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悬疑创作是一种克制的艺术

2024-08-30 17:30   北京  

我觉得「点灯」是一个很高雅的动作,你想象一下小时候家里,方圆几公里都停电了,这个时候你们家会拿蜡烛出来点。长大以后这个情况几乎没出现过,几乎没停电了,连蜡烛都找不到了。就觉得一片黑暗中能点一个灯,是一件很浪漫、很快乐的事情。

对谈|@点灯 @藏锋

你就是个编辑,你懂什么小说?

2022 年我还在一家小网站当网文编辑。编辑行业有一个要求,编辑自己是不能写作的。如果你花时间去写作的话,就没有精力去服务你的作者,所以我们那个时候不能写作。我手下有一个作者,他质疑我的文学功底,觉得我给他提供的建议并不合理。他说你就是个编辑,你懂什么小说啊?那个时候我就想着要证明一下自己,但是因为不能写长篇,我就写了一个短篇。有一个小插曲,我千字 60 写出来的故事想卖给第三方,没有卖出去,你们敢相信吗?这就是我的第一篇故事。千字 60 没有人买这篇故事,因为在当时的短篇市场悬疑的爆款还没有出现,或者说社会派悬疑的爆款还没有出现过,所以他们不敢做这次尝试,第一部作品应该算《最后的真相》。后来是《活在真空里》找到我吧?因为第三方不收,我就在知乎发表,然后就火了,就留在知乎了。

像《活在真空里》交稿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了,包括后来的《兄友弟恭》或者《推理:从户型图开始》,完成度都很高。那么在写悬疑文之前,你一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其实大家会做的工作我也会做,只是我会比大家多做一个步骤:选题策划。因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出版社的出版编辑,日常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积累选题。其实就跟大家日常在考虑「我要写什么故事」一样,只不过跟大家的那种考虑的时间点不一样:大家可能是我今天准备写故事了,然后才开始想我要写什么。我的习惯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写故事,但是我每天都要积累一些我准备写的觉得不错的选题。我会把选题记在本子上,当这些素材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我可能会挑我感触特别深的那个去做,重点去研究这几个选题。
灯式大纲法——内核、高潮、效果
如果只是说从选题进入大纲的话,大概半个月就够了,因为我的选题就是从选题本里的六七十个选题找一个我觉得我感触最深的拿出来决定写它,然后再把它发展成大纲,可能就半个月的时间,有时候更短,可能一周就够了。但从大纲变成一个故事,这个过程就非常漫长了。其实每个人写大纲的方法不一样,我写大纲之前,一定先把这三样东西准备好:
故事的内核。我会先想好我这个故事要写一个怎样的内核。说白点其实就跟我的选题是一样的,像是《最后的真相》,它的选题其实就很纯粹,当时我是想用传播学、新闻学的视角来告诉大家这个互联网新媒体的一种恐怖;然后《兄友弟恭》的选题就是那种亲情的洛希极限,想让大家意识一下亲情血缘的恐怖。所以内核是我写大纲之前一定要有的东西。
故事的高潮。我会先把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给构思好,其实大家都会先把自己特别想写的一个镜头或者情节记录下来,然后就是说为了这一个镜头写一个故事。
故事的效果。很多的创作者写完的第一目标,就是想故事「能火能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能火能爆」是一个很概括的语言,但是如果想详细一点,就是你想让这个故事写出来以后,读者是什么感受,这才是你真正要关心的。用《兄友弟恭》举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内核就是亲情的洛希极限:一个人到底要承受多大的伤害才能彻底放弃一段亲情?他的高潮部分是哥哥再一次伤害弟弟,高举铁锹重重地砸向哥哥的头,结束了这段最后的亲情。我想达到的效果是:读者看完这个故事以后,会对弟弟的这个角色充满争议。我希望读者看完以后百感交集,讲不清楚善恶的分界。
我只有知道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才能去造它。如果我就是边写边造,那我最后造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一个四不像。

一个写作新手应该怎么样去快速适应知乎这个平台,并找到适合知乎的这种创作风格,你会怎么建议?

知乎上面有很多种文风,每个人、每个题材不一样。我用的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口述体,就是一个人给一个人讲故事。你就可以当做我写故事就像你在茶余饭后跟朋友、邻居、同学讲故事的过程。如果大家仔细看我的作品,就会发现我的作品真的是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把这个故事呈现给大家,没有很书面的语言。如果你是新手的话,比较建议你尝试这种口语化的方式,它不光是比较适合知乎,还很亲切。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故事,对剧情和其他方面的表达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点灯部分作品书单

这些故事组成了点灯宇宙

很多悬疑推理作者喜欢写系列文,让文章和文章之间有一个推理感。《最后的真相》和《活在真空里》这两个故事的两个点定义了一条线,再加上《兄友弟恭》就像三个点定义了一条面。

其实没有怎么考虑过,只是单纯地觉得读者会喜欢这种方法。你要说刻意去使用确实是没有的。文章和文章之间的这种衔接,这个都要怪漫威他们每次都喜欢在作品结尾留彩蛋,搞得我也学会了,也喜欢留彩蛋,为的是让大家去感受这种梦幻联动的感觉。
还有一种感觉就是对于悬疑小说而言,留一点剧情之外的东西可以让大家主动去联想这个剧情之外是不是还有另一个小世界。他们就不会把这个小说仅仅当做一个单纯的故事对待,而是真的可能会去思考这个故事里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个宇宙。《活在真空里》写完以后,当时大家还不觉得它是一个宇宙,更多觉得它只是一个比较真实的故事;但是写完了《兄友弟恭》以后,大家就突然觉得:哇,这是一个宇宙,一个点灯宇宙。就开始思考这个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他们是不是会都有怎样的命运,那种感觉非常好。

悬疑创作就是一种克制的艺术

大家写作的时候也会注意到:小说其实是分「角色主导」和「事件主导」的。举个例子,我的悬疑小说里《兄友弟恭》和《逼上梁山》就是角色主导,它更像是言情小说:读者因为喜欢某个角色,想看到这个角色的后续发展才继续阅读。只要是你的主角是读者喜欢的,读者就能坚持看下去,这就是角色为主导。
当然也存在以事件为主导的故事,像《活在真空里》、《推理:从户型图开始》都是以事件为主导的故事。故事里面角色是没有魅力的,你会发现《活在真空里》的角色其实一开始就没有人喜欢主角,也没有人喜欢张和,也没有人喜欢那个学长,能看下去就是因为想看这个事到底怎么着了?《户型图》那篇更可怕,这两个人真的是一点灵魂都没有,我们到现在为止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像这种故事就是以事件为主体。这些在创作的时候就应该先想清楚。
我发现大家喜欢一边塑造事件一边塑造人物,这种没有重心的写法其实是很危险的。我还是建议大家先想好:我的故事到底是要塑造一个非常厉害的事件,还是说我要塑造一个非常好的人物,让大家都喜欢这个人,为了这个人物看我的作品,这是第一件事情。
悬疑小说里面的角色塑造也分主角和配角,如果你是塑造一个配角的话,其实没有太多的讲究。你塑造出来用完就丢,除非这个角色在你的故事中有一定的灵魂,或者希望通过这个角色给你的故事基调增加一点情绪。
我的克制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克制。我写故事,通常第一稿可能有4、5、6万字,然后我会把那些我觉得没有必要的情节、没有必要的字都删掉,删到最后成一两万字。以前老师跟我们说「艺术的高明之处是做减法」,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
 如果大家想要塑造角色的话,想一下这个角色怎么塑造的深刻一点,可以从它的两面性出发,先定好它的基调,然后想清楚作为作者,我要收割读者的什么情绪。我举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角色例子,就是哈利波特里面的斯内普教授。罗琳塑造了他表面的凶狠、他内心里的善良还有忍辱负重,还塑造了一个我觉得最有魅力的一个情节,叫深情;在被大家最喜爱的时候,让他下线,其实本质上是对这个角色的一种升华。
在情节的编排上,我用的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先想好两个高能情节。如果想不到情节普通的地方怎么发展,那我至少应该知道故事高潮部分怎么写。那我就先想好两段最近的高潮部分,然后把这两段中间的情节再填充上。

点灯作品《推理:从户型图开始》作品封面

《推理:从户型图开始》创作历程首次公开
这篇作品是很偶然的,这个故事的原型(户型图)的原型,是我当时租的那套房子正好就住在了顶楼,一个有阁楼房子但是没有楼梯。有一次我找到了那个阁楼的入口,它其实是被一个隔板挡住了,就是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就不会知道那里是通往阁楼的路口。我就找了块梯子爬上去看一下那个阁楼入口处,迎面而来就是一个大卫的石膏头像。就是在一个昏暗的角落,你抬头看什么都没看到,(一下子)看到了大卫的石膏头像,眼睛刚好对着。 
那一瞬间你的脑子不会意识到它是个头像,你会意识到那是个人头,但是因为在梯子上,肌肉是僵硬的,那一刻真的被吓到。从那之后我就在想,这个是不是可以写个故事?一个明明存在阁楼,但是却没有通往阁楼路的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最开始就有楼梯和阁楼这个元素了。
那么接下来我就要给这个故事增加情节。我想了很久也没想到,在有一天我上厕所的时候,我听到厕所的水管传来了婴儿的哭声,应该是栋楼里面可能有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正在给孩子洗澡了,顺着这个水管传到了楼上来。我这么就是那一瞬间我的脑袋就通了,我整个故事的脉络都清晰了,然后我就立刻想到了《推理:从户型图开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它一开始并不是你们看到的这种对话形式,最开始其实也是一条平铺直叙,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但是这样讲故事我发现它并不精彩,然后我又尝试了各种叙事方法,像罗生门、套层我全都用过,我发现没有一个适合它。
我就想不如我这次就狠狠心尝试,用一种本格推理的方法来写它。但我当时是很犹豫的,因为我知道我们国内的读者其实不爱看本格推理,我作为作者肯定是希望作品写出来有的人看的,但是本格推理确实在国内没有什么人看。所以为了尽可能提高这个作品的成绩,又不把推理的这个过程给阉割、浪费掉。我就开始进行了一次「剧本杀」形式的对话推理。不扯它的开头、经过、结尾,直接跟你描述两个人在对话,把所有的信息全都告诉你们。我用 3000 字去叙述那个对话过程,向你们展现最多的剧情。但本格推理大家都不怎么爱看,或者说国人不爱看。我又在本格推理里面发现了它的一个分支——很浅显易懂的分支叫安乐椅推理。
就是坐在椅子上听别人讲,然后去还原这个事的真相。不用亲自到现场去,你甚至可以在电话里就把案件解决掉,这叫「安乐椅推理」。所以我最后就用「安乐椅推理」的模式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然后用「剧本杀」的那种对话形式来复刻「安乐椅推理」那种模型。
推理小说的雏形无非就是案件和解谜的过程。但是写到最后,实际上解谜的过程只占案件篇幅的30%,也就是说探案、解密七三开。 可是知乎文它是一个 30% 是免费情节, 70% 是付费情节的一个平台,如果我这么写的话就没有人看到后面了,没有人会为了没看完一个案件就去付费的。所以我就决定了:我要把这个故事的就是从 70% 案件+ 30% 真相变成 30% 案件+ 70% 真相。所以这个故事最后就变成了《推理:从户型图开始》这么一个作品。前后大概 20 多天,应该是我写得最快的一部作品了。当时大家那个看完《推理:从户型图开始》都觉得结尾的那个超雄特别差,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既然这是一部以推理为核心的作品,那我还是希望我们的读者可以把重点放在推理上面。
如果我结局写了一个非常精彩的社会派的事件,虽然这个社会派的事件只有1000 字、2000 字,但这 2000 字就有可能直接盖过推理的光芒。但是我又很想要让大家记住这个推理,我就干脆把这个社会派的这部分情节就给收掉了,写成了一段没有那么合理的情节,事实证明这是个败笔。如果这个作品能出版,我还是会把它改成社会派去写。
旧瓶装新酒,开放结局更有余味
其实我们都很明白,故事的创作已经很难推陈出新了。我的故事其实也是「旧瓶装新酒」,只是我的作品完成度会高一点。知乎上大部分故事像是在人生的一段旅途中,抽取了一段很小的事件,掐头去尾只呈现这个故事最核心的部分给大家看。但我的创作「不掐这个头,也不去这个尾」,把这个故事完整呈现给大家,所以说我是「旧瓶装新酒」。只是作品的完成度更高、人物形象会更饱满一点、画面感更充足一点、后劲可能更足一点。我很喜欢写 open 的结局,给大家一个狭小的空间,不会把话说死。我总是希望大家看完我的故事、看到这个结尾就会想象一下现实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事情?

点灯的故事,不是说多么新奇或是开创了某种体裁的风潮。如果说看一些其他的作者的文感觉像是在看「标清」,看点灯的文像是在看「 1080P」 或者是 「4K 」,清晰度特别的高。另外,点灯的叙述方式是非常克制的。他没有让作者的情绪和主角的情绪在小说中泛滥,更多的是用一个又一个细小的、具体的事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转视频号查看完整直播回放

盐选作家助手
知乎小说怎么写,找手哥,包教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