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网半决赛,纳达尔面对世界排名第三的兹维列夫,当他在第一盘抢七中面临 4 个盘点陷入绝境的时候,那个打不死的战神又出现了。
事实上,纳达尔这场比赛发挥得并不好。但恰恰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只要失误一下就会输掉一盘比赛的时候,他用几个难以想象的神仙球带走了这一盘胜利。
这已经数不清是第多少次了,多到已经很难再用运气和巧合来解释。
胡力涛老师在解说中说:
这是他把经验、预判、意识、身体、勇气等各个技术环节、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一些球。
我很赞同。
纳达尔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想他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来解释。
1
这又让我想起了哈耶克所说的「隐性知识」。
哈耶克说,隐性知识是个人根据直觉所获得的知识,是我们每个人通过读书、经历等获得的。因为它带有明显的直觉性,所以我们很难对其进行总结,用来交流,甚至具有这些知识的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隐性知识。
但是,这种知识非常有用,因为它反映了每个人极其深刻的生活体验。
2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什么意思呢?
即使是如来自己说的东西,你也不要抓住不放,认为得到了真理。
语言只是内心感受的投影,真正要表达的那个东西,是说不出来的。
我想起了我的网球教练纠正我正手击球的过程。
他说过:小臂要刷起来,让球旋转起来;
他说过:要侧身、要蹬腿,要让动力从下肢到核心传导上来;
他还说过:眼睛要盯球,击球前拍头要自然掉下去;
等等等等。
他说的都对,但都只是他自身感受的某个角度的投射,某种程度来说都是盲人摸象。
真正的体验,难以言传。
3
说出来的,都是第二义。
很多道理,需要我们自己在与真实世界的摩擦中,体验、感悟。
我经常收到反馈,说第二次看《投资第一课》时看懂了很多东西。
其实,变的并不是第一课的文字,而是屏幕前的你。
当我的网球训练足够多,我的身体和心会体验到击球的感觉,自然会把很多教练的话串起来。
这时我会觉得,我终于懂了。
同样,当我们把真金白银投入市场,真的经历了市场的周期,这些体验自然就会升起。这时再看那些道理,就会觉得看到了很多之前没看到的东西。
4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我们将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进行组合的过程。
这个组合的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区。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被丢掉了,另一些则形成为新的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被放置到长期记忆区,供我们将来使用。
怎样才能让知识进入到「长期记忆区」呢?
威林厄姆教授认为是「思考」,他说:
我们大脑大概是这样工作的,如果你不经常思考一件事情,你可能不会需要再想它,所以这个信息可以丢弃;如果你真的在想、在思考一件事,以后你可能还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它。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5
思考的背后是什么?
当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力给出回答。
但最近,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著名视听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来说,单纯听讲最差,阅读稍好,辅之以视听和演示的效果更好一些。
这四种被统称为「被动学习」。
如果在学习中更主动一些,比如和别人讨论,亲身实践,以及教授他人,学习的效果更好。
「主动学习」的背后是什么?
也许是感受。
无论是思考、讨论、实践,还是讲述给他人,比起被动的接收,这些过程都会唤起我们内心微妙的感受,正是这些感受,让我们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让那些知识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区。
6
现代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也许验证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认为,人们做出决策的过程,实则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对象和理想世界的假想对象进行相似性判断的过程。
简单来说,人根据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或者说样本),去和现实世界中的信息进行比对、裁剪,然后做出决策。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进化出了快速对事物进行建模,形成样本的能力。
比如阳光是温暖的、刀是锋利的、黑夜是危险的、狗尾巴草是杂乱的,这些可以快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我们也理所应当地把这些当作事物的本质。
这些我们赋予事物的本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通过感受。
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教授在《为什么佛学是真实的》(中文又名《洞见》)中说:
人类同胞与食物、工具、捕猎者、栖身之所一样,都是我们进化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在自然选择的设计下,我们会以特定的方式对它们做出反应,而反应的方式是通过感觉的设定来调节的,那些感觉塑造了我们从这些事物中感受到的本质。
7
赖特教授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在他第一次参加冥想静修营时,有一次他在树林里散步,遇到了一个自己的老对手——「车前草」。
几年前,赖特家里的草坪曾经深受车前草所害,他花了很长时间除草,大多数时候会把它们连根拔起,绝望时还使用了除草剂。
他回忆说,自己实在是太讨厌这种植物了。
然而,在这次静修中,当他散步在林中时,当斑驳的阳光穿过树叶打到草地上,他突然发现自己被这种「杂草」的美深深所吸引。
它们是如此和谐,如此生机勃勃,为什么自己内心会「认为」它们是「杂草」而周围的植物并不是?
关于「什么是杂草」的知识是如何形成在自己脑中的?
是感受。
经历带来感受,感受形成知识。
8
前两天,我记录了一下自己的「五月」:
居家 21 天;
核酸 30 次;
读书 8 本;
播客 52 小时;
步行 190 公里;
日记 10 篇;
整个五月,几乎完全把我从之前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中打断,让我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
我记录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
作为一个自认为觉知能力比较强的人,我能清晰地发觉自己身上的一些变化:
当我去看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发现我的看法和之前完全不同 。
有些知识,我曾经在书里读过,但也只是读过。
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带来的感受,让它们变得更加鲜活。
9
我曾经写过《让万物穿过自己》。
但其实,万物穿过自己的同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在我们身上留下微妙的感受。
这些感受,把我们变成了不同的自己。
这些感受,也在潜移默化地地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行为。
本周操作
无
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241 期,最新的资产是 7,024,435.68,资金加权收益率为 41.00%,本周增长 2.14%。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