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由的距离

创业   心灵鸡汤   2024-02-08 17:01   北京  

摄影:孟岩

2023 年 11 月,我和成庆老师在上海的永福庵录了一期播客。

有趣的是,和以往每次我试图谈论「佛学」的播客一样,这次播客又一次出现了事故:

在录制的第 20 分钟左右,当我和成庆老师渐入佳境、越聊越开心的时候,本来安静的寺庙里响起了刺耳的装修声。

我俩不得不停了下来,成庆老师也来不及摘耳麦,走下楼梯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过了几分钟,他从楼下回来,告诉我:和庙里的师父说好了,让装修师傅给我们 40 分钟的时间。

然后问我:这段要重录吗?

我下意识地回答他:不用,这些都是节目的一部分。

 

1

 

这期播客播放后,有一位朋友评论道:连装修声也不剪掉,太不专业了,这能算内容吗?

我回复他:没有人规定什么叫内容。

我们总是很容易被各种世俗的规定和约束,去限制住自己的生命。

内容究竟是什么,谁说了算呢?

当我回听这期播客的时候,最吸引我的,恰恰是成庆老师那段「咚咚咚」下楼的楼梯声,以及他温柔地和师太沟通时的真实场面。

他来不及摘耳麦,所以声音录制得很清楚。

我想,他也完全不知道这段声音会被我保留下来。

但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珍贵的。

再多的侃侃而谈,都不如真实情境发生时,一个人最真实的反应。

 

2

 

我最近在看姜宇辉老师的一本哲学小书《将人生哲学到底》。

其中有一篇讲萨特,在萨特的哲学观中,「情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

他说:情境,就是将人的生存抛进一个非常极端的场合之中,然后在其中展现出生存的困境,选择与行动的两难。

寺庙中突然响起的装修声,是一种情境。

节目中那段自然的对话,是成庆老师的行动和选择。

录制播客中突然发生的事故,是一种情境。

「这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是我的行动和选择。

 

3

 

张小龙说: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句话呼应了萨特的哲学。

但同样的情境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

在节目中,我对成庆老师说:

当我下意识地说出那句:「不用,这些也是节目的一部分」时,我觉得自己离自由的距离又近了一点点。

「什么是内容?」

「本来录得好好的,这下节奏没了」

「这会影响播放量吧?」

「40 分钟够用吗?」

我脑海中并没有这些东西。

我只是想坐下来聊聊天,问一些我真正好奇的问题,记录一场真实的对话。

而那些世俗的规则、定义,并不重要。

就像我曾经发在微博上的一句话:

附着在自己身上的东西越少,你就会越自由。

 

4

 

录完播客出来,我打车去和朋友吃午饭。

在车上我随意打开微信刷信息时,偶然地发现:

有知有行的投资人,海燕,被一位朋友拉进了我们的一个用户群。

作为一个对自己的念头比较敏锐的人,我有些惊讶地发现:

我既没有想问问海燕,也没有截图发给我的伙伴,告诉大家我们的投资人进群了,要格外做好这个群的服务。

事实上,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伙伴们也还不知道这件事。

昨天,海燕来找我聊天,我第一次把这件事讲给她听。

我对她说:

通过这件事,我再一次觉得,自己离自由的距离又近了那么一点点。

对我来说,我不需要让我的伙伴知晓投资人在群里,去做额外的关注。我也不需要问问海燕,她想要进群做些什么。

我不需要证明什么,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的事情。

一切按照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如其所是,就很好。

 

5

 

在我和老六老师对谈的播客中,他说: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监狱中。

我很喜欢这句话。

随着我们不断长大,附着在自己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多。

我们看似自由,但不可避免地活在世俗的约束、规训、以及自己评价标准的监狱中。

 

6

 

我来给你讲个小故事。

最近很多年,中国的公募基金再一次取得了规模的大发展。其中,权益类基金从 2.3 万亿,增长到了 7 万亿。

可是,这个数字一定与你的感受不太一样。

大发展的另一面是,这些规模背后的持有人,绝大多数都亏了大钱。

萨特说:情境,就是将人的生存抛进一个非常极端的场合之中,然后在其中展现出生存的困境,选择与行动的两难。

那我们来看看这里的情境是什么:

1)中国投资者整体的「财商教育」是不足的,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投资和赌博的区别是什么;

2)教育是一件很难、很慢、逆人性的事,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3)公募基金的利润率并不高,只有较高的管理规模,才能让公司的业务得到良好的运转;

4)与熊市时的教育不同,牛市爆发时投资者「拼命」想要投资的愿望极其强烈。如果用一个数字来衡量的话,牛市积累规模的「商业效率」,是熊市时的 20 ~ 30 倍;

5)牛市投资者最想买什么基金呢?涨幅最高的、最近半年 50% 的、排行榜靠前的;

6)怎样才能在 5000 只公募基金里面涨幅最高、排在最前,被牛市疯狂的投资者看到呢?不能分散、不能均衡、不能保守。只有极致的投资风格,才有可能获得极致的结果;

7)投资者买到那些排名靠前的,最近半年赚了 50% 的基金的后果是什么呢?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总有人问我,公募基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走上抱团推高估值、然后估值崩溃的循环。

在我看来,上面这个「情境」就是根本的原因。

在这个情境中,基金公司、银行、券商、基金销售公司,股东、CEO、基金经理、客户经理,都在这个巨大的「情境」中做出了自己似乎最「理性」的选择。

同样的 1 个亿规模背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

一种,是理解了投资的大道,克服了人性的弱点,包括牛市的贪婪、熊市的恐惧;

另一种,是被收益率、包装的故事以及人性的冲动所驱使。

虽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但收入没有丝毫区别。

而且,获得同样收入的商业效率,相差 20 - 30 倍。

如果你也在这个「情境」中,你会怎么选择?

 

7

 

我从来不觉得有知有行很清高,或是理想主义。

恰恰相反,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我们可以在这个情境中,做出不同的行动和选择。

规模重要吗?当然重要。

收入重要吗?当然也重要。

我毫不怀疑,如果换个方式,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这个行业中赚到比现在多得多的钱。

哦不对,有知有行现在还在亏钱。

但是,这条路上,什么时候是尽头呢?

如果你按照社会的规训去生活,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

总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贵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但你也可以选择忽略这些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规训,按照自己的内在记分牌,去寻找内心的幸福。

 

8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内心的幸福?

这本书里还有一章在讲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快乐和幸福的哲学。

他说:「生活是一种实现活动,生活没有什么外在的目的,它最终的目的就是将自身的潜能尽可能完美地实现。而当我们实现了这种完美状态的时候,当我们的能力在合适的对象上得到了充分实现的时候,就是幸福的。」

他还说:「幸福的人是强大的,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为了实现自己,自我欣赏,相反,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去改变身边的人,推动这个世界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

有多少人,在漫长的一生中,能寻找到召唤的感觉?

有多少人,能「在合适的对象上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

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去改变身边的人,推动这个世界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

我能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附着在自己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少,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去过我想要的生活。

我很幸运,也无比感恩。

 

9

 

和去年一样,在年前的最后一天,我选择写一篇文章送给自己,也分享给你。

祝你新年好,也愿你在新的一年、和接下来的更长时间里,寻找到自己的自由。


孟岩
未来无人知晓,一起有知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