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载 | 陈珍国校长受邀做客华龙会客厅,畅谈华师中旭的育人逻辑!

文摘   2024-12-02 21:31   重庆  

华师中旭第803

编者按

五年办学,五年发展,五色花开。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在西南第一所附属学校,自2019年建校以来,华师中旭学校一直秉承“向未来”的核心理念,坚持“向未知而教,向将来而学,向未来树人”,以“爱满天下,行知合一”为校训,立志“培养具有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强健体魄的未来杰出人才”,不断深耕教育,创新发展,收获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值此学校建校五周年之际,我校陈珍国校长受邀做客华龙会客厅,畅谈陈校长的教育理想,回顾学校在探索未来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畅想学校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陈珍国: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世间的所有美好,去唤醒、成就孩子的美好。

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号召,携手旭辉教育集团,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开办了华师中旭学校,并邀请我担任学校校长。当时我欣然同意。因为在我心中,我一直想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学校,临近退休之际受邀,能将我的余生奉献给这件有意义的事,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愿意与我的团队一道去成就孩子,让他们去创造美好未来。


陈珍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呢?

如今,文字生成式AI工具ChatGPT、视频生成模型Sora、AI作曲家Suno、AI自动代码生成工具Copilot、Devin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已经开始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冲击我们的教育。

华师中旭学校五年的办学实践证明:A-STEM,这种融合性教育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载体。A-STEM我给它定义为“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教育”,我认为这是跨学科学习、超学科学习的最高阶段。

STEM、STEAM来自西方,它们尽管破除了学科壁垒,但是“A”的价值和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确立。我们把“A”从一个简单的艺术扩展成为人文艺术,并把它前置至引领性地位,我们称之为A-STEM。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文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中应起引领性作用,在人的教育中发挥其引领性价值。



陈珍国:第一,我们重新定义了课程。我认为一个人创新型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多元课程的滋养。为此,我们以五大书院为载体,构筑了“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强健体魄”五维一体的整体课程架构,形成了五大课程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程群、人文引领的跨学科学习课程群、两礼十节活动课程群、生涯规划与体验课程群、全生命周期质量关护课程群,从而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支持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良性发展。

第二,我们重新定义了课堂。创构了新的教学样式——C-PBL,即指向6C素养的项目式学习。6C素养指的是:文化力、审辨力、创新力、合作力、沟通力、网络胜任力。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我们串接生活和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将其演化为一个个项目,展开项目式学习。

第三,我们重新定义了学生。未来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批判性思考者、问题解决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将教育目标转向为促进学习者的全人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未来学习者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学习”即A-STEM。在此过程中学生呈现出的最美样态就是“五自”,即自主、自信、自律、自省、自然。我们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倡导学生从真实生活当中去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型学习。我们邀请诸如中美两院院士邓文中先生、华东师大、上海交大、陆军军医大学的大家进校做“少年科学院”的导师,跟他们进行答辩对话。邓文中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桥梁专家,他的获奖词是“阳光总是照在他的桥上”,当我跟他说,希望他的科学家之光能总是映照孩子成长的路上时,他欣然答应。我非常感谢这些科学家们,他们不计任何报酬,他们的无私行为是我校师生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力量。

第四,我们重新定义了教师。我认为,教师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逻辑起点,A-SETM教育的最大瓶颈就是师资。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改变:即从传统的角色转变为创新意识的唤醒者、创新情景的设计者、创新资源的整合者、创新过程的激励者、创新发展的支持者。

我们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了“五心”教师文化,即“仁爱丹心、专业匠心、拼搏雄心、合作同心、服务核心”。我们依托华东师大强大的学术支持,构筑了“问道未来”等五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构建了五级教师成长评价系统,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有效促进了教师卓越发展。



陈珍国:“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目的是通过减负,提质增效,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两江新区的教学工作会上,我曾以《“双减”背景下华师中旭的质量追求》为题,向新区领导和校长们阐述了华师中旭新质量观的六大特征——面向全体、全程关注、全面发展、爱的培植、指向6C、智慧创获。

基于这样的质量观,我们通过“三改一增一补”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育人质量。

“一改”,即改变课堂的样态,即前面提到的C-PBL课堂改革;“二改”,即改我们的作业设计,开发了华师中旭作业训练系统;“三改”,即改评价,统筹设计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智慧评价系统;“一增”,即增加体育、美术、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时间;“一补”,即把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补起来。我校通过“三改、一增、一补”,确保实现了学生健康绿色发展的同时,达到了减负提质的目标。

建校五年来,在绿色、轻负的前提下,华师中旭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五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办教育典范学校”“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集体荣誉67项;在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和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中,师生更是收获了包括全国金奖在内共计近4000项奖项。



陈珍国:我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信任、协同、共育、共生的育人生态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育人生态中一环,他们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

基于此,2022年,我们领衔发起了中国家校社共育三十人论坛。人民教育家于漪、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等省市自治区上百位相关领域专家,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家长代表们,以及200多万在线网友一起,共同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热点问题。

华师中旭也一直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我们称之为“优中心”共育治理模式,即发挥以党的领导为教育治理核心,建立共育“核心价值观”,聚合资源的“元治理”的作用,建立以学校为育人主阵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儿童中心”伙伴关系。

对内,推动学校内部治理模式改革,提出了“四大中心”的管理模式。即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确立了“两服务”促“两发展”的管理格局,确保了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逻辑起点”的办学方向。

对外,以学校、社会、家长为主体,学校对教育资源进行统整,成立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有课程资源部、社会实践部、发展支持部(学生、教师)、国际交流部、外联宣传部、家长俱乐部、公益行动部七大部门。七大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为学校课程、活动、研学、国际交流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构筑起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陈珍国:新的五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去积极回应国家层面和重庆层面关于教育的总体部署,主动去思考在“教育强国”“新时代教育强市”建设中,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
未来五年,我们主要做好这样一件事——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教育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学校。这所学校,一定是学校边界和社会边界消融的学校,是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边界不断打通的学校,是师生边界不断消融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我们追求学生的发展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融,我们的价值特征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潜能的全面发现。

我们将继续以办百年名校为目标,牢记华东师大“智慧创获、品性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的办学使命,坚持长期主义,努力回应家长、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需求,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华龙网



往期推荐

五周年主题画展 | 孩子眼中的学校是什么模样?


五周年 | 遇见未来,一起来欣赏“2049畅想曲”!


祝福纷至沓来!全国各单位、教育大咖向我校五周年盛典发来贺信(一)


荣耀时刻 | 我校7项课例获评新区精品课,5项获评重庆市精品课,3项获推教育部!


喜事连连,我校教师在重庆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再获一等奖!


-END-


编辑:融媒体中心
审核:康宗芬



华师中旭学校
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教育的真、善、美; 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长大; 在这里,我们一起向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