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宏觀吳棋瀅】政府債務框架與年內財政展望

财富   2024-10-26 08:04   中国香港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吴棋滢
wuqiying@gf.com.cn
广发宏观郭磊团队

报告摘要

第一,我们在前期报告《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中对国新办“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会议内容作过简要分析。除政策力度外,要捕捉政策细节,还需对一些背景财政概念有所了解。例如,不同种类的国债和地方债有何区别,它们与赤字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有的额度可以直接宣布使用、有的额度则需要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如何理解“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等。本文旨在通过简短篇幅尽量厘清上述疑问,并对接下来可能的增量政策进行展望。

第二,关于政府债预算调整流程,会议几次提到“相关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作详尽说明”。何为法定程序?根据《预算法》,政府债的预算编制和预算调整均要通过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批准,才能公布具体的数字规模和详尽情况。这意味着在年内人大常委会召开之前,新闻发布会上不会公布具体的举债数字规模。

第三,既然需要人大常委会调整,为何会议又提到了“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4000亿元”这一数字?这是因为我国的政府债务(国债与地方债)均实行余额限额管理,只有在突破余额限额时需要报批人大常委会审核。因此,“存量空间”(余额限额-实际余额)可以在年内灵活使用(表1)。例如2020年12月开启的特殊再融资债化债,使用的便是“存量空间”。2020年后地方债“存量空间”规模由逐年上升变为逐年下降。

第四,“存量空间”是如何产生的?“存量空间”(A-B)=“余额限额”(A)-“实际余额”(B)。其中,正常情况下每年的“余额限额”(At)= 上一年的“余额限额”(At-1)+ 当年的“新增额度”(△A) 。因此若某年的“新增额度”(△A)未被充分利用即发债较少、到期债务不展期而是还本、一次性核减存量债务等,这些情况都不会影响人大既定的“余额限额”(A),但会导致“实际余额”规模减少(B),进而带动“存量空间”(A-B)的被动扩大(表1)。

第五,我们再对于地方债的分类做一个简单介绍。有两个维度:一是一般债和专项债;二是新增债、置换债和再融资债。两个维度并非平行关系,因此共有新增一般/专项债、置换一般/专项债、再融资一般/专项债,共6个品种(图1)。新增一般债和新增专项债的年度发行规模,基本与上文提到的“新增额度”相等;置换债和普通再融资债不涉及债务余额的增减,特殊再融资债则利用的是上文提到的地方债“存量空间”。

第六,不同种类的地方债和国债对赤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普通国债和一般债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影响赤字率和赤字规模,中央赤字由普通国债弥补、地方赤字由一般债弥补。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由于政府性基金预算以收定支、不列赤字,且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往往对应具体项目,有一定收益,因此通常情况下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发行,不会影响赤字率。换言之,若年内通过人大常委会增加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债务限额,大概率不涉及赤字率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增量财政资金。

第七,对于年内的增量财政,会议明确了将从地方债务1.3万亿元左右的存量空间中,于今年使用4000亿元补充地方财力等;国债方面亦仍有0.83万亿元的存量空间理论上可供使用,按照目前国债发行进度,在今年内或将使用部分 。此外,10月12日发布会提到将会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完全预算目标,在报告《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中,当前距离预算收入目标的缺口是1.28万亿元,我们理解后续可能通过提高中央存量结转结余资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调用、提高特定机构利润上缴等方式弥合缺口。三部分合并后预计接近2万亿元左右。

第八,财政空间扩张的另一方向是中期助力化债,即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所说的“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2015年-2024年一共进行了四轮化债(图2):(一)2015年-2018年利用约12万亿元的置换债券,对非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 进行置换(图3);(二)2019年发行约1500亿元置换债券,开展建制县隐债化解试点;虽然均为置换债券,但第一轮置换的是存量政府性债务,第二轮置换的是隐性债务;(三)2020年至2022年,发行约1.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其中部分涉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全域无隐债试点;(四)2023年10月至今,安排约3.4万亿元地方债(特殊再融资债预计约有1.9万亿元),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债务、清理企业拖欠账款和补充地方财力等,使用范围较第三轮更广,涉及企业拖欠账款,政策工具也在第三轮的特殊再融资债基础上有所增加。对于即将到来的本轮化债,结合“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预计未来三年的化债规模大概率将超过2023-2024年年均1.7万亿的水平。

第九,按照“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的表述,年内人大常委会理论上存在对债务限额的调整窗口。若年内调整并部分发行,则年内财政增量空间将在上文提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但今年是否开始发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一是未来三年协助化债的财政力度,若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化债压力,“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则中期名义增长预期会显著改善;二是本轮财政扩张的方向,比如明年会不会有增量财政资源用于积极的人口政策、消费政策,以及会否有部分比例继续用于消化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实体企业压力。发改委指出,2025年我国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进一步优化投向,仍将保持有力度的安排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第十,临近年末,2025年的GDP目标和相对应的财政政策空间也是一条线索。如果2025年希望继续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则狭广义财政需要更为积极,比如适度提升赤字率和广义财政。

第十一,简单总结,本轮可用的财政空间理论上包括几部分:(1)今年进一步通过“综合性措施”(如使用中央结转资金、提高央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特定金融机构利润上缴等),弥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万亿左右的差额。(2)在通过人大调整预算之前,灵活运用政府债存量空间,目前已确定使用4000亿元。(3)明年赤字率理论上仍有提升空间。若目标赤字率提升至3.2%-3.5%,分别增加普通国债规模0.15-0.55万亿元左右。(4)10月12日发布会明确将通过特别国债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这是继1998年财政部通过2700亿特别国债向银行注资后的再次重启,这一部分规模有待未来继续明朗。(5)“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债务,如前所述,作为“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力度将大概率超过2023-2024年年均1.7万亿的水平。(6)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等建设项目及人口消费等需求领域。

正文

2024年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1](下简称“会议”),介绍了未来或将推出的增量财政政策。我们在前期报告《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简评》中对会议内容作过简要分析。

除政策力度外,要捕捉政策细节,还需对一些背景财政概念有所了解。例如,不同种类的国债和地方债有何区别,它们与赤字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有的额度可以直接宣布使用、有的额度则需要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如何理解“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等。本文旨在通过简短篇幅尽量厘清上述疑问,并对接下来可能的增量政策进行展望。

关于政府债预算调整流程,会议几次提到“相关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作详尽说明”。何为法定程序?根据《预算法》,政府债的预算编制和预算调整均要通过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批准,才能公布具体的数字规模和详尽情况。这意味着在年内人大常委会召开之前,新闻发布会上不会公布具体的举债数字规模。

《预算法》[2]对中央国债和地方债的预算编制和限额有如下规定:“对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举借的债务实行余额管理,余额的规模不得超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限额”、“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若年中需要进行预算调整,《预算法》如下规定:“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预算调整:(四)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既然需要人大常委会调整,为何会议又提到了“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4000亿元”这一数字?这是因为我国的政府债务(国债与地方债)均实行余额限额管理,只有在突破余额限额时需要报批人大常委会审核。因此,“存量空间”(余额限额-实际余额)可以在年内灵活使用(表1)。例如2020年12月开启的特殊再融资债化债,使用的便是“存量空间”。2020年后地方债“存量空间”规模由逐年上升变为逐年下降。

例如2020年国债净发行规模超过中央赤字规模约3000亿元,但并未调整预算和赤字(图4);2023年国债增发1万亿元用于水利等项目建设,超过了“存量空间”(0.83万亿元),因此当年10月经人大常委会审批通过[3],赤字率与预算限额均有所上调。地方也类似,自2020年12月起开始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债,使用的便是地方债存量限额空间,因未突破余额限额的上限,无需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我们也会看到自2020年后地方债务的存量限额空间逐渐减少。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4]提到:“中央政府债务实行余额管理,中央国债余额限额根据累计赤字和应对当年短收需发行的债务等因素合理确定,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5]提到:“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关于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财预〔2015〕225号)[6]提到:“对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年度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于上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加上当年新增债务限额(或减去当年调减债务限额),具体分为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年度预算执行中,如出现下列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地方政府债务新增限额,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

“存量空间”是如何产生的?“存量空间”(A-B)=“余额限额”(A)-“实际余额”(B)。其中,正常情况下每年的“余额限额”(At)= 上一年的“余额限额”(At-1)+ 当年的“新增额度”(△A)[7]。因此若某年的“新增额度”(△A)未被充分利用即发债较少、到期债务不展期而是还本、一次性核减存量债务等,这些情况都不会影响人大既定的“余额限额”(A),但会导致“实际余额”规模减少(B),进而带动“存量空间”(A-B)的被动扩大(表1)。

根据下文测算,目前政府债务的存量空间共计2.15万亿元,分别是地方债务空间1.3万亿元和中央债务空间0.83万亿元。会议中已确定今年将使用其中的4000亿元,来自地方债务的“存量空间”,用途是(1)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2)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3)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截至2023年末,中央债务余额限额30.9万亿元左右,实际余额30万亿元左右,相差8283亿元[8]。理论上这部分空间可以用于今年。即国债净发行规模或将略超年初中央赤字规模,增加四季度财政债务收入,在2020年也曾出现。

截至2023年末,地方债务余额限额42.2万亿元左右,实际余额40.7万亿元左右,相差14304亿元[9]。其中,地方专项债务余额限额25.6万亿元,实际余额24.9万亿元[10],相差7500亿元;地方一般债务余额限额16.5万亿元,实际余额15.9万亿元,相差6804亿元。地方债务存量空间在2024年被使用了1133亿元,扣除这一部分,地方债存量空间仍有1.3万亿元左右。

国债案例,2006年在全国人大规定的国债余额限额内,主动减少国债发行325亿元[11],按当时1年期国债约2%的利率水平计算,净减少国债利息支出4.2亿元。

地方债案例,2015年末地方债务余额实际规模比预算草案中列示的2015年末地方债务余额预计执行数有所减少,主要是一些地区处理存量政府债务时,根据实际情况核减了一部分债务[12][13]。

我们再对于地方债的分类做一个简单介绍。有两个维度:一是一般债和专项债;二是新增债、置换债和再融资债。两个维度并非平行关系,因此共有新增一般/专项债、置换一般/专项债、再融资一般/专项债,共6个品种(图1)。新增一般债和新增专项债的年度发行规模,基本与上文提到的“新增额度”相等;置换债和普通再融资债不涉及债务余额的增减,特殊再融资债则利用的是上文提到的地方债“存量空间”。

一般债(新增一般债、置换一般债、再融资一般债等)纳入第一本账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发行再融资一般债券等偿还(后者仅限于本金)。

新增一般债主要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置换一般债主要用于置换2015年以前发生的非政府债券形式的一般债务。普通再融资一般债主要是对到期的显性债务(一般债券)进行展期,故不涉及余额的增减。

专项债(新增专项债、置换专项债、再融资专项债等)纳入第二本账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通过对应的政府性基金(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或专项收入(以对应项目的经营收入为主)偿还;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暂时难以实现,如收储土地未能按计划出让的,可先通过借新还旧周转(即再融资专项债)。

新增专项债主要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置换专项债主要用于置换2015年以前发生的非政府债券形式的专项债务。普通再融资专项债主要是对到期的显性债务(专项债券)进行展期。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普通再融资债券的发行起点是2018年。主要是2015年起才开始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1年期规模较少,最短期限主要集中于3年期,因此2018年开始才有到期债券的集中展期需求。

特殊再融资一般债和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则主要用于对存量债务进行偿还,主要指的是隐性债务。因此特殊再融资债的特殊之处在于将非显性债务置换为显性债务,这一过程将导致地方债务余额规模的增加,故只能利用地方债的“存量空间”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并不占用当年的“新增额度”。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增一般债和新增专项债是专有名词,并非净增量;如今年8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0.8万亿元,净融资0.6万亿元,虽然接近但略有差异。因此在计算国债和地方债发债进度时,前者通常以净融资为主,后者通常以发行规模为主。

不同种类的地方债和国债对赤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普通国债和一般债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影响赤字率和赤字规模,中央赤字由普通国债弥补、地方赤字由一般债弥补。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由于政府性基金预算以收定支、不列赤字,且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往往对应具体项目,有一定收益,因此通常情况下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发行,不会影响赤字率。换言之,若年内通过人大常委会增加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债务限额,大概率不涉及赤字率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增量财政资金。

由于中央赤字由普通国债弥补、地方赤字由一般债弥补,因此在大部分年份中,中央赤字规模和国债净融资规模基本相当、地方赤字规模和新增一般债发行规模基本相当。需要注意的是国债是以净融资为维度,新增一般债是以发行规模为维度。

但也有例外情况,如上文提到的2020年,年初预算的中央赤字规模27800亿元,但国债净融资规模30915亿元,超出约3000亿元。

与一般公共预算不同的是,政府性基金预算“以收定支、专款专用”、“自求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同理,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同样不涉及赤字。可能原因是新增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基本对应建设项目,理论上项目经营收入可覆盖本息,故无需列入赤字。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办法》[14](财库〔2020〕43号):“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跟踪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收益与融资规模相平衡的有关要求,保障债券还本付息,防范专项债券偿付风险。”“专项债券期限应当与项目期限相匹配。专项债券期限与项目期限不匹配的,可在同一项目周期内以接续发行的方式进行融资。”

对于年内的增量财政,会议明确了将从地方债务1.3万亿元左右的存量空间中,于今年使用4000亿元补充地方财力等;国债方面亦仍有0.83万亿元的存量空间理论上可供使用,按照目前国债发行进度,在今年内或将使用部分[15]。此外,10月12日发布会提到将会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完全预算目标,在报告《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中,当前距离预算收入目标的缺口是1.28万亿元,我们理解后续可能通过提高中央存量结转结余资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调用、提高特定机构利润上缴等方式弥合缺口。三部分合并后预计接近2万亿元左右。

会议提到“预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大家比较关注今年是否可以实现预算目标,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请大家放心!”今年前8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累计同比-2.6%,若全年维系这一增速,则距离预算收入目标的缺口是1.28万亿元(此处测算不包含第二本账缺口的1.50万亿元,我们理解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主要指一般公共预算)。

在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16]中我们看到:“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3950亿元,增长3.3%。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0940亿元,收入总量为24489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49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4%。赤字40600亿元,比2023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由此可见,无论是窄口径的收入22.4万亿元(增长3.3%),还是广口径的收入总量24.5万亿元,均不涉及债务收入,债务收入体现在“赤字40600亿元”之中。因此为填补1.28万亿元的预算偏差,主要补充手段可能是提高中央存量结转结余资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调用、提高特定机构利润上缴等方式。

财政空间扩张的另一方向是中期助力化债,即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所说的“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2015年-2024年一共进行了四轮化债(图2):(一)2015年-2018年利用约12万亿元的置换债券,对非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17]进行置换(图3);(二)2019年发行约1500亿元置换债券,开展建制县隐债化解试点;虽然均为置换债券,但第一轮置换的是存量政府性债务,第二轮置换的是隐性债务;(三)2020年至2022年,发行约1.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其中部分涉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全域无隐债试点;(四)2023年10月至今,安排约3.4万亿元地方债(特殊再融资债预计约有1.9万亿元),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债务、清理企业拖欠账款和补充地方财力等,使用范围较第三轮更广,涉及企业拖欠账款,政策工具也在第三轮的特殊再融资债基础上有所增加。对于即将到来的本轮化债,结合“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预计未来三年的化债规模大概率将超过2023-2024年年均1.7万亿元的水平。

2014年是地方债务制度设计和改革的元年,新《预算法》修订通过,《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财预〔2014〕351号)开启了各地存量政府性债务的摸底行动,并将其一次性纳入预算管理,随后通过发行置换一般债、置换专项债的方式进一步化解。2015年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表示[18]:“剩余的那些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平台等非债券方式举措的存量债务,国务院准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置换。今年到期债务规模是3.2万亿,今年确定的置换额度就是3.2万亿。”对这一轮化债,财政部曾表示“预计将为地方每年节省利息2000亿元。”[19]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20](国发〔2014〕43号):“以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为基础,结合审计后债务增减变化情况,经债权人与债务人共同协商确认,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进行甄别。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举借的债务,相应纳入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对企事业单位举借的债务,凡属于政府应当偿还的债务,相应纳入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债务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的表述,年内人大常委会理论上存在对债务限额的调整窗口。若年内调整并部分发行,则年内财政增量空间将在上文提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但今年是否开始发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一是未来三年协助化债的财政力度,若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化债压力,“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则中期名义增长预期会显著改善;二是本轮财政扩张的方向,比如明年会不会有增量财政资源用于积极的人口政策、消费政策,以及会否有部分比例继续用于消化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实体企业压力。发改委指出,2025年我国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进一步优化投向,仍将保持有力度的安排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考虑到近期各省集中披露了一部分特殊再融资债的发债计划(截至10月24日,已披露10月将发行特殊再融资债1987.25亿元,占比49.7%),年内再发少量部分化债用的政府债概率有所增大。但节奏问题相对次要,框架和投向更加关键。

临近年末,2025年的GDP目标和相对应的财政政策空间也是一条线索。如果2025年希望继续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则狭广义财政需要更为积极,比如适度提升赤字率和广义财政。简单总结,本轮可用的财政空间理论上包括几部分:(1)今年进一步通过“综合性措施”(如使用中央结转资金、提高央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特定金融机构利润上缴等),弥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万亿左右的差额。(2)在通过人大调整预算之前,灵活运用政府债存量空间,目前已确定使用4000亿元。(3)明年赤字率理论上仍有提升空间。若目标赤字率提升至3.2%-3.5%,分别增加普通国债规模0.15-0.55万亿元左右。(4)10月12日发布会明确将通过特别国债增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这是继1998年财政部通过2700亿元特别国债向银行注资后的再次重启,这一部分规模有待未来继续明朗。(5)“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债务,如前所述,作为“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力度将大概率超过2023-2024年年均1.7万亿元的水平。(6)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等建设项目及人口消费等需求领域。

风险提示:外部环境变化超预期导致经济压力显著加大,经济下行超预期,刺激政策超预期,财政收支超预期,地产压力上升超预期,土地市场表现超预期,海外经济表现变化导致出口表现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


[1] 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4941/tw/

[2] 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9-01/07/content_2070252.htm

[3] 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10/t20231025_432559.html

[4]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08/content_9125.htm

[5] https://yss.mof.gov.cn/zhuantilanmu/dfzgl/zcfg/201701/t20170125_2527453.htm

[6] https://yss.mof.gov.cn/zhuantilanmu/dfzgl/zcfg/201701/t20170125_2527457.htm

[7] 通常只有地方债有新增额度一说。对于中央国债,除极个别年份外,国债净融资往往约等于中央赤字规模,可简单理解为中央赤字规模约等于中央国债的新增额度,但实际情况中中央国债并不存在这一额度,正文中仅为方便表述。

[8] https://yss.mof.gov.cn/2023zyjs/202407/t20240716_3939588.htm

[9] https://yss.mof.gov.cn/2023zyjs/202407/t20240716_3939586.htm

[10] https://yss.mof.gov.cn/2023zyjs/202407/t20240716_3939578.htm

[11] https://gks.mof.gov.cn/guojijiejian/201007/t20100721_329036.htm

[12] https://yss.mof.gov.cn/2016js/201707/t20170713_2648606.htm

[13] https://yss.mof.gov.cn/2016js/201707/t20170712_2647819.htm

[1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18/content_5570967.htm

[15] 根据国债四季度发行计划,假设11-12月关键期限国债发行额与7月基本持平(7月为今年最低),则全年普通国债净融资规模将达约3.6万亿元,高于年初中央赤字规模(33400亿元)0.27万亿元左右;假设11-12月与10月基本持平,则高于中央赤字规模0.47万亿元左右。

[16] 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403/t20240314_3930581.htm

[17] 非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指的是2015年之前发生的企事业单位举借的债务,并且这些债务属于政府应当偿还的债务;和曾经的或有债务(二类债务、三类债务)存在部分交集。这部分债务因举债时间发生在“隐性债务”概念推出之前,因此并不属于违规举债增加隐性债务的范畴。

[18] http://www.npc.gov.cn/zgrdw/npc/zxbg/2015-12/27/content_1957085.htm

[19] 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5-12/23/content_1955832.htm

[20] https://yss.mof.gov.cn/zhuantilanmu/dfzgl/zcfg/201701/t20170125_2527453.htm



郭磊篇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三季度经济数据及其对资产定价逻辑的影响
【广发宏观郭磊】9月出口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9月通胀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吴棋滢】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简评
【广发宏观郭磊】本轮股票市场快速重估的宏观背景及趋势探讨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新出来的9月PMI和BCI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逆周期政策有望继续接力
【广发宏观郭磊、钟林楠】逆周期政策是新定价力量
【广发宏观郭磊】对于宏观面的七点认识
【广发宏观郭磊】8月经济数据简析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经济驱动结构与宏观面
【广发宏观郭磊】探究8月的平减指数下探
【广发宏观郭磊】等待基本面信号
【广发宏观郭磊】从8月PMI和BCI看当前宏观面
【广发宏观郭磊】7月经济数据的五个关注点
【广发宏观郭磊】价格表现略有好转
【广发宏观郭磊】家电和电子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本轮海外套息交易及其影响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7月PMI和短周期政策空间

【广发宏观郭磊】“保持战略定力”与“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
【广发宏观郭磊】三中全会《决定》的十五项关键细节
【广发宏观郭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理解
【广发宏观郭磊】名义增长中枢更待提升
【广发宏观郭磊】哪些价格环比上行,哪些环比调整

【广发宏观郭磊】等待需求侧:2024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5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PPI近8个月以来首次环比正增长

【广发宏观郭磊】为何5月出口数据好于订单指数

【广发宏观郭磊】量有所回踩,价继续上行:5月PMI简析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4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4月通胀数据温和好转

【广发宏观郭磊】新一轮供给侧有助于名义增长中枢好转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保持平稳

【广发宏观郭磊】对一季度政治局会议精神的理解

【广发宏观郭磊】量基本稳定,价触底回升:4月PMI简评

【广‍发宏观郭磊】从4月BCI数据看基本面边际特征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理解一季度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过去两年的黄金定价
【广发宏观郭磊】3月出口数据浅析
【广发宏观郭磊】3月物价特征及下阶段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从实际增长到名义增长
【广发宏观郭磊】3月PMI超预期原因探析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人民币汇率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铜与螺纹钢价格的走势背离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1-2月的经济表现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月通胀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开局增速良好有助于修正微观预期
【广发宏观郭磊】对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理解
【广发宏观郭磊】2月PMI环比企稳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目前宏观面:复盘与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2月CPI有望近半年来首次转正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024年第一份PMI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023年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023年最后一份出口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CPI、PPI与名义增长中枢

【广发宏观郭磊】12月PMI数据与四季度资产走势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11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前瞻2024

【广发宏观郭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解读

【广发宏观郭磊】价格环比下行的驱动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评价11月出口表现

【广发宏观郭磊】PMI显示需求企稳趋势有待巩固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评价10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商品价格小周期调整的影响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增速小幅回踩,手机出口显著加速

【广发宏观郭磊】原材料库存调整带来PMI短期回踩

【广发宏观郭磊】增发国债的三重意义

【广发宏观郭磊】三季度GDP增速为何超预期

【广发宏观郭磊】平减指数已逐步回升

【广发宏观郭磊】9月出口表现及其对宏观面的影响

【广发宏观郭磊】宏观面剪刀差

【广发宏观郭磊】8月大部分经济指标均有好转

【广发宏观郭磊】价格周期完成触底

【广发宏观郭磊】8月出口:海外PMI反弹影响下的初步改善

【广发宏观郭磊】PMI数据与宏观面逻辑

【广发宏观郭磊】从与2016年的比较看当前宏观面位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7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PPI和CPI底将先后形成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7月出口

【广发宏观郭磊】三条线索驱动PMI继续修复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解读年中政治局会议精神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评价二季度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6月出口

【广发宏观郭磊】哪些价格环比已企稳,哪些还在下行

【广发宏观郭磊】重拾定价锚:2023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5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关注形成中的PPI底

【广发宏观郭磊】外需边际放缓凸显稳定总需求必要性

【广发宏观郭磊】稳定和扩大总需求是当前宏观面关键

【广发宏观郭磊】人民币汇率的三个定价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稳定总需求是当前经济的关键所在

【广发宏观郭磊】核心CPI大致正常

【广发宏观郭磊】对经济整体性的强调将有助于中期均衡

【广发宏观郭磊】4月PMI为何低于预期

【广发宏观郭磊】一季度政治局会议解读

【广发宏观郭磊】一季度GDP增速处市场预期上限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超预期降低总量下行风险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理解偏低的通胀

【广发宏观郭磊】供求环比高斜率修复后的分化调整

【广发宏观郭磊】怎么评价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宏观视角下的三个可能机会
【广发宏观郭磊】对2023年的通胀数据来说只需确认两件事情
【广发宏观郭磊】怎么评价前两个月的出口
【广发宏观郭磊】对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理解
【广发宏观郭磊】PMI和BCI均指向经济景气度高开
【广发宏观郭磊、贺骁束】“PPI定买卖”:2006-2022年复盘
【广发宏观郭磊】1月通胀数据的中观细节
【广发宏观郭磊】年初的以来的五大宏观定价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年初的PMI、BCI与同期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郭磊】万得全A疫情以来复合增速仍低于名义GDP
【广发宏观郭磊】本轮出口下行和历史上几轮周期的区别
【广发宏观郭磊】待确认的PPI底
【广发宏观郭磊】制造业投资的三因素框架
【广发宏观郭磊】12月PMI的四个特征



吴棋滢篇


【广发宏观郭磊、吴棋滢】财政政策的三个层次:10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8月财政数据与年内财政政策空间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理解“房屋养老金”试点
【广发宏观吴棋滢】7月财政收支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财税体制改革
【广发宏观吴棋滢】6月财政收支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寻找破局点:2024年中期财政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5月财政收支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4月财政收支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吴棋滢】一季度财政特征与后续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广义财政支出进度有望逐步加快
【广发宏观吴棋滢】开年财政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理解广义赤字率及财政的“净扩张”
【广发宏观吴棋滢】从各省预算报告前瞻全国财政预算特征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上海试点离岸贸易的印花税优惠政策
【广发宏观吴棋滢】2023年财政特征回顾与2024年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三大工程”对投资端的影响
【广发宏观吴棋滢】11月财政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10月财政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三季度财政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吴棋滢】8月财政数据点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待新一轮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及其影响
【广发宏观吴棋滢】7月财政数据与后续两大关键线索
【广发宏观吴棋滢】6月财政数据简析
【广发宏观吴棋滢】寻找新平衡:2023年中期财政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财政收入偏弱凸显稳增长必要
【广发宏观吴棋滢】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政策空间之一
【广发宏观吴棋滢】财政收入状况约束支出强度
【广发宏观吴棋滢】从第二财政到第三财政
【广发宏观吴棋滢】当前财政状况的三个特征
【广发宏观吴棋滢】2023年财政的八大特征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评价2023年开年财政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吴棋滢】地方政府债务九问
【广发宏观吴棋滢】2022年年度财政数据的主要看点
【广发宏观吴棋滢】非税增速放缓带来什么信号
【广发宏观吴棋滢】再筑堤岸:2023年财政环境展望




贺骁束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10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9月底以来高频数据出现边际变化了吗
【广发宏观贺骁束】9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8月经济:数量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8月经济:价格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8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7月经济:价格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7月经济:数量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7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渐近地平线:2024年中期通胀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6月经济:价格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6月经济:数量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6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5月经济:数量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5月经济:价格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5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再谈“关注价格温和回升的线索”
【广发宏观贺骁束】关注价格温和回升的线索
【广发宏观贺骁束】4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3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3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2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1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1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本轮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缘何调整
【广发宏观贺骁束】12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11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11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10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10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9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9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8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7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7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走出低凹地:2023年中期通胀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6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6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5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5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4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4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3月用电量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3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3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2月复工情况与高频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贺骁束】“PPI定买卖”:2006-2022年复盘
【广发宏观贺骁束】聊聊春节期间的高频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贺骁束】复盘过去一年整车货运量变化与同期资产表现
【广发宏观贺骁束】第一批城市居民生活半径开始恢复



钟林楠篇


【广发宏观钟林楠】LPR下调的落地与后续关注点
【广发宏观钟林楠】9月金融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钟林楠】MLF降息落地的几个细节
【广发宏观郭磊、钟林楠】逆周期政策是新定价力量
【广发宏观钟林楠】利率定价:短期趋势与中长期特征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8月金融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政策逻辑、方式与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货币环境和汇率环境的新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信贷、融资环境指数与M1
【广发宏观钟林楠】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哪些信息
【广发宏观钟林楠】OMO与LPR利率下调简评
【广发宏观钟林楠】步入新阶段:2024年中期货币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6月金融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央行开展正、逆回购操作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央行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5月的社融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货币政策的三个维度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PSL出现大额净归还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3月社融与M1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吗
【广发宏观钟林楠】从近期央行操作理解政策逻辑
【广发宏观钟林楠】2月社融与M1简评
【广发宏观钟林楠】货币政策新特征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2月LPR报价对股债的影响逻辑
【广发宏观钟林楠】1月社融与M1为何超预期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贷款风险溢价与利率曲线特征
【广发宏观钟林楠】超预期降准有助于提振微观预期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最新的社融与M1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新一轮PSL对经济、货币环境及资产价格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11月社融与M1增速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汇率与流动性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10月社融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新一轮化债对货币环境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9月社融尚可,年内有望继续修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降准
【广发宏观钟林楠】8月金融数据对资产定价环境的两个意义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近期流动性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5年期LPR利率为何没有调整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非对称降息有何用意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低于预期的7月信贷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超预期的6月社融
【广发宏观钟林楠】适应新常态:2023年中期流动性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6月LPR报价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社融数据偏低加大政策升温概率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OMO利率降息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评估存款利率下调对经济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从负债端政策到资产端政策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4月信贷情况凸显稳需求必要性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利率走势与宏观指标的背离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理解超预期的信贷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理解超预期的降准
【广发宏观钟林楠】偏强信贷对资产定价环境意味着什么
【广发宏观钟林楠】中国居民部门加杠杆:空间、动能与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实际利率水平合适”该如何理解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吴棋滢】地方政府债务九问
【广发宏观钟林楠】信贷强势开局
【广发宏观钟林楠】年初以来流动性环境的三个变化



王丹篇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看10月EPMI的信号

【广发宏观王丹】地产政策的“四四二”组合有哪些增量

【广发宏观王丹】从中观角度观测行业景气分布

【广发宏观王丹】从8月企业盈利看本轮政策及后续基本面

【广发宏观王丹】9月EPMI环比大致持平季节性

【广发宏观王丹】8月中观层面的四个分化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评价7月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

【广发宏观郭磊、王丹】用电量还能反映经济增长吗

【广发宏观王丹】新产业产需比初步好转

【广发宏观王丹】7月哪些行业景气度好于整体

【广发宏观王丹】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的定量测算

【广发宏观王丹】6月企业利润结构向上游集中

【广发宏观王丹】从EPMI数据看7月经济

【广发宏观王丹】进出口数据分别映射内外需特征

【广发宏观王丹】锚定价格端:2024年中期产业链展望

【广发宏观王丹】6月产业链景气度的结构特征

【广发宏观王丹】为何PPI好转背景下企业利润增速回踩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看6月EPMI数据

【广发宏观王丹】5月产业链景气变化线索的详细剖析

【广发宏观王丹】节能降碳行动对产业链及PPI影响的定量分析

【广发宏观王丹】4月企业营收和利润重回恢复性增长

【广发宏观王丹】5月EPMI数据好于季节性

【广发宏观王丹】制造业和建筑业景气分化4月开始收敛

【广发宏观王丹】解析一季度工业企业营收和盈利表现
【广发宏观王丹】4月EPMI包含哪些信息
【广发宏观王丹】能耗目标、PPI与本轮供给侧优化
【广发宏观王丹】3月哪些行业景气在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理解开年企业盈利增速
【广发宏观王丹】从3月EPMI看新兴产业产需比例变化
【广发宏观王丹】对“大规模设备更新”目标的定量分析
【广发宏观王丹】2月中观景气分布的四条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的理解
【广发宏观王丹】春节假期国内宏观变化简评
【广发宏观王丹】2024年1月中观景气度观察
【广发宏观王丹】2023年企业盈利的总量及中观特征

【广发宏观王丹】1月EPMI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王丹】2023年权益行业表现的宏观和中观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从年末PMI数据看中观景气分布的六大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理解11月企业利润数据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看12月EPMI

【广发宏观王丹】11月中观景气分布的四条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库存周期小幅回踩

【广发宏观王丹】11月EPMI大致平稳

【广发宏观王丹】10月中观景气度分布有哪些变化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看三季度工业企业盈利数据

【广发宏观王丹】10月EPMI数据与短期宏观面

【广发宏观王丹】原材料和中游制造引领PMI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PPI触底带动企业利润增速修复及名义库存企稳

【广发宏观王丹】9月EPMI上行斜率加大

【广发宏观王丹】过去十年哪些产品占出口比重显著提升

【广发宏观王丹】原材料行业、计算机电子行业引领PMI边际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价格触底带来原材料类行业利润边际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从EPMI看8月经济

【广发宏观王丹】7月行业景气度的中观分布分析

【广发宏观王丹】利润降幅收窄,库存继续下移

【广发宏观王丹】7月EPMI显示产需仍淡季磨底

【广发宏观王丹】校准航向标:2023年中期中观产业链展望

【广发宏观王丹】哪些行业支撑了景气的低位初步企稳

【广发宏观王丹】名义库存进一步降至偏低水平

【广发宏观王丹】6月EPMI已低位持平

【广发宏观王丹】消费类资产超额收益时段宏观驱动历史复盘

【广发宏观王丹】景气磨底阶段的中观分布特征

【广发宏观王丹】企业库存去化加速

【广发宏观王丹】5月EPMI扣除季节性之后低位徘徊

【广发宏观王丹】4月中观景气分化进一步加剧

【广发宏观王丹】3月营收转正,盈利低位弱修复

【广发宏观王丹】复苏程度的分布:中观行业图景扫描

【广发宏观王丹】中观景气分化

【广发宏观王丹】开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偏低的原因及后续展望

【广发宏观王丹】3月EPMI显示行业修复动能有所分化

【广发宏观王丹】哪些行业在引领2月经济的修复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估算2023年GDP增速

【广发宏观王丹】2月EPMI创历史同期新高

【广发宏观王丹】1月哪些行业景气变化领先

【广发宏观王丹】复盘2022年企业盈利数据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理解大型易地搬迁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政策

【广发宏观王丹】疫情达峰后第一个宏观数据EPMI明显修复




陈嘉荔篇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9月通胀和初请失业金数据对其降息有何影响

【广发宏观陈嘉荔】国庆假期海外宏观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联储转向与未来政策利率路径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特朗普和哈里斯的首场辩论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8月通胀数据出来后的降息节奏

【广发宏观陈嘉荔】哈里斯交易vs特朗普交易

【广发宏观陈嘉荔】2024年杰克逊霍尔会议鲍威尔演讲简评

【广发宏观陈嘉荔】7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增量信息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美国最新的核心通胀和降息预期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7月非农数据和萨姆法则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美国二季度GDP及海外金融市场反应

【广发宏观陈嘉荔】交易后半程:2024年中期海外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继续回落:原因及趋势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6月非农数据提升9月降息概率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财政可持续性探讨及其对资产的影响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美国最新CPI数据及美联储表态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理解美国就业数据分化

【广发宏观陈嘉荔】5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继续回落:原因及趋势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就业市场现状及下阶段趋势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美国一季度GDP和通胀数据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反弹原因及后续趋势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就业数据与移民影响

【广发宏观陈嘉荔】日央行转向及资产价格反应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联储态度偏鸽,基准情形是美年内三次降息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回落趋势未变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美国2月就业数据

【广发宏观陈嘉荔】1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陈嘉荔】春节假期海外宏观变化简评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超预期回升的原因和展望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1月非农数据的结构特征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联储弱化3月降息预期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四季度GDP数据与其市场反应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CPI略超预期,但核心CPI继续放缓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12月非农数据与美联储利率决策

【广发宏观陈嘉荔】12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美联储或在明年上半年启动降息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回落有利于美联储结束紧缩

【广发宏观】美国就业数据降温缓和风险资产压力

【广发宏观】美联储暂停加息叠加再融资担忧缓和

【广发宏观】美国三季度GDP数据为何偏高

【广发宏观】关于美国财政的几点认识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一体两面

【广发宏观】9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9月非农数据继续偏强

【广发宏观】美联储进一步弱化明年降息预期

【广发宏观】美国8月通胀数据呈现出一定复杂性

【广发宏观】美国非农、PMI数据及其对宏观面的影响

【广发宏观】如何看墨西哥对美出口的较快增长

【广发宏观】2023年杰克逊霍尔经济研讨会简评

【广发宏观】7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美国核心通胀继续小幅回落

【广发宏观】非农放缓,失业率和薪资数据仍强放缓

【广发宏观】如何看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影响

【广发宏观】美国二季度GDP数据为何偏高

【广发宏观】美联储不再把衰退当作假设情形

【广发宏观】美国6月通胀数据的新信号

【广发宏观】非农数据的三个影响

【广发宏观】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的三重信息

【广发宏观】挑战软着陆:2023年中期海外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的新信号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继续高位降温

【广发宏观】黄金定价框架和展望

【广发宏观】美国非农就业和失业率为何同时走高

【广发宏观】美联储5月会议纪要的三重信息

【广发宏观】美国4月通胀继续高位降温

【广发宏观】非农再超预期降低硬着陆概率

【广发宏观】美联储第十次加息后的暗示

【广发宏观】如何理解美国一季度GDP公布后美股的反应

【广发宏观】复盘全球科技类资产:2020-2023

【广发宏观】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的三个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3月非农数据及市场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OPEC+超预期原油减产简评

【广发宏观】如何理解美国中小银行储蓄转移?

【广发宏观】美联储寻求平衡的结果就是好结果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数据与金融稳定性的博弈

【广发宏观】非农数据、SVB及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美国此轮失业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广发宏观】美联储2月议息会议纪要解读

【广发宏观】美国1月通胀数据公布后金融市场波动有限

【广发宏观】如何理解预期的非农数据

【广发宏观】美联储继续加息后的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美国四季度GDP超预期,经济放缓速率仍可控

【广发宏观】海外宏观:年初市场最关注的几大问题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韧性+回落背景下的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强非农、弱薪资短期助推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

【广发宏观】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纪要解读

【广发宏观】美国12月议息会议要点解读

【广发宏观】最新美国通胀数据怎么看

【广发宏观】越过山丘:2023年海外宏观展望




文永恒篇


【广发宏观】“潜在名义增长率”初探

【广发宏观】关注新线索:2024年中期政策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如何理解“耐心资本”

【广发宏观】数据要素化及其中长期影响

【广发宏观】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海外经验案例的实质

【广发宏观】布局现代化:2023年中期跨周期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中等发达国家从1万到3万美元跨越的国际比较

【广发宏观】人工智能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一个宏观框架

【广发宏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影响




陈礼清篇


【广发宏观陈礼清】如何利用“估值宏观偏离度”指标观测市场位置

【广发宏观陈礼清】9月以来的宏观交易主线: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8月以来的宏观交易主线: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7月以来的宏观交易主线: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告别单边化:2024年中期大类资产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基于久期与凸性量化黄金空间

【广发宏观陈礼清】4月以来的宏观交易主线:大类资产配置月度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债市“资产荒”的量化体系与择时落地

【广发宏观陈礼清】3月以来的资产特征:大类资产配置月度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股市资产荒的量化体系与择时落地

【广发宏观陈礼清】资产表现特征及背后线索:大类资产配置月度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高分红策略的宏观逻辑与择时体系

【广发宏观陈礼清】名义GDP的周度估算

【广发宏观陈礼清】未来美债收益率若下行有利于哪些行业定价

【广发宏观陈礼清】股债性价比择时的宏观改进

【广发宏观陈礼清】M1、BCI、PPI与宏观择时

【广发宏观陈礼清】如何对GDP进行月度估算?

【广发宏观陈礼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何预测?

【广发宏观陈礼清】工业增加值如何预测?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廣發香港
广发证券(香港)经纪有限公司获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发牌从事《证券及期货条例》中规定的第一类受规管活动(证券交易)和第四类受规管活动(就证券交易提供意见)(中央编号:AOB364)。本公众号主要提供市场资讯、研究报告、孖展查询等功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