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天命,方孝孺是否太过极端?解析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
文化
2025-02-11 10:39
湖南
![]()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爱的根本。令人诧异的是,当方孝孺的父亲无辜被杀时,方孝孺作为太子朱标的同学,既没有像缇萦救父那样尽孝,也没有像郑士利那样向明太祖朱元璋直言进谏而尽忠。那么他维护建文帝而怒骂永乐帝,是出于什么理由呢?◎儒家随和,孝孺极端
从方孝孺的行为来看,我们找不到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如果他是出于维护儒家“宗法制度”的目的,我们前文已经讲过了,其实燕王是第一继承人,燕王是最应该继承皇位的人。方孝孺作为当世大儒,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如果他真的是维护“宗法制度”,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的时候,他就应该告诉朱元璋立二儿子秦王,因为朱允炆也是小宗;二儿子在洪武二十八年病逝之后,应该告诉朱元璋立三儿子晋王;洪武三十一年晋王病逝之后,应该告诉朱元璋立燕王,但是这些事他都没做。很显然,他不是为了维护儒家的“宗法制度”。“靖难之役”中,关键时刻出现的三场大风救了燕王,由此可知天命所在。但是从天命角度来讲,方孝孺也没有去拥护燕王。这里我要声明一下,我讲方孝孺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责怪方孝孺,也不是为燕王朱棣辩护,因为在整个“壬午殉难”中,确实有很多人被杀,他们不一定是犯了死罪的,所以我对这些人也很同情。我之所以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来,是因为这件事反映出宋代以后知识分子的一个变化。这就要回到孔子时代的儒家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了。孔子曾经说“殷有三仁”,纣王无道时,微子就离开了纣王;箕子觉得跟纣王谈不到一起去也劝不了他时,就装疯,然后被纣王抓起来关到监狱里;比干是谏而死,比干为了劝谏纣王,最后被纣王杀死。孔子认为,这三个人都可以称为“仁”。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君或者说是皇帝不可劝谏的时候,你可以像比干那样劝谏,也可以像微子那样做隐士或者保持沉默。由此可见,孔子时代儒家其实是很随和的,做事不是那么激烈、走极端。当时孔子还讲“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危险的国家,我就不去;混乱的国家,我就不长驻。天下如果有道,我就出来做官,实现我的理想;天下如果无道,我就去做一个隐士。这是传统的儒家的做法,不像方孝孺做得这么激烈。◎儒生尚名,利弊同在
“壬午殉难”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所有殉难的都是文官,而武将却无一殉难者,这又是为什么呢?从宋代开始,儒生们以名节相尚,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走极端又是一件坏事。我们先说好的这方面,如果一个人在意自己的名誉,他做事情就不会太离谱,因为害怕被千夫所指。
![](/static/gotop.png)