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十六种“神韵”
作者:Ashida
散文,以其灵动的姿态、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神韵,穿越岁月长河,直抵人心深处。它不像小说那般以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也不似诗歌那般受格律的严格束缚,而是以自由之笔,蘸情感之墨,在纸间肆意挥洒,勾勒出心灵的轮廓,描绘出生活的斑斓,传达出灵魂的幽鸣。
散文神韵,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如同一朵奇葩,在文学的花园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愿每一位热爱散文创作的人,都能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天地里,用自己的笔触,书写出具有独特神韵的散文佳作,感动更多的读者。
一、立意深远,境界为上
深远的立意,超越表面的叙事与描写,上升到对人生、社会、宇宙等宏大命题的思索,使文章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与境界,照亮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悟。
如朱自清的《背影》,看似只是描写了父亲在火车站为儿子送别的情景,那“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背影”,却蕴含着父子之间深沉而内敛的爱,以及对家庭、对亲情在人生旅途中重要意义的深刻洞察。作者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只是以质朴的文字,将这一平凡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在这小小的背影中,看到了自己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进而引发对家庭伦理、人生责任等更深层次的思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这种以小见大、立意深远的写法,使散文的境界得以升华,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江海,包容万象,震撼人心。
二、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真挚的情感如同一把炽热的火炬,在文章中熊熊燃烧,驱散文字的冰冷与空洞,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与作者的心紧紧相连,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者在双腿瘫痪后,对生活感到绝望与迷茫,于是在地坛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园子里,他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苦苦追寻。文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思念之情,“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这种对母亲复杂情感的细腻描绘,源于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没有丝毫的做作与伪装。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那位在园子里焦急寻找儿子的母亲身影,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赋予了文章强大的感染力,使它如同一首深情的悲歌,在读者的心间久久回荡。
三、意象独特,寓意深刻
意象,是散文的眼睛,独特的意象能使文章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不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描绘,更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寄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以诗为例,或许更易于解析。在余光中的《乡愁》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如同一串晶莹的泪珠,串联起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大陆深深的思念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邮票这一意象,将游子与母亲之间的思念通过小小的信件传递具象化,生动地表现出了距离的遥远与思念的深切;而“海峡”这一意象,则将个人的乡愁上升到了民族的、国家的层面,深刻地反映了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这些意象的运用,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如诗如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那种跨越时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痛。“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通过独特意象传达出的情感与思想,往往比直白的叙述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使文章具有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
四、文辞优美,富有诗意
优美的文辞,如同一袭华丽的锦袍,为散文增添了迷人的魅力。它讲究词汇的运用、语句的雕琢、修辞的巧妙,使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宛如一首优美的诗歌。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段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语句的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如同一曲舒缓的小夜曲,在读者的耳畔轻轻奏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优美的文辞并非堆砌辞藻,而是在自然流畅的表达中,展现出文字的魅力与诗意,使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五、构思精巧,独具匠心
精巧的构思,是散文的骨架,它支撑着文章的整体结构,使文章的内容得以有序地展开,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各个部分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例,作者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照赏花、忆花、悟花的顺序,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首先,作者被眼前“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所吸引,“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是对紫藤萝花盛开景象的直观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其旺盛的生命力;接着,作者回忆起紫藤萝花曾经遭受的苦难,“稀落”甚至“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但它却在历经磨难后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回忆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使紫藤萝花的生命力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最后,作者从紫藤萝花的命运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种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的构思方式,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自然的升华,如同一曲乐章,从舒缓的前奏,到激昂的高潮,再到余韵悠长的尾声,让读者在欣赏紫藤萝花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启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精巧的构思往往需要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巧妙的安排,使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六、细节入微,生动传神
细节,是散文的血肉,入微的细节描写能够使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鲜活起来,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对鸭蛋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通过对鸭蛋的质地、口感、吃法以及吃鸭蛋时独特的“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细节描写,将高邮鸭蛋的美味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能够闻到鸭蛋的香气,看到那红红的油从筷子头冒出的诱人场景,不禁垂涎欲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成。”(李斯)注重细节描写,能够使散文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七、虚实相生,空灵幽远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散文在现实与幻想、眼前与远方之间自由穿梭,如同一对灵动的翅膀,带领读者超越物质的局限,进入一个空灵幽远的精神世界。
在贾平凹的《丑石》中,丑石这一实有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蕴含着深刻的虚意。它外表丑陋,“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在村里人的眼中,它“既不能垒墙,也不能铺台阶,既不能雕刻,也不能捶布”,毫无用处。然而,当有一天天文学家发现它是一块陨石时,它的价值才得以彰显。作者通过对丑石命运的描写,实则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丑石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块石头,它象征着那些在平凡中被忽视、在困境中被误解的人才,而它最终被发现的命运,则寓意着人才终有一天会被赏识、被重用的希望。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文章既有对现实事物的具体描写,又有对抽象哲理的深入探讨,如同一幅写意画,在勾勒出事物轮廓的同时,留白处蕴含着无尽的想象与思考空间,让读者在阅读后回味无穷。“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虚实相生,使散文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出无限的意蕴,使读者的心灵在虚实的交融中得到滋养与升华。
八、节奏明快,张弛有度
散文的节奏,如同音乐的节拍,明快的节奏能使文章充满活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张弛有度的安排则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紧张与松弛的交替体验,如坐过山车一般,充满刺激与惊喜。
在冰心的《小桔灯》中,文章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开头对环境的描写,“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这段描写较为舒缓,为故事的展开奠定了一种平静的基调。接着,小女孩的出场带来了节奏的变化,“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小女孩的形象和动作使文章节奏略微加快,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与关注。而当小女孩制作小桔灯的情节出现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这一系列紧凑而细致的动作描写,让节奏变得明快起来,读者的心也随之被点亮。最后,作者在结尾处的抒情与思考,又使节奏趋于平缓,给人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种节奏的变化,使文章如同一曲优美的乐章,有起有伏,有缓有急,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着故事发展的魅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合理的节奏安排,能使散文更具吸引力与表现力。
九、风格独特,个性彰显
散文的风格犹如人的个性,或豪放洒脱,或婉约细腻,或冷峻犀利,或清新自然,独特的风格使散文在文学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创作魅力。
以古诗为例,另有情趣。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其散文风格豪放飘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中以宏大的意象开篇,如黄河之水奔腾而下,一泻千里,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作者情感浓烈,豁达洒脱,对人生充满了自信与豪情,饮酒作乐,不为世俗所拘。“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种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与享乐的追求,在其豪放的笔触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语言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又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饮酒赋诗时的畅快淋漓,如与一位狂放不羁的诗人并肩同行,共赏世间繁华,同叹人生苦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李白独特的豪放风格,使他的散文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无数后人追求自由奔放的创作境界。
十、视角新颖,别出心裁
新颖的视角,能使散文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如同在平凡的风景中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观赏点,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不一样的惊喜与感动。
在丰子恺的《竹影》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竹影。孩子们在月光下的庭院里玩耍,看到地上的竹影,便开始了一场关于绘画与艺术的有趣探讨。“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支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从儿童天真无邪、充满好奇与想象力的视角出发,原本普通的竹影变得富有了诗意与艺术气息。孩子们对竹影的形状、色彩的独特感知,以及他们在游戏中对艺术的懵懂探索,使文章充满了童趣与纯真。这种视角的选择,不仅让读者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儿童世界的美好与奇妙,如踏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王国,一切都变得新鲜而有趣。“童言无忌。”(民间俗语)儿童的视角往往能打破成人世界的思维定式,为散文创作带来全新的灵感与活力。
十一、幽默风趣,诙谐调侃
幽默风趣的散文,如同一剂生活的调味剂,能在欢笑中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轻松与美好,缓解压力,同时也能以一种诙谐的方式传达作者的观点与情感。
在钱钟书的《围城》中,有许多幽默风趣的描写。例如对主人公方鸿渐的留学经历的调侃,“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作者以一种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当时一些留学生不学无术、混文凭的现象。还有对人物关系的描写,“鸿渐一眼瞧见李先生的大铁箱,衬了狭小的船首,仿佛大鼻子阔嘴生在小脸上,使人起局部大于全体的惊奇,似乎推翻了几何上的原则。”这种形象的比喻,将大铁箱与船首的不协调形容得十分诙谐,让人忍俊不禁。通过这些幽默风趣的描写,钱钟书不仅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弱点、社会现象的犀利洞察与批判。“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林语堂)幽默风趣的散文风格,能使作品更具亲和力与可读性,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传达。
十二、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情境交融是散文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将作者的情感与所描绘的环境、场景紧密结合,使读者在感受景色之美或环境之韵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达到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境界。
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北平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落寞与对故都的眷恋之情。“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开篇便点明了对北国之秋的独特情感。接着,作者描写了北平秋天的诸多景象,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在这些景色描写中,读者能感受到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而这种感受又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作者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融入到对秋天景色的描写之中,使景色成为了情感的载体,情感又为景色增添了韵味。“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情境交融的写法,使《故都的秋》如同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在淡淡的墨色中,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秋景的同时,也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品味这故都秋味中的酸甜苦辣。
十三、联想丰富,思接千载
丰富的联想,能使散文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之间自由驰骋,拓宽文章的内涵与外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与深邃的思想。
在秦牧的《土地》中,作者由土地这一常见的事物展开了极为丰富的联想。从古代帝王分封土地的仪式,“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当你从田间走过,看到农民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的时候,你是否为土地涌起过一种亲切的感觉?你是否想到过,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就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古代,许多诗人和文学家都对土地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敬意。他们用优美的诗句和文章,赞美土地,歌颂土地。”到海外游子对祖国土地的眷恋,“在远离祖国的地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会想起祖国的土地,想起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会想起故乡的田野、河流、山川、森林,想起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他对祖国土地的思念,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他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再到土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没有房屋,没有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在历史上,无数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地而爆发的。土地,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情感和希望。”通过这些丰富的联想,作者将土地这一简单的概念,升华成为了一个蕴含着民族情感、历史文化、人类生存意义等多方面内涵的重要意象。
十四、文化底蕴,博古通今
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使散文在文学的大地之上傲然挺立,它展现了作者对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广泛涉猎与深入理解,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融入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哲学思想等元素,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入文化的宝库,收获知识的珍宝与智慧的启迪。
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作者在探寻中华大地各处文化遗迹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展现出了渊博的文化知识。在《道士塔》一篇中,讲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的悲惨遭遇,“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文中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王道士这一历史人物的无知与愚昧,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一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中国近代文化的衰落与遭受的劫难。作者通过对敦煌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对历史背景的详细阐述,如“我好恨!不是恨斯坦因,不是恨伯希和,不是恨蒋孝琬,甚至不是恨王道士。他们只是取走了文化,而留下了文化。我恨的是无能的清政府,是腐朽的中国封建文化。”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历史的沧桑变迁。文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如“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感受着文化的兴衰荣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余秋雨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化苦旅》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的散文佳作,引发了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与对历史的沉痛反思。
十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自然的过渡与紧密的衔接,是散文行文流畅的关键所在,如同桥梁与纽带,将文章的各个部分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突兀或生硬,能够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文章的全貌。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文章在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景时,“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在描写完山景后,作者巧妙地过渡到对雪景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作者通过“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简洁而自然的过渡句,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山景顺利地转移到雪景之上,使文章的行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在描写雪景的过程中,作者又通过对雪后山景不同部位的描写,如山上、山尖、山坡等,层层递进,衔接紧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清晰地看到了济南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老舍以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在文章的过渡与衔接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使《济南的冬天》成为了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独特的魅力。
十六、收束有力,余音袅袅
有力的收束如同敲响文章的最后一记钟声,余音袅袅,使读者在读完文章后,心中仍回荡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久久不能忘怀,它能够升华文章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例如鲁迅的《祝福》,文章以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为主线,通过对她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生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文章的结尾处,“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通过描写“祝福”这一封建礼教的仪式,与祥林嫂的悲惨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一种看似平静实则饱含深意的笔触收束全文,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以及在这种礼教压迫下人性的麻木与冷漠。这一收束如同一把利刃,直刺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不禁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反思,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与有力的收束,使《祝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注意事项
其一,要注重积累与沉淀。无论是生活阅历、文化知识还是情感体验,都需要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如同蜜蜂采蜜,只有采集了足够的花粉,才能酿造出香甜的蜂蜜。只有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在写作时厚积薄发,使散文具有深度与内涵。
其二,要保持敏锐的感知力。生活中处处皆有散文的素材,需要作者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去感受。无论是一朵花的盛开、一片叶的飘落,还是一个人的微笑、一次心灵的触动,都可能成为散文创作的灵感源泉。
其三,要反复修改与雕琢。好的散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作者反复地修改、润色。在修改过程中,要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对结构的调整、对情感表达的优化,使文章更加完美,如同雕琢一件艺术品,只有经过精雕细琢,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其四,要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在学习借鉴他人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散文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目光。
▼
【少儿写作课】
(适合8-16岁中小学生,可以永久回放)
▼
6位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10+年一线少儿写作教学经验
30节PPT视频录播课,共计790+分钟
110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
从文学创作素养到实用写作技巧
涵盖素材、语言、结构、思维4大板块
系统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