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满常学 ‖ 远去的麦秸垛

文化   2024-11-19 09:11   河南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远去的麦秸垛

文/满常学


曾经能够显示小麦收的多少的麦秸垛,永远的消逝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是麦秸垛确是有过几千年的时间产物,一些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也常常谈论起麦秸垛。

记得小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麦秸垛,而且每个生产队的麦秸垛绝大多都在生产队大院或者在生产队的牛屋旁,原因是,麦秸是生产队喂牛的主要原料,有的生产队有十多头牛,有的有二十多头,麦秸垛就是生产队那些牛一年的粮食,有的生产队麦秸收的少,到了夏秋之际让社员们割青草喂牛,这样也能获得一些工分。

那时候,生产队将麦子压好、扬净后先去交公粮,交完公粮再根据生产麦子的数量和人口以及工分再分配小麦,分完小麦后,全体社员开始垛麦秸垛,全生产队人都分配好任务,装车运输,打垛的,上垛的,全是男劳力,妇女和学生们则去干其他的农活,这一天,全生产队都在一起吃大锅饭,生产队自己种的辣椒,黄瓜,茄子,豆角等蔬菜,当然,生产队长也安排有猪肉和油条,一队人齐心协力一天将麦秸垛垛好!

有的生产队地多,种植的麦子多,当然麦秸垛也就大,相反麦秸垛也就小了一些了。在那个年代里,生产队的牛屋是储存锄好麦秸的地方,也是村里的最暖和的地方,一些中老年人晚上大都到午屋里听有文化的人啦大呱,麦秸的是发暖的,加上那么多牛呼吸的热气,使牛屋里成为了人们聚集的地方。

每到快到冬天的时候,生产队的孩子们都去帮喂牛的饲养员从麦秸垛上薅麦秸,为了冬天温和一些,村里几个俏皮的孩子每年都在生产队的麦秸垛里掏出一个大洞来,这个洞口小肚子大,可以容纳五六个人睡觉,饲养员也很支持这些孩子,生怕在家里冷冻着,五六个人盖一床被子就可以过冬!孩子们都叫那个麦秸垛洞叫温暖洞!这些孩子们在街道上疯狂的玩一阵子后,大家就一个个进入到这个麦秸垛洞里,洞口放一些玉米秸,谁最后进去谁负责将洞口堵上,防止冷风进入。

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后,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地头打场,自然也将麦秸垛垛在地头上,一条大路两边是村里四个生产队的土地,大家也都喜欢将打麦场连在一起,从南头到北头有三里地,路两侧全是麦秸垛,在这条道路上,一些人看着路两侧的麦秸垛,看到谁家的麦秸垛小,都说这家人种的麦子不好,是村里贫困户,也娶媳妇都困难,看到那些大麦秸垛时,说,这是谁家谁家的,这家过的好,收的麦子吃不了。于是乎,麦秸大小成为了贫富的分界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家家的麦秸垛也渐渐的大起来,有的一户人家的麦秸垛都比生产队的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没有人喂牛啦,后来,这些麦秸垛都被造纸收购了,人们把麦秸换成了钱,更没有人用麦秸烧锅做饭啦!

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出现,把麦收时间极大的缩短了,人们开着车到地头接麦子,或者直接卖给了粮站,麦秸垛永远的淡出了人们视线!

麦秸垛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一个产物,它的消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怀念麦秸垛是老年人的情怀,让它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尽快通知编辑删除。




作者简介:

满常学,山东省巨野县人,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从事办公室文字材料,喜欢文学、新闻、摄影,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60万字,有多篇小说、散文发表在中央、省、市报刊杂志上,作品多次获奖。





征稿启事


《今日作家》以发现作家、培养作家、展示作家、宣传作家为己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都在征稿之列。


征稿要求


1.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字稿每篇一般在3000字左右,特别优秀的可酌情放宽,但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诗歌等分行型作品包括多首组控制在100行以内;

2.来稿一律以电子文本为主,谢绝纸质稿件。每篇来稿,请在文末添加200字之内的作者简介,并配作者照片一帧;

3.投稿需关注《今日作家》平台,所投稿件需要原创,无稿费,打赏费用10元以上部分发放给作者(第一周),10元以下不再发放;不接受其他平台设置原创的作品;

4.平台对年度支持者的作品免费整理排版、装订成作品集,赠送作品集5册;

5.为了便于搜集管理所有稿件都以邮箱形式投稿。凡《今日作家》来稿,采用与否,一律在七个工作日内通知,若未得到采用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

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编辑微信:lianhe3001  今日作家~文妹

2020年1月7日


扫一扫

添加编辑微信





今日作家
发布小说、散文、诗歌等国内原创作品。服务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