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基层农资经销商的声音:农产品价格低迷对农资市场冲击严重

企业   2024-11-06 16:31   江苏  
(广告也是极好看的,别让广告溜走)
今年多种农产品价格的低迷,超乎农民的想象,让农民心理产生了一种极大的挫败感。
本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就已让农民心力交瘁,本指望着这种靠比往年更加辛苦更加劳累得来的粮食,不指望价格能有多高,至少也不会比往年低吧。但现实还是给农民的这种微不足道的预期狠狠一击:刚刨出的红薯0.48元/公斤,一斤红薯的价格还买不到春天时的一棵红薯芽子,农民只得拒卖切成瓜干储存,玉米价格为1.80元/公斤,花生米价格7.60元/公斤,芋头从去年的3.60元/公斤,一下子跌到了1.40元/公斤。这一系列农产品的价格处于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农民不知道这原因那原因,只觉得太亏,除了摇头,又能奈何?物有所值对农民来说就是一种奢望、一个伪命题。
再看农资行业,农资人同样面临着艰难困苦的日子,尽管农资价格出现了螺旋式攀升,但企业依旧举步维艰,同时整个农资行业还要背负着种地成本推高的骂名。一提起农业,大家最不满的首先就是化肥、农药、种子贵了。本来化肥、农药、种子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最大助力者,却成为了农民抱怨的对象,两者成为了思想上的对立者,这自然就为农资经营带来了困难。种地效益的低下,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频繁,成为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像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五莲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县,瘠薄丘陵地块占了很大的比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种地主要是靠天吃饭。主要农作物是春花生、春、夏玉米、冬小麦,还有零星的地瓜(红薯 下同)和大豆。本来地瓜是我们当地农业的最大产业,地瓜耐旱、耐脊,适应性特强,备受欢迎。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可以说我们当地人都是靠吃着地瓜长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地瓜还是退出了主食的地位。今年由于百年不遇的旱情,近半年的无雨期,使很多春季作物如:春玉米、春大豆等绝产、绝收。下雨后,很多农民只得割掉重新翻种。
今年在如此旱情下农民收获下来的庄稼价格却出现了大跳水,农民自然难以接受。例如:去年(2003年 下同)同期春玉米开称价格大多为2.70元左右/公斤,而今年同期开称价格仅为2.10元左右/公斤,但这个价格也没有维持几天,夏播玉米收获后,价格一下子跌到了1.80元左右/公斤。最近玉米价格虽有所反弹,也只有2.00元左右/公斤,这与农民的预期还是相差甚远。再像春花生米价格去年开秤价格为10.40元左右/公斤,而后价格虽略有下降,也保持在9.00元~9.60元左右/公斤,而今年开称价格为7.20元~7.60左右/公斤。农民惜售,盼着日后价格能够有所反弹,预期价格能突破8.00元/公斤以上。不是农民贪心,他们算算投资、出的力,特别是大旱之年取得收成,对他们来说更是千辛万苦,抗旱的不易,只有他们最有体会,他们真的心不甘呀!
就以笔者自己为例,帮农民算算种地帐。今年我家种植春玉米1.6亩,一块地1亩,另一块地0.6亩,种植的玉米种是“丹玉405”,55元/袋/亩,共花费100元;使用尿素1袋125元,玉米追肥1袋130元,肥料共计255元;抗旱浇水4遍200元;使用农药封闭除草剂20元,后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45元,期间防虫防病害用药2遍80元,共计投资700元。玉米收获后,卖给收粮小贩650公斤,那时春玉米最高价格为2.12元/公斤,我收入了1378元,还有大约250公斤没卖,留着自已家喂鸡(很多农民有自家养几只鸡自用的习惯)。收入1378—投资700元=678元,这是1.6亩地的变现收入,每亩折合420多元。当然,这是在不算人工费的情况下,如果计算人工费,只有折本了。这是地力较好,能浇上水的地块的收入。像那些根本无水可浇的地块,今年春玉米很多绝产的,或者多少收了几百斤的,连成本都赔了。
这正是农民面对这种尴尬的农业局面,粮食也不值钱,收多收少的,也就无所谓了。农民之所以“收不收年年种”,就是为了能保住口粮而已。农民算算帐,种地收入还不够投入的钱,他们哪来的积极性?
在这种大背景下,今年农民播种冬小麦就大打折扣,大片耕地被闲置,特别是夏玉米收获后的玉米地,玉米秸秆依旧站在地里,农民根本就没有接茬播种的想法。再加上今年天不作美,除了春旱严重之外,谁知短短的汛期过后,便又一次迎来了长时间的秋旱,因墒情太差,导至冬小麦播种时间大大推迟。塞露过后直到10月17~18日总算迎来了一场透犁雨,农民才开始播种。
从使用化肥情况来看:一是销量大大萎缩,二是高端肥销售受限,以中低端产品销售为主。总之,今秋的小麦复合肥销量也是近年来同期销量最少的一年。
据街头镇一位化肥经销商朋友介绍:他作为一个镇级经销商,过去这一季他能卖200多吨小麦复合肥,而今年只卖了40多吨。他下游的大多数村级零售商,有很多直接没有拿货,生意直接就没有开张。还有个别零售户,干脆将夏追市场剩下的高氮肥库存推向了市场,以低廉的价格迎合了部分农民的需求。当然经销商这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必定会影响到将来的经营,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
据日照市一位年销售复合肥近万吨的经销商反映,他下游许多镇级经销商今秋季小麦复合肥销量不过10吨。在乡镇上卖不了10吨肥,实在可怜可叹!不过冬小麦播种面积减少,来年春玉米、春花生的播种面积必然会增多,农民不会真的把一些好地块撂荒吧。再说外出打工也是越来越难了,特别年龄要求比过去严多了,很多建筑、装修、工厂用临时工,必需查验身份证,年龄超过60周岁以上的,人家就直接不用了,怕买不上保险,一旦出了事故,难以承担责任,这些人只能待在家里种地。
从销售的复合肥种类来看,原来卖的比较好的一些大品牌、高含量、高价位复合肥卖不动了,如:氮磷钾含量45%~54%,零售价格为180~220元/袋,这类复合肥销量大大缩水,农民不舍得投资。氮磷钾含量40%~42%配比的小麦转用肥,零售价格在150~170元/袋的低价位肥,成为了主流。大多数农民对于品牌根本不在乎,他知道啥样的肥好,但就是不舍得用,“买袋便宜的混混,别荒着地不好看就行了”。我们靠多年打拼塑造起来的品牌形象,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已荡然无存,轰然倒塌。
越是市场不景气,生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越是有人敢冒风险,失去道德底线,将一些差价较大、质量较差的产品推向市场。像“忽悠团”借机拉网式的下乡清扫,他们大多找到村官,利用村里的大喇叭,以免费赠送礼品,回收他们的复合肥包装带的方式,大赚特赚一把。农民越是对种地失去信心,越不注重化肥产品质量,觉得只要是肥就行,管他效果怎样。而“忽悠团”正是参透了农民的这种低价预期心理,迎合了农民的这种心理需求。
在这种不健康的农资环境下,劣市驱逐良币已经成为常态,而农民一旦跌入这种低价需求漩涡,对我们正规产品的冲击无疑将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加强监管,如果再再再一次次成为空谈,全社会都在漠视,那么生产粮食的“粮食”真要是出了问题,我们的饭碗能端牢吗?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人

内容来源: 农药市场信息

本期编辑:程贝贝

本期审核:顾倩倩

本期监制:顾旭东


点击下面

关注我们

农药行业当拒绝低价恶性竞争
4家企业的农药生产许可证被注销
内蒙古注销一家企业农药生产许可证
其他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化胆碱,未来市场前景可期
突发!为避免破产清算,红太阳拟转增股票7.17亿股,要股东共担重生成本

免责声明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律师

想你所想


农药市场信息新媒界
为《农药市场信息》传媒和中国农药网即时信息发布平台,“即时、专业、深度、分享”是我们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将为你呈现农药植保行业每天发生的最新信息,深度解析大家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新闻,一起分享知识、思想和智慧给你带来的启迪、灵感和快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