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沉痛地得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别了,叶嘉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现发其文,以怀故人,励今人。
【导读】:我们要体会一个人的诗,该怎么样进去?如果他是从自然感发写出来的,那我们就从自然感发来欣赏它;如果他是用思索写出来的,那我们就要用思索去寻求它。诗是文的源,写作创作都离不开这些方法和技巧。
一、长大学诗VS从小吟诗
很多人是从小就作诗的,像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时候写诗的オ思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开口就能咏凤凰。可韦应物却是二十多岁以后才回来学作诗的。
现在我就要讲二者哪里不同。一个人长大以后学诗跟从小就吟诗念诗是不一样的,虽然你都可以写出好的诗来。这真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如果你从小就吟诗读诗,你的学习跟你的生命是一起成长起来,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你的诗里的感发来得更自然,是跟你生命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不假思索,出口成章。就是说你的诗不是想出来的,是流出来的。
还有我上次吟诗时也谈过,中国有一个非常悠久的达三千年以上的吟诗传统……中国有这样一个绵长的吟诗、背诗的传统,而且从小学诗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就要讲回来了。韦应物小时候没有学诗,没有读书,后来很晚才“把笔学题诗”。所以他的诗五言比七言好,古体比近体好,而且是要透过一种思索才能体会到的好。我们要体会一个人的诗,该怎么样进去?如果他是从自然感发写出来的,那我们就从自然感发来欣赏它;如果他是用思索写出来的,那我们就要用思索去寻求它。韦应物是后来才学诗,所以一切都是有意的。小时候的学习,什么都不分,黑白是非善恶好坏什么都不知道,就这么一股脑地背。可是一旦已经长大,什么都是有意,学习也是有意的,写作也是有意的。所以韦应物都是有意学陶(渊明)学谢(灵运),于是他的山水田园诗里就有一些像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作品。
二、诗的三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 感官的感受
一般说起来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
宋朝杨万里有一首诗叫做《小雨》写的就是感官的感受:
雨来细细复疏疏,
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
千峰故隔一帘珠。
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他说有一阵雨来了,不是大雨,而是小小的雨,“雨来细细复疏疏”,雨点不密,很稀疏的几点雨。有时你开车,窗玻璃前面有几点稀稀落落的雨丝,就是这样的“雨来细细复疏疏”。
“纵不能多不肯无”,他说这个雨啊,你如果要下就下得多一点,下一场大雨;你要不下你就停止不下。可它是“纵不能多”也“不肯无”,就是下那么小小的一点点雨,还总是不肯停下。
杨万里就掌握了景物的这么一个特色,就是说天上在下那种细细疏疏的雨,而他对这种雨的感受就是“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那么这个雨有什么作用呢?他说“似妒诗人山入眼”,好像小雨在嫉妒诗人,因为诗人可以看见山,山是很美的,“山入眼”就是能够看见山,所以“千峰故隔一帘珠”,就是说它故意下一种濛濛的雨,让那个远山在诗人看起来都好像隔着一个珠串帘子一样看不清楚,朦朦胧胧的,非常的美。这是感官的感受,写得非常有情趣,这个也未尝不好。
我们知道唐诗确实是有气象的,写得比较开阔博大,而且感情是比较丰厚的;但是像杨万里这样的宋人的诗,题材比较小、比较细致,虽说不具有像李太白、杜甫那样很奔放、很丰富、很充沛的感情,但是他们比较注重对于外界的观察,因此宋诗常常带有一种观察和思致的味道。所以说宋诗也有宋诗的好处,你虽然没有像杜甫那样的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这种热烈的深厚的感情,但是你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一样可以写出好诗来。这是感官的层次。
(二)第二层次 感情的感动
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像陆放翁怀念他以前的妻子时写的《沈园》: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放翁的诗。特别是关于沈园的诗,那真是写得非常好的。他跟他的妻子唐婉被他母亲逼迫分开以后,两人分别又再婚,之后唐婉不久就死了,所以说“梦断香消”有四十年之久了。他说我们曾经在沈园见过面,现在不用说人是老了,沈园的树都老了,是“沈园柳老不吹绵”。柳绵就是柳树的花,连树都老了,不再开花了。
陆放翁一直到八十多岁都不能忘记唐婉,所以第三句“此身行作稽山土”,因为他是会稽人,是浙江绍兴那边的,他说我已经七八十岁了,我的身体不久将要被埋葬在会稽山下化作尘土了。可是我“犹吊遗踪”,我仍然凭吊遗踪,遗踪就是过去我们两个人分离以后在这里重又见面时的遗迹,这时我还会“泫然”——眼中涌满了泪水。
另外他的《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诗说: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
墨痕犹锁壁间尘。
前句“城南小陌”,即我在城南的路上,也就是往沈园去的路上,又是春天了,他跟唐婉分别后,某个春天曾在沈园见过一次面,但只有那一次,所以说“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当年沈园是梅花盛开,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相逢过,现在呢,梅花依旧,人却不见了。
下面是“玉骨久成泉下土”,人早已是死去而长久地埋在地下,但当年题的词还在墙上被蜘蛛网和尘土覆盖着,“墨痕犹锁壁间尘”。
他当年题的那首《钗头凤》是很有名的,说: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我们当年的海誓山盟我还记得,从没有忘记,可是今天我们再见面,我想给她写一封信都沒有办法了。“山盟虽在”却是“锦书难托”,即再也不能见面了。
这个作品当然是写得很好,很感人。不管是他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还是他的“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或是“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都写得很好。这是诗歌里边第二个层次,就是给人一种感情上的感动,我们千古以下读了他们这一段爱情的悲剧,仍然能够感动,这是感情的感动。
(三)第三层次 感发的联想
第三种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我们上面讲过,感官的东西像杨万里所写的“雨来细细复疏疏”,都是相当写实的,是现实的景物,是“我”真的感官,即“我”眼睛看见、耳朵听到的,就是我的五官能够感受的,这都是非常写实的。同时感情也可以给我们感动,但是感情也是非常具体的一件事情,如陆放翁跟他以前的妻子的一段爱情的悲剧啊,历史上我们是可以找到这个故事的,这是具体的事件。
还有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止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兴发,beyond what he said in the text,就是在他这个text——诗的本文所写的景物情事以外,可以给你引申,引发很多的联想。这个我们下一次要讲,在诗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的一类诗。
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五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你说他是在写他的寂寞?也不是具体的寂寞,就是他有某一种耳目之外的感受。他看见的是“独怜幽草涧边生”,听到的是“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透过耳目的感受以外,他还给了你心灵上一份感受,都不十分具体,也不十分强烈,这就是韦应物的诗。
他常常写出这么一种境界,包括我们刚才所列举的:“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他是写眼前的景物,什么下雨了,空山了,可是他在眼前景物之外,有something beyond,可是也不像李商隐的感发的联想那么丰富,那么强烈,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文章摘编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华书局,2008.1)
【诗词大家】
叶嘉莹:给国人的诗词课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