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影舞落叶,书林觅径长。
睿思凝慧语,矢志启新航。
经典细研读,开卷润心田。
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精彩继续,
小马们快跟随喵喵的脚步,
一起走进第七、八期的读书会吧!
01 经典概览:小组展示环节
dushu
此小组选择了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目。《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现代新儒学开山之作。书中提出文化三路向说,通过对中西印文化的比较,探讨了东西文化本质及其融合的可能性与意义。对马院学子而言,该书能够拓宽文化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启发我们对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为我们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提供多元视角。本小组的三位同学各抒己见,详细地阐发了自己的读书感悟。
首先,周思馨雅梳理了本书前两章的主要脉络。她根据书本内容概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总结出“东方主静而西方主动”“东方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西方主张征服自然”等核心观点,她认为,作者将东西方文化形成的最高动因归结于精神,而东西方精神内核的不同正是其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接着,孙宁帜与大家分享了《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一章的内容,并着重从梁漱溟对孔子人生观的解读这一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在孙宁帜看来,梁漱溟在孔子人生观上独特的观点对我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既要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要培养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既要持守刚正不阿的修身规范,又要保持友善无私的待人品行;既要秉持灵活应变的处世智慧,又要坚定坚守理想的原则底线。最后,何晓源介绍了梁漱溟在本书中首创的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法,并分析了该方法在当今社会的文化传承与自信、文化交流与融合、社会发展与治理、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四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除此之外,她将作者对世界未来文化发展走向的预测概括为事实的变迁、见解的变迁和态度的变迁三个方面,得出结论:未来文化可能是中西印三种文化的融合与重现,世界未来文化的兴起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02 传道解惑:师生互动环节
dushu
三位同学的分享结束后,胡庭恺老师在同学们的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
针对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胡庭恺老师指出:文化与哲学紧密相连,哲学是文化运行的内在逻辑与认知脉络,它赋予文化以方向,指导着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实践土壤,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着,为引导同学们广泛思考并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胡庭恺老师抛出了一个思考题:如何对中西印哲学进行排序?在三位同学各自发表看法之后,胡庭恺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倾向一元论,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但体系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其的评价可从历史文化的累积性与包容性出发;西方哲学具有二元论特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便奠定了规范性基础,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构建起完善体系,尤其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后,其规范性与逻辑性进一步强化,在理解社会运行机制方面表现突出;印度哲学看似三元论,实则可理解为一元论,如唯识论中的限量、比量、观量涉及认识世界的不同境界。印度哲学家在认识论上有独特的感悟与思考,但总体而言,印度哲学在现实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弱。对于三者排序,若从历史文化积淀看,中国哲学因悠久传承可居前;从规范性与体系完善性考量,西方哲学常被置于首位;从认识论丰富度而言,印度哲学有其独特地位。
当论及哲学与社会的关联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性时,胡庭恺老师强调:中西印哲学在从哲学理念进入社会应用时往往出现 “降格” 现象。中国哲学追求天道,需靠人自行修身领悟,但在社会实际应用中多依赖儒家道德规范的约束;西方哲学强调自由理性,但在面对种族矛盾等现实现实问题时,需借助财产、法权等实际因素加以维系;印度哲学注重内心感悟冥想,但在社会现实中其文化却受种姓制度等外部因素影响。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将人定义为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体,强调从人的实践关系出发构建哲学体系,使个人哲学与社会哲学相贯通,避免了其他哲学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中的困境,为理解社会发展提供了更科学全面的视角,在人类哲学发展脉络中具有独特且关键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哲学发展历程中深入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03 至心交换:心得分享环节
dushu
孙宁帜:在刚开始阅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以及怎样的态度来阅读这样的哲学书籍,对书中的某些观点存在盲目附和或妄加曲解的问题。经过胡老师的讲解,我们才学习到阅读此类著作的正确方法。借由探究这些从人出发认知社会的哲学思想,我们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关注到它由社会认识人的特殊视角。除了关注作者观点之外,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有意识地思考书中关于哲学思辨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如此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相关知识。
01 经典概览:小组展示环节
dushu
本组同学阅读的是乔纳森·沃尔夫所写的《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这是一本内容相对全面且平易近人的马克思思想导读书。作者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的三个关键概念:异化、劳动价值论和共产主义,不仅使大众读者得以全面地接触到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探寻马克思对经济和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历程,其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手法也很值得专业读者及写作者借鉴。此外,作者认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宏大理论的真实性,而在于其独创性、洞察力和系统的眼光。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阅读并理解马克思的著作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次读书会中,同学们围绕相关书籍展开深入讨论。毛舒萱梳理了书籍的第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即从宗教的角度切入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并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该书写作特点而言,她通过对比教材,发现乔纳斯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梳理未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时间顺序来讲述,还总结出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于例子的阐释非常通俗易懂。肖子盈则通过剖析第二章阐述自己的的阅读收获,她提及作者从“至今一切的历史都是社会斗争的历史”这个争议性命题引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而展开对社会形态更迭问题的分析。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她总结出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观点,以及如何解读文献与开展学术创作的方法。邹澈对于第三章的解读体现出对书籍内容的辩证性思考,她认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价的客观之处体现在作者既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同时又指出共产主义理论建设需深思之处。此外,她认为本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够完整,对理论的评价带有浓厚的西方现代特色,以及没有针对书名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解答等。何姚概括全书章节内容,她特别提到作者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等有较多质疑,并指出此书能让中国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02 传道解惑:师生互动环节
dushu
杨偲劢老师对同学们的阅读分享给予肯定,称赞大家读书认真且有新见。他针对同学们的阅读情况以及分享内容,重点在阅读方法、书籍特点以及学习思维转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说明。他指出,推荐西方学者作品是想要让同学们接触不同视角,拓展知识背景,进而为做学术研究打下基础。阅读时不必过于纠结字眼,应广泛涉猎,避免陷入某本书或某种观点中,也不要被意识形态等因素束缚,应保持开放心态,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生发批判性思考。
杨偲劢老师还提到,这本书的篇幅结构与马克思创作各时期的特点紧密相扣,不同阶段思想演变促使书籍呈现相应结构特色。本书的篇幅结构特点之一是着重介绍马克思早期的作品,这与马克思早期思想复杂且变动剧烈、写成的著作篇幅短有关,同学们阅读时如果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他建议大家“不求甚解”地读,并激励同学们在未来求学之路上始终保持阅读热忱,借阅读提升境界与素养。
此外,杨偲劢老师强调大学文科学习与高中不同,人文社科领域观点表述多样,同学们应注重准确地说明核心概念,灵活地开展语言表达,不必追求公式化表述。在阅读中还要培养问题意识,多阅读各类书籍以提升视野和素养。
03至心交换:心得分享环节
dushu
肖子盈:王人博先生曾说:“我们都很矮,是书垫高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经典亦是如此,垫高了在理论高山中求索的我们。《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作为较高质量的通俗介绍马克思的读本,为我们在今后的理论学习上提供了一大思想利器。书中不仅有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分析阐述,还涵盖了许多由理论延伸出的具体问题,十分具有思辨性。而在读书会上,小组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享的阅读心得拓宽了我的认识,杨偲劢老师针对性的建议更是让我收获颇丰。比如,老师建议我们在阅读时抛弃立场先行、态度先行的态度;建议我们拓展阅读面,搭建知识体系;建议我们在初学阶段,可以选择不求甚解,多读多学等。将书读进心里,人生才不会荒芜。《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这本书打开了我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窗户,希望我能展经典之卷,品马恩之韵,与大家一起策马上青云!期待下次的读书会!
墨韵悠远,书香盈袖。
字间踱步,思绪飞扬。
志在凌云,心向浩茫。
探微索隐,启智流光。
泛舟于浩渺书海,
我们在此岸初尝智慧,
于彼岸体悟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的旅程仍未到达终点,
敬请关注喵喵的下期推送,
解锁更多小组的精彩表现!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媒体运营中心倾情出品
文字:江如意&刘靓怡
图片:李璐冰&刘靓怡&江如意
编辑排版:孙宁帜
审核:胡栩健
投稿邮箱:whumy_bangtui@163.com
☝☝☝☝☝☝☝☝☝☝
长按关注【马跃珞珈】
以梦为马❤心跃珞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