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暗示”写作法28例,让你的作品有情有义含蓄有力不说教

文化   文化   2024-11-18 06:30   江苏  


“委婉暗示”写作法28例

作者:Ashida


    委婉暗示写作法,一如隐秘而深邃的河流,流淌在字里行间,是写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种能让思想和情感在含蓄中绽放光芒的技巧。无论是描绘情感的波澜、社会的现象还是人生的哲理,均能在文字中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传达出含蓄而有力的信息,增添独特的韵味。读者在阅读中,委婉暗示法虽不喧嚣其势,却能长久地照亮心灵,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和思想的启迪。

    如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委婉暗示写作法,能从细微之处、含蓄之间展现出广阔的精神世界,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精心构建的意义之林。它似一阵微风,轻轻拂过读者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却不留下粗暴的痕迹。宛如杜甫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要表达对某些人盲目跟风行为的担忧,可以这样写:“羊群在草原上奔跑,头羊走向哪里,它们便跟向哪里,从不思考前方是鲜嫩的青草还是危险的悬崖。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身影,他们随着大众的潮流涌动,不知自己将被带往何方。”这里以羊群喻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暗示了盲目跟风的危险性。

    委婉暗示写作法,将作者的意图、情感和观点,巧妙地隐藏于看似平常的叙述、描写或其他表达方式之中。它不是直接地将信息塞给读者,而是像一位优雅的舞者,在舞台上轻盈地旋转,留下若有若无的倩影,让观众(读者)自己去捕捉、去感悟。这种写作法的意义在于,尊重读者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给予他们参与文本解读的空间,使读者与作者在一种微妙的互动中达成思想的共鸣。同时,委婉暗示能避免过于直白带来的生硬感,使文章更具韵味和深度,深刻的内容如老酒一般,越品越香。

    一、方式方法与写作技巧

    (一)情境渲染暗示法

    通过对情境的细腻渲染来暗示某种情感或状况。比如,描绘一个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黄昏,街道上行人稀少,路灯在雨雾中散发着朦胧的光。“细雨如丝,交织在这黄昏的世界里,模糊了天地的界限。路灯孤独地亮着,那昏黄的光晕仿佛是在努力抵抗着周围的黑暗与潮湿。街道上偶尔有几个身影匆匆而过,他们的脚步溅起水花,打破了这寂静的单调,却又很快被雨的声音淹没。”这样的情境渲染暗示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氛围,无需提及“孤独”二字,读者却能感同身受。就像柳永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渲染出的离别之凄清。

    (二)人物神态暗示法

    人物的神态往往是内心世界的窗口,通过对神态的描写可以暗示其心理活动。例如,描写一位老人在听到远方儿女消息时的表情:“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那浑浊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惊喜,嘴角微微上扬,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只是那眼中仍残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从这短暂的神态变化中,暗示出老人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以及常年等待带来的克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这句词便是通过人物神态来传达深沉情感的典范。

    (三)细节放大暗示法

    刻意放大某个细节来传达特定的信息。比如,在描写一位贫困学生时:“他的书包已经破旧不堪,那磨破的边角露出了里面白色的内衬,仿佛在诉说着它跟随主人经历的漫长岁月。书包上的拉链坏了一半,用一根绳子勉强系着,而那书包里的书却被整理得整整齐齐,书页虽有些泛黄,但没有一点褶皱。”通过放大书包的破旧细节,暗示出学生的贫困,同时从书的整齐又暗示出他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

    (四)氛围烘托暗示法

    营造一种氛围,让读者从中体会到暗示的内容。在描述一个古老神秘的森林时:“这片森林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阳光艰难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通道。四周静谧得可怕,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却不知鸟儿在何处。每走一步,脚下的落叶都会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森林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秘密。”这种神秘氛围的烘托暗示着森林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氛围营造能更有效地传达暗示。

    (五)物体象征暗示法

    赋予物体特殊的象征意义以达到暗示目的。如以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那严寒的冬日,万物凋零,唯有梅花傲立枝头。它那粉嫩的花瓣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不惧凛冽的寒风,独自绽放。每一朵梅花都像是一位坚强的战士,守护着冬日里的那一份生机与希望。”梅花在此处象征着那些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是强化了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品质。

    (六)意象组合暗示法

    将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暗示。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意象组合,暗示出一种漂泊、凄凉的旅途之苦。再如,“明月、高楼、愁思”,营造出一种在明月照耀下,高楼之上的人满怀愁绪的情境。这些意象相互呼应,使暗示的情感更加浓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暗示出边塞的壮丽与荒凉。

    (七)语言节奏暗示法

    利用语言的节奏变化来暗示情绪或氛围。在描写紧张的情节时,加快节奏:“他奔跑着,心跳如鼓,脚步在地面上急促地敲击,周围的风呼啸而过,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前方,不敢有丝毫懈怠,汗水湿透了衣衫,每一秒都像是生死时速。”而在舒缓的场景中,放慢节奏:“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在院子里,老人坐在摇椅上,轻轻地晃着,手中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动,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变得慵懒起来,时间在这里缓缓流淌。”

    (八)对话留白暗示法

    在人物对话中留下空白,让读者自行领会其中深意。例如:“‘你真的决定了?’他看着她,眼中满是担忧。她微微点头,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只是那坚定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这里对话的留白暗示出她决定的重要性以及背后复杂的情感,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暗示的妙处。

    (九)视角转换暗示法

    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来暗示不同的观点或情感。比如,先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战争的残酷:“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我害怕极了,周围都是人们的哭喊声,爸爸妈妈不知道在哪里,我只看到火光和鲜血。”然后转换到一位将军的视角:“看着战场上的硝烟,他心中五味杂陈,这场战争是为了和平,但眼前的景象让他对战争的代价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视角转换暗示出战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引发读者对战争的全面反思。

    (十)行为习惯暗示法

    人物的行为习惯可以暗示其性格或生活状态。描写一个总是把房间整理得一丝不苟的人:“他的房间里每一件物品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床铺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书架上的书按照类别和大小排列得整整齐齐。每次离开房间前,他都会仔细检查一遍,确保一切都井然有序。”从这种行为习惯可以暗示出他是一个自律、严谨的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行为习惯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十一)回忆穿插暗示法

    穿插回忆来暗示当下的情感或主题。比如,在描写一位老人回忆青春岁月时:“每当看到那把旧吉他,他就会想起那些在夕阳下和伙伴们一起唱歌的日子。那时候,他们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而现在,吉他的琴弦已经有些生锈,就像他逝去的青春,只能在回忆中找寻那份美好。”通过回忆与现状的对比,暗示出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忆总是能为文章增添一抹淡淡的忧伤。

    (十二)梦境描绘暗示法

    梦境往往是现实情感和潜意识的反映,可以用来暗示内心的渴望、恐惧等。例如:“他在梦里回到了故乡,那熟悉的田野、潺潺的小溪和亲切的乡音萦绕在耳边。他在田间奔跑,欢笑着,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离他而去。可当他醒来,望着窗外陌生的城市,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乡愁。”这个梦境暗示出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梦境能创造出一种奇幻而富有深意的暗示效果。

    (十三)文化典故暗示法

    运用文化典故来暗示现代的情境或人物。比如,把一位有才华但不被重用的人比作屈原:“他就像那悲愤的屈原,心怀天下,才华横溢,却只能在这尘世中独自叹息。他的建议如美玉被弃于荒野,无人赏识,只能眼睁睁看着社会的问题日益严重,就像屈原看着楚国走向衰落一样。”通过屈原的典故,暗示出此人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能体现出这种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的精神。

    (十四)反语暗示法

    使用反语来暗示相反的意思。例如,描述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可真是个‘热心肠’啊,每次有好处都第一个冲上去,可一旦涉及到付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里的“热心肠”是反语,通过这种方式暗示出此人的自私,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讽刺之意。

    (十五)场景描绘暗示法

    通过细致地描绘场景,将想要传达的信息隐藏其中。比如,要暗示社会的孤独与冷漠,可这样写:“黄昏的街头,路灯昏黄的光洒在空荡荡的长椅上。偶尔有行人匆匆走过,他们的眼神不曾在长椅上停留,仿佛那只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只有秋风,卷着几片枯黄的叶子,在长椅周围打着旋儿,像是在寻找着什么慰藉。”这里没有直接提及孤独冷漠,但那冷清的场景却将这种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就像契诃夫在《变色龙》中,通过对广场这一场景的描写,暗示了社会的荒诞。

    (十六)人物动作暗示法

    人物的动作往往能暗示其内心世界或某种社会现象。例如,写一个老人在公交车上艰难地站着,周围的年轻人都在低头玩手机,无人让座。“老人的手紧紧地抓着扶手,随着车身的晃动而微微颤抖,他的眼神在周围的年轻人脸上扫过,带着一丝期待,又有几分无奈。而那些年轻人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仿佛那一方小小的屏幕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对老人的困境浑然不觉。”这种人物动作的描写,暗示了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小小的让座动作,却能反映出大的道德问题。

    (十七)物品象征暗示法

    赋予物品特定的象征意义来进行暗示。比如,用蜡烛象征奉献精神:“那支蜡烛在黑暗中静静地燃烧,它的火焰虽小,却顽强地抵抗着黑暗。蜡油一滴滴落下,像是它为了光明付出的泪水。它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直到最后一刻,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就像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表达的奉献之意。我们可以用这种象征物品来暗示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十八)色彩暗示法

    色彩能传达情感和暗示信息。比如,用黑色来暗示悲伤或邪恶:“黑色的乌云笼罩着城市,那浓重的色彩仿佛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吞噬。街道上的人们行色匆匆,他们的脸上也似乎被这黑色染上了一层阴霾。”而白色常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情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不同的色彩在写作中有着独特的暗示力量。

    (十九)声音暗示法

    声音可以烘托氛围,暗示情节发展。写一个恐怖的氛围:“深夜,古老的宅子里传来一阵低沉的嘎吱声,像是门被缓缓推开,又像是有人在木地板上沉重地行走。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回荡,每一下都敲打着人的心脏,让人毛骨悚然。”这种声音暗示着未知的恐惧。而欢快的笑声则可以暗示轻松愉快的场景,如“笑声如银铃般洒满了整个花园,那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在空气中弥漫。”

    (二十)数量暗示法

    数量的变化或特定的数量可以暗示某种情况。比如,写一个人多次失败:“他看着那堆成小山似的试卷,每一张上都有刺眼的红叉。这一次次的失败,像是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在他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或者用“三个和尚没水吃”来暗示集体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一)时间暗示法

    利用时间的元素进行暗示。比如,写一个人在等待中渐渐失去希望:“秒针滴答滴答地走着,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而他等待的人却依然没有出现。那漫长的时间,仿佛是命运的嘲笑,把他的希望一点点碾碎。”时间的推移暗示了情绪的变化。

    (二二)比喻暗示法

    通过比喻来暗示事物的本质。把那些传播谣言的人比作“长舌妇”:“他们就像一群长舌妇,没有根据的话语从他们嘴里吐出,像毒箭一样在人群中传播,伤害着无辜的人。他们的舌头就像失控的马车,肆意践踏别人的名誉。”用形象的比喻暗示谣言的危害。

    (二三)对比暗示法

    对比两种不同的情境或人物来暗示观点。比如,写一个勤奋的学生和一个懒惰的学生:“教室里,她在灯光下认真地做着笔记,书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她努力的见证。而他,在操场的角落里玩耍,对学习毫不在意,书包里的书崭新如初。”通过对比暗示勤奋与懒惰的不同结果,“业精于勤荒于嬉”,读者自行体会。

    (二四)省略暗示法

    适当的省略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补充,从而达到暗示的效果。比如,写一个故事:“他打开门,看到屋里的场景,脸色顿时变得苍白。他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一个字……”这里省略了屋里的场景,读者去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五)语气暗示法

    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暗示态度。比如,用一种惊讶的语气:“他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事?”暗示对这件事的意外和不认可。或者用一种调侃的语气:“哟,他可真是个‘大忙人’啊!”暗示对这个人行为的讽刺。

    (二六)重复暗示法

    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来强化暗示。比如,写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月,总是那么圆,故乡的月,总是那么亮。它挂在天边,照亮了我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我心中那片柔软的角落。故乡的月啊,你是我永远的牵挂。”通过对“故乡的月”的重复,暗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二七)典故暗示法

    运用典故来暗示现代的情况。比如,用“纸上谈兵”的典故来暗示那些只会空谈理论而不实践的人:“在会议室里,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计划,听起来完美无缺。可就怕他只是现代版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当真正实践时,一切都化为泡影。”

    (二八)梦境暗示法

    梦境常常可以暗示现实中的欲望、恐惧或预兆。比如,写一个人对未来的迷茫:“他在梦里行走在一片迷雾中,周围什么都看不见。他伸出手,却抓不到任何东西,只能不停地走,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尽头。这个梦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二、技巧整合与实践

    在实际写作中,多种委婉暗示方法可以相互交织,创造出更丰富的效果。比如,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可以先通过情境渲染暗示法描绘一个被污染的城市景象:“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像是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笼罩着城市。街道上,垃圾随处可见,废弃的塑料瓶在风中滚动,与灰尘作伴。汽车尾气弥漫在空气中,刺鼻的味道让人呼吸困难,人们在这污浊的环境中匆匆赶路,表情麻木。”

    接着,运用物体象征暗示法,将树木象征为城市的守护者:“在城市的角落里,还有几棵树木顽强地站立着,它们的枝叶上布满了灰尘,像是疲惫的战士。曾经,它们是城市的绿肺,为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和美好的风景,如今却在污染的侵蚀下摇摇欲坠。”

    然后,利用意象组合暗示法,将“黑烟、污水、死鱼”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进一步强调污染的严重性:“河流中,污水横流,水面上漂浮着死去的鱼,它们的眼睛空洞地望着天空,仿佛在控诉着这一切。工厂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如同恶魔的触手,伸向天空,吞噬着城市最后的清新。”

    在描述人们的行为习惯时,通过行为习惯暗示法,写一些人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他吃完手中的零食,看了看周围,没有垃圾桶,便随手将包装袋扔在了地上,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环境的破坏。”

    通过这些委婉暗示方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深刻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而不是生硬地说教,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注意事项

    (一)避免暗示晦涩难懂

    委婉暗示不能过于深奥,让读者如坠五里雾中。如果暗示过于复杂或隐晦,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导致信息传达失败。例如,在使用文化典故暗示时,如果选择的典故过于生僻,且没有适当的解释,就会使读者在理解上产生困难。因此,在运用暗示技巧时,要考虑读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考虑读者背景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在使用一些典故暗示或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暗示方法时,要考虑读者是否能够理解。如果是面向大众的文章,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暗示元素,以免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

    (三)保持情感的真实

    无论使用何种委婉暗示的技巧,文章都要传达真实的情感。如果情感是虚假的,读者很容易察觉到,那么暗示也就无法打动他们。比如,在暗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满时,要真正从内心深处有这种情感,而不是为了写作而故作姿态。

    (四)保持暗示与主题的关联

    所有的暗示都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不能为了暗示而暗示,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每个暗示都应该是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主题服务。比如,在写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时,如果过多地使用与主题无关的暗示,如突然插入对环境污染的暗示,就会破坏文章的整体性。

    (五)适度控制暗示的强度

    委婉暗示的强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明显,使委婉性丧失,也不能过于微弱,让读者难以察觉。要把握好暗示的分寸,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地领会暗示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突兀或困惑。例如,在使用反语暗示时,如果语气过于夸张或不够明显,都可能影响暗示的效果。

【少儿写作课】

(适合8-16岁中小学生,可以永久回放)

6位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10+年一线少儿写作教学经验

30节PPT视频录播课,共计790+分钟

110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

从文学创作素养到实用写作技巧

涵盖素材、语言、结构、思维4大板块

系统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立即订阅👇


211写作课堂
知识性、趣味性、方法论、实用性和执行力,深植低层思维和逻辑,多推写作素养和技巧,打造最可靠的写作助手和伴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