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尤其是对《学记》要融会贯通,了解古人正确的教学规范,老师也要了解正确的教学次第、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周到的教育计划、公正的教学态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优良的教学品质。
)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第一章:化民成俗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
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第二章:教育优先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
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三章1:学知不足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浅薄,只有实际的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新的困惑。
第三章2:教学相长
【原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反思,自我反省;教师知道了自己的贫乏,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更新自己,充实自己。所以说:教学的与求学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学的一半就是在求学啊”。大概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四章:大学之道
【原文】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王友谊)
【译文】
古时候的学校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书塾”,在每五百家的“乡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州里设立“序”,在国都设立有太学。
太学每年都从小学招收学生,每隔一年就举行大考,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经书的能力,考查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群体生活能否融洽合作;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能够主动接受教育;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明辨是非不交损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基本上完成了太学的学业了。到第九年,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修养,世事洞明,坚持原则,达到了太学的最高成就。
能这样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以后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这样,国内百姓一定心悦诚服,远方异族也会向往来归附,这就是太学教育的最高成就啊。古书的记载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大概说的就是这层道理吧。
第五章:太学之制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释文]
1.太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
2.举行致祭仪式的时候,要演练歌唱《小雅》中的三首诗歌,表示学生进入太学读书,就是意味着做官的开始,用这来激励学生立志栋梁前程,暗示学生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3.上课之前,都要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肃静下来,打开书箱,拿出书本和作业,让老师检查,教导学生静心严肃恭顺地研读书本,好好学习;
4.太学的课堂上设有惩戒过错生的戒尺和荆条,用来警示学生,使得他们心有敬畏,能够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不敢越轨犯规;
5.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用以表示政府非常尊重学校,以此来安定学生,使学生不致受到骚扰,能够安心按照自己的志趣自我研讨,从容读书;
6.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多提问启发他们的思考,但不要随意地给他们讲解答案,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独立钻研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脑探寻问题答案;
7.年龄小的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听课,有疑难问题要向年级高的优秀学长请教,再由学长集中向老师请教,不要超越学长直接向教师发问。这样做是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的,因为,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谦逊的好习惯。
这七个方面,是教育教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
《记》中说:“凡是读书的人,都要按照官员的身份和规则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按照贤士的心胸和抱负来鞭策自己。”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六章:学有张弛
【原文】
太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
太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进行正课,在学生课外休息的时候也会布置各种发展个性的课外作业。
因为,课外不练习操弄杂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的演奏琴瑟;课外不广泛的学习一些修辞技巧,课内就不能切实的学好《诗经》;课外不在生活环境中去学习各种杂事,课内就不能全面的掌握礼仪知识。总之,如果在课外不提倡各种娱乐游戏活动,学生就会感动枯燥无味而不会有学习热情去学好正课。
所以,德才兼备的人围绕学习这件大事,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还是在家中复习功课的时候;无论是在课余休息的时候,还是在娱乐游戏的时候,他都会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努力。
太学这样合理安排了学生的作息,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搞好学习,亲近师长,愉快的与同学和谐相处,对于所学习的思想理念有坚定地信仰。学生完成学业毕业以后,离开了学校师长,也就不会去做背叛师长,违背原则的事情了。
《尚书·兑命篇》说:“只有严肃的恭顺的重视学业,并且精进不懈的为了学习而想方设法付出各种努力,这样去做了,学业才能有所成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七章:无效教育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教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认为反正该教的我都教了,听不听是学生的事,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
他们讲课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和实际水平,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就达不到学习目标。
因为这样,所以,学生把学习当作痛苦的事情,厌恶学习,怨恨教师,只感到学习的困苦,把学习当作负担,却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束了太学阶段的学习,而所学的内容也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里,教育的失败,难道不是由于教师的原因吗!
第八章:教成四则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
太学教育的原则是:在学生的错误还没有萌发之前,就加以防范教育,这叫作预防性原则;在学生有了兴趣需求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这叫作相机性原则;教育教学按照规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去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实际,这叫作次序性原则;大家一起学习,互相观摩切磋,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合作性原则。这四点就是教育教学成功的要诀.
第九章:教废六由
【原文】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如果等到罪错发生了以后才去禁止,那么,学生的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他会对教育非常反感而拒绝教育,
如果在并不合适的时候强行去进行教育,或者在最佳教育时机错过了以后才去教育,勉强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即使非常勤奋刻苦,学习也不可能成功。
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没有科学计划,不讲规律,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育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学生思维混乱而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如果不与同学合作学习,一个人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那么学习疑难就无人咨询,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学习提高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如果交友不良,与一些品行不端的人结交往来,那么,言行举止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
如果与不三不四的损友混在一起,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第十章:教学三规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
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
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
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
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
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
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
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第十一章:长善救失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
谈到学生学习的偏向,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不知道。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这四类偏向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客观心理实际不同。教师带班上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类型的区别,这以后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健康的发展他们的优点,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第十二章:语言三要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
优秀的歌手,教人唱歌,只需要起一个头,定一个音,就可以让听歌的人都跟着他一起唱起来;优秀的教师,教人学习,只需要做一个点拨,定一个方向,就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辩。
优秀教师的的教学语言,虽然简约,但是却能明白的表达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容易理解;虽然义理幽微,但是却能讲解得浅显生动,能够形象的说明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所使用的比方很少,但是却能讲解得十分恰当,让学生容易懂得。这样的优秀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在他的启发下深入的思考探索下去了。
第十三章:择优聘师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
君子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难易实际,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的掌握感到困惑疑难,他们对于哪些知识能力感到简单易学,君子还了解学生个人资质的差异,各人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了解了这些学情以后,君子才能够根据具体实际,从多个不同方面对学生作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才能当好教师。
只有能够当一个好教师的人,才能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能够胜任基层领导的职务了,才能够做一个统治者。
所以说,做教师,就是学习做国家统治者的一个必由步骤。因为这样,所以选择教师人选是不可不慎重的。
古书上说:“古代圣贤的君王都把教师选拔当作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第十四章:尊师重教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
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
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
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第15章:善于问答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
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
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
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第十六章:善于倾听
【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
只会记诵书本,靠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事先背好答案,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来作老师。
一定要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才组织学生讨论,一定要深入下去,倾听学生的思考;
学生心里有疑难,想问可是又没有能力表达不知道如何提问的时候,这以后老师才在讨论交流中导引学生;讨论交流中导引了,学生暂时还是不明白,即使暂时放弃,应该是可以的。
第十七章:循序渐进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释文]
优秀的铁匠,一定会让他的儿子先学凿打的技术,在穿孔拼补弥合皮革中,锻炼打铁的腕力和技能,然后再学习冶补铁器,这样就会学得容易一些了;
优秀的弓匠,也一定会先让他的儿子学习用柳条编制箭袋,练习煣曲竹木的技术,然后再学习制作弓箭,这样做起来也就不会太难了;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与驾车的马正好相反,它会先被拴在马车的后面,先适应驾车的环境和道路,练习驾车的技能,以后驾车就不会惊慌了。
有学识的人能够明白这三件事中的所体现出的学习道理,就可以去实现自己做学问的愿望了。
第十八章:以身作则
【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五服,五种丧服,斩衰(三年之丧,实际上为两周年)、齐衰(有三年、一年及三月之分)、大功(九月之丧)、小功(五月之丧)、缌麻(三月之丧)。表示五种远近不同的血缘关系。
【译文】
古代的学生对于老师是非常尊敬的,他们总是善于从许多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
鼓点,并不在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乐调以内,但是如果没有鼓点来调节,在音乐演奏时,各种乐调就不会和谐;
清水,并没有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但是,如果不用水来调和,各种颜色就不会鲜明耀眼;
求学,并不等于就当上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这五种官员,但是如果不学习不更新知识不与时俱进,国家各行政部门的官员就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就没有业绩;
教师,并不是你需要遵照五种丧服礼仪去尊奉的亲戚,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实施教育进行传承与维护,五服之间的亲戚,就不可能亲密和谐相处。
第十九章:教育为本
【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
君子认为,德行最高的人,拥有多方面的才能,不止只限于能够担任某一个官职;普遍的真理,包容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止只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需要订立契约就能够坚守信用;最懂得因时制宜的人,出入进退,能屈能伸,善于改变自己,绝不会拘泥于某一种选择。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去切实的抓好教育倡导尊师重道了。古代尧舜禹三位伟大的帝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首先从源头开始,先祭祀河神,然后再祭祀水的归宿,去祭祀海神。这种做法正是我们所说的重视根本,教育先行的道理啊。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