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昊:废稿都是垫脚石,一直写就会站到高处。

2024-10-29 17:40   北京  
  • 关于戏剧张力的开头
  • 用捕捉「人物情绪」制造创新点
  • 推进情节的三板斧
  • 塑造人物灵魂的精髓大公开
  • 关于写作模版化或AI化
@房昊

您是因为什么样的契机开启了您在知乎的创作?又是从什么时候就是决定您要坚持在知乎进行创作呢?

上大学的时候,知乎平台还没有「盐选」,那个时候有很多人在上面写一些故事,在知乎当时写一个短篇小说,可能看的人就会很多,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文字平台了。我就想我如果写一个短故事可以放在哪里呢?又或者是我在知乎刷着刷着看到一些问题,觉得很是一个很有趣的切入点,我可以写一个故事,就很自然地在知乎上分享了。那个时候有一些朋友说会把知乎当成一个记录、自己分享自己的一个地方,写起来没有压力,我就在知乎写这个故事,就没有(其他)目的,没有想要挣一些钱或者怎么样。那个时候在知乎写,然后收获了很多人的正反馈,我就会非常开心,就觉得这个地方是我的福地哈哈,他们都很喜欢我,我就愿意在这里继续写下去。

然后到后面「盐选」出来之后,有一个制作人邀请我在这里写一些「盐选」的内容,以前没有试过这种短篇的付费阅读,本来就比较喜欢知乎这个平台,我也很适应,就继续写下去了,发现反响也还蛮不错的,也会有很多人觉得写得很好啊。我就会觉得又可以我自己收获快乐、别人阅读起来也很好、我又可以挣点小钱,我为什么不在这继续写下去呢?

如何能找到适应知乎平台,并且找到知乎体的创作风格的呢?

我刚开始在知乎写小说的时候是 15 年、16 年,那个时候太早了,还是遵循一定的商业写作的逻辑,因为我会觉得商业写作逻辑就是「最好在前三行之内,要有一个可以抓住人的一个悬念也好、一个反差的设定也好,或者是一个很剧烈的冲突,或者是主角要面临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事情——我在床底下看到了有别人在这里、凶案现场或者怎么样」,就是类似于这种,「你要尽快在前三段之内把这个东西铺出来」,这是我当时所认为的一个节奏,那后来会有点跑偏。后来我觉得你如果在这种情节上、节奏上,老是在开头抛这么一个噱头,后面圆得不好的话,那还不如不抛。我就会想开头直接用比较花里胡哨的文字,比较能够调动别人代入感的一些文字,在文字上下一些功夫去进行一些比较有风格化的尝试。后来慢慢地写到今天,其实有点偏离一开始商业写作的初衷,因为写历史背景的小说,写的李世民穿越或者是刘备穿越,或者朱棣也好,朱元璋也好,我会开头的时候写他们这些人自己回顾自己这一生的时候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让读者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这个人身上的情绪和能量,再慢慢地说我穿越回了什么地方,面临一个什么样的这个困境。

在写作过程当中是如何找到属于您自己的创新点的?

这个很难说就是自己有意识发现的,写着写着都会慢慢形成一种风格。可能一开始对于情节上怎么样安排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到后来你会发现有一类人物、有一类情绪,你自己是特别有共鸣的,你特别想表达的一个东西。一般来讲,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心中强烈迫切的、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像写历史类、或者是写神话类的故事,会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或者是一种不甘心、不服气的情绪,是我特别想表达的。那怎么把这种不甘心和不服气写出来?或者说在写一些没有那么「燃」的情节时,你用什么东西去遮住他们,去替代它们继续抓住读者的目光,其实都是自己下意识的选择。

比如我会觉得一个人像刘备那样,人到中年经历过很多挫败了,他会用一些其他的伪装来掩盖自己的喜怒不形于色。

有的时候我会把一些人物写成那种嬉笑怒骂的,这样会掩盖自己心里真正崇高的那些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一种个人选择吧。可能是最近,在短篇市场里写这种理想主义光辉的、很浪漫的作者比较少,但其实一直还是有这样一个风格的。

PART 01. 关于戏剧张力的开头

您的短篇开头其实都有非常强的戏剧张力,那结合您现有的作品在开头的写法上面有没有一些建议?

像一开始我说的那个思路,就是要尽快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不管用什么方式,可能抛出一个非常新奇的设定也好,直接让主角陷入一个很艰难的困境也好,或者是有一些什么特别强的情绪,比如遇到了一些坏人或者很恶心的一些人,只要能抓住读者就好。但这个公式、套路可能大家也都知道,只不过很难做到。比如让我写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会遇到一些很恶心的人,然后他们会给你造成一这种很负面的体验,让你急于想打他脸,但是我就写不好、写不出来,他那个让人生气的劲儿就很多。相反地,可能有人写历史类的话,写这个开头主人公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困境里,你有的时候可能就是会很干巴巴地把这个困境给写出来了。
比如我写李世民穿刘禅那一篇里,开头是李世民过去了之后发现马谡已经去街亭了,那他这个时间不管干什么街亭肯定已经没了,他救已经救不了了。
这个情况如果让别人写的话,有可能会把这个情况写的是比较平淡的,就是把这个冲突点、压力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开头的话其实套路就是这个尽快吸引人的套路,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把情绪打出来还是很难的。像我写李世民知道街亭肯定守不住之后,他会骂陕西方言,自己情绪比较上头,就是他哪怕在一起飞扬也会有一瞬间的那个挫败感,怎么把这种小情绪写出来、发泄出来,让读者能够代入到,或者像我刚才说写那种生活中遇到那些很恶心的事,就是让人看的真的特别生气,就会让人带入进去:特别生气,这种细节上的东西是一个真正需要磨练的,比套路化地抛一个设定、造一个冲突要更重要。要怎么解释出细节上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够决定你能不能过稿,真正决定能不能吸引人。

PART 02. 用捕捉「人物情绪」制造创新点

神魔武侠赛道转向历史赛道,包括之前的案件类悬疑文,在不同类型的写作当中,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这些转变都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让您坚持深耕在历史赛道?

这转变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不热门了,其他悬疑类的我其实写不好,怎么挂悬念钩子,其实我不会,我只能写一些看起来有悬念的案子,但其实读者并没有想知道这个。有的时候写悬疑就会写出来一种状况——这个案件是一时之间查不到真相,有点扑朔迷离的东西,但是读者也不想知道你查它干什么呢,没法给读者营造那个情绪。写历史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有一些别人可能不太擅长表达的优点,不管是一开始写历史科普也好,还是写一些穿越文也好,之前还写过「假如你魂穿历史先贤」,发现这种思路可能是本身比较少见的,闲着没事你也不会想你是一个古人,站在他的角度去想他经历那些事情要怎么解决?他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情绪?一般不会用扮演法去搜索古人,我看史书的时候会天然产生一种扮演法和共鸣。一般读史书的人要么是比较严肃,要么是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就比如鸿门宴里项羽有什么样的想法?他可能有另外的一些计划,所以没有主动去杀刘邦,他们会有这种情节类的、大局观类的,关于思考整个天下走势。但我看史书从来没有这种大局观,我就是看里面每个人物的情绪,看每个人物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是不是突然激昂起来了?他是不是在一个一段过程中一直被压抑着一些什么?我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发现大家还蛮喜欢,有自己的优势的时候,当然就要发挥一些,如果这个优势也挣不到钱,那可能就会再转战下一个赛道了。

历史脑洞应该怎么把握历史和脑洞的度?

我一直觉得不需要把握的,它的脑洞就是开在历史里面的,就是你不能把脑洞开到历史之外。只要你把脑洞开在历史里面,你历史里面那些人,你只不过是突然他可能有了一些什么东西,可能诸葛丞相有了一些方面,他只是有多了一些东西,他人还是历史中的那个人,那就没有什么「度」的问题。

有朋友问为什么有的时候写的剧情很平淡,可能也是这样的道理,就是你没有发现这个人身上情绪爆发的一个点,如果找不到重点,一定是因为你在写作的时候,笔下的这个角色他没有重点,这个角色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情绪应该扬起来、什么时候应该低沉下去,所以整体看起来会很平淡,他可能一直处在一个比较暴躁、愤怒的点,一直是这样的时候它也会平淡。所以还是会有一些先压抑住,再燃起来的地方。

因为我是一个情绪流的作者,我会喜欢人物的情绪,结构型的作者可能情节就写的是人物不管什么人物情绪就是你过来打我脸,把你这个反派写得很恶心了,我直接一巴掌甩过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让人觉得很爽,那这也是一个情绪重点,这个情节的安排上重点就安排在打脸和这个恶心。

到底什么是「钩子」?为什么我觉得是「钩子」,别人觉得不是呢?

我先说一下我自己,因为有朋友说历史文「钩子」挺好的嘛。这种历史文的「钩子」其实是一种比较讨巧的方式,你上难度就好了。你在一些看似不太可能解决的困难里,但其实你自己心里知道是可以解决的,你只需要把困难摆出来,然后等着人破掉就好了。我很讨巧,把故事放在历史里,放在三国,谁不希望诸葛丞相赢呢?天然有这个迫切的欲望——希望诸葛丞相赢,只要你写的诸葛丞相人物没歪,他还是那个丞相,就统一了读者的心态,跟这个文章里角色的心态统一了。

你只要上个难度,大家就会想着赶紧翻过这座山,我要看他们赢,这是一个天然在这个历史文里的一个优势,大家会期望看到他们赢啊。岳飞也好,诸葛亮也好,他们会这样期待嘛。所以这种历史文类的钩子相对而言,我个人觉得会好做一些,当然可能擅长写别的文的,再放到历史里,他可能也觉得不好做,但可能就是擅长的赛道不一样。

您在《假如历史有外挂》系列文章里面把历史文人物再次塑造,那么想请教老师一下,在塑造人物方向上面有什么讲究和写法吗?

其实历史上有史料记载也好,人物就在那,你需要把这个人物呈现出来就是这个样的,或者说你还能更翻一层,原来它还是这个样的,也就会塑造得很好了。但这种情况就是你得先感知到那个人,先捕捉到那个人,我是在写刘备和诸葛亮的时候才会感知到这些人,很早的时候我的感觉很奇怪。

我在一开始我上高中的时候去读史书,一开始看《新唐书·狄仁杰传》,我记得有一次狄仁杰去评论武则天时期有很多王爷造反,有个越王一边造反一边沿路烧杀抢掠,狄仁杰跟着军队去给平定了,结果狄仁杰跟的那个将军平定越王之后,他来烧杀枪掠,狄仁杰闯到军营里去质问他,然后被说你管个什么,你是什么小官。狄仁杰怒了指着他的鼻子骂说「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

这个形象跟我们印象中的狄仁杰差别很大,很燃,很书生意气、少年热血。

再翻过那一页史书,后面那一页它隔了两段,他老了又会有诋毁他的,为了党政也好,就不顾国家的利益,想把他弄下去。有人告诉他,这些人把他们私下联络这些书信给狄仁杰了,狄仁杰就把这些信全烧了,非常云淡风轻的全烧了。我就会觉得这个人变化非常大,大家印象中的样子,它其实下面藏着一些年轻时候涌动的热血,会有另一面呈现。

如果你能感受到历史人物,把你感受到的跟大众不太一样的那一面给写出来,那也就是成功的。

像李世民,可能我写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一面,他就是很意气风发,只不过他这种意气风发我会写的很真,会有一些细节,场景上或人物上的细节。有那种刚穿越过来之后,发现自己又年轻了,而且又能做很多事情了,就笑得非常轻松嘛,即便会有漏洞,可能会说我不是刘禅,我会忘记一些事情,也没有意识到一些事情,有些漏洞他也不在乎,阳光洒到他眼里,他一笑,那阳光又渐成地上无坚不摧的刀。这种句子上的描写会提升他少年意气的质感。

这种句子上的事情,大家雕琢也能琢出来,其他更重要的,我觉得可能是对诸葛亮这种人物的塑造会更好一些。因为亮子一开始我了解比较少的时候,我感受不到这个人,我就觉得这个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人很多,文天祥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常的非常的普遍,你没有办法抓到这个人的特质,后来我就发现你抓不住这个人,主要就是因为你了解的还是少。

后来发现诸葛亮有一次他依法的时候,就把曹魏的那些人给撤回来,看到一些人就死在那了嘛。百姓他们遭受了战乱的侵害,他会不开心,别人说你这也是有战果的,你为什么不开心呢?诸葛亮就是说我是大汉丞相,天下都是大汉子民,一夫有死皆亮之罪。就这种「一夫有死皆亮之罪」,我看到这个话的时候我就捕捉到他了,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远超乎文天祥他们那些人。
他因为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他不会想着为了国家、为了天下,我再苦一苦百姓,他不会想着我再苦一苦百姓,所以他就会有一些发明创造,他会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会当然也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会往这个方向去发展,他会自己以一个丞相之尊去拜访一些铁匠,去拜访一些人,他会有这个方向,忽然就理解到他了。然后理解到他之后我就发现他可能不是这种,我们印象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会一直是比较悲苦的,一直是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他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把这个天下担在了他的肩上,他觉得我要使天下变得更好,我会使这个天下变得更好,那么多人都会围在他的身边,因为他的理想而一起奋斗,那他一定是眼里有春水春光的,他是一个绽放着希望的。
所以直到他听到李世民就翻牌了,大破曹魏,这个时候他会突然把自己背负的这东西卸下来,给别人带去希望,那个东西卸下来他会突然痛哭,所以突然大哭,如果没有李世民他不会的,他还是会在别人面前是那个充满希望的样子。
就这种人物特质,就是很有意思,你一层一层的剥出来,或者一层一层的给他用自己的理解照上去,是你在史书里找到的东西越多,读到的东西越多,当你抓到他那一刻有那种破案的快感。你要是写历史类的还是要多读。

点击可直接查看@房昊盐选专栏作品

PART 03. 推进情节的三板斧

老师有没有历史脑洞文收尾的建议,如何在故事结尾出现情绪高潮,从而去进行读者的情绪调动?

以前的时候我会有一种写法,就是情绪极致的拉扯,你以为你想要的是一个东西,在你其实心里想要的是另一个东西。

比如一开始我写刘禅魂穿赵构,一开始阿斗可能会觉得我就是想要安乐,这也不是我的国家,我也就是在这享福,我穿过来就是享福的,就没有什么关系。你这个岳飞我也不认识,我也不知道他是谁,爱怎么样,他一开始对自己心里想的是这个,后来发现自己原来内心深处其实想的不是这个,他会自己给自己一重否定,这种情绪上的拉扯。我嘴上说的是一套,但我其实心里真正向往的是另外一套,当他发现岳飞抄出师表的时候,他就会非常感动,他就去救岳飞,然后这个时候你再给情绪一次,再给他罩一层再给他拉回来,就是我发现我自己内心真正的向往了,但是我向往没有用,我这个人是很怯懦的。我这个人很怕秦桧过来威胁他也好,会有其他的阻力也好,这个人是害怕的,恐惧的,这种恐惧在那一瞬间抓住了我,我没有办法去得到我真正向往的,我会觉得那我一开始做的那些也还行。
你要是写一个正常人到最后怎么燃起来,我想要做一件事情,因为种种的理由——被自己克制住也好,被别人压抑住也好。大家都知道一般故事的尾声是一个事件的结束,「现在刘禅穿赵构的事件结束,金人把和谈诏书送过来,你们马上就要签字啊,这个事情马上就要结束了。然后你已经决定要忍了,你嘴上说的要忍了,脑子里想的也是要忍了,然后在这个时候你发几句牢骚基本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你发现这发几句老牢骚也不被允许的时候,突然就会有一种我什么都不在乎。」当我什么都不在乎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当我什么都不在乎,我真的忘了我自己的时候,我是不是可以让我自己心中真正向往的那些人出来替我做一个决定啊?你心里总有一个底线,当别人践踏到底线的时候,他会阿斗那样的,比较怯懦的人也会出来挥出一刀,他哪怕是去洛阳当一个安乐公了,他也会把姜维给他那个密信给偷偷的藏起来,就这点空间都不给他,我觉得人就应该发疯,很多作者写发疯文学,其实就是情绪压抑到极致了,只不过大家可能用一种比较玩笑的方式写出来。
如果你用一种比较严肃的、比较深沉的基调写这种发疯,就是一个故事到了尾声,「我放弃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给我的种种枷锁,我在那一瞬间打破了,我不要当那些东西了,我自己给我自己的枷锁也打破了,我什么都不怕了。」然后那一瞬间的发疯是情绪拉扯到极致的一个爆发,如果是大家想用这种套路,就是一开始给主角一个他自己想要的目标A,一般是世俗意义上大家都认可的你,比如你要写一个人在历史里写他想要功名立禄,他可能想要很富贵安逸的生活;如果你写言情文就可能说我要一个白富美,然后到中期会出现一个波折,就是一个打乱计划的人,比如在历史文里出现一个岳飞说你想要富贵安逸,那这个人就得死。在现代言情文里出现一个追求者,或者是碰到了另外一个姑娘,大话西游里你是为了追白晶晶的,但回去你碰到了紫霞,然后你会发现这个人跟你一起经历的事情,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你当时对他没有什么感觉,你还是满脑子都是我想要的那些东西。到了最后你想要的那个东西就摆在你面前了,阿斗这个字签完了,可以当富贵安乐的江南国主了,白富美终于被你感动,答应跟你在一起了,这个事情就在你面前发生了,在这一刻你反悔掉头去追你的梦想,你戴上金箍,放弃白晶晶去救紫霞仙子,就这一刻情绪就爆发了,就燃起来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套路。
之所以会说这种情绪的套路好用,是因为一开始你想要的功名利禄、安逸生活也好,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其实都是世俗给你的。当触动内心的一些东西,在你心中萌芽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不会发现,还会被世俗给你灌输的欲望所占据,但是当你马上就要够到这个世俗的欲望了,这个时候你必须要牺牲内心这个小萌芽的时候,突然发现你下不了手了!这个时候 passion 就会点燃你自己。让你脱离社会给你灌输的枷锁,你变成了你自己,你开始有你自己的情绪,那这个时候当然是高昂的啊。刘禅这篇不就大量描写救不救岳飞,大量描写刘禅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写法。因为这篇文就是情绪文,开疆拓土不是这个文的重点,因为开疆拓土跟刘禅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也不能真的去打,面对困难他也解决不了困难。他解决的困难只需要把原来的自己,他只需要把怯懦的自己,把原来的赵构杀掉就可以了。这就是他所面对的最大困难。

情绪的转折点应该留在什么位置?转付费点吗?

有两个转折点,最燃的那个(最后做自己的),我个人习惯留在最后,但是你中间肯定还会有一个转折点,就是我以为我想要这个,诶?我发现我内心想要另外一个。这个情绪转折点让你支棱起来了,这个是可以留在付费点,但是后面我发现了我内心真正想要了之后,可能会再迎来一个迎头撞击,就是我知道我自己想要的了,但是我要不到,会有更现实的阻力朝我砸过来。咱们写爽文嘛,这个现实力量并不是真的不可战胜,比如秦桧威胁他,赵构在雪里藏刀,他并不是真的不可战胜的,他只是没有胆魄。你可能一开始被唬住了,你被震慑住了,但是终究在你想要战胜的时候,只要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你就可以战胜现实啊。你中间那个切入点,那个阻碍,实际上只要你战胜了自己,你想要做出反抗了,你就能反抗。

大家可以记得一点,如果能让你自己爽到的那个点,它一定是可以让很多人都爽到的。如果你写出来只有你自己爽到,别人没爽到,那你定是省略了什么。你要爽就先打脸才能爽,先有压抑才能爽。你如果写出来了大家没爽,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感受到你之前的那种压抑,大家没有感受到你这个动作、行为、情绪,代表了什么?反抗了什么?爽是因为你反抗成功了。作者写一个角色,你知道它的过程,你知道它的结局,也知道它的过去,你会省略一些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是省略不得的,你甚至可以把它们都写出来,写得非常的累赘再慢慢删,但是你也不要直接带过,直接写爽的那一部分,那是不行的。

在同人文作品里面其实用了很多魂穿的元素去弥补历史遗憾,这个部分是怎么去考虑的?

这个其实是有比较固定的套路,历史的遗憾很令人扼腕痛惜,或者是觉得我上我也行。像写诸葛亮,你会先有这么一个人,这历史遗憾其实归根结底会变成一群人的遗憾。你要弥补遗憾,其实终究是要落在一些人身上。如果是一群人的遗憾,浓缩在一个人身上,蜀汉的遗憾,你就浓缩在诸葛亮身上;南宋的遗憾,浓缩在岳飞身上,再往后浓缩在辛弃疾、文天祥身上,但那太难了,要扛整个欧亚大陆打蒙古太难了,还没有想好怎么打,落脚点其实是,你要写得让大家觉得这个人确实是很值得遗憾。这个人有一些什么样的品质,这个人他悲伤的时候,他的那种悲伤都不能叫悲伤,很复杂的一种情绪,一边夹杂着对从前能够实现理想的向往,和后面慢慢个迫不得已的沉郁,还有一些悲凉的感受,到最后也会夹杂着一些愤怒,反正就乱七八糟都有的情绪。你怎么把这些情绪写得让大家会替那个人,替这个历史人物,觉得跟他共情了,我一定要让他实现梦想。可能本来你选这么一个题材,大家天然就会有一种想帮助我丞相去完成梦想、弥补遗憾的这个期待嘛,但如果你写的好了,这个期待感会更深更浓啊。所谓历史跟脑洞结合的这个度,只要你把握住承载遗憾的这个人,就是原本历史时空中的这个人。

怎么把握脑洞和历史的度?

脑洞肯定是在历史原有的时空里,加点什么或者改变了什么。你只要把原有时空里的代表人物写的还是那个人物,其他的你随便怎么加、怎么变都可以,哪怕是给诸葛亮发一整个省的人,看到知乎上有提问说「如果整个四川城建制穿回蜀汉,能不能一统天下」,你如果能把诸葛亮写好,写他受到的冲击,写他的恍惚,你会揣测他的反应。他见到我们新时代的人,或者是听到的一些东西,会有一些恍惚,他会接受这些新概念,会发现这个跟刘备和他的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会有一些相似的东西,他听到那些相似的东西它是什么反应?他会不会想起刘备?他在和刘备或者跟他们蜀汉的老哥们儿,聚在一起的时候会说什么?他学习能力那么强,他肯定也会参与一些其他的工作内容,他参与工作内容的时候什么样?

其实围绕着历史原本失控的那个人去写,说是历史脑洞,其实只是你给了历史一种可能性,脑洞不是关键,关键是历史。如果把关键放在脑洞上,那就没有度了。就比如我写李世民穿刘禅,其实文字更多的情节还是在李世民身上,但是在他身上主要是他负责解决困难,他解决那个困难是怎么打赢、怎么翻牌,然后让大家觉得很爽,但是同时会让大家觉得很真的是第一段是李世民穿到哪儿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情况?第二段写的是诸葛亮知道街亭败了,这个时候情绪就比较深,大家就代入进去了,期待第三段怎么翻牌啊?这个期待感还是历史原本的人物给的。如果只是李世民翻牌了,打赢了一仗,解决了一个困难,大家看着会觉得李世民很厉害、很爽,但是就没了,不能再翻一层觉得更爽,再翻一层还是要靠诸葛亮,还是有历史原时空的,我家阿斗成长起来了,或者是他打出了这么一场奇迹式的胜利,他就卸下了心里的东西,他大哭一场也好,他的感动也好,就这个整个情绪的重心是在原历史人物身上的。你这个调度好了,其实就好。类似的是朱元璋穿南宋皇帝那一篇,整个情绪的重点还是在辛弃疾身上,一开始是朱元璋觉得我到这了,我要打成吉思汗,那个时候成吉思汗刚刚统一草原,成吉思汗他会有一种兴奋感,逐鹿天下英雄舍我其谁那种兴奋感啊。这种兴奋感只是给大家一个小期待,然后到后面辛弃疾说宋朝出了这么一个皇帝,他那种感动说我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他配上那种建功立业的时候,战胜困难的那个感慨,是会让大家会觉得这个爽感更真实。

如果原时空没有这样的人,我之前还写过穿清末的李二和朱元璋穿清末,原时空的人没有办法一直陪着他们去提供情绪。其实你可以说是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李二去辽东、朱元璋去威海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基层的士兵,都会涌动着这样的一种情绪,他们麻木着,像是已经枯萎的树,他们都想等这一场春雨,他们都想等着人救,但是一直等不到,然后直到这两个人来,你要穿插着一些原时空很浓重的情绪,就会把脑洞轻飘的感觉拉下来,这样大家就会觉得比较真实。

在情节上可以重脑洞,但是在情绪上要还原历史。原本时空线里,你要着重描写人物的情绪、他们的反应,情节上可以把脑洞里那些爽的部分,浓墨重彩地说他们怎么战胜原本历史线的困难,怎么改变原本的历史,你可以写的多一些。但是要着重写历史原本情绪上,着重写原本历史事件上的人,他们对未来的悲观,被改变了、被解救了之后,他们内心的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PART 04. 塑造人物灵魂的精髓大公开

想问一下老师这个历史节点是怎么选择的?魂穿的人物又是怎么选择的?后面还有没有想继续更新的这种打算?

选择的节点和整个构思过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开始选节点是因为有一些遗憾也好,有你需要做的事情也好,但是注意如果穿到蜀汉去帮诸葛亮,那这个节点其实是没有很大的期待感,因为大部分人都知道马谡守街亭这一站,把马谡撸下来,你随便换个人,我自己去守街亭,你可能也不会败的这么惨。那一伐成功之后,诸葛亮就可以打开局面,有西北可以养马,后面就可以更轻松一些了。太简单了,读者就没有期待感,所以选节点的时候要选一个更难的节点,所以我写李世民穿阿斗,他已经失了街亭,他已经来不及救街亭了,这个地狱难度的通关,大家就会下意识会更期待一点,穿到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地狱难度的节点。我一般是先想这么一个节点,想到这个节点之后我就会想我为什么要想这么一个节点?这怎么破?这难度也太高了。你想到这么一个节点之后,你总是有一些办法去解决这个困难的,大家领先旧时代那么多年,你找到一个理论上破解困难的办法是很简单的。

比如你到街亭了,街亭失守了,赵云那支移兵如果攻破了曹真,那就可以直接威胁长安,他们该败还是要败,但是怎么攻破都是移兵。这个时候有什么提升战斗力的方法吗?那肯定是有,发现李世民有唐代军事技术,军事装备是要明显高于三国的,那就可以有一些战术调整,凭这些装备优势再进行一些伏击,还是能有希望打出来的。再加上李世民本身就打过一些比较不可思议的战争,让他来完成这个事情,也是大家可以觉得合理的。

只要大家觉得合理就行,如果大家觉得不合理,那就硬找一些历史上大家都觉得一听就觉得不太合理的战术。

当时写李世民破司马懿的时候,写他重装骑兵,因为三国没有这玩意儿,到那个魏晋南北朝才有,南北朝时期有一场沙苑之战,很少的人,十几个人还是几十个人,几十个重装骑兵完成了切割战场,让敌军非常的混乱,然后他们其他的骑兵箭势出击,几千人打败了十万人左右,一个以弱胜强,非常典型的案例,这种看起来很不靠谱,非常难以实现的战术,其实历史上有很多。

你把发生在这个时代之后的战术挪到这个时代,因为李世民肯定知道这个战术。但是三国的人不知道,然后你就可以给他开挂,其实天时地利可能都不适合实现这个战术,但是因为历史上有过,既然发生过,它就有可能再次发生这种,因为你其实主要是你找到一个特别地狱级难度的节点。

你要战胜这个节点,你只要找到一种可能就可以了。写清末那个时候其实是更难一点的。「因为写清末那个的时候,他确实是从装备到战术,到军队的建制,没有什么可以胜过的点,能胜过的点只有可能人多。再加上李世民自己战术的灵光一闪,我就是强行让他灵光一闪,把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出现的战术体系,让他灵光一闪用在了当时的战场上。但那个灵光一闪也会给他一些合理化的解释嘛,就比如李世民善于用骑兵,他用玄甲军就是重骑兵去切割战场,去突袭凿阵之类的任务。但是在近代战争的时候,骑兵已经没有那么有用了,一排枪射过来,咔咔咔全扫死了,但是这个战术方针是没有问题的,你需要有一支军队进行切割突进,那骑兵当不了这个任务,就组建一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特种军队,这个时候就会有一战时候出现的一种装备,特别精良或者是执行这种任务的军队,之前没有出现过,但是你按李世民的这个思路推,他在李世民的手底下出现也非常的合理。」然后就会有这样一种合理性的,跟历史相呼应的突破,历史上有这种军队所造成的杀伤力,你把这个挪到当时的战场上进行一种突破,大家也会觉得一边看得很爽,一边又觉得这个细节是成立的。

这种构思的方式就是先找一个地狱难度的节点,然后再渲染充满遗憾的、充满悲凉的那个真实历史人物的情绪。然后再想怎么解决这个节点的地狱难度,你找一找,总是能找到的。然后解决,解决完了,然后你让原本历史时间线里那个人替读者发泄一些心情,替读者觉得爽,替读者觉得扬眉吐气也好,这个充斥着内心的一些喜悦,去让自己的那些从前积压在自己心底的一些对未来的悲观。这个什么东西都释放出来,读者会同时会看着你释放情绪,他自己感觉到情绪被释放的同时,还会有另一层感受,就是你被救了,你被主角救了。他同时会有一种自己代入主角,他会有一种你被我救了的感觉。

写出来觉得人设很单薄,像老师刚才说的情绪张力不够,不知道怎么改,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吗?

有一种不太适合现在商业节奏的创作方法,你要是想写一个人的情绪,你要多问问题。如果这个人设定是一个杀手,平时文质彬彬,那你光是这么一个设定不够,你要设定他文质彬彬的时候在想什么?他当杀手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设定了他有一个悲惨的过去,他不得不当杀手。如果他不得不当杀手,那他平时文质彬彬只是在伪装,还是在伪装里带着一些向往?那他杀人的时候是厌倦的?疲惫的?还是说其实已经麻木了?那这种麻木或者疲惫之后会藏着什么?是想脱离还是不想脱离?

你要多问,你疯狂的问,就会发现这个人不管是什么设定,他心中一定会有一些压抑的东西。然后你写的时候把这个压抑的东西破掉,情绪就爆发出来。像张国荣演的《枪王》特别好,他是一个杀手,但他会自己觉得自己不正常,一开始无意之间开枪为了救人,杀了一个人的时候,他会跟他的女朋友说,我知道我杀了人,但我没有告诉医生,我感觉很开心,当时我以为这个人物就是一个比较变态的角色嘛。后来有一个写作的大师兄告诉我说,「这很正常,你作为一个作者,笔下的每个角色都是正常的。」他只是破坏欲吗?每一个小孩子都有破坏欲,只不过有人的破坏欲在日日渐渐的社会成长中被驯化了。有的人可能本来就没有那么强破坏欲,破坏欲强的人就是你去毁灭一个东西会让他感觉到愉悦,他一边感觉到愉悦。《枪王》里那个哥哥,他会一边感觉到愉悦,一边感觉到痛苦,他觉得自己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但他又觉得愉悦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压抑。杀手也有很多种,一种是单纯地厌倦这种生活,一种是对抗这种生活。厌倦和对抗也是不一样的,你只要问,问的足够多,你肯定是能够捕捉到一些更细的,跟别的设定里面的人物不一样的情绪。

如果在二次创作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用原型人物的主角和原创加入的主角相比,更推荐哪种方式?

那肯定是原创的更好发挥,原本就有的历史人物当绿叶可能会更出彩一些。因为你如果是当原本时间线的历史人物,当配角的话,他只需要在高光的时候出来,或者需要他的时候出来很容易出彩。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主视角,你捉不到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很难捉到的,你要是读书特多,对每个朝代日常生活都研究的很好,那我觉得你可以。但是一般人我觉得还是自己虚构的那个角色你更容易捕捉一些。

有作者说自己在看历史作品的时候,已知这个角色真实的结局,往往带着他本来的结局去看故事,是不是反而更容易写出反差?

我觉得不太是。比如大家会觉得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重生回到三顾茅庐,只会有这么一个问题,他还是会去再去帮刘备去做这些事情。这个思路大概就是我知道我还会失败,但我还要做这种,很浪漫,但是我个人会觉得历史上这些人,这种真正的英杰人物,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失败。「别人会觉得这件事情你已经做不成了,你已经很难了,就没有什么机会了,他们会觉得我就是机会,他们会有这样一种笃定在的。」所以历史上人物原本的结局,每一个人的结局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那既然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你改变它的偶然性,就不一定是这个结局。每一个人的结局都很偶然,你事后分析那是很必然的啊。

知乎上之前有一个回答说,你看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之后一路衰败,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唐王朝最终覆灭了,所以中间各种藩镇,还有宦官乱七八糟的祸根,全都是他衰败的明证。但它其实有的时候藩镇会有一段被收回统治,然后宦官被压制。当你关注点不一样的时候,如果你身在局中,你很难判断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从这个结果去推过程中人的一些心态,它是推不了的。过程中人的那个心态你要忘掉那个结果,才能够准确捕捉到过程之中历史人物的心态。

可能是我的写法比较小众,因为我的写法是写人物情绪,所以人物情绪要准的话,就必须要忘掉结果。至少我要让这个人去做决定的时候,他自己不想他的结果。如果你要主打一个情节结构,或者是在情节上有翻转,你要凸显这个人再厉害也无能为力,那其实无所谓,那其实是你可以记得这个结果,然后去写过程,可能会有一种宿命感,你能把这个宿命感写出来,大家也是会觉得你很厉害。

PART 05. 关于写作模版化或AI化

有没有套路化的写作模板?如何去看待写作模板化、 AI 写作?

套路大概是有,像一开始说的商业写作,最好在一开始能够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就是出现困难,出现我解决这个困难的需求,我要解决这个困难会面对什么,然后再解决掉。

至于AI 写作,它的问题不在于套路,在于抹杀细节, AI 写作写不了情绪。你让 AI 写诸葛亮的悲伤,只会写诸葛亮悲伤的低下头,一滴泪落在雨扇上,挥了一下,然后雨扇上的泪飞出去了,马谡被斩掉了,就这样了。就是它写悲伤,就是用「悲伤」两个字,或者用「眼泪掉下来」这么一个动作,不会给一些更复杂的东西。就是诸葛亮斩马谡,他除了悲伤有没有失望?他除了失望有没有愤怒?他除了愤怒会不会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一瞬间就化为虚无了?他带出来那些儿郎化为鲜血了,他又想着「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他看到那些鲜血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这些鲜血缠在了马谡身上?马谡跟他儿子一样,这些鲜血缠在了他身上,他就必须得死,就是这种很细微的情绪和外显的表达,是 AI 完成不了的。

我是一个情绪型的作者,我就会觉得 AI 很空洞,但是你要是写打脸反转文,以 AI 的那种是弱情绪重情节,还是勉强能用。我反而觉得情节架构上,让 AI 提供情节性的参考,但是具体写的时候 AI 写的啥也不是。

房昊老师非常善于调动人物情绪,去进行创作以及创新。日常是怎么去积累灵感的?会不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

我没有积累,我都是看到有感触就直接写了。因为写过很多短故事,出版《从前有个书生》那一套里很多都是两三千字的,也有两三万字的,有感触的人物就直接写下来了。众所周知,你读了一个东西,然后又把它表达了出来,印象就会稍微深刻一点,这种印象深刻的东西就会多一点,然后慢慢积累下来嘛。

至于灵感,知乎真的是一个提供灵感的好地方。之前会想写一个新的历史脑洞文,看到有一个问题就是「假如三国全员重生会怎么样?」因为没有正经写过,诸葛亮和刘备都重生在三国,就会有点想写,但是又觉得光全员重生好像没什么意思。因为全员重生了就相当于大家都知道剧本,都知道未来可能怎么走向,如果有什么地方乱了,一听那个地方出现了老熟人,大家也会觉得在意料之内。如果三国全员重生,并且李世民魂穿汉献帝,就有人都会突然跟他们的老朋友翻旧账,忽然发现汉献帝一统关中要打出来了,他就想一想曹操他们的反应会很好玩儿。知乎上会看到的一些那个脑洞提问嘛。至于自己也会偶尔会有一些感受、很重的情绪,就会想把它分享出来,我这个没有什么生活的人主要就是靠看书。

一篇长稿要改几遍?

我一般不太改,写完了就放那了。我自己一般看写完了不看,别的朋友看了说有什么地方不太好,然后我会自己再看一遍,然后发现别的地方也不太好,就会改一遍。基本就改一遍,剩下的都是一些句子、一些字词上的小改。

写作这些年的变化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当 5 分钟的主角。只要一直写下去迟早能活 5 分钟,这个时代和市场的变化非常快,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撞上一波洪流,然后又会迅速跌下来,都是很正常的。

有的时候会明确感觉出来能变好,但是中间的这个过程是非常的复杂,你想写成的一种作品你也写不出来,能力受限也好,选题受限也好,你写不出来,其实也没有必要灰心,菜不菜的不重要,你写的那些东西都会变成一股水,把你从头到下冲得很干净,都会成为你的垫脚石,废稿都会成为垫脚石,只要一直写下去,你迟早会站得很高的。

如果雍正乾隆魂穿完颜构,他会帮南宋还是金朝呢?

他肯定会帮南宋啊。他是皇帝嘛哈哈,那肯定是要让自己底下的龙椅坐得更稳一些。他帮南宋的话,其实还是挺简单的。你要是雍正,那太简单了。

没灵感就是硬推,你推人物,你底下的人物他一定有需求,他的需求一定会面对什么困难,按套公式——需求、困难、解决困难,解决完了困难之后新的困难,这个人物的需求会不会在解决困难之后发生变化?发现自己可能并不是真的需求,会有别的需求,就套公式结尾。AI 辅助也肯定可以,你不知道角色要怎么解决这个困难,你就去问AI,把你的情节给他陈述一下,这个时候主角应该怎么办?AI 就会给你一些特别没有意义的回答,然后你觉得他们那些回答特别愚蠢的时候,可能脑子里会蹦出一个很好的回答。

创作作品靠灵感还是靠模式?

靠灵感。一般也不叫灵感,还是靠表达欲会多一些。如果你对这个东西完全没有表达欲,靠模式硬写,那一般是写不出什么特别好的东西。但是话又说回来,东西好不代表他能不能挣钱,仅靠模式硬写也有可能挣钱。所以只要写,不管你硬写,还是有表达欲的写,总之是要写。很多风格受你看过的所有书,试过各种不同的风格影响,最后会融汇成一种你自己的表达习惯。

给大家推荐一些历史书单?

很早的时候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来真正开始写文一般都是搜,比如现在写唐朝的就会搜《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更早的时候因为每天都在微博写小故事,然后就会看一些文人笔记,像《宿水记文》《少时见闻录》,好多文人笔记。很多史书你对照着看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事情不在人物列传里说,会有选择性的说。然后这个人的情绪在列传里,是一种情绪,在另一个人的视角里又会是另一种情绪,很有意思。你看多了之后,也会有一些写作技巧学到。

您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我可是天才啊」,有没有寄语分享给在写文的作者们?

那个时候是我刚开始写短篇,又决定要全职写作,对未来特别茫然的时候。我就拎着个啤酒坐在大桥上,看着桥上对面万家灯火,坐在大学门口那时候会觉得只要人能够坚持,一直想要做的事情,然后还破釜沉舟,还万劫不复。你有这种这个心智,你就是一个天才了啊。「我可是个天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打倒我的,就这么干,其实是一种这样的一个情绪,就是李世民那种很意气风发的「我可是天才啊」,哈哈,我可是天才啊。我知道可能这条路上有很多坎坷,有很多很难战胜的困难,但那又怎么样?我相信自己是,那我就是,所以大家相信自己能写出好作品,相信自己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出去,你就是。

(点击可以直接查看直播笔记)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转视频号查看完整直播回放

盐选作家助手
知乎小说怎么写,找手哥,包教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