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描写” 二十一技法,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心灵之境,成就你的写作

文化   文化   2024-11-27 16:30   江苏  



“景色描写” 二十一法

作者:Ashida


    景色描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作者情感、思想与审美情趣的寄托与表达。这21种方式方法与技巧,无论是细腻的情感表达,还是宏大的意境营造;无论是现实的写照,还是幻想的驰骋,都能在具体写作中得以实现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心灵之境。

    一、细节入微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如李斯之言,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构建精彩景色描写的基石。描绘春日的花园时,需留意每一朵花的独特姿态。看那樱花,花瓣如雪般轻盈飘落,有的打着旋儿,似在跳着最后的舞蹈;花蕊纤细而娇嫩,金黄的色彩点缀其中,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点睛之笔。叶片上的脉络清晰可辨,像是生命的经纬线,输送着生机与活力。草丛中的无名小花,虽不起眼,却也努力地绽放着,淡紫的花瓣微微张开,露出浅黄的花蕊,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仿佛置身于场景之中,能感受到真切的自然的精妙。每一处细微的刻画,都是对景色深度与广度的拓展,笔下的世界不再模糊与笼统,而是充满了真实可触的细节之美。

    二、动静相衬法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周易》中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动静相衬在景色描写中的魅力。以夏夜的荷塘为例,平静的水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荷叶与荷花的倒影在其中清晰可见,构成了一幅静谧的水墨画。这是静态之美,宛如一位沉睡的佳人,散发着宁静的气息。然而,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扑通”一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溅起的水花在月光下闪烁着银光,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荷叶与荷花的倒影也随之摇曳生姿。此时,蛙声此起彼伏,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为这夏夜的荷塘增添了灵动的旋律。

    动静相衬,使景色有了节奏与韵律,静为动之基,动为静之魂。在描写古老的小镇时,青石板路静静地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古旧的房屋沉默地矗立在两旁,这是静态的背景。而巷子里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小贩的叫卖声、自行车铃铛声,则如灵动的音符,穿梭于这静态的画面之中,让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感官交融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句诗提醒我们,要深入感受景色,需调动多种感官。走进秋日的山林,视觉上,漫山遍野的枫叶如火焰般燃烧,金黄与火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山峦起伏,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听觉上,秋风拂过山林,枫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秋的秘密;松果掉落,发出轻微的“砰砰”声,仿佛是山林的心跳。嗅觉上,泥土的芬芳混合着落叶的腐朽气息,还有那若有若无的野果香气,萦绕在鼻尖,让人沉醉。

    触觉上,当伸手触摸枫叶,那略微粗糙的质感,带着一丝凉意,仿佛是秋的指尖轻轻划过。味觉上,若捡起一颗熟透的野果放入口中,酸甜的汁水在味蕾上散开,那是山林馈赠的美味。通过感官的交融,景色不再是单一的视觉呈现,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体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温度。

    四、修辞增色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之言深刻地揭示了修辞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比喻能使景色生动形象,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将月光比作流水,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柔和与流淌感。拟人则赋予景色情感与生命,“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好奇地看着人间的繁华。”让星星有了人的情感与动作,使夜空充满了灵动与趣味。

    夸张可强化景色的特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极度的夸张展现出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排比能增强景色描写的气势与节奏感,“春天的花是那么鲜艳,那么芬芳,那么充满生机;春天的草是那么嫩绿,那么柔软,那么富有活力;春天的风是那么轻柔,那么温暖,那么沁人心脾。”通过排比,全面而深入地描绘出春天的美好,让读者沉浸在春天的盛景之中。

    五、时间流转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时间的感慨,也可映照在景色描写中。从清晨开始,东方泛起鱼肚白,曙光逐渐驱散黑夜的阴霾。太阳缓缓升起,起初是淡淡的橙红色,柔和的光线洒在大地上,唤醒了沉睡的万物。露珠在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一颗颗细碎的钻石,折射出晨曦的绚丽。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上午,阳光变得明亮而热烈,照耀着田野里的庄稼,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的波浪。

    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大地被笼罩在一片炽热之中,万物仿佛都在这高温下休憩,只有蝉鸣在枝头不知疲倦地歌唱,诉说着夏日的热情。傍晚,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紫红色,晚霞如同一幅巨大而绚丽的画卷,挂在天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句诗,道出了傍晚景色的美丽与短暂。夜晚来临,明月高悬,繁星点点,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世界披上了一层银纱,宁静而祥和。

    六、空间转换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句诗体现了空间变化带来的视野拓展,在景色描写中亦有深刻意义。从山脚仰望山峰,云雾缭绕在山腰,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随着山势起伏,像是一片绿色的波涛。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身旁的景色不断变换。

    行至山腰,能看到山间的溪流潺潺而下,溪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银光。溪边的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圆润光滑,像是被岁月打磨的珍宝;有的棱角分明,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当终于登上山顶,俯瞰四周,连绵的山脉尽收眼底,山谷中的村落渺小如蚁,河流如丝带般蜿蜒其中。远处的云海翻腾涌动,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阔。

    七、色彩渲染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用这句诗描绘出春天色彩的斑斓。在描写春天的草原时,嫩绿的草芽铺满大地,像是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绿色地毯。草地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热情奔放;粉的像霞,娇艳欲滴;白的像雪,纯洁无暇;黄的像金,灿烂夺目。这些色彩相互交织,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草原图。

    秋天则是金黄与火红的世界。金黄的稻田在秋风中翻滚着波浪,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枫叶在枝头燃烧,红得夺目,仿佛要把整个秋天点燃。天边的晚霞也被染成了橙红色、紫红色,与大地的色彩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热烈的氛围。色彩渲染不仅能展现景色的外在美,还能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如红色代表热情、活力,蓝色代表宁静、深邃等。

    八、虚实相生法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的这句诗蕴含着虚实转换的哲理。在描写古老的庭院时,实写庭院中的青砖灰瓦、斑驳的墙壁、雕花的门窗,这些实实在在的景物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而虚写则是想象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或许是佳人在窗前梳妆,对镜贴花黄;或许是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挥毫泼墨。

    在描写月色下的湖泊时,实写湖面上的波光粼粼、湖中的月影、岸边的垂柳。虚写则可以是联想到湖中的仙子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或是往昔的船只在湖中穿梭,运送着货物与希望。虚实相生,使景色描写超越了现实的局限,进入了一个富有想象力与诗意的境界,让读者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穿梭,感受景色的多重魅力。

    九、衬托对比法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的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衬托对比。以沙漠中的绿洲为例,广袤无垠的沙漠是一片单调的金黄,酷热难耐,生命迹象寥寥无几。而绿洲则像是沙漠中的一颗明珠,翠绿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鲜艳的花朵竞相开放。通过沙漠的荒凉与绿洲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绿洲的珍贵与美好。

    在描写城市与乡村景色时,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灯闪烁,充满了现代的繁华与喧嚣。而乡村则是田园风光,青山绿水,袅袅炊烟,宁静而质朴。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景色风貌,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使读者对景色的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十、引用化用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中的这句名言启示我们在景色描写中可引用经典。在描写长江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这句词将长江的雄伟壮阔与历史的沧桑感完美融合,使长江不再仅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故事与历史文化的象征。

    当描写柳树时,化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为“春风轻抚,翠柳似佳人,万缕青丝舞碧霄。”既借鉴了经典的意境,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使柳树的形象更加优美动人,富有诗意。引用化用名言警句或古诗词,能提升景色描写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十一、联想拓展法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的这句诗描绘了联想的广阔空间。当看到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可联想到它们长途迁徙的艰辛旅程,它们排成整齐的队列,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的协作,跨越千山万水,向着温暖的南方飞去。它们的叫声,或许是在传递着途中的信息,又或许是在鼓舞着彼此的士气。

    看到古老的城堡,联想它所经历的风雨变迁。曾经的战火硝烟,勇士们在城墙上奋勇抵抗;曾经的和平盛世,城堡内歌舞升平。岁月在城堡的墙壁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联想拓展法使景色与更广阔的时空相连接,丰富了景色的内涵与意义,让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遨游于历史与想象的天空。

    十二、情感融入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这句诗深刻地体现了情感与景色的交融。当心情愉悦时,看到的景色皆充满生机与美好。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中进士后,满心欢喜,笔下的春风、春花都洋溢着喜悦之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欢呼。

    而当心情悲伤时,即使是美丽的景色也会染上哀愁的色彩。在描写秋雨时,若内心惆怅,那秋雨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降水,而是“秋风秋雨愁煞人”,雨滴打在落叶上的声音,像是在低泣,诉说着无尽的忧伤。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使景色成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影,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共鸣力。

    十三、特写聚焦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此诗虽表达的是一种境界,但也可类比特写聚焦的效果。在描写一朵盛开的荷花时,聚焦于它的花瓣。那花瓣洁白如玉,微微张开,仿佛是少女羞涩的脸庞。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折射下,宛如珍珠般璀璨。花蕊嫩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与蝴蝶前来采蜜。

    在描写古老的钟楼时,特写钟楼的大钟。钟面上的指针缓缓转动,记录着时光的流逝。钟身的铜锈斑驳陆离,像是岁月留下的皱纹。当钟声敲响,那深沉而悠扬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特写聚焦法能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景色的某一细节上,使其更深入地领略景色的独特魅力,感受其蕴含的深刻内涵。

    十四、全景勾勒法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笠翁对韵》中的这种对景描绘方式可延伸至全景勾勒。在描写海边的日出时,从海平面开始,远处的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接着被染成了橙红色、粉红色。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起初是一个小小的红球,慢慢地,它越升越高,光芒越来越强,将整个海面都染成了金色。

    海边的沙滩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一片,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涌来,拍打着沙滩,溅起白色的浪花。远处的礁石在海浪的冲刷下屹立不倒,海鸟在天空中翱翔,时而俯冲入海,时而振翅高飞。全景勾勒法能展现出景色的整体风貌与宏大气势,给读者以全面而壮观的视觉感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景色之中,领略其广阔与雄浑。

    十五、天气变幻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俗语道出了天气的变幻无常。在描写山区景色时,晴天里,山峦翠绿,阳光洒在山峰上,清晰地勾勒出山脉的轮廓。山谷中的溪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光,溪边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而当暴风雨来临,乌云迅速聚集,笼罩着整个山区。狂风呼啸,吹得树木东倒西歪,枝叶沙沙作响。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雷声。暴雨倾盆而下,山谷中的溪流瞬间涨水,水流湍急,裹挟着树枝和石块奔腾而下。雾气弥漫在山间,使整个山区变得神秘而朦胧。天气的变幻为景色描写增添了丰富性与戏剧性,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多变。

    十六、季节特征法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句禅语描绘了四季的典型景致。春天,大地复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如丝如缕,滋润着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桃花盛开,粉若云霞;梨花洁白,似雪如霜;油菜花金黄一片,灿烂夺目。

    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荷叶田田,荷花盛开,散发着阵阵清香。夜晚,繁星点点,凉风习习,人们在庭院里乘凉,享受着夏日的宁静与惬意。秋天,“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枫叶红遍山林,稻谷金黄,果实累累,是收获的季节。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白雪皑皑,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河流冰封,万籁俱寂,唯有梅花在雪中独自绽放,傲立寒冬。抓住季节特征描写景色,能使读者迅速感受到季节的氛围与特色,领略自然在不同季节的魅力。

    十七、光影变幻法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的这句诗描绘了光影的美妙。在描写古老的教堂时,早晨的阳光斜射在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玻璃上的图案在地面上投射出斑斓的光影,神秘而庄重。随着太阳的升高,光影逐渐移动,照亮了教堂的长椅、墙壁和祭坛,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的氛围。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教堂的尖顶上,将尖顶染成了金黄色,与周围逐渐暗下去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射在广场上,像是一位巨人在守护着这片土地。月光下,教堂则显得更加宁静而神秘,银色的月光洒在墙壁上,勾勒出教堂的轮廓,与周围的黑暗融为一体。光影变幻法为景色描写增添了层次感与立体感,使景色更加生动逼真,富有艺术感染力。

    十八、声音摹写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这句诗以声衬静,展现了声音摹写的妙处。在森林中,鸟儿的歌声是最动听的乐章。有的鸟儿叫声清脆悦耳,像是在欢快地报晓;有的鸟儿歌声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森林的故事。风吹过树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鸟儿的歌声伴奏。

    溪流潺潺流淌,那清脆的流水声像是在弹奏着一首轻柔的小夜曲。当暴风雨来临前,雷声在远处轰鸣,低沉而沉闷,像是大自然在发出警告。雨点打在树叶上,滴答滴答,打在地面上,噼里啪啦,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暴风雨的交响曲。声音摹写法能使景色描写更加有声有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活力与韵律。

    十九、民俗文化融入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谚语强调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在描写傣族的泼水节时,街道上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水枪或水桶,相互泼水祝福。水花飞溅,笑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广场上,人们围着大象载歌载舞,大象也欢快地甩动着鼻子,仿佛在与人们一同庆祝。

    在描写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时,广袤的草原上,赛马选手们骑着骏马风驰电掣般地奔腾,骏马的鬃毛随风飘舞,马蹄扬起阵阵尘土。摔跤手们身着传统的摔跤服,两两对峙,他们的肌肉紧绷,眼神坚定,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技巧。一旁的观众们呐喊助威,声音响彻云霄,他们有的挥舞着彩旗,有的吹着号角,沉浸在这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民俗盛事之中。远处的蒙古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草原上,白色的帐篷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帐篷外飘着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奶茶和烤羊肉的香气。

    将民俗文化融入景色描写,让景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貌,而是承载着人类活动与文化传承的鲜活画卷。它使读者能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感受到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色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当地的生活场景之中,体验着那份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欢乐氛围。

    二十、传说故事结合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当景色与传说故事相结合时,更能增添其神秘色彩与文化底蕴。在描写西湖时,可讲述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西湖的断桥,横卧在湖面上,看似普通的石桥,却因这段传说而充满了浪漫与哀怨。据说,许仙与白娘子在此相遇,开启了一段人蛇相恋的传奇故事。每当下雨时节,西湖的雨雾弥漫,仿佛能看到白娘子撑着油纸伞在断桥上漫步的身影,那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美丽与哀愁。

    在描写蓬莱仙山时,传说海上有三座神山,蓬莱便是其中之一。山上云雾缭绕,宫阙亭台若隐若现。传说中,这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有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曾派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前来寻找,虽无果而终,但这传说却让蓬莱仙山成为了人们心中向往的仙境。当海风轻拂,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那神秘的氛围,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让蓬莱仙山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披上了一层神话的光辉。

    传说故事与景色的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沉浸于神秘的故事世界,丰富了想象力,也让景色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想的桥梁。

    二十一、意境营造法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这句诗营造出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在意境营造中,需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将景色、情感、思想融为一体。在描写江南水乡的夜景时,静谧的河面上,一艘艘乌篷船缓缓前行,船头的灯笼摇曳着昏黄的光,照亮了船边的水面,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两岸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青瓦白墙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远处的石桥横跨在河面上,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轮圆月的形状。此时,若有一位身着古装的女子在桥上抚琴,悠扬的琴音飘荡在夜空中,与潺潺的流水声相互呼应,那便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典雅而又充满诗意的意境。这种意境,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慰藉与净化,仿佛超脱了尘世的喧嚣,进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理想世界。

    意境是景色描写的灵魂所在,它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少儿写作课】

(适合8-16岁中小学生,可以永久回放)

6位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10+年一线少儿写作教学经验

30节PPT视频录播课,共计790+分钟

110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

从文学创作素养到实用写作技巧

涵盖素材、语言、结构、思维4大板块

系统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立即订阅👇


211写作课堂
知识性、趣味性、方法论、实用性和执行力,深植低层思维和逻辑,多推写作素养和技巧,打造最可靠的写作助手和伴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