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 展卷共品韵,策马上青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活动回顾(五)

文摘   2024-12-18 22:36   湖北  

展卷共品韵

策马上青云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活动回顾(五) •••


日月如流,仲冬已至;

寒枝待雪,静候冬长。

窗外冷枝映残阳,

墨香纸韵暖心房。

卷里乾坤大世界,

勤读方能破迷津。

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精彩继续,

小马们快跟随喵喵的脚步

一起走进第九、十期的读书会吧!



《穆勒评注》




01 经典概览:小组展示环节


本组同学共读了卡尔·马克思的《穆勒评注》。《穆勒评注》原名为《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阶段的一篇摘要笔记,同时也是马克思于1843年10月至1845年1月所著的《巴黎笔记》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分析穆勒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关系以及透过消费而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等问题,介绍了他有关市民社会、货币、人的类本质、异化等概念的新观点。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相关内容,更有利于我们找到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终成果之间的联系。


在小组展示环节,刘欣悦同学首先分享了她的感悟。她为我们介绍了詹姆斯·穆勒其人,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总体概述,还分享了她在阅读“异化”带来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的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


随后,叶婧珩同学分析了“异化”对生产带来的影响,生动阐释了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的观点,认为“交往异化思想”助力了《巴黎手稿》中“人的社会概念”的出现。


郑浩月同学从分配的角度切入,表示她在阅读中也曾困惑于穆勒的“工资”理论,而马克思对穆勒“工资”理论的阐释给予了她启发,增进了她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使她感受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性。


邹妮贝同学首先分享了她阅读本书的总体方法。她随后从书中“最幸福的人是拥有中等财产的人”的观点联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对直接劳动和积累性劳动、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等问题展开分析,并表示期望自己日后可以对地租、积累劳动、货币价值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传道解惑:师生互动环节


小组分享环节结束后,王叔君老师首先高度评价了同学们的成果展示,也指出了同学们尚未明确区分穆勒和马克思的观点这一不足。她表示,我们要阶段性地分析马克思的思想,以一种批判态度看待所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此外王老师建议同学们在阅读原著时要有的放矢,利用老师推荐的二手文献辅助阅读,提升思维深度。



随后,王叔君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她介绍了后世对《穆勒评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顺序的研究与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而后带领大家阅读《穆勒评注》原文。


王老师首先与同学们在“货币”问题上进行探讨。从马克思对于“货币的本质”的论述出发,她强调货币的本质是作为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在这种中介活动下,人的社会的行为异化了并成为货币的属性,人只能作为非人化的人而活动。


接着,王老师向同学们抛出了“丧失了自身的人、非人化的人”的对立面,即“作为人的人”是什么的问题。她指出,马克思在这里认为人与人的中介就应该是人本身,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穆勒评注》中人的本质就是真正的社会联系。于是,人与人之间以货币为中介,就是一幅异化了的图景。作为中介的货币摆脱了交换两端的主体,获得了独立性与支配性,中介成为真正的上帝,人的奴隶地位达到极端。



此外,王老师还与同学对比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与《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


她首先带同学们回顾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强调异化劳动主要聚焦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尽管第四规定也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一种逻辑推论。然后,王老师对比分析了《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强调交往异化指涉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它不仅涉及交换领域,也涉及生产与消费领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穆勒评注》里找到与异化劳动极为相似的谋生劳动的内容,因为劳动成为直接谋生的劳动,交换关系才成为力图使自己私利超过对方私利的异化关系。


王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异化劳动的核心是预设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交往异化的核心是预设人的类本质是真正的社会联系,但是二者并不冲突也不存在断裂,因为个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生产人的社会联系。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所希望的状态正是“作为人进行生产,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双重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


最后,在阅读中,王老师还分享了“‘提前预设人本身的概念’是青年马克思‘抽象预设’的一个表现”的观点,帮助同学们把握马克思思想的阶段性特点。




03 至心交换:心得分享环节


叶婧珩:这次读书会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机会。通过对《穆勒评注》的阅读,我初步了解了早期马克思的经济政治思想,体会到了阅读原著的不易,更享受到理解其思想后的豁然。老师对文本内容的讲解非常深刻且易懂,以沟通对话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了“交往异化”思想,我受益匪浅。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01 经典概览:小组展示环节


本小组同学共阅读了两本著作,即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作了生动描述,细致分析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局势、条件与波拿巴的政变,还深刻总结了这一时期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则依托于多种档案材料实地考察,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分享开始时,李舒畅同学先对《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全书内容进行概括,再结合书中目录展示了书籍结构,并对该书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分享。


随后,黄宇峥同学着重探讨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对无产阶级国家学说和革命理论的发展。她结合书中内容,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争出发,进一步阐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与虚伪性。她还分享了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尤其强调农民阶级的两重性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起来的重要性。


第一本书的分享告一段落,接下来由王梦涵同学分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一编与第二编的内容。她点明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并分别从西方形式主义、实体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流派介绍了关于农民学过去的研究。她还从家庭农场和经营农场、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两方面对经济内卷与社会分化进行阐释。


最后,张星言同学从清政权下的村庄、自然村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介绍了该书第三编,并讨论了书中运用史料方面的特殊性。她讲到中国历史上对小农和村庄的研究受到史料不足的限制,缺乏对普通人民的史料记载,因此研究20世纪中叶的小农经济可能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人类学调查资料和数据。最后她结合《活着》的序言,富有感情地阐释了自己对华北地区农民“活着”的理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传道解惑:师生互动环节


在同学们的分享告一段落后,向凯老师就同学们分享的内容讲述自己对两本书的理解。他谈道,相比于马克思的其他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对事件的讲述更加细致,呈现更加完整。因此,向老师想通过这本书传递给大家一个最基本的认识——马克思所做的一些分析,都没有远离历史细节和具体的社会现实,他能通过实验般的分析,将宏观、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社会历史细节结合。


关于《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向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对该书诗意的解读。之后他也引用了著名政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东南亚研究中提到的一个比喻:“贫农处于河流之中,水位已漫到他的脖颈处,因而他随意的一个踉跄,都可能致他淹死河中。”向老师讲道,书中华北地区农民身处的半无产化状况就是这样一种生存的处境。他还提到这本书的理论视野非常宽广,非常考验大家的理论基础,比如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质主义的农民学研究的理解等,这也对大家提炼文字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向老师表示,这两本书的阅读难度偏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中内容与大家日常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因此大家阅读时可能容易被细节淹没。讲到这,向老师向大家推荐作者黄宗智的阅读方法:读学术著作的第一步是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它的中心论点,再用自己概括的内容去反复比照作者本人想表达的意思;而阅读的第二步就是具体阅读书中内容,思考作者是从怎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出发,去研究怎样的核心问题;顺着这条路径,阅读的最后一步就是提出自己的新思考与新问题,即如何在既有研究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做一些新的推进。



向老师还将两本书进行了比较。马克思运用更文学的手法书写《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使得这篇文章更浪漫,与之相对的是它的结构并没有那么严谨。反观《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这本书的篇章架构十分严谨。作者黄宗智开篇提出问题,再结合相关材料步步推进,得出结论。向老师进一步谈道,作者始终主张把多种理论综合起来考察复杂的、变动的、综合的现实,这样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此外,作者对于小农的研究与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内部分化的处理有相通之处,即他们都注重在一个持续变动的过程中研究一个阶级的内部差异。


最后,向老师告诉同学们:“理论和现实之间都是有距离的,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都只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或者说变动的复杂的现实的某一个侧面。”他表示,如果要真正地回应变动的社会现实,就必须对各种理论进行比较与取舍。向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其他经典书籍,鼓励同学们以兴趣为引领,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笃行致远。




03 至心交换:心得分享环节


张星言:对于刚刚开始理论学习的我们而言,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不简单。我们还未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也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文化背景的熏陶,容易淹没在文本庞杂的细节里。但向凯老师说,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他强调“看书不要停”,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先搭建全文的主框架,再回到细节,主动将细节附着于脉络。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在“笨读、笨思、笨想”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良多。



书,为人生铺就思考的阶梯;

读,让灵魂跨越时空的羁绊。

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智慧之旅,未有穷期。

让我们继续探寻经典,

感悟先哲思想的光芒!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媒体运营中心倾情出品

文字:栗浩宸&陈雨菡

图片:栗浩宸&陈雨菡

编辑排版:喻思绮

审核:胡栩健

投稿邮箱:whumy_bangtui@163.com

☝☝☝☝☝☝☝☝☝☝

长按关注【马跃珞珈】

以梦为马心跃珞珈

马跃珞珈
嘿!你终于来了!这里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生会官方公众号【马跃珞珈】——以梦为马,心跃珞珈【马跃珞珈】竭诚为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