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乡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活化利用是加强文物保护、推动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的重要路径,省文物局组织开展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评选推介活动,公布了“包公园古建筑群活化利用”等十佳优秀案例,在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在业态与形式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组织与管理实施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示范引领作用。案例如下:
包公园古建筑群活化利用
(合肥市包公园管理服务中心)
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包公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公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园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不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通过举办中秋诗会、节庆游园会、文化节等活动,传播廉政教育等方式,以文旅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配套上推进文创品销售、市集试运营,打造国风市集;在文化宣传上推出系列短视频、开通云直播,将包公文化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传播;在游园活动上延续老品牌、丰富新内容,并开发了包公廉政文化精品课堂;在项目上打造培育“包包小课堂”、推出“包包微研学”,针对低龄群体,趣味化传播包公文化,沉浸式体验非遗手作。
华祖庵活化利用
(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为祭祀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而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安徽中医学院的定点实习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华祖庵景区拓展“1+1>2”的融合思路,将传统文化类景区与上下游多方产业主体相衔接,以IP开发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度合作,打破产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旅+演艺,推出夜游项目《这就是神医》,游客全程参与演出,与演员互动;文旅+非遗,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游客体验非遗魅力;文旅+互动式体验项目,景区内设置中医把脉问诊区,为游客免费把脉问诊,并提供相应的养生保健知识;文旅+研学,景区内开设亳学堂,研发中药香包制作、习练五禽戏、闻香识药、国学诵读等多种研学课程。
宝兴面粉厂旧址活化利用
(蚌埠市蚌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宝兴面粉厂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兴建,是蚌埠市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厂房建筑别具特色,具有典型中西结合和民国建筑风格。
秉持着“传承与创新”理念,对该旧址采取了整体平移保护,打造成为城市会客厅。旧址内集结了众多非遗文化体验与本土特色文创,创新展示和传承非遗文化,举办淮畔音乐会、青少年故事大赛、文创夜市等多项群文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星街古建筑群活化利用
(滁州市明光市博物馆)
三星街古建筑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中后期,由南北两路建筑组成,北路建筑三进三院落,南路建筑两进两院落,外观青砖小瓦马头墙,檐口的砖挑檐、风火墙、木雕等极具地域特征。
明光市将三星街古建筑群纳入“15分钟阅读圈”范畴,结合房屋原有结构,打造成三星书苑,科学划分服务接待区、沉浸式阅读区、少儿活动室等9个功能分区。积极探索新型运行管理模式,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行、政府部门实行效能考核的管理方式。加强与融媒体中心合作,开设专题阅读推广栏目,打造特色品牌阅读活动。提升服务效能,突出书房主题,装修古朴,图书种类丰富、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效改善读者阅读体验感。
李集老街文物建筑群活化利用
(六安市金寨县文化旅游局)
李集老街,位于金寨县南溪镇丁埠村,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夏节起义、列宁小学旧址(李集村贤文宫)。
李集老街以红色文化为内涵,以山林自然生态为特色要素,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原则,采用“红色+”“生态+”“艺术+”等模式,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独特的村庄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为乡村旅游突破点,盘活利用古民居资源,打造成集红色研学、团建党建、爱国主义教育、田园乡愁、民宿度假于一体的微型产业聚集的农文旅启动区,形成产业串联,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西河老街文物建筑群活化利用
(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人民政府、湾沚区文物管理所)
西河老街,地处青弋江畔,老街上有不可移动文物27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湾沚区建立全面系统文物保护机制,打造一条有老手艺、老味道、老店铺的古街,吸引文化基地、酒吧、茶吧、客栈等入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码头文化、商客文化、水运文化、乡村文化,展现多元文化特色,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查济古建筑群活化利用
(宣城市泾县桃花潭·查济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查济古建筑群,始建于隋唐,保存元、明、清古建筑13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
查济古建筑群以加强保护文物、传承非遗、推动古村落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任务,传承查济村优秀历史文化。多措并举加强古建筑保护修缮,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利用空置民房助力民宿、农家乐发展,深入挖掘研学旅行资源,以政府监督、第三方运营的管理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仁里古建筑群活化利用
(宣城市绩溪县文物所)
仁里村为中国传统村落,拥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村落中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县级文保单位4处,未定级文物不可移动文物49处。
仁里村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文旅融合业态为平台,实现“文+旅+商”的立体融合,依托文物建筑彰显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开展品赏古建筑、体验传统民俗等系列活动,挖掘文物古迹背后的文化故事,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群活化利用
(安庆市滨江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安庆市古城中心,因当街有明代隆庆年(1567-1572年)所建之“倒扒狮子”石牌坊而得名。街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36处。
街区共分为倒扒狮街、国货街、四牌楼街和钱牌楼街四大街区,以倒扒狮街为核心,其它街为主轴,形成传统文化体验区、文化创意休闲区、时尚生活体验区、滨江风情酒吧区四大发展片区,将文史展览、非遗研学、文化创意、传统老字号及时尚美食等有机融入文物建筑原有空间,赋予产业新业态,激活文物建筑活力,实现“古今相融、主客相融、商旅相融”的保护性开发目标。
潜口民宅活化利用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
潜口民宅,由明代民居建筑群和清代民居建筑群组成,荟萃了民居、祠堂、商铺、牌坊、路亭、石桥等不同类型的明代建筑13幢、清代建筑11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利用潜口民宅的明园、清园10幢单体建筑,通过图文并茂、模型结构、多媒体三维呈现、互动参与和场景还原等多种展示方式,打造了“徽州建筑考工记——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立体展示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源流、文化内涵、营造仪式、选址布局、设计构思、建筑材料、营造工具与技艺传承等内容,成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题博物馆、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展示的重要窗口。
责编| 皖 皖
审核| 徽雨田
来源|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古迹处
往期回顾
Review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加星收藏,信息不错过
发现我们
Cont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