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12月8日上午,在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重磅发布了2024年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成果。
华龙洞人
东亚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12月6日至8日,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及当地省市县有关领导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近百名科研专家及学者相聚一堂,分享交流东亚古人类学研究最新科研成果。
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9名专家学者受邀作学术报告,展开全方位、高水平、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介绍人类起源与演化相关热点问题的最新科研进展。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东至县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华龙洞遗址及陈列馆等。
12月8日上午,在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之成果发布环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发布了2024年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成果: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2024年华龙洞遗址共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据介绍,华龙洞遗址发现于1988年底。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华龙洞人的其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智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
研讨会认为,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现代人起源及其行为方式的最理想地点。
华龙洞已进行了四次发掘
提到华龙洞,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多年来曾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当地人起初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过,这里有一天会因华龙洞古人类遗址而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华龙洞遗址位于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村民组,面积8.6万平方米。201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团队在这里发现了一颗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这一发现一下子震惊全国。自此,这里成为中国第五处发现包含有完整头骨化石的直立人遗址。
华龙洞最初被发现,时间还得追溯到1988年。当年,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村民庞金木在一处小山坡上修建羊圈时,无意中挖出一些奇怪的“骨头”,出于好奇便带回家中。直到2004年的一天,村民们在他家串门时,偶然看到了这些“骨头”,这些“骨头”到底是什么,看后的村民们引起了热议甚至是争论。当时在场的一名村干部提议,把“骨头”送到东至县文物管理所鉴定。
东至县文管所的专家初步研究认为,这些骨头极有可能是化石!层层上报后,由此正式拉开了探秘华龙洞的大幕。2006年7月1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韩立刚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实地考察,并启动首次挖掘工作。最终发现了1枚人类牙齿化石和1件人类额骨碎片化石。韩立刚初步判定这里可能是10万年前的早期现代人遗址,便将此地取名为“华龙洞”,寓意“中华民族,龙的传人”。
遗憾的是,第二年,准备进一步发掘时,韩立刚不幸因病去世。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至县一起,分别于2014年、2015年和2018年,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数百件石制品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标本。
在2015年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上,众多知名考古学家宣布,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的头骨化石被证实属于直立人,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唯一同时保存有完整面部和下颌骨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东至人”。最终,专家们根据遗址动物群组成,结合初步的铀系年代测试,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阶段所处的地质时期大约为中更新世中后期,距今约30万年。
2021年,专家对“东至人”头骨进行了雕塑法复原,直观展示了30万年前生活在华龙洞的古人类容貌特征,显示这是一位年轻的与现代人相似的个体面容,可能代表着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面部骨骼形态及容貌。专家们研究判定,推测出这是一位13岁左右的女性头骨。自此,“东至人”又多了一个可爱的名字——“东至姑娘”。
2019年,华龙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东至人”化石亮相国家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华龙洞遗址”第四次发掘在2024年4月到6月、9月到11月分两期开展。此次研讨会,也发布了最新发掘成果:2024年发掘出土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遗址本体保护项目及陈列馆完工
此次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赴实地考察了华龙洞遗址及陈列馆等。12月6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跟随专家学者们来到遗址现场。记者注意到,原本露天的华龙洞遗址已拥有了“新家”。一座巨大的钢结构大棚将华龙洞完全“保护”住。
漫步在华龙洞遗址现场,如同置身于一个精美的古人类主题公园。大棚周边,绿草如茵、风光秀丽,草坪上巧妙地放置了硕大的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等远古动物的雕塑,还建造了古人类围猎动物的铜像场景,再现了华龙洞30万年前的样貌。“建设大棚主要是为了保护华龙洞遗址免受自然破坏,也为科研人员下一步考古研究工作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此前接受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曾表示。
据悉,为了加大华龙洞遗址保护和利用,2024年启动进行的“华龙洞遗址本体保护项目”和“华龙洞遗址陈列馆”项目目前已正式完工。新建的陈列馆建筑面积1214.63平方米,展示了在华龙洞遗址出土的包括古人类头骨化石“东至姑娘”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器、骨器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同时,用3D等科技手段形式展示了化石的整个复原过程,构建具有专业延伸性的交互体验空间。
距离遗址约1公里之外的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区内,最有看点的当属陈列馆主楼,室内被设计成远古洞穴的模样,增添不少神秘感。“石破天惊华龙洞:走进30万年前古人类的家园”,门口“石壁”上的标语直奔主题,让人仿佛瞬间进入远古人类世界。“新场馆内部围绕华龙洞的秘密、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华龙洞人生活方式、遗址保护利用等主题,设置了四个单元,生动展现了华龙洞遗址‘前世今生’及科学价值。”吴秀杰介绍说。
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霞在研讨会致辞中曾表示,近年来,池州市坚持统筹推进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华龙洞遗址本体保护、陈列馆改造提升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池州将持续做好华龙洞遗址保护利用文章,进一步提升华龙洞遗址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
责编| 皖 皖
审核| 徽雨田
来源| 大皖新闻
往期回顾
Review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加星收藏,信息不错过
发现我们
Cont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