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佐明 ‖ 我的母校、垌塚道班、垌塚中学

文化   2024-11-08 09:02   河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我的母校、垌塚道班、垌塚中学

文/李佐明





故乡,在心底温柔的角落,承载厚重的眷恋,如一朵缥缈的云,悠悠地飘过,可总有一些云彩让我记忆犹新。那个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五一北湾村,如今却在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岁月的冲刷下渐渐物事人非,变了新颜,昔日湾村周围绿荷红莲的堰塘、清澈碧水的井坑、绿油油的菜地、稻穂飘香的水田,都慢慢地融入城镇化的街道中,留下来的只有湾村旧貌、垌塚中学、垌塚道班等儿时难忘的云彩。

垌塚道班,这个代表垌塚地名的名字与建筑,从我儿时就难以忘却,历经五十年的岁月风雨蹉跎,至今依然矗立在同兴集的公路旁。让人即亲切又沧桑感怀,禁不住科普道班深意。

道班是道路交通上的一个管理机构的名称,一般在铁路、公路上,每隔某规定的一段距离时,则会看到一个道路管理机构,其名称为“道班” 。道班主要是养护公路、清扫垃圾、小规模维修、填坑、换被车撞烂的界石、标志、修剪道旁树、除草、刷路线等工作内容。每个道班负责一段路的养护工作。

弄懂道班之意,结合儿时七十年代到新河口坐轮船下汉口,八十年代坐孝感的班车到汉宜公路王畈或应城转车到汉口的经历,垌塚道班就像一个坐标,时刻指导着离乡归家儿女激动的心灵指南针。我不知道家乡的游子是否有此心灵共鸣,但那年,十七岁的我,就是这样,坐上到京山的班车,在伯父的再三叮嘱中,离开了故乡北湾村,离开了心依的垌塚中学。和那座坐标“垌塚道班”。从那年起,班车和垌塚道班在我的脑海里有了特别的记忆,它是见证垌塚公路走出湖泊老码头的发展史,至今尚存,其内涵意义也是不同的。

要知道垌塚素有“汉川西伯利亚”之美誉,就是因为湖泊众多,地理交通不便利,南下汉川有汉北河、新堰河、韩集河三道渡口而不能通班车,唯孝感的班车沿汉宜公路,在镇南老搬运站出入客运人流,到汉川反而没有到应城便利,因此应城、京山的班车曾先后通车垌塚。虽然汉北河的轮船下汉口风靡一时,让新河渡口在古镇河畔悄然间热闹喧嚣绽放,但是时代的车轮滚滚,让班车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私家小车、大巴高速公路已主导了故乡垌塚的交通发展史。道班,这个沉经养路工人的组织,已成为历史故居。就像武汉傅家坡客运站的关停,曾经的武昌客运扛把子,该来的还是来了,让人唏嘘不已,社会变化太快,高铁呼啸发展,网约车穿梭普及,无人驾驶的士车“萝卜快跑”,让传统汽运走向末路。映衬一句话,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会打。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社会发展新陈代谢,时代进步生生不息。

垌冢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汈汊湖西北岸,南临汉北河,隔河与新堰镇相望;东隔五龙河、老观湖与应城市义和镇、陈河镇相邻;北枕汉宜公路,与应城市杨岭镇、汤池镇交界;西与天门胡市镇、皂市镇接壤,是汉川西北部重要口子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垌冢历史悠久,因固宋朝进士垌夫墓和楚国宫墓而得名。可垌冢也是资源匮乏之地,地理湖泊束缚了她挺拔伟岸的身躯。让跳农门的游子也爱她脚下的土地,但更有沉重的叹息。

厚重的历史文化,哺乳了湖区儿女“耕读为本,勤俭治家”的处世情怀。而学校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地,也倍受故乡儿女的青睐,特别是垌塚中学,似乎是垌塚出人头地的标杆、摇篮,那家孩子考上孝感高中和汉川一中,垌塚中学门前总是鞭炮齐鸣,热火朝天的庆祝。

而说到垌塚的学校,也是一部建国后地方乡镇教育发展史。垌塚自解放前国民党时期始设镇。解放后一直是区、公社、镇政府驻地。因此垌塚最初设有垌塚小学和垌塚工交小学,中学则在背靠李氏南湾村的原后街李氏祠堂处。我儿时调皮捣蛋到学校去玩,上课了文明哥却将我藏到教室课桌下面,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时,引起同学们欣然怪笑,让老师错愕不已,后让我走出了教室恢复正常上课。正是这段意外经历,让我对学校读书向往不已,对老师这个高尚的职业也羡慕于心,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的最高理想,可最终事与愿违。

时代的发展,让这所中学在我启蒙读书之龄时撤消了,所有的课桌都搬迁到我的母校“垌塚五一中心小学”。母校是五一村委会旧址,人民公社时是五一大队,共辖唐家湾、范家湾、李氏北湾、李氏南湾、熊家湾、冯家沟、小唐湾七个小队。因此得名“垌塚五一中心小学”。紧邻我北湾村之北,初建之始非常简陋,三排校舍面南背北横向分布,每排是三间教室,校办室与一年级、五年级的校舍位于第三排,且一字码分三间排列开。校办室大门前挂着一个像自行车铃铛盖似的凹型铁钟,学校上课时,计时老师总是拿着一个铁锤,铛、铛、铛、铛铛铛.....挺有节凑的敲打起来,如果是做早操和紧急集合,老师就会铛铛铛.....密集的的敲打着。

校办室前是一片黄土地的操场空地,两个孤零零的篮球架用木桩固定着架脚,是同学们下课十分钟休闲喧闹之地。操场上绿油油的拌根草,争艳着生产队渠沟旁一排高大的枫杨树,那郁郁葱葱的枝叶,在微风的轻抚下翩翩起舞,它们欣欣向荣,如同生命的热情在悄然绽放,绿意盎然,点缀着新生简陋的母校春色。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风吹得我们在放学的路上左右摇摆,雨淋得我们成为落汤鸡似的满身湿透,木桩固定的篮球架,经不住风狂雨骤哄然倒塌,第二天操场上更是水漫金山一片泽国,水雾蒙蒙笼罩着静静校办室,彰显学校创办伊始的艰辛岁月。后来学校用水泥固定了篮球架,但季节性的水患难以避免,因为学校正处于丘岗低洼处,而我们湾村反而位于垌塚最高的丘岗上,这也是我们湾村范家冲的水田似梯田状的原因。

为了解决下雨天泥巴路出行不方便的问题,校长鼓励全校学生在各个湾村拾破砖破瓦,并以校办室为核心铺砖瓦路,呈7字型铺到各排校舍。凹凸不平的砖瓦路, 学生赤脚走在泥路上,折射故乡贫穷落后时代的深深足迹,呈现今天村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的生活蜕变。

母校一二年级没有课桌,望子成龙的父亲竟将母亲的梳装台锯掉镜子,改装成我的书桌,可能贫穷限至人的想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的书桌竟成了老师的讲台桌,让我上课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坐在第一排,收起顽皮野性之心,认真听老师讲课,依鸦呓语唱着阵阵儿歌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窗台,伴随着鸟儿们的大合唱,我从梦中醒来,睁开惺忪的睡眼,急急忙忙起床,穿衣,正式告别了那野马无缰的年代,踏上启蒙求学的美好时光。

我们一年级教室旁是五一大队办公室,大队供销社、卫生室、变电站、加米厂、抽水基台都在学校前的丘岗上。记得毛主席逝世时,天阴沉沉的,全大队的人都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前,庄严肃穆的静听收音播放机的哀乐,沉痛悼念他老人家仙逝,在那信仰纯洁的年代,人们热泪盈眶,甚至失声痛哭。

青春岁月,仿若昨日,历历在目留下了痕迹。我的启蒙老师是南湾村的李佐玉老师,印象深刻的是报名时,幽默戏语我是家门同字辈号的小兄弟,只是教我们一年就调走了。记忆中南湾村文气盛老师多,大队青年文员李光军也是南湾村人,后天努力跳农门,升迁至汉川市宣传部长,成为激励故乡儿女成长的标杆。当然还有唐家大湾的革命先烈唐金龙少将,在1978年平反昭雪时,我和同学们在其故居好奇的观看唐金龙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情景。

少年乐新知,小学三年级时,垌塚工交小学升级为垌塚工交中学,学生集体迁移到我的母校,从此又增加了一些新的面孔,接触到一些新的事物,也让我急迫窥探外面的世界,特别是新旧学生集结,帮派打架斗殴成为笑谈。蔡家大湾的蔡义平同学,别名猴子,领军工交小学的同学与我们旧学员争强斗胜。如:跳宽水渠沟,打群架、嘻笑起哄某男女同学说话时的婪味关系等开心恶作剧。但也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垌塚米巴王就是同学蔡雄军的父亲,猪油锅盔之最是李智勇的父亲,德德包面餐馆的黄同学家,蔡保红同学家存放的小说书籍更是让我多次徒步到蔡家大湾借阅。当然还有父亲同事的子女范高华、黄勇、李碧涛等同学。

往事不堪回首,一切过眼云烟。“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地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哼唱着谢德芳老师教我们的台湾校园歌曲《童年》,踏着轻快的步伐,我终于踏入了梦寐已久的垌塚中学校园。

垌塚中学创建于1958年,上世纪70年代是高中,78年后改制为中学至今,是一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省级特色普通高中,也是垌塚精英荟萃的育人之地,及大型文化活动的中心,承载着古镇人希望的窗口。中学背靠我北湾村,学生宿舍紧邻湾村牛舍、窑山,菜地。现菜地已征收建成镇政府办公楼。据老人言:牛舍窑山处是湾村祖坟之地,时代变迁移到湾村前原生产队仓库空地处,修建孝仙高速公路时,又占据了坟场,现迁移到镇西“曹操圣庙”处。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垌塚工交中学接收的都是成绩差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进入了垌塚中学。据说一起拆迁的学校还有吕巷窝中,位于汉北河畔木瓜岭,老师也分流到垌塚中学,如校长李佐林老师等大部分都是垌塚人,这也促使垌塚中学成为重点中学的资本,区域学生理想的学校。可惜的是我在垌塚中学就读了一年,因身体之故而休学,后重新复学读初二,又因成绩太差而彻底放弃了学业,放飞了心中的梦想,带着遗憾的泪眼离开了垌塚中学,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土垌塚北湾村。但学校开学时广播高唱的《北国之春》歌曲,却永远留在我心头回荡,至今难忘。

夜幕下,城市的喧嚣突然静止,儿时在垌塚中学校办室人声鼎沸抢着高台,叽叽喳喳观看彩色电视《排球女将》《上海滩》《霍元甲》的趣事,又历历在目,还时时在脑海里浮现,让我在时光的原野里温婉如初,在纷繁的尘世里恬静欢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回首,那些日子如同宝贵的珍珠,镶嵌在青春的记忆里。感慨时光匆匆,见证了人生岁月的成长和洗礼,但那段经历却让我更加坚强和自信。这片土地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我想故乡的意义便是,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前进的步伐越坚定。走的再远再久,也别忘了在哪儿出生,无论身在何处,记得常回家看看,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别了,我的母校。别了,垌塚中学、垌塚道班。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佐明,湖北汉川垌塚人,现居京山,爱好文学。从汉北河撰述开始,以浓浓乡情抒写生活,乡愁史记,诗情游记。




征稿启事


《今日作家》以发现作家、培养作家、展示作家、宣传作家为己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都在征稿之列。


征稿要求


1.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字稿每篇一般在3000字左右,特别优秀的可酌情放宽,但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诗歌等分行型作品包括多首组控制在100行以内;

2.来稿一律以电子文本为主,谢绝纸质稿件。每篇来稿,请在文末添加200字之内的作者简介,并配作者照片一帧;

3.投稿需关注《今日作家》平台,所投稿件需要原创,无稿费,打赏费用10元以上部分发放给作者(第一周),10元以下不再发放;不接受其他平台设置原创的作品;

4.平台对年度支持者的作品免费整理排版、装订成作品集,赠送作品集5册;

5.为了便于搜集管理所有稿件都以邮箱形式投稿。凡《今日作家》来稿,采用与否,一律在七个工作日内通知,若未得到采用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

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编辑微信:lianhe3001  今日作家~文妹

2020年1月7日


扫一扫

添加编辑微信




今日作家
发布小说、散文、诗歌等国内原创作品。服务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