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茗戈 云南大学团委书记、副研究员;彭泉钦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4年第22期
把握历史主动
引领中国青年共筑共圆中国梦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郎”“后生”等与“青年”相近的词来定义人的青年阶段,而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中国青年”一词完成了进步意义的赋予和历史地位的定位。自此以后,“青年”群体成为了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共同影响着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在网络的“扩大器”作用下,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影响有所抬头。作为没有经历过历史苦难的新时代青年,难以深刻理解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历史叙事和底层逻辑,更容易在理想的“应然”与现实的“实然”的巨大反差中产生“疏离感”,侵蚀着“五个认同”的思想土壤。如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引导中国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从“被动加入”转变为“主动融入”,实现共鸣、共融、共进,这既是时代命题,也是青年工作的必然要求。而破局之钥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把握历史主动”。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贯通理解中国过去的苦难辉煌、现在的日新月异和未来的光明前景的钥匙所在,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正如总书记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讲话中指出“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这一表述旗帜鲜明地将把握“历史主动”置于青年工作的深刻内涵之中,是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的方法论的重要指引。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将把握“历史主动”作为应负的时代使命,从而破解发展困惑,走出成长迷思,充分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与中国梦共鸣、共融、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何以需要:
中国青年与中国梦共鸣、共融、共进的时空逻辑
方向逻辑:听党话、跟党走,百年风雨的自觉追求。中国青年运动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感基础。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革命青年”孕育而生。在革命战争时期,延安成为了中国进步青年心中向往的红色革命圣地,他们主动向组织靠拢,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用血和泪的牺牲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青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在新中国这片热土上艰苦奋斗,为中国自立自强贡献青春智慧,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和中国时刻。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中,不畏艰险,挺膺担当,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扬,发出了中国青年的时代强音。从1981年北大燕园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到如今的“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历史嬗变,中国青年始终与祖国同命运,与党和人民同心同行,在祖国大地上谱写了慷慨激昂的青春之歌。伴随着中国从民族独立到经济建设再到民族复兴的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青年群体的社会、政治属性也在不断变化,“革命青年”“社会主义接班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的历史定位的变迁,便是最鲜明的表现。身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时代潮流中的中国青年更是要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并使其成为自觉追求,以“强国复兴有我”的抱负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空间逻辑:国家好,青年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有着历史经验的底气。随着近代中国被迫睁眼看世界,“国家”作为“舶来品”现代性概念,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推动下,伴随着追求民族独立的进程,逐渐影响着中国人观念里的国家,从而对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有着高度的渴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成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6万亿元,增长约1856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千年夙愿。新中国75年的发展史,足以佐证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保驾护航。近年来,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巴以冲突愈发证明了,在一个遵循“丛林法则”的世界里,要想安稳的幸福,背后都离不开强大的祖国。如果缺乏了依靠,个人理想的实现便失去了避风港,因此,“国家好,青年才会好”这一空间逻辑赋予了中国青年独特的中国气韵,赋予了中国青年一往直前的勇气和与世界对话的底气。
时间逻辑: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源于过去,长于现在,更是面向未来,需要在历史的代际接棒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毛泽东同志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中国青年始终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是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力量。过去和现在的中国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交出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辉煌答卷。新时代青年更是要从百年的中国青年运动史中汲取智慧,充分发挥历史主动,能吃苦,敢担当,有理想,肯奋斗,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这样才能将中国梦从过去、现在推向未来。
何以推进:
中国青年与中国梦共鸣、共融、共进的实践逻辑
共鸣:以集体记忆赓续高度历史自觉,做“理想家”。“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每一代中国青年都是集体记忆的“传承者”和“实践者”,而“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中国青年要拥有对过去历史的共同浸染,强化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一分子的思想认知,那么,从大历史观层面增强历史自觉,实现与中国梦的共鸣就成为必然的路径选择。要通过大历史观的学习教育,固本清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使生活在幸福时代的中国青年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深层逻辑,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底层逻辑,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共融:以躬行实践促进主动历史创造,当“实干家”。在物质愈发充沛的今天,部分中国青年在物质上被“宠溺”,拜金主义、享乐之风隐隐浮现。加之,“网红经济、明星经济”等一夜暴富价值取向在互联网上流行。在两者的叠加影响下,扭曲了小部分青年的劳动观,出现个别不尊重劳动、不愿吃苦、不会劳动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向青年提出“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需要有“自找苦吃”的精气神。这些都表达出了中国青年需要以实干为要,书写奋斗青春。要通过常态化实践、暑假“三下乡”、寒假“返家乡”等脚踏实地的方式,引导青年学生走出象牙塔,在基层一线理解中国,在田间地头增进人民情感,在具体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只有走过听过看过干过,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体悟、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认识,才能在脚踏实地中不断提升本领才干,才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历史主动,主动进行历史创造,与中国梦实现共融。
共进:以“国之大者”形塑强烈历史担当,做“追梦人”。近几年,网络上总能看到对“精致利己主义”“佛系青年”“躺平青年”的批判,也出现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舆论,侧面反映出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人往往面临一些发展困惑,从而导致部分青年消极懈怠,精神不振,这是影响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不利因素。我们党如何拉近与青年“心与心”的距离,是在信息时代提振青年“精气神”的需要重点考量的重要路径。自毛泽东同志开始,就常常以回信的方式为广大青年送去鼓励和嘱托,引导中国青年跟着党奋勇向前进步成长。书信往来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见字如面”的亲切惦念问候,亦有“纸短情长”的深刻情意表达。通过这一信息和情感的传递方式,有效跨越了地理空间的阻隔,拉近了我们党与广大青年的距离,让广大青年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温暖,增强了党和青年之间的情感链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青年回信,无论从回信群体、回信方向上都是引导中国青年向着“国之大者”目标迈进,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在抵御人生路上各种诱惑、风险中,增强定力,固本清源,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人民需要紧密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
在国家发展的每一段征途中,青年人都是最具生命力的队伍,他们具有最积极的活力和新颖的创造。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担大任、敢奋斗,用自己的热力与激情为国家书写了一个又一个青春华章。青年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敢于应对困难和挑战,争做时代先锋,这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国家灿烂而光明的未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既是中国梦的追梦人,也必将成为中国梦的圆梦人。
✦
•
✦
最受读者关注的文章
(2024年第48周)
编 辑 | 殷敏 长沙理工大学
审 校 | 韩春丽 张希哲
复 审 | 胡同洲
终 审 | 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