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免疫毒理学前沿》

文摘   生活   2024-06-03 10:14   上海  

免疫毒理学

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毒理学领域相对较新的分支学科。

虽然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某些药物和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异常的现象,如:

青霉素等药物

引起的过敏

职业接触某些食品添加剂引起

“面包师疱疹”

臭氧、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引起

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升高、病情加重、病程延长

但是,直到1977年Vos发表“与毒理学有关的免疫抑制”为题的综述,才将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与毒理学联系在一起。

198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和欧共体委员会(CEC)共同组织的题为“免疫系统是毒损伤的靶”的研讨会是免疫毒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免疫毒理学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

(IPCS)

欧共体委员会

(CEC)

目前,免疫毒性依然是机制毒理学中一个相对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毒理学中最复杂的领域之一,免疫毒性的许多问题都尚待阐明。研究外源性理化因素诱导免疫调节改变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筛选敏感有效和重复性高的检测方法是毒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21世纪以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取得的巨大进展,免疫毒理学的整体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强,呈现出一派生机。

人类免疫系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体系,由数百种不同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以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感染的侵袭。免疫系统由一组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它们发送和接收与基本免疫功能相关的信息,并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

人体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作为化学毒物攻击的靶标,外源化学物可直接作用于不同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影响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也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造成免疫功能紊乱,或者继发于其他靶器官毒性而引起免疫损伤。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可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包括免疫反应的失调,其结果可能导致免疫抑制或不适当的免疫刺激。后者包括加大免疫刺激、持续的炎症、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化合物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而免疫毒理学在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评估外源性化学物的免疫毒性仍缺乏统一指南。因此,建立免疫毒理学敏感性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您对免疫毒理学感兴趣,可以参阅今天推荐的这本《免疫毒理学前沿》,它简要介绍了免疫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免疫毒性类型及基本机制,总结当前的免疫毒性测试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详细介绍了当前广泛关注的几类物质的免疫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毒作用模式、以及针对不同物质的免疫毒性评价策略,相信《免疫毒理学前沿》可以为您了解免疫毒理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免疫毒理学是在免疫学和毒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毒理学领域相对较新的分支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化合物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而免疫毒理学在化合物的安全性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简要介绍了免疫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免疫毒性的类型及基本机制,总结当前的免疫毒性测试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然后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当前广泛关注的几类物质的免疫毒性和其作用机制、毒作用模式,以及针对不同物质的免疫毒性评估策略。

本书可作为从事毒理学教学、科研和安全性评价的人员及高等院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精彩样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主编简介  

庄志雄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美国纽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历任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中毒控制与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热带医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预防医学会会长,以及《卫生毒理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公共卫生》副主编、《中国性病艾滋病》副主编、《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编委、《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编委、《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资深编委、《中华疾病控制杂志》资深编委、《卫生研究》编委、《环境与职业医学》编委。

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基金项目、广东省科研基金项目二十余项,主编、参编教材与专著十余部,发表科技论文三百余篇。获国家教育部科技奖、卫生部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十八项。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和深圳市抗击非典突出贡献个人;2007年获全国预防医学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中国毒理学会学会贡献奖。


黄海燕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200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2005年获中山大学卫生毒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山大学卫生毒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中毒控制与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实验动物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靶器官毒理学》编委、《自由基毒理学》编委、《现代毒理学》编委/学术秘书、《机制毒理学》编委 / 学术秘书。

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参编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中国毒理学会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奖等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购书渠道  

点击图片购书

  相关图书  

点击图片购书

上海科学书店
发布科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的各类图书
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上海科学书店
发布科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的各类图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