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领取:
2024年CSSCI期刊10大常用理论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与科技环境中,理论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石,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多样复杂的社会现象。本文精选的“2024年CSSCI期刊10大常用理论”涵盖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与思维框架,从组织管理到个体心理,从制度建设到群体行为,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解释模型和实践指导。这些理论不仅具有广泛的跨学科适用性,还为构建创新性研究路径提供了参考,适合用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探究。
7.信息生态理论
信息生态理论将信息管理类比于生态系统,强调信息、技术、制度、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状态。该理论不仅关注信息的安全与有效传递,还考虑到信息在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社交媒体研究中可以运用该理论研究信息传播与受众行为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它还为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和数字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有力参考。
8.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组织与个体决策,特别关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如法律、政策与文化规范)如何塑造行动者的行为和社会运行模式。该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由制度环境决定,尤其是在合法性追求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在研究环保政策时,制度理论揭示了组织如何通过符合法律和社会期望来赢得资源与支持,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9.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聚焦于个体对角色和身份的结构化认知和建构过程,强调自我认知在社会实践中的动态变化。通过这种认同,人们在社会情境中找到自身定位,并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动机。该理论深入分析了个体对自我角色的筛选、群体归属感的建立,以及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身份协商。例如,在组织管理中研究员工如何将自身的目标认同与企业文化目标协调结合;在文化研究中,可分析跨文化传播中身份认同的冲突与调整。
10.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群体归属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理论认为,个体会根据所属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规则调整其行为,这种行为驱动了社会中的群体协作或冲突。例如,该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被用来分析员工的团队归属感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中,用于研究社会偏见及群体对抗的机制。
总结
这些常用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及相关领域,涵盖了社会结构、个体行为、组织管理、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共生理论揭示了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与互惠;场域理论与制度理论关注社会规则与权力分布;活动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行为构成及决策过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强调系统自组织与动态适应;权变理论主张管理方式的情境化调整;信息生态理论探讨信息与环境的动态关系;认同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个体与群体身份的建构与归属感。这些理论为研究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同时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维分析框架,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解读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7.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子集,通过对数据的训练和测试,从数据中识别规律以完成预测、分析和聚类等任务。其基本原理包括偏差 - 方差权衡、调参及正则化等操作,以提高模型准确性和泛化能力。常用算法有 K 均值、随机森林等。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它可用于数据收集与整理,如转换非数值型数据和聚类;在数据分析方面,能缓解相关性分析中的“维数灾难”,在因果推断中分析异质性因果或辅助传统方法。但该方法面临实用性、大数据及公共价值等方面的挑战。
刘闻博,王丛虎.公共管理研究中的机器学习方法——原理、应用及挑战[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4,13(05):152-168.
8.多主体仿真
多主体仿真方法是一种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的社会计算学方法。在智能时代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中,它用于探究管理者他组织与教师自组织的协同关系。该方法设计包含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学校组织环境等关键主体的仿真系统,如通过 BDI 框架设计管理者决策过程,模拟教师自组织涌现机制及主体间互动协商机制。利用 Python 语言开发系统并开展多次仿真实验,控制管理者与教师属性初始值、变革模式等变量,分析不同情境下二者协同对学校组织变革成效的影响,为教育变革提供策略建议。
胡艺龄,赵梓宏.智能时代学校组织变革的管理者——教师协同关系研究:基于多主体仿真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7):105-112+128.
9.常人方法
常人方法是一种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独特意义的方法。在对韦伯情感型行动相关难题的探究中得以应用,如围绕歌曲《阿妹》开展的实验。它旨在研究日常生活场景下人们获取事物意义的方式,不刻意制造特殊情境,使实验贴近日常。通过播放歌曲、提问、讨论等步骤,观察受访者对歌曲的理解过程,分析其在不同信息供给条件下的认知模式,进而探讨可理解性、共情与默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理解人类行动及社会现象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
王赟.共情与默会:一项常人方法实验[J].广东社会科学,2024,(01):197-209.
10.质性元分析方法
质性元分析方法是一种整合质性研究的工具,由STER等在1985年首次提出,旨在构建普适性理论框架。其认识论基础包括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多数基于后实证主义的“解释集成”思想。与文献综述、定量元分析相比,它能更科学地解释现象、构建理论,适用于质性研究结论缺乏连接对比等情况。操作上,数据收集要确定数据库、检索词等,分析则涵盖编码、研究内分析等环节,未来还应关注中国管理现象、提升严谨性与透明性,并推动与定性、定量元分析方法结合。
卫旭华,陈义,汪光炜.管理研究中的质性元分析方法:适用问题、操作策略与应用展望[J].管理学报,2024,21(01):148-158.
声明: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