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说
王荣:从问题出发
努力追求教学相长
人物简介
王荣,男,1988年12月生,四川南充人,武汉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现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侧重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史)、基层党建等。主讲本科生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本科生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等课程。主持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等项目数项;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著作3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走过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找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根,才能领悟立志千秋伟业的雄心;只有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才能洞察百年风华正茂的奥秘。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王荣老师,感受这位党史党建学科的年轻学者的执着与坚守、热爱与细腻。
01
在时代中学习和成长
Q:王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在本科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攻读中共党史专业的博士学位。您能分享一下您的学习、成长经历吗?
A:我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涵盖了两大主题:一个是思想建党,一个是制度治党。我本科和硕士阶段就读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后,我进入高校从事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在这一阶段,我基本上围绕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宣传来进行学习和工作,可以归纳到思想建党这个大的范畴当中。其中,也涉及对党的制度史的初步学习。
工作两年后,我选择重返武大考取博士研究生,进入中共党史专业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内法规。博士毕业后,我走上专任教师工作岗位,并继续开展党内法规方向的研究。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主要属于制度治党的范畴。同时,自己也依然对思想建党领域保持着学习和关注。
因此,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两大主题,交织塑造着我的学习历程,深刻影响着我的求学生涯与职业规划。
一路走来,我的感触很深:从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来看,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固然存在个性化的选择,但也在极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背景和时代潮流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之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被提到全新高度,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向高校和学子提出了全新的学习和研究要求,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自己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进程中,学习求索、择业发展。
王荣老师在博士阶段的研究聚焦于“党内法规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研究”。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起源于具有共识性的“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我(或我们)对研究现象的“不理解”,情不能已地想要追问“为什么”。从内心的困惑出发开启研究,能够找寻到学术研究的真正的动力、持久的动力,驱使自己为了回答和解释内心的“困惑”,孜孜以求。他向我们提到,他的博士论文曾经历过推翻重来的艰难过程,在不断思考与探索中,他终于有了撰写博士论文的新思路,那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灵光乍现”时刻。那一刻,他仿佛将之前的准备和思考都串联起来,内心的喜悦之情纯粹而强烈。
关于学术研究的苦与乐,王荣老师指出,学术研究之“苦”,体现在肌肤之苦,加班、熬夜是自己的常态;也体现在心智之苦,在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中去伪存真、力求新意,也考验着自己的智力与毅力。学术研究之“乐”则不仅是成果发表时所获得的外界认可,更重要的是在一次又一次否定和推翻重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释疑与解惑,这种内心的满足感与外在的评价指标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创造性工作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Q:我们通过了解得知,您走上教师岗位以来,一直承担着思政课教学任务。请问您在讲授思政课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您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
A: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学校、学院,都对讲好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思政课教学大有可为。但机遇也往往伴随着挑战,要使课程内容真正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新实践,更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各界的协同推进,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交流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审美标准是师生在此交流空间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和成长,即“教学相长”。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个交流空间有节奏的流动和演进,循循善诱抑或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探索“问题式”教学,以努力让自己的教学空间充满流动性。我会在课前收集学生们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与备课、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关注的内容其实也是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所关注的,努力建立起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获得主动学习、共同探索和释疑解惑的审美体验。学生们也给予我积极的反馈,丰富和拓展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维度。
0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的内在统一
2024年学年度,王荣老师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自专业课堂的学生评价也比较积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在王老师心中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异同,以及他是如何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吧。
谈及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王荣老师认为二者本质上都是传递知识的方式,旨在提升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教学规模不同。思政课教学班规模较大,专业课教学班规模较小。规模差异导致师生交流的深浅程度不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交流的频次更高、时长更长、效果更好,学生的想法能得到更充分的反馈。二是知识储备的不同。思政课是面向全体本科生的课程,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知识储备可能欠缺,教学内容更注重广泛讨论的议题。而专业课的学生有一定的课程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聚焦核心问题,方便教师从原理到方法、从经典到前沿,呈现体系化的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运用程度的不同。相比于思政课,在专业课教学中,老师能更好地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备课时设置更具有专业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专业课课堂上,王荣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并共同讨论。在课后,他则通过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了解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认真回应学生的思考并及时将书面评语反馈给他们,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科求知如启航,方向难觅。王荣老师深知此困,他结合自身经历,为本科学子拨开迷雾,指引学术方向,开启研究之旅。
对于本科生如何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王荣老师给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他强调,本科生首先不要过于急迫寻求确定的研究方向,在本科阶段还是应该进行广泛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宽泛的关注领域逐步聚焦到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主题,结合自己的内心困惑不断进行反思,逐步触及那些不仅自己关心、而且能够引起他人共情的学术问题。
关于本科生的探索性的研究尝试,王荣老师指出,学习前人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王老师建议学生阅读经典的研究案例,仔细分析前人在学术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并尝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此外,学校、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大家可以积极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研究项目,亲身体验学术研究的整个流程,逐步摸索学术研究的门径。
教育不止于课堂,实践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王荣老师特别强调实践对于深化理论认识的重要性,他在科研教学之余也积极投入实践育人的工作中,致力于让同学们切身领悟理论与实际相融合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他先后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和暑期社会实践等项目,获得两项全国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
王荣老师认为,实践育人与思政课教学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他将实践活动视为一个个小型的研究课题,以做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项目,高度重视实践主题的“问题性”和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他组织学生阅读研究文献,明确研究方向与价值;展开头脑风暴讨论围绕研究问题设计调研方案;参与实地调研,与学生一道进入实践现场进行学习。
如何科学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小型的科学研究?如何缩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深化了对理论问题的现实理解,也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责重若山,行胜于言。”身处新时代,高校教师除教学外,还肩负科研、实践等众多职责。身担多重使命,也意味着要面对多重挑战。王荣老师是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挑战的?“努力向内用功”是他的化解之法。
Q:在教学、科研和实践育人过程中,请问您面临过哪些挑战?您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A: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开展教学、科研和实践这三项繁重的任务并取得成效。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工作量上,还体现在成果的质量和对外部标准的满足程度上。这些工作虽然看似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是相互影响的,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关于如何应对挑战,我的体会是努力向内用功。具体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心态上的调整,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些挑战是普遍存在的,不单单针对个人。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保持心态的平衡。其次是能力上的提升,我通过与学界前辈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质量,以及指导实践团队的能力,以更从容的状态应对挑战。
03
学习和工作之外
在大学这个多彩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多重挑战。如何在繁忙的学业和丰富的课余活动中找到平衡、如何实现兴趣爱好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是许多同学共同的困惑。王荣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与感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启发性的建议。
Q:您在工作之余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可以与我们分享吗?您认为我们大学生该如何平衡学习和业余活动之间的关系呢?
A:我比较喜欢篮球和乒乓球。但现在基本上打得很少了,主要是关注体育新闻。
毛主席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当前这个充满焦虑和内卷的环境中,我们尤其需要做到学习与生活的平衡。没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们需要在众多规则与期待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不仅仅是学习的方向,更是人生的方向。一旦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间分配就会变得更加明确,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也会逐步减轻。
与我们本科学习时相比,你们现在可能面临更多的压力。但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压力也帮助大家更早地明确学校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规划,避免自由散漫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我建议大家阅读《金榜题名之后》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本科生成长主题的严肃学术著作,但可读性比较强。该书探究了重点高校学子如何适应(或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的问题,揭示了高校本科生培养的内在机制,有助于同学们深化对大学教育模式的认知,并在自我审视与校园探索中获得“意义感”。
04
关于大学学习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党史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然而,部分同学可能没有掌握正确方法,在党史学习方面存在困难,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王荣老师的关于党史学习的建议吧。
王荣老师指出,本科生首先需要阅读权威的、经典的、通史性的党史著作,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搭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框架和自己的党史学习体系。在通史作品阅读的基础上,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性作品或断代史作品,进行深入阅读。
此外,王老师还建议大家在打基础阶段尤其注意阅读文献资料或档案资料,加深自己对于党史的质感认识。他提到,学生们应该翻阅一些重要档案,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即使只翻阅目录,也能从中梳理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大致框架,这对同学们学习党史大有裨益。
王荣老师称党史学习的过程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总结道,同学们必须广泛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最后在这个框架中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是一个从发散到聚焦的过程,前期需要“笨办法”和“苦功夫”,而到了后期,学生们的精力能愈发聚焦于某一个方面或问题上,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在广阔的天地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大学不仅是汲取知识的场所,更是描绘未来的画布。在这里,我们将学习把理论种子播撒到实践土壤中的方法,找到在变幻世界中明确自身定位的途径。对此,王荣老师针对马院学子如何进行未来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自我定位:明晰方向,锚定目标
王荣老师指出,自我定位关键在于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明确“做什么”。在专业学习的选择无疑需要结合自身兴趣;在人生选择方面,无论是步入职场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结合自身长远规划,确定关注焦点。大学是探索未知的旅程,大家可以而且应该积极体验,适应大学育人机制,挖掘教育体系中契合个人兴趣的宝藏,迈出认识自我的第一步。其二,探寻“如何做”。若有志于求学深造,需尽早明确研究主题,开启学术探索之旅;若倾向职场,则可积极展开实习实践,深入了解业界动态,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总之,自我定位需精准洞察内心所求,并规划实现路径。明确“做什么”,探寻“如何做”,都不可离开广泛阅读,深入观察。
专业规划:洞悉专业,精准抉择
同学们在大二将面临专业分流,这要求对各专业深入了解,包括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等。王荣老师强调,选择专业如同学术研究,需激发内心热情,将其视作探寻自我的契机,而非简单的选项勾选。通过对比专业间的共性与差异,结合个人志向,做出契合自身的选择,这是开启专业学习之旅的重要前奏。
内心修炼:自成风格,自信前行
王荣老师鼓励大学生心怀高远,追求内心的富足与成长。对学术有热忱者,可通过持续阅读、思考与观点整合,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自身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位置;志在业界者,则要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如问题解决、文案撰写、活动组织与资源动员等。在大学的历练中,逐步塑造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能力,以自信姿态迎接未来挑战,方能在不同舞台上绽放光彩。
老师寄语
“珞珈山下好读书。”作为武汉大学的一名教师,王荣老师对求学于武汉大学的莘莘学子寄予厚望,让我们来听听王老师的暖心寄语吧:
珞珈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读书此间,实为人生第一等幸事!内卷、忙碌的当下,最是考验大家的想象力与定力。书破万“卷”!希望大家既饱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通过丰富的阅读与沉静的思考,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定力,逐步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05
结语
言传身教,春风化雨。王荣老师用他的学养与亲和力,让本次访谈充满了启发和感动。面对未来,王荣老师表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将坚守学者初心和师者初心,积极站稳学术舞台和教学讲台,努力实现教学相长,与同学们一道,在珞珈山下“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媒体运营中心倾情出品
文字&图片:李璐冰&刘靓怡&江如意
编辑排版:张梦星
审核:胡栩健
投稿邮箱:whumy_bangtui@163.com
☝☝☝☝☝☝☝☝☝☝
长按关注【马跃珞珈】
以梦为马❤心跃珞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