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曾赞荣出任青岛市委书记,也意味着青岛再次迎来了一位有京官履历的一把手。
过去四十多年,青岛历经十余位市委书记,但青岛人至今念叨最多的,还是俞正声主政时期。
巧合的是,两人都不是直接从北京空降青岛,都是先到山东任职,后调任青岛。
俞正声曾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任职,1985年先到烟台,后于1989年调任青岛。
曾赞荣长期在北京规划系统任职,又先后在北京房山区、通州区主政,2021年2月空降山东后当选副省长,去年进一步明确为山东省常务副省长。
从曾赞荣的履历看,这位北大高才生最为亮眼的经历无疑是在关键阶段参与首都副中心通州的建设。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明确了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布局。
两个多月后,出身人文地理专业、拥有近20年规划部门工作经验又有主政房山区经历的曾赞荣便履新通州。
据通州区官网报道,为了尽快了解和掌握城市副中心建设和通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曾赞荣上任的第一个工作日,就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展厅、大运河森林公园“月岛闻莺”观景平台、市行政办公区建设现场,了解了副中心规划和行政办公区建设情况。
在市区合力之下,城市副中心建设快速推进。2019年,随着北京市四大班子和相关部门约1.2万人正式迁入副中心办公,标志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
从这个时间可以看出,曾赞荣任职期间,正是通州作为副中心建设的全面起势、成型的关键时期。
这样的大工程,需要跟各大机关沟通、进行各种资源调配,对个人能力有着极强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历练。
相比于通州首都副中心的重要地位,作为北京市郊、传统工业区的房山区光环明显暗了不少。
但曾赞荣从2012年到2017年在房山区先后担任区委副书记、区长和区委书记,赶上了房山从传统工业区到科创产业集聚的转型。
作为北京的西南屏障,房山曾经是京郊第一工业大区,煤炭产量占全市的90%左右。
2018年有媒体曾总结房山区的发展,“从拥有800年采煤历史的煤都,到高新产业资源云集的科创之都,房山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华丽的产业转身。”
曾赞荣在房山区的主要思路也非常明确,在首都疏解功能谋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成为北京科技产业转移的优先承载地。
“房山的产业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产业为核心,与中关村进行深度对接,打造科技、金融、文化三大创新平台,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拓展区。”
比如,在科技平台打造上,房山科技创新城依托房山区长良、窦店两大城市组团和中关村房山园,构成“一城双核五基地”的空间布局。“五基地”即中关村房山园的五个组成园区,包括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北京海聚工程高科技产业园、北京良乡高新技术产业东区、北京良乡高新技术产业西区。
房山还有一项试验同样值得关注。
2015年,房山区被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区。
房山区基本形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在增强城市宜居性的基础上,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以棚户区改造为支撑,以山区人口搬迁为关键,多措并举推进全域新型城镇化。
在其中的五项措施中,曾赞荣特别提到了“大企业+小城镇”的特色小镇将会给房山带来的影响。
“特色小镇的特点是宜居宜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增收、转工转居,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此外,打造特色小镇将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给房山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变化。”
从房山和通州的工作经历看,曾赞荣抓科创平台和科创产业、抓副中心建设的做法都对当下的青岛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青岛如何统筹老城区更新建设、北岸崛起和西海岸新区、上合示范区等重大国家战略之间的协调发展,如何真正将青岛都市圈的规划转化为发展红利,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难题。
在产业布局上,青岛既要抓好大产业、大项目,比如高端化工、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更要着眼关键产业链和关键环节,真正有一批攻克卡脖子的创新型企业成长起来。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明确为2024年的首条重要任务。
对于青岛来说,如何延续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此前科创资源和优势产业不匹配的痛点,从源头开始加大对科创型企业、科创型人才的招引培育力度,也将成为青岛真正摆脱传统产业占比重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