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探索》2024年第6期

文摘   2024-11-29 09:00   福建  

文章来源于

《探索》,2024年第6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民生导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与价值

王常柱

政治学研究

百年来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与政治引领

王炳权

城市风险治理中的基层政府:权责关系与协同机制

田玉麒,陈子雄

深化安全治理: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

丑则静

政党治理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政治逻辑与完善机制

王立峰,周强伟

“三新”党建的网格化运行机制及其优化路径

陈亮

公共治理

空间的社会性意涵与社会空间化理论探析

林聚任

数据融通赋能数字政府绿色治理的逻辑机理与优化路径

杨达,胡瑞竹

政府绩效考核排名强激励得以强持续的内在逻辑——基于B市M区接诉即办实践的分析

龚志文

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

仪式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理据、独特价值与未来路向

史宏波

丝路精神与世界现代化的新图景

许士密







民生导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与价值
摘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其推进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提供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规定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提供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民本色形成的制度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经验折射的政治逻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诉求强调民生问题的政治性、系统性、层次性、差异性、发展性、长期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超越了资本导向型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创造了社会主义的民生导向型现代化新模式,为人类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依据民生导向型现代化模式的形成逻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价值诉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需要建构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现机制。民生导向型现代化的价值诉求,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政治方向、建设手段的伦理性质和民生诉求的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现代化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代化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王常柱,男,博士,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王常柱.民生导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与价值[J].探索,2024(6):1-15.








百年来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与政治引领

摘要:百年来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亡图存是历史的主旋律,经世主义、维新变法等社会思潮迭兴,最终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广泛传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呈现出国内文化纷纷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国家综合国力的飞跃催生了生态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发展,它们积极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良好格局。无论是救亡图存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百年社会思潮演进的核心之一。百年社会思潮的演进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主流意识形态始终能全面引领各类社会思潮,突出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作者简介:王炳权,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王炳权.百年来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与政治引领[J].探索,2024(6):16-36.


城市风险治理中的基层政府:权责关系与协同机制

摘要:中国城镇化进程迈入新发展阶段,城市成为现代性风险的聚集地。现代性风险的生成与演变呈现出高度复杂性特征,因而呼唤基层政府在城市风险治理中发挥前哨作用。基层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备联结纵向党政体系和横向基层社会的职能定位,承载着执行国家风险治理政策任务与满足社会公众风险治理需求的双重职能。在城市风险治理实践中,基层政府权责失衡现象时有发生,基层政府的权责关系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从权责配置结构来看,自上而下的权责配置机制形塑了基层政府的权责关系,权责倒挂成为城市风险治理中基层政府权责失衡的现实样态;从权责运作机制来看,自下而上的风险治理职责要求加剧了城市基层政府的权责失衡状况。城市风险治理的权责配置过程受制于条块关系结构,条块矛盾构成城市基层政府权责失衡的结构性致因。探索城市基层政府权责协同机制建设路径,亟须从树立权责一致原则理念、构建协同型政府组织结构、引导多元主体协同行动三个方面出发,健全风险研判、预警、应对和善后的全周期治理机制,完善从分散走向协同、多方共同参与的风险治理体系,进而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政府风险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简介:田玉麒,男,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廉政研究院研究员;陈子雄,男,吉林大学廉政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田玉麒,陈子雄.城市风险治理中的基层政府:权责关系与协同机制[J].探索,2024(6):37-49.


深化安全治理: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

摘要:“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发展合作平台。在肯定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为全球经济复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等方面成果斐然的同时,“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更趋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愈发激烈的全球基建领域大国竞争,安全风险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共建离不开全面、充分可靠的安全治理。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带一路”安全治理,有效防范化解了“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深化“一带一路”安全治理,作为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应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思想指导下,挖掘发展成果的安全价值、筑牢安全治理的发展基础,不断提升风险防控、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多领域安全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一带一路”安全治理不仅积极致力于一系列传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以及与沿线国家安全环境的持续改善,“一带一路”安全治理的系统展开与不断深化也成为中国增强全球安全治理公共产品供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作者简介:丑则静,女,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引用格式:丑则静.深化安全治理: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路[J].探索,2024(6):50-63.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政治逻辑与完善机制

摘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为党的自我革命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法理依据与实践保障,其主旨在于促进党的自我革命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化、规范化及体系化演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一重大使命,这要求我们既要从理论层面深挖其背后的政治动因,又需在实践层面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框架。政治逻辑作为揭示政治现象深层规律的理论钥匙,其功能在于阐释并理解政治行为、决策及制度的基本属性及其互动。在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中,政治逻辑体现为党通过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制度建设,鲜明地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既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客观要求,也是规范自我革命运行的内在需要,更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制度安排。完善机制在系统或组织内部扮演着优化结构、提升效能及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需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以保障自我革命实践的有效实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执行机制,强化自我革命的政治担当;完善一体推进“三不腐”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合力;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提升监督工作的精准度与效率;建立自我革命党内法规的动态调适机制,确保党内法规体系与时俱进,紧密契合自我革命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态。

作者简介:王立峰,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强伟,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王立峰,周强伟.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政治逻辑与完善机制[J].探索,2024(6):64-76.


“三新”党建的网格化运行机制及其优化路径

摘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随着“三新”党建这一全新命题的提出,如何织密党的组织网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是“三新”党建全覆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党引领型网格将不同部门的权责统一归口于党建网格之中,形成了“一网多责、一网协同”的布局,为“三新”党建全覆盖提供了好的思路和突破口。面对“三新”党建全覆盖这一重大命题,全国各地探索“三新”党建的网格化运行实践,形成了一些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通过对上海各区“三新”党建实践的综合比对发现,“三新”党建的网格化运行机制涵盖党的领导统筹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机制、条块协同联动机制、民主协商议事机制、问题闭环处理机制、数字技术赋能机制等六个方面。探索“三新”党建网格化运行的优化路径,需要立足“三新”党建全覆盖的基本要求以及“三新”党建网格化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基本规律,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口和着力点。即,优化人员配备,加强“三新”党建网格化运行的队伍建设;提升网格功能,发挥“三新”党建网格化运行的辐射效应;加强阵地布局,夯实“三新”党建网格化运行的阵地支撑;完善制度保障,提升“三新”党建网格化运行的规范水平。

作者简介:陈亮,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基地研究员。

引用格式:陈亮.“三新”党建的网格化运行机制及其优化路[J].探索,2024(6):77-89.









空间的社会性意涵与社会空间化理论探析

摘要:“空间问题”或“社会空间化”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一研究转向表明社会学家已锚定空间的社会性意涵,认识到了空间的社会学意义,超越了单纯把空间看作是社会行动或现象之外的“容器”或外部背景的局限。在梳理关于空间的社会性认知和社会空间化理论的基础上,侧重阐述社会空间的基本属性与特征,强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空间问题时,不是关注“空间中的事物”,而是关注作为社会现象与过程的空间生产本身。当我们把空间要素纳入人们社会活动,从社会过程去加以界定认识,即可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社会现象、重新认识空间问题,从而获得“空间想象力”。因此,可从关系主义理论视角去分析社会空间问题,把社会空间看作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存在物,具有其自身特征和规定性,即空间并不外在于社会过程,而是以关系的形式体现为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广延性,这是其社会性意涵之根本所在。关系主义理论视角有助于深入认识空间的关系属性,更好地对社会空间关系及其社会意义做出解释。当前,我国面对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新时代任务,应在系统探讨空间社会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构建基础上,加强空间化理论分析意识,立足中国社会研究需要促进这一新学科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简介:林聚任,男,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林聚任.空间的社会性意涵与社会空间化理论探[J].探索,2024(6):90-99.


数据融通赋能数字政府绿色治理的逻辑机理与优化路径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政府建设尤为重要,也为政府数据融通提供了可能。数据融通为数字政府绿色治理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撑,为数字政府职能向网络空间迁移提供了助力,建设数据融通的数字政府有助于大量可感知的数据在标准统一的体系中实现充分融合,并使得融合的数据在政府部门间进行有效传递,从而赋能数字政府绿色治理的实现。具体而言,数据融通赋能数字政府绿色治理的逻辑机理在于优化数据融通赋能政府决策、提升数据融通赋能政府服务、强化数据融通赋能政府监管,促进“单元的数字政府”向“系统的数字政府”转变。然而,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数据融通还面临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部门意愿不足导致数据融通制度供给滞后、部门多类系统耦合不足导致数据多向度融通有限,不仅导致政府决策受困、监管受限、服务受阻,还对数字政府绿色治理效能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不仅要从价值层面推广数据融通支撑数字政府绿色治理的认知共识,还要从实践层面探索部门系统高效耦合的多向度融通路径,实现数据融通和数字政府绿色治理之间的良性互构。

作者简介:杨达,男,博士,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端智库、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研究员;胡瑞竹,女,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引用格式:杨达,胡瑞竹.数据融通赋能数字政府绿色治理的逻辑机理与优化路径[J].探索,2024(6):100-111.


政府绩效考核排名强激励得以强持续的内在逻辑——基于BM区接诉即办实践的分析

摘要:政府绩效考核是彰显政府绩效的重要方式,在众多的政府绩效考核手段中,排名因兼具激励强度和激励持续的二重属性得以在政府部门中广泛运用。在规范意义上,激励强度与激励持续的关系存在“弱激励—弱持续”“强激励—弱持续”“弱激励—强持续”“强激励—强持续”四种类型。与“强激励—弱持续”和“弱激励—强持续”两种已经被经验案例证明的样态相比,“强激励—强持续”常被认为是作为“逻辑余项”而存在的一种理想样态。基BM区接诉即办排名的实践分析发现,政府绩效考核排名的强激励效应也能够得以强持续。在“信息生产—信息使用”的维度下,政府绩效考核排名的强激励效应得以产生是政社合作生产绩效信息、高频率生产序次类信息、不对称的相对绩效、正负激励结合的奖惩体系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内在逻辑在于领导注意力持续聚焦、排名考核全面嵌入科层体系、激励组织对个体产生规训与保护、纵向相对绩效替代横向相对绩效,从而保障了绩效考核排名的强激励效应得以持续再生产。政府绩效考核排名的强激励与强持续相互强化,强激励的发生机制与强持续的发生机制在逻辑上实现同频共振。

作者简介:龚志文,男,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引用格式:龚志文.政府绩效考核排名强激励得以强持续的内在逻辑——基于BM区接诉即办实践的分析[J].探索,2024(6):112-123.









仪式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理据、独特价值与未来路向

摘要:仪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文化色彩浓厚、受众群体庞大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时常与传统的、封建的、民间的或是宗教的群体相联系,从而难免带有某种古朴、奇异乃至神秘的特质而成为学界研究的偏好。然而,仪式绝不专属于传统的、前现代的社会,现代政治生活的运行同样离不开仪式独特作用的发挥。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程,仪式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于传播精神价值、塑造集体记忆、强化社会秩序,与弘扬中国精神之间形成了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关系。从历史维度来看,仪式是承载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从理论维度来看,仪式是培育中国精神的物质力量;从现实维度来看,仪式是赓续中国精神的有效渠道。着眼当下,仪式在弘扬中国精神中展现了独特优势,其通过具象化中国精神的内涵、艺术化中国精神的表达、规范化中国精神的传承,层层深入地渗进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提振民族精神信仰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展望未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召唤下,运用仪式弘扬中国精神,需要立足作用机理,推动中国精神的可感性转化与表达、情境化共鸣与认同、规范性内化与外化;聚焦关键矛盾,处理好仪式的形式与内容、供给与需求、神圣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加强实践探索,通过挖掘符号标识、策展仪式情境、运用数字媒介,让中国精神“厚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作者简介:史宏波,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史宏波.仪式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理据、独特价值与未来路向[J].探索,2024(6):124-136.


丝路精神与世界现代化的新图景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是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也是弘扬丝路精神和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的实践平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时空场域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相遇相知。丝路精神与世界现代化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也是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和深厚文化动力。以丝路精神为指引,推进世界现代化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愿景。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四大”赤字不减反增,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政治互信的责任共同体、经济融合的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包容的人文共同体,实现共同安全、普遍繁荣、多元和谐是解决世界难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世界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弘扬丝路精神、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为世界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实践平台;要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要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作者简介:许士密,男,博士,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许士密.丝路精神与世界现代化的新图景[J].探索,2024(6):137-152.

往期推荐

CSSCI来源刊目录(2023-2024)

《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硕士独作文章:学术秩序的“破窗”之举还是偶然行为?

马斯克改革政府计划全文(中英文)

编辑 | 嘉言宣轶

审核 | 风清扬


社科学人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