奇。因为正是这样的随机性,大大助推了人类对外的探索。
不止是人类,灵长类动物和其它许多动物的大脑也有类似的过程。
即使没有外部刺激,大脑也会通过随机自发放电,使我们自由地产生新的想法并尝试行动。
而正是这些随机尝试的行动,推动着物种迈出向周围环境探索的步伐,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
你可能会好奇,在这些随机产生的放电行为中,哪些想法最容易超过阈值而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呢?
按照赖特教授所说,附着强烈情感和感受的思维,无论是害怕、自责、后悔、渴望、恐惧、遗憾,最容易进入到我们的意识。
因为,它们会推动我们行动。
29
看完这些,你可能会明白一个问题:冥想到底在做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禅修、打坐、冥想,都会有一些相似的方法。
比如说:
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
闭上眼睛,数自己的呼吸,
或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或其它东西上,这些东西通常也被称为注意力的锚点。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一定会冒出来很多念头。当你意识到自己走神时,把注意力拉回到之前的锚点……
这就是冥想。
闭上眼睛,相当于关闭了视觉刺激;
安静且不被打扰,相当于关闭了听觉刺激;
尽管如此,就像上面所说,大脑的自发性意识还是会引发很多的想法。
当你注意到这些想法,并不断把注意力拉回来的过程,就削弱了那些神经活动的力量。
这个过程,也是让整个脑部的神经活动越来越弱的一个过程。
最终,如果很多神经活动都无法超过阈值,达不到雪崩的状态,你就会体验到很多具有多年冥想经历的人感受到的:
寂静的状态。
30
这趟探索的旅程到这里,也解决了我多年以来的一个疑问:
人到底是否存在自由意志?
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方面,我们脑中的状态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也不可能背离物理规律。无论是无意识的决策,还是意识里面那些想法,我们脑海中的这些决定都是由我们的基因、我们的生命历程,我们大脑中新皮质的构成所决定的;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外界的刺激,还是自发的脑活动波动,都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即便对我们自己而言,脑海中下一秒会出现什么,也都是不可预测的。
不过,我觉得,这种随机并不是自由意志的决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们是自主在做出决定。
31
到这里,我们来到了这场探索之旅的尾声。
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
在镜子前,
在办公室里,
在大街上,
当我看到不同的人,
我看到的不再只是他们的外貌、言谈、举止、行为,
我仿佛能看到的是,他们过往的经历,走过的路,形成的认知,
……
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除了基因留下的东西,
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我们的好奇,
我们的勇气,
还有那神秘的、随机的力量,
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外探索。
一本书,
一期播客,
一份工作,
一次和同事的接触,
一次偶然的尝试,
一次痛苦的失败,
……
这些过程中的发现、体验、感受,变成了我们的知识,变成了存储在我们大脑新皮质中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模型。
而所有人类个体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总和,就是人类的知识。
32
创业,是一场发现更多秘密的旅程。
有知有行期望做到的是:
让更多人能通过投资赚到钱,
让他们不因理财而焦虑,
让他们能更好地专注当下、安心工作、享受生活,
让他们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知道这件事很难,
如果还是用那个房子来类比的话,
这个房子恐怕得有一万个房间吧。
但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我们的
每一次迭代,
每一次尝试,
每一次失败,
每一个里程碑,
都帮助我们大脑中有关这个房子的知识变得更多了一些。
基金组合、跟投模式、四笔钱、陪伴,我们在过往推开了这些门,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还有更多扇门等待我们去推开,
还有更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33
我喜欢投资。
我喜欢创业。
我喜欢创作。
每天一睁眼,
我都会意识到,
我又要面对很多难解的问题,
我又要打破很多僵局,
我又要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很多决策。
创业像一场时间极度压缩的游戏,
在这栋一万个房间的房子里,我没法在一个房间里徘徊,只能硬着头皮不断尝试。
但正是在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
让我更快、更多地去了解、学习了这个世界。
34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思考自己。
一方面,是从「生物有机体的角度」。
人是物竞天择的产物、是进化的产物,
人类到现在依然在受基因、进化的控制,
我们身上依然充满了动物性。
另一方面,是从「智能生命的角度」。
我们知道了很多其它生命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用语言让这些知识得到了保存和分享,
我们不断制造更好的工具帮助人类持续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类是由「智能和知识」,而不是基因所决定的。
直立行走,
制造工具,
走出非洲,
发明文字,
蒸汽机,
电力,
互联网,
……
这是一场无尽的探索。
我们也都是整个人类无尽探索旅程中的一部分。
从某种角度来说,
工作、生活、投资、创业,
都是帮助我们探索这个世界、获得更多发现的过程,
我们的发现,最终会变成人类的共同知识。
这些知识,
也许会帮助人类更好地改善生活,
也许会帮助人类走出地球、走向宇宙,
也许会帮助人类发明更好的方式来积累和分享知识,
……
探索的本质是:
你不知道会学到什么,
但你一定会学到些什么。
未来无人知晓,
我对人类的这趟发现之旅充满好奇和期待。
35
硬币的另一面是:
一个人的生命,
相对于人类和宇宙的历史,
实在是太短暂的瞬间。
也许物竞天择赋予我们感受、智能、意识,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探索,更好地进化和繁衍。
但对每个人来说,饥饿时的一份香肠炒饭、穿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脸上的阳光,电话里亲人的叨叨念念、工作中伙伴们热烈讨论的瞬间、独自对着麦克风录了两小时播客后难以言说的感受……这些就是美好生活本身。
它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36
生命是一场无尽的探索。
未来无人知晓,
愿我们都能有所发现,
愿我们都能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