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在从机场打车回学校的路上,我曾经和一位出租车司机师傅聊过有关彩票的话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上车后,他一脸不好意思地和我商量:待会儿路过某个彩票点的时候,能不能停车几分钟,让他去买个彩票。
我没什么急事儿,就答应了,但不可避免地升起「说教」之心。
等他一头大汗(印象中那是个炎热的夏季)跑回车里,我开始和他 blabla 讲了一堆关于彩票、概率甚至数学的知识。我想告诉他的是,彩票是智商税,想通过彩票来暴富是不现实的。
他边开车边把空调打开(是的,那时候上车得和师傅商量开空调),然后对我说了一段我现在仍然记得很清楚的话:
你说的这些我听不太懂,但其实我也明白,要是大家都能通过买彩票赚钱,谁还上班啊?但我呢,年龄也大了,也不想再学点儿什么别的本事。现在开车这点份子钱,每月根本剩不了多少,这一辈子都能看到头。
每天买几张彩票,算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
1
最近在看摩根·侯塞尔的《金钱心理学》,他在第一章《没有人真的是疯子》中讲了类似的故事:
「在美国,最低收入家庭平均每年花四百一十二美元在乐透彩票上,是最高收入族群的四倍。但是 40% 的美国人遇到紧急事故时却凑不出四百美元。
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很疯狂。
但如果我们用力想象一下他们的生活,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过着有钱就花的日子,储蓄看似遥不可及。我们对于得到更高薪资的期望似乎也很难达成。我们无法负担舒服的度假、新车、保险,更别说房产。你们这些学过投资理财的人现在或以后可能有机会拥有的资产,我们根本连想都没想过。
买张彩票,是我们人生中唯一拥抱真实美梦的时刻。」
2
摩根·侯塞尔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投资人和写作者,在有知有行的《投资第一课》里,我也引用过他讲述的故事。
我很喜欢他的文字,也很认同《金钱心理学》这本书的观点。
投资理财,看起来很像是一门教导数学为主的技能:我们把数据填入公式,就可以知道该怎么分配自己的钱,该在什么价格买入什么资产,甚至应该持有多长时间。
这看起来是对的,但大多数时候,它并不奏效。
知道该怎么做,不代表你知道当你试着这样做时,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以及那些真实的感受。
大多数金融机构都会要求用户做风险评级测试,比如能承受多大范围的下跌。用户可以选择 15%、30% 甚至 50%,但他们永远无法模拟当真的亏了一半的钱,深夜回家看到家人,并怀疑你犯的错误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生活时内疚的心情。
事实上,我觉得这才是这个行业真正重要,但也最难的地方。
一方面,你在说服投资者把钱交给你管理;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陪伴他一起,改变他脑子里会冒出来的那些想法。
3
在《感受》中,我写道:
经历带来感受,感受形成知识,知识决定行为。
每个人生活的年代不同,身处世界不同的地方,出生在不同的经济体,经历了不同的市场环境,因此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以及学到的经验和教训也完全不同。
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远比从别人、或者书上得到的二手经验要深刻得多。
在《金钱心理学》中,摩根·侯塞尔统计了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人,在他们 10 到 20 岁时美国股市的表现:
对于 1950 年出生的那一代人来说,他们目睹的是,股市十年不涨;
而对于 1970 年出生的那一代人来说,他们眼中的市场收益是 15 年 10 倍。
这样的目睹、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经历,自然就会形成内心深处对股票市场完全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也自然会影响他们在日后人生中的投资以及其它行为。
4
前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有些地方在疫情管控时对小动物,比如小猫和小狗违规消杀的案例。
他说:这些人就是太矫情了,balabala。
我对他说:你可以有你自己的宏大叙事和大局观,也可以认为宠物是可以牺牲的数字,我尊重但不同意你的观点。另外,我更不赞同轻蔑地否定别人的感受。
感受就是感受,它很真实。
如果你是这个投资实证早期的读者,你应该记着「铁锤」。
铁锤近照
铁锤是我们的司猫,经常来办公室。她喜欢跟人玩,任摸任抱,你不去招她,她就来招你,生怕你不知道她喜欢你的样子。
困的时候,她一脸倦意地在你桌子上找个舒服的地方,倒头就睡,全然不管你是不是强忍着困意还要辛苦地工作;醒着的时候,她经常扭着尾巴哼哼唧唧地跑到你身边,蹭蹭你,一脸乖巧地骗吃骗喝。
办公室是她的游乐场,没事晒晒太阳,看看鱼,玩玩儿这个那个。无聊了就在办公室闲逛,动不动就往路中间一趟,肚子一翻,一副「来撸我啊」的模样。
上面这些文字,是我看到那些新闻时内心的回忆和感受。
宠物主人和我的那位朋友,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决定了他们看到那则新闻时脑海中升起的道德直觉。
生于 50 年代和 70 年代的美国人,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也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如何看待资本市场。
5
这样的对比,在今天这个越来越极化的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越来越不理解,甚至不愿意去理解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
在《理性》中我写道:
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和客观。
大多数时候,我们被自己的经历和唤起的感受所塑造,形成每个人独特的道德模块矩阵。我们只是根据这些矩阵做出直觉的判断,然后给出看似逻辑缜密的推理,所谓的理性不过是自欺欺人。
用摩根·侯塞尔的话说:
我们只经历了这个世界的 0.00000001%,却试图去解释这个世界的 80%。
6
《心经》中记载了佛陀在 2600 年前和弟子的对话,其中有一句是: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
色,按照佛教的说法,是有质碍的、透不过去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
受,就是我们内心唤起的感受;
想,是伴随感受升起的那些想法;
行,是我们做出的行为动作;
识,识内心之识,是分辨、分别。比如这是个我,那是你,股市 15 年 10 倍,猫是可爱的宠物,车前草是杂草。
我们通过身体器官和外界接触,获得喜悦、厌恶等感受,同时引发种种想法,而这些想法则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进一步,这些感受、想法和行为,变成了我们的「知识」,或者说「分别心」,我们再带着这样的「识」去接触外界世界、看待世界,
色受想行识,不断循环、往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验证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告诉我们,人们做出决策的过程,实则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对象和理想世界的假想对象进行相似性判断的过程。人根据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或者说样本),去和现实世界中的信息进行比对、裁剪,然后做出决策。
简单说,我们其实是在对外界事物进行模式识别。而我们内心模版的形成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由感受所驱动的。
但别忘了,这个世界很复杂,很多面,可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因为某一个角度的感受,就对它进行了建模,贴上了标签。
7
有机会影响这个循环的地方是:感受。
感受,让我们对一些东西产生爱慕、期待、讨厌、恐惧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则无形中形成了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分别心」。
这也是冥想发挥作用的地方。
当你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冥想经验,你就有机会打断这个自动发生的过程,对自然升起的想法和伴之而来的情绪保持距离,而不是裹挟其中。
一方面,这可以帮助你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留一段距离,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决策;
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自己和感受的关系,将影响内心认知的形成,从而更深远、更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人生。
本周操作
无
最新净值
实盘投资周报第 242 期,最新的资产是 7,265,080.9,资金加权收益率为 46.06%,本周增长 3.43%。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记录不代表任何推荐之用,仅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验证。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