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采取气候适应策略的企业正付出沉重的代价。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iStockphoto
Matthew Blake
世界经济论坛金融与货币体系中心总负责人
执行委员会成员
Eric White
世界经济论坛系统适应总负责人
- 企业和政府往往在出现气候风险后才被动应对,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 加强气候适应力的措施的效益成本比在2:1到15:1之间。但许多企业未能采取这些策略。
- 中小型企业的适应成本高昂,且缺乏可靠的气候数据,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财务规划。为了更广泛地采用主动策略,有必要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激励措施。
全球许多地区经历了又一年创纪录的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不再是遥远的威胁。风暴迫近,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没有“安全港”可供躲避。企业领袖亟需转变思维,从被动转向主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风险,创造具备气候韧性的未来。
许多企业和政府领袖只有在出现气候风险后才采取应对措施,为洪水、极端高温、野火和大风暴等造成的混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事件扰乱供应链,毁坏农作物,并损坏建筑等实体资产,补救成本极其高昂。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的瑞士再保险集团曾估算极端天气事件每年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该估算显示仅美国就每年损失超过900亿美元,是经济最易受极端天气灾害影响的地区之一。悲剧的是,气候变化造成的生命损失比经济损失更严重。大量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造成巨大的人力、商业和社会损失。据联合国估计,每年加强气候适应力的融资缺口高达1940-3660亿美元。这说明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关键利益相关方缺乏紧迫感。不管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都将有可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此外,新研究表明,以节水技术或再生农业为例,企业加强气候适应力的措施带来的效益成本比通常在2:1到15:1之间。但系统性地采用这些适应策略的企业太少,企业运营易受各种导致建筑材料、杂货和保险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上涨的干扰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气候适应策略进展缓慢?首先,这些策略的实施成本高昂,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例如,为办公楼加装耐高温隔热层,或安装防洪防风暴屏障,这些实物资产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成本极高,除了超大型企业外,这项开支对企业来说都过于昂贵。而且这些费用通常不包含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减缓气候变化相关开支内。此外,企业也缺乏足够的数据和分析能力,无法精确模拟气候风险的结果,影响成本效益分析和其他财务计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上述挑战。由于缺乏针对私营部门的明确的法规和激励措施,马尼拉、迈阿密和亚的斯亚贝巴的企业领袖都不愿继续紧急推进。在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当下,加强适应策略的商业逻辑正逐渐清晰。一个组织的气候适应力越强,其业务运营和价值链应对冲击的能力就越强。世界经济论坛自然与气候中心对100家主要企业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气候物理风险造成的财务影响约等于年度销售额的10%和市值的4%。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实施适应策略将大幅减轻影响。气候相关风险加剧的同时,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为企业提供了创新和提升运营效率的机会。同一分析指出,寻求适应机会的公司可以提高生产力并降低成本,从而增加收入。从管理角度,龙头企业应当确保有关气候风险的考量(包括减缓和适应目标)成为董事会战略讨论的核心。考虑到气候变化面临的集体行动挑战,企业领袖还应抓住机会,主动与地方和国家政府接触,制定有助于加强气候适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资本和投资注入气候适应。战略适应可以防止未来损失,创造收益机会,那些果断行动的企业有机会降低成本。全球正出现一些适应策略的范例。一家名为One Concern的分析技术公司开发了日本和美国的“数字孪生”模型,捕获了两国每一项现有基础设施的数据。这一庞大的数据集有助于预测事件或灾害如何影响具体的资产和关联系统,凸显出有韧性的基础设施对气候适应的作用。各国政府也在采取行动。印度农业部推出了农业和农村安全、技术与保险沙盒计划(SARATHI),向农民提供保险产品。这一计划旨在缩小农民的保险覆盖差距,提高其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另一个范例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西部的城市阿穆达巴。当局制定了一项高温计划,该计划能够向居民发出极端高温预警,并提供避暑中心,同时向医护人员提供治疗高温相关疾病的教育资源。在古吉拉特邦,各大医院现已设立中暑病房,病房的屋顶涂成白色或铺设白色瓷砖,以反射阳光,帮助建筑降温。世界需要看到更多这样的开拓性方法。为了将气候适应重新定位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并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风险问责制,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气候适应倡议,旨在推广领先策略,以促进跨境知识共享、创新和使用。企业领袖必须重新审视适应措施与成本上升之间的已知联系以取得成功。通过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激励,并认识到避免气候灾害所带来的长期成本节约,我们可以充分实现主动采取气候适应策略的经济效益。本文原载于Fast Company杂志,翻译自世界经济论坛 Agenda 博客,中文版本仅供参考。欢迎分享至朋友圈,申请转载请在本文下方留言。
翻译:狄陈静 | 编辑:王灿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欢迎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和小红书关注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