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行动教育可以缩小知识差距,培养绿色技能,并通过结合气候议题支持气候行动。
图片来源:Pexels/Marta Ortigosa
Mamta Murthi
世界银行发展政策与伙伴关系代理常务副行长
兼人类发展副行长
Juergen Voegele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副行长
年轻人对气候变化感到焦虑,渴望行动,但往往缺乏知识和技能。
教育可以缩小知识差距,培养绿色技能,并通过结合气候议题支持气候行动。
各国政府应投资韧性教育,保护知识,并帮助学生为绿色转型做好准备。
莫桑比克气温飙升,当地社区洪水肆虐,年轻人不仅面临生命和经济威胁,还要努力应对一个无形的敌人:气候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是对极端天气的焦虑,更是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在采访中,学生告诉我们,他们担心“有些岛屿将不复存在”,担心“成年人不理解”。一位学生说:“我妈妈认为气旋是一条大蛇,她经过的时候就会吹气。我向她解释,气旋是由气候现象引发的,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莫桑比克并非特例。全世界大多数青少年都对气候变化深感焦虑。八个中低收入国家(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安哥拉、坦桑尼亚、哥伦比亚、塞内加尔和中国)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83%的人表示气候变化让他们对未来感到恐惧。这些年轻人渴望了解更多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并采取行动提供帮助,但许多人尚未具备这么做的知识和技能。孟加拉国近88%的中学生希望为气候变化做点什么,但只有32%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有关气候变化的基本问题。世界银行新发布的报告《选择我们的未来:教育促进气候行动》(Choosing our Future: Education for Climate Action)使用新数据和分析来理解教育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挑战。报告探讨了教育如何通过弥补阻碍气候行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差距,推动绿色转型,以及各国教育系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可以采取的措施。正如新报告所示,教育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教育能防止错误信息,填补气候挑战和解决方案方面的知识空白,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例如,乌干达只有7%的八年级学生能够正确回答6个气候变化的基本问题。教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是预测气候意识最有力的因素。在校学习时间每增加一年,气候意识就会提高8.6%,而且这种效果在质量更高的教育系统中更为显著。教育还在培养绿色转型所需的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能源等“传统”绿色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技能至关重要,但报告中的分析表明,适当的技能组合能使任何行业的任何工作都变得更加绿色环保。各行各业对绿色技能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例如在巴西,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在线招聘广告中,25%要求具备回收和废物管理等绿色技能。培养特定的气候知识和绿色技能需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对基础技能的投资就是对气候行动的投资。讨论气候议题不应挤占培养基础技能的时间,而应将气候议题嵌入基础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将气候课程融入现有的课题中,融入方式要通俗易懂、易于理解,也可以结合当地知识。例如,阅读课可以举例说明保护森林的好处,数学课可以结合气温和海平面变化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将融合当地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活动作为综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在摩洛哥,约有600万学生参加了“一个学生一棵树、一所学校一片森林”项目,在自己的社区播种插枝,学习环境知识。各国政府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投资高质量的基础学习,同时开展气候教育。其次,增加学习STEM学科的学生人数,尤其是女性和边缘群体的学生。第三,认识到并非所有绿色技能都等同于STEM技能。STEM技能在农业或能源等需要深刻转变实践和技术的领域至关重要。但如果工人掌握了正确的技能,任何工作都能为绿色转型做出贡献。绿色技能需求变化迅速,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在随着任务和技能的发展变得更加绿色。各国政府应注重改善雇主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流动,提高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之间的灵活性。这有助于年轻人做出明智的决定,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只有保护教育成果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投资才能收到回报。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学校的停课时间和频率都在增加,每停课一天,孩子们的教育进度就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即使学校不关闭,高温也会降低孩子的学习效率。植树和安装风扇等适应性投资可以避免这些影响,报告中的估算表明,有一些成本效益高的方案,每名学生的一次性投资仅需18.51美元。报告中探讨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适应方案选择包括温度控制、基础设施韧性、停课期间的远程学习和教师培训等。前两个方案有助于降低气候问题导致学校关闭的可能性,而所有的四个方案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气候相关的学习损失。年轻人一直站在气候行动主义的最前沿,因为绿色转型与他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在推动和加速这一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决策者有责任利用教育促进气候行动。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翻译自世界经济论坛 Agenda 博客,中文版本仅供参考。欢迎分享至朋友圈,申请转载请在本文下方留言。
翻译:孙芊 | 编辑:王灿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欢迎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和小红书关注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